專利名稱:一種胡椒-檳榔間作種植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農業種植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胡椒-檳榔間作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胡椒為胡椒科胡椒屬多年生常綠攀援藤本植物,是世界重要的香辛料作物,用途廣,經濟價值高。胡椒的種子含有揮發油、胡椒堿、粗脂肪、粗蛋白等成分,是人們喜愛的調味品。除此之外,胡椒在醫藥工業上可用作健胃劑、解熱劑及支氣管粘膜刺激劑等,治療消化不良、寒痰、咳嗽、腸炎、支氣管炎、感冒和風濕病等;在食品工業上用作防腐劑及天然食品添加劑等。與胡椒同屬熱帶植物的檳榔,不僅是典型的景觀樹種,而且還是重要的藥用植物, 被列為四大南藥之首,已成為海南省農業發展的重要熱作產業之一。檳榔為木本植物,種植 7年左右才可投產,非生產期長、土地利用率低;種植密度均較小,單作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肥力降低,生態環境易受破壞;且單作檳榔易滋生雜草,病蟲害較為嚴重,管理成本高。而將胡椒與檳榔間作種植,不僅可以解決檳榔非生產期長造成的土地利用率低等問題,達到以短養長,也是提高產能,全面提升胡椒和檳榔產業的有效措施。近年來,胡椒間作檳榔的種植模式發展迅速,特別是我國海南省,2008年之前該間作種植模式只有零星分布,目前已超過5萬畝,占海南省胡椒復合種植總面積的一半以上,成為海南省最主要胡椒間作種植模式。然而,由于生產上缺乏相關技術指導,現有的一些種植模式不能將胡椒和檳榔的產能發揮到最大限度,達不到最好的經濟效益。因此,提供一種新型的、符合植物生長規律的胡椒-檳榔間作種植方法,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和土地利用率、實現高效生產,促進胡椒和檳榔產業可持續發展。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胡椒-檳榔間作種植方法,通過該種植方法合理地布局胡椒和檳榔,提高兩種作物的產能,從而提高經濟效益。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提供以下技術方案一種胡椒-檳榔間作種植方法,胡椒種植行和檳榔種植行交替種植,相鄰兩個胡椒種植行的行間距為2. 3-2. 7m,每個胡椒種植行中胡椒的株距為I. 8-2. 2m ;檳榔種植行位于相鄰兩個胡椒種植行的行間距的1/3處,相鄰兩個檳榔種植行的行間距為2. 3-2. 7m,每個檳榔種植行中的檳榔與相鄰檳榔種植行中的檳榔交錯種植, 每株檳榔均位于每個胡椒種植行中相鄰兩株胡椒之間,每個檳榔種植行中檳榔的株距為
3.6-4. 4mο單/雙子葉作物間作套種是科學合理種植模式,而胡椒和檳榔分別為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間作種植符合此種搭配原則,從作物生態適應性考慮,兩種作物在同一地塊上種植,在光照、溫度、水分、土壤、肥力等方面互補,只要進行合理的分布,行比配置,充分發揮兩種作物之間的種間互惠,就能使兩種作物同時獲得較高產量,提高兩種作物的產能。本發明所述產能是指作物的畝產能力。胡椒為淺根系作物,適當蔭蔽可在高溫季節降低胡椒園地溫,減少根系受害;同時,蔭蔽可減少高溫季節葉片、枝條等灼傷,有利于采果后樹體恢復,增加花量和產量。但蔭蔽度過大會造成胡椒營養生長過剩,徒長而花量和產量下降。檳榔樹桿較細,空間占有率較小,葉片數量較少且容易控制,適度種植可為胡椒生長提供一定蔭蔽;且檳榔根系空間分布較廣,可吸收胡椒滲漏的肥料,降低肥料的損失,有
利于廣量提聞。但現有的種植模式(見圖I和圖2)在間作檳榔時要么過度蔭蔽胡椒,要么對胡椒蔭蔽不充足,使得胡椒產能較低,同時也不利于檳榔對肥料的吸收利用。而本發明針對這一問題,將檳榔種植行種植于相鄰兩個胡椒種植行的行間距的1/3處,每個檳榔種植行中的檳榔與相鄰檳榔種植行中的檳榔交錯種植,并使每株檳榔均位于每個胡椒種植行中相鄰兩株胡椒之間,優選每株檳榔均位于每個胡椒種植行中相鄰兩株胡椒的中軸線上,使得檳榔對胡椒的蔭蔽適度,而且優化兩種作物的行間距、株距等,兼顧兩種作物的生長習性,提高兩種作物的產能。在本發明所述種植方法下,胡椒得到適度蔭蔽,而檳榔又能充分吸收利用胡椒的滲漏的肥料,能夠在一定的種植數量下獲得最大的產能,避免了現有種植模式中投入大收獲小的問題。其中,作為優選,所述相鄰兩個胡椒種植行的行間距為2. 5m,所述每個胡椒種植行中胡椒的株距為2m,所述相鄰兩個檳榔種植行的行間距為2. 5m,所述每個檳榔種植行中檳榔的株距為4m。此外,在本發明所述種植方法中,優選胡椒和檳榔在3-5月或8-10月同時種植,胡椒選用印尼大葉種品種,檳榔選用熱研I號品種。作物在同一地塊上搭配種植,能充分利用土地、氣候等條件,達到增產、高效種植的目的。在農業耗費上,根據物種間相生相克的原理進行合理搭配和種植,還可以有效減少一方或雙方病蟲害發作的幾率,不只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降低農產品的耗費,促進農產品增產、提質、增收,同時還可以保護生態環境。本發明所述胡椒-檳榔間作種植方法與現有間作方法的大田試驗結果顯示,采用本發明所述種植方法的胡椒、檳榔能夠同時提高產能, 且每畝種植總數量均少于現有胡椒-檳榔間作方法,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以土地當量比(間作優勢的評價指標)作為標準衡量,本發明所述種植方法的土地當量比高于現有胡椒-檳榔間作方法。由以上技術方案可知,本發明所述種植方法將各檳榔交錯種植,并調整檳榔種植行與胡椒種植行的間距,優化兩種作物各自的行間距、株距,提高了兩種作物的產能,促進胡椒和檳榔產業可持續發展。
圖I所示為現有胡椒-檳榔間作種植方法I模式圖;其中, 表示胡椒,〇表示檳榔,A表示相鄰兩個胡椒種植行的行間距,B表示檳榔種植行與胡椒種植行的間距,C表示胡椒的株距,D表示相鄰兩個檳榔種植行的行間距,E表示檳榔的株距;
圖2所示為現有胡椒-檳榔間作種植方法2模式圖;其中, 表示胡椒,〇表示檳榔,A表示相鄰兩個胡椒種植行的行間距,B表示檳榔種植行與胡椒種植行的間距,C表示胡椒的株距,D表示相鄰兩個檳榔種植行的行間距,E表示檳榔的株距;圖3所示為本發明所述胡椒-檳榔間作種植方法模式圖;其中, 表示胡椒,〇表示檳榔,A表示相鄰兩個胡椒種植行的行間距,B表示檳榔種植行與胡椒種植行的間距,C表示胡椒的株距,D表示相鄰兩個檳榔種植行的行間距,E表示檳榔的株距。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胡椒-檳榔間作種植方法,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借鑒本文內容,適當改進工藝參數實現。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所有類似的替換和改動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是顯而易見的,它們都被視為包括在本發明。本發明的方法已經通過較佳實施例進行了描述,相關人員明顯能在不脫離本發明內容、精神和范圍內對本文所述的方法和應用進行改動或適當變更與組合,來實現和應用本發明技術。在采用本發明所述種植方法過程中,可根據本領域公知的種植管理方法來種植胡椒、檳榔。作為優選,胡椒和檳榔均在3-5月或8-10同時定植。肥料使用情況可參照如下標準幼齡胡椒施肥1齡和2齡胡椒,每年每株在3-5月或8-10月分別施腐熟的有機肥(羊糞、芝麻餅和過磷酸鈣堆慪)約20kg ;3齡胡椒分別在8月、10月、次年I月和5月各施水肥I次,每株胡椒每次施Ikg芝麻餅慪制的水肥。幼齡檳榔可吸收胡椒滲漏肥,可不施肥。結果胡椒施肥8月份,每株胡椒施Ikg芝麻餅慪制的水肥、尿素O. 13kg、過磷酸鈣O. 13kg、氯化鉀O. 6kg、復合肥O. 15kg ;10月份,每株胡椒施Ikg芝麻餅慪制的水肥、尿素 O. 13kg、過磷酸I丐O. 13kg、氯化鉀O. 6kg、復合肥O. 15kg ;12 次年I月份,每株胡椒施Ikg 芝麻餅慪制的水肥、尿素O. 13kg、過磷酸I丐O. 13kg、氯化鉀O. 6kg ;5 6月份,每株胡椒施 Ikg芝麻餅慪制的水肥、尿素O. 13kg、過磷酸韓O. 13kg、氯化鉀O. 6kg。結果檳榔每年每株在2月和5月分別施O. 5kg復合肥。下面結合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實施例I試驗設計在種植面積相同的兩塊土地上,分別采用本發明所述胡椒-檳榔間作種植方法(見圖3)和現有胡椒-檳榔間作種植方法I (見圖I)種植胡椒(印尼大葉種) 和檳榔(熱研I號),對比兩種種植方法的畝產,每個種植方法重復三次,取平均值。本發明所述種植方法胡椒種植行和檳榔種植行交替種植,相鄰兩個胡椒種植行的行間距為2. 5m,每個胡椒種植行中胡椒的株距為2m ;檳榔種植行位于相鄰兩個胡椒種植行的行間距的1/3處,相鄰兩個檳榔種植行的行間距為2. 5m,每個檳榔種植行中的檳榔與相鄰檳榔種植行中的檳榔交錯種植,每株檳榔均位于每個胡椒種植行中相鄰兩株胡椒的中軸線上,每個檳榔種植行中檳榔的株距為4m。
現有種植方法I :胡椒種植行和檳榔種植行交替種植,相鄰兩個胡椒種植行的行間距為2. 2m,每個胡椒種植行中胡椒的株距為2m ;檳榔種植行位于相鄰兩個胡椒種植行的行間距的1/2處,相鄰兩個檳榔種植行的行間距為2. 2m,每個檳榔種植行中的檳榔與相鄰檳榔種植行中的檳榔交錯種植,每株檳榔均位于每個胡椒種植行中相鄰兩株胡椒的中軸線上,每個檳榔種植行中檳榔的株距為2m。具體試驗結果見表I。表I實施胡椒-檳榔間作種植方法的產量比較
權利要求
1.一種胡椒-檳榔間作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胡椒種植行和檳榔種植行交替種植,相鄰兩個胡椒種植行的行間距為2. 3-2. 7m,每個胡椒種植行中胡椒的株距為I. 8-2. 2m ;檳榔種植行位于相鄰兩個胡椒種植行的行間距的1/3處,相鄰兩個檳榔種植行的行間距為2. 3-2. 7m,每個檳榔種植行中的檳榔與相鄰檳榔種植行中的檳榔交錯種植,每株檳榔均位于每個胡椒種植行中相鄰兩株胡椒之間,每個檳榔種植行中檳榔的株距為3. 6-4. 4m。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鄰兩個胡椒種植行的行間距為 2. 5m.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個胡椒種植行中胡椒的株距為2m .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鄰兩個檳榔種植行的行間距為2.5m.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個檳榔種植行中檳榔的株距為4m .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株檳榔均位于每個胡椒種植行中相鄰兩株胡椒的中軸線上。!>^8.9.Mo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胡椒選用印尼大葉種品種。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檳榔選用熱研I號品種。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胡椒和檳榔在3-5月或8-10月同時種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農業種植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胡椒-檳榔間作種植方法。該種植方法中,胡椒種植行和檳榔種植行交替種植,相鄰兩個胡椒種植行的行間距為2.3-2.7m,每個胡椒種植行中胡椒的株距為1.8-2.2m;檳榔種植行位于相鄰兩個胡椒種植行的行間距1/3處,相鄰兩個檳榔種植行的行間距為2.3-2.7m,每個檳榔種植行中的檳榔與相鄰檳榔種植行中的檳榔交錯種植,每株檳榔均位于每個胡椒種植行中相鄰兩株胡椒之間,每個檳榔種植行中檳榔的株距為3.6-4.4m。本發明所述種植方法將檳榔交錯種植,并調整檳榔種植行與胡椒種植行的間距,優化兩種作物各自的行間距、株距,提高兩種作物的產能,促進胡椒和檳榔產業可持續發展。
文檔編號A01G17/00GK102577833SQ201210082209
公開日2012年7月18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26日
發明者孫燕, 李志剛, 楊建峰, 祖超, 譚樂和, 鄔華松, 鄭維全, 魚歡 申請人: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