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采用條帶狀補播方式改良退化溫性草甸草原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草甸草原的改良方法,具體為ー種通過采用條帶狀補播方式改良我國北部牧區退化溫性草甸草原的新方法。
背景技術:
溫性草甸草原是我國北方的ー個主要草原類型,由多年生中早生、廣幅旱生草本植物(叢生禾草和根莖型禾草)為優勢種所組成的草原植被。該類型處于森林向草原過渡的地帯,具明顯的區域性特征,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山地及其嶺西、嶺東的高平原、低山丘陵地上,是內蒙古等北方牧區最好的ー塊草地,也是連接北方森林和草原重要的生態紐帯。全國面積約為6億畝,占草原總面積的11.3%。草甸草原地區屬半濕潤氣候,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上,彡10°C的年積溫在1800 2000°C之間,雨水適中。這里牧草生長茂 密,一般草群高度達60 80厘米,蓋度達60 85% ;產量高,質量好,畝產青草225 400公斤,優質牧草可占50 80%。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東北部森林草原帶的下部,東北北部廣闊平坦的沖積平原、坡地、河谷低地和丘陵地的淡黑鈣土、黑鈣土和草甸土地區。是我國主要的天然優良割草地。草甸草原植物種類比較豐富,每平方米可達20種以上,主要禾草有貝カロ爾針茅(Stipa Baicalensis)、羊草(Leymus chinensis)、拂于矛(Calamagrostisepigeios)等;雜類草有線葉菊(Filifolium sibiricum)、腳苔草(Carex pediformis)、裂葉蒿(Artemisia laciniata)等。其氣候與土壤條件雖不如疏林草原好,但仍有較多的雨水,而且氣溫較高。所以,在沒有人工灌溉的條件下,也能生長多種優良牧草,是良好的天然放牧場和割草場,適于發展大牲畜,尤其適于養牛業,是我國重要的草原畜牧業生產基地。但近年來,由于氣候持續干旱和過牧等原因,草甸草原核心區域草地沙化退化日趨嚴重,已危及牧區人民生產生活和草原的生態安全,同時對東北及我國北方地區的生態安全也構成了一定的威脅。本發明就是對北方退化草甸草原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科學合理的改良方法,g在保護草甸草原豐富的物種資源,盡快提高草場產草量和牧草質量,増加載畜量。通過淺翻改善土壤理化狀況,促進草原生態系統進入良性循環,為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適合北方退化草甸草原改良并可很好地保護原生植被和物種多祥性的簡單而便捷的新方法。ー種采用條帶狀補播方式改良退化溫性草甸草原的方法,通過在退化的溫性草甸草原區采用與坡向平行的方式,每隔40米距離淺翻20米寬的帶狀補播帯,形成補播帶與原始植被帶(即隔離帶)的條帶狀相嵌分布,然后對淺翻帶進行人エ補播牧草改良,對原始植被帶進行封育改良。更進ー步的方案是所述的人工補播牧草采用的補播品種為垂穗披堿草(Elymusnutans)、元芒雀麥(Bromus inermis)、羊草(Leymus chinensis)、負花 _ 猜(Medicagofalcata)中的一種或幾種。更進ー步的方案是所述的人工補播牧草是在不晚于初霜前60天開始,土壤處理采用淺翻形式,翻耕深度10至20厘米為宜,翻后耙勻,隨翻隨播,播量按人工草地正常播量計算,采用條播方式。本發明中,條帶狀補播改良草原的方法不僅可以提高草地產量,而且可改善草群品質。使可食牧草比重顯著增加,特別是上繁草(指補播的人工牧草品種)比重顯著增加,隔離帶的天然草地由于得到封育,原生植被恢復速度加快,同時劣等植物和有毒有害植物明顯減少,草群牧草品質大為改善,為畜牧業生產和草原生態恢復提供了量多質優的飼草。條帶狀補播改良退化草甸草原的方法可使草地植被覆蓋度明顯提高,原生植被逐漸恢復。經改良后的植被覆蓋度提高30%左右,使天然草場在保持原生群落的基礎上,又増加了披堿草、羊草等人工補播的新品種,同時通過原生植被的種子繁殖和營養繁殖,使補播區域也 逐漸恢復原生植被。條帶狀補播改良退化草甸草原的方法可避免人為引的草地沙化。由于補播耕翻深度較淺,僅為15厘米左右,而且每耕翻20米寬便有40米的封育草場的隔離帶保護,即使在大風日也不至于產生沙塵暴,加之在夏秋播種又避開了春季干旱多風季節,播后15-20天即可出苗,草地裸露時間短,有效地避免了人為引起草地沙化。條帶狀補播改良退化草甸草原的方法具有省時、省力、省資金的優點。首先是補播不必把地面全部耕翻,既節約了人力,又節約了能源,同時還可縮短建設周期。在建設第二年即可使用,比重新建植人工草地縮短了一半時間。條帶狀補播改良退化草甸草原的方法適用范圍廣。在不適宜大面積種植人工草地的沙質暗栗鈣土草甸草原區和坡度大于10度的退化草甸草原地段都可以進行條帶狀補播改良。條帶狀補播改良退化草甸草原的方法可以部分取代松土補播改良技木。由于草甸草原植被相對較密,地下生物量(即根系)較多,松土補播機具不易整平草場和破碎土垡,加之補播的草種因復土不嚴,保墑不好,出苗率低,當年出苗的牧草又競爭不過松土后的原生植被,第二年返青率也較低。實踐證明,松土補播在草甸草原區改良草原 效果不明顯,農牧民也不愿接受,而帶狀補播恰恰克服了上述不足,為改造退化的草甸草原探索出一條新途徑。
具體實施例方式I、實施條帯狀補播的條件全年降水量在350毫米以上,雨熱同期有利于牧草生長的北方地區。草地呈中重度退化,原生植被蓋度在40%以下,草群高度在30厘米以下的草甸草原區。2、技術要求(I)品種選擇補播改良地段選用的補播品種為適宜北方地區生長的垂穗披堿草(Elymusnutans)、元芒雀麥(Bromus inermis)、羊草(Leymus chinensis)、負花 _ 猜(Medicagofalcata)等優良的栽培牧草品種。⑵補播方式采用與坡向平行方式,每隔40米距離淺翻20米帶狀補播地塊,形成補播地塊與原始植被條帶狀相嵌分布,即帶狀補播寬度20米,中間隔40米保持原始植被,補播地塊與原始植被相間分布形成條帶狀。
(3)補播技術要求
本發明根據我國北方地區雨熱同期的氣候特點推薦實施夏播,但在春季土壤墑情好,雨水充沛年景也可實施春播。夏播時間一般不晚于初霜前60天。土壌處理采用淺翻形式,翻耕深度以15厘米為宜,翻后耙勻,隨即播種,播量按人工草地正常播量計算,采用條播方式,行距依據牧草品種確定。
權利要求
1.一種采用條帶狀補播方式改良退化溫性草甸草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在退化的溫性草甸草原區采用與坡向平行的方式,每隔40米距離淺翻20米寬的帶狀補播帶,形成補播帶與原始植被帶的條帶狀相嵌分布,然后對淺翻帶進行人工補播牧草改良,對原始植被帶進行封育改良。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采用條帶狀補播方式改良退化溫性草甸草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工補播牧草采用的補播品種為垂穗披堿草(Elymus nutans)、無芒雀麥(Bromus inermis)、羊草(Leymus chinensis)、黃花苜猜(Medicago falcata)中的一種或幾種。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采用條帶狀補播方式改良退化溫性草甸草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工補播牧草是在不晚于初霜前60天開始,土壤處理采用淺翻形式,翻耕深度10至20厘米為宜,翻后耙勻,隨翻隨播,播量按人工草地正常播量計算,采用條播方式。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在中度或重度退化的草甸草原上通過采取條帶狀補播方式改良退化草甸草原的新型技術。發明對北方退化草甸草原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科學合理的改良技術,通過淺翻后補播優良人工牧草,科學地改善土壤理化狀況,提高退化草原產草量和牧草質量,對保護草甸草原豐富的物種資源,促進草原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加快畜牧業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文檔編號A01B79/02GK102835204SQ201210355020
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1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21日
發明者楊殿林, 朗巴達拉呼, 蔣立宏, 趙建寧 申請人:農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