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醫療保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兩聯氣袋及止鼾枕。
背景技術:
打鼾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睡眠現象,由于打鼾使睡眠呼吸反復暫停,造成大腦、血液嚴重缺氧,形成低血氧癥,而誘發高血壓、腦心病、心率失常、心肌梗死、心絞痛等心腦血管疾病并發癥。打鼾與睡眠體位有很大關系,一般為仰臥的比較多,如果能在睡眠中及時調整頭部位置就能使打鼾停止。
現狀市場上的各種智能枕頭、功能枕頭越來越多,止鼾枕頭越來越多,一般采用的止鼾機構多為氣袋,通過氣袋充氣將人頭部頂高,以達到止鼾的目的,但是現有的氣袋不論大小都只是充氣后形成一個平面,把頭部抬起,沒辦法使人頭部側轉,并不能很好的起到止鼾的效果,且當人頭部靠近邊緣時,升高鼓起的氣袋很容易將頭部推出枕頭。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兩聯氣袋及止鼾枕,充氣時形成向內的斜面,使得頭部翻轉從而止鼾。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了以下技術措施:
一種兩聯氣袋,包括第一組氣袋、第二組氣袋及第一連接部;所述第一組氣袋與所述第二組氣袋對稱設置;所述第一組氣袋包括第一氣囊及層疊設置于所述第一氣囊上方的第二氣囊;所述第二組氣袋包括第三氣囊及層疊設置于所述第三氣囊上方的第四氣囊;所述第一氣囊與所述第三氣囊通過所述第一連接部連接,所述第一氣囊、第二氣囊、第三氣囊及第四氣囊靠近所述連接部一側為內側,遠離所述連接部另一側為外側,所述第一氣囊以及所述第三氣囊充氣后氣囊的高度由外側到內側遞減,所述第二氣囊與所述第四氣囊在所述第一連接部上方部分重疊。
本發明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措施進一步完善: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氣囊及第四氣囊充氣后氣囊的高度由外側到內側遞減。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氣囊與所述第二氣囊固定連接且連接處設置有通氣孔;所述第三氣囊與所述第四氣囊固定連接且連接處設置有通氣孔。
作為進一步改進,每一氣囊進一步包括至少一條拉條,所述一條拉條分別沿每一氣囊的長度方向或寬度方向連接所在氣囊的上表面與下表面,所述拉條的長度小于拉條所在氣囊的長度。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每一氣囊沿氣囊長度方向或寬度方向設置有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拉條,所述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拉條之間平行設置。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氣囊與所述第四氣囊部分重疊的寬度為1cm~40cm。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組氣袋及所述第二組氣袋充滿氣后形成的斜面的角度為α,5°<α<45°。
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氣囊外側及所述第三氣囊內側設置有氣孔,所述氣孔與導氣管連接。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止鼾枕,使用權利要求1所述的兩聯氣袋,還包括枕頭本體、主控電路及檢測裝置,所述枕頭本體為柔性材料制成,所述兩聯氣袋置于所述枕頭本體內;所述檢測裝置設置于所述枕頭本體上,用于檢測使用者頭部位置,并跟所述主控電路相連。
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
1、第一氣囊以及第三氣囊充氣后氣囊的高度由外側到內側遞減,氣袋充氣后形成斜面,推動使用者頭部翻轉。
2、第二氣囊與第四氣囊在所述第一連接部上方部分重疊,使得使用者頭部從始至終都在氣袋上,根據對氣袋的充氣放氣,使用者頭部一直處于可調整位置的狀態。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方式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附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兩聯氣袋爆炸圖。
附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一組氣袋的示意圖。
附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第一、第三氣囊的示意圖。
附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單個氣囊俯視圖。
附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氣囊側剖面的示意圖。
附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止鼾枕工作流程圖。
第一組氣袋1、第二組氣袋2、第一連接部3、第一氣囊10、第二氣囊20、第三氣囊30、第四氣囊40、拉條101、通氣孔102、氣孔103、導氣管104、扣帶105。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實施方式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方式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方式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實施方式。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方式,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發明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發明的選定實施方式。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方式,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發明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在本發明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請參閱圖1,一種兩聯氣袋,包括第一組氣袋1、第二組氣袋2及第一連接部3;第一組氣袋1與第二組氣袋2對稱設置;第一組氣袋1包括第一氣囊10和第二氣囊20,第二氣囊20層疊設置在第一氣囊10上方;第二組氣袋2包括第三氣囊30和第四氣囊40,第四氣囊層疊設置在第三氣囊30上方。
第一氣囊10與第三氣囊30通過第一連接部3連接,第一氣囊10、第二氣囊20、第三氣囊30、第四氣囊40靠近第一連接部3的一側為內側,遠離第一連接部3的另一側為外側。
請參閱圖2,第一組氣袋1中的第一氣囊10與第二氣囊20固定連接,第一氣囊10的上表面與第二氣囊20的下表面部分固定連接,固定連接處設置在第一氣囊10的上表面與第二氣囊20的下表面的中部,第一氣囊10的上表面與第二氣囊20的下表面靠近外側與內側的部分均是分離設置的;第二組氣囊2中的第三氣囊30與第四氣囊40設置方式同第一組氣袋1中的第一氣囊10與第二氣囊20一樣。在連接處設置有至少一個通氣孔102,第一氣囊10與第二氣囊20是連通的,第三氣囊30與第四氣囊40是連通的。充氣時,每組氣袋里的氣囊共用一個氣孔103充氣。本實施例中,氣囊連接處設置的是2個通氣孔102。
請參閱圖3,第一氣囊10的外側和第三氣囊30的內側均設置有氣孔103,每個氣孔103均連接有導氣管104,由導氣管連接氣泵給氣袋充氣。在第一氣囊10的外側還設置了扣帶105,用于固定導氣管104,使得導氣管104平整有條理。
每一氣囊進一步包括至少一條拉條101,所述一條拉條沿每一氣囊的長度方向或寬度方向連接所在氣囊的上表面與下表面;所述拉條的長度小于拉條所在氣囊的長度。請參閱圖4及圖5,本實施例中,每一氣囊均設置有2條拉條,沿氣囊長度方向或寬度方向平行設置分布在通氣孔102兩側。
拉條101為柔性材質,當氣囊未充氣時,拉條101貼伏在氣囊內部,當氣囊開始充氣時,拉條101慢慢升直,直到完全繃直,此時氣囊將不再充氣。上表面與下表面由于拉條作用,使得氣囊充氣時,上表面與下表面不會形成一個鼓起的球面,而是形成波浪形的氣柱狀表面。使用者頭部枕上去時,氣袋受力均衡,且頭部接觸面不是一個鼓起的球形,而是更為平整穩定的面,大大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適感。
拉條101的長度小于其所在的氣囊長度,氣囊內部靠近內側與靠近外側部分是連通的,充氣時,連接部4不會對氣囊的充氣造成任何阻擋。
本實施例中,第一氣囊10和第二氣囊20外側齊平,第一氣囊10的長度小于第二氣囊20的長度,設第二氣囊20長度為l,第一氣囊10的長度為l1,第一連接部3的長度為l2,那么l>l1+l2*1/2。第三氣囊30和第四氣囊40外側齊平,第三氣囊30的長度小于第四氣囊40的長度,設第四氣囊40長度為l',第三氣囊的長度為l1',那么l'>l1'+l2*1/2。由此可見,第二氣囊20與第四氣囊40部分形成交疊。第二氣囊20與第四強40內側交疊部的寬度為1cm~40cm,更為優選的為10cm~40cm,使得使用者的頭部一直都在氣袋上,從而能根據氣袋的充氣放氣來移動翻動頭部。第二氣囊20與第四氣囊40內側部分重疊使得未充氣的氣袋到充氣氣袋過渡平緩舒適,而不是簡單的生硬的抬起一邊,形成夾角。
第一氣囊以及第三氣囊充氣后氣囊的高度由外側到內側遞減,呈楔形;充氣后形成斜面,使得使用者頭部翻轉,從而達到止鼾的效果。當使用者頭部枕在枕頭邊緣時,給氣囊充氣,把使用者頭部向枕頭中間推動,而不會把使用者頭部推出枕頭。
本實施例中,每一氣囊均是充氣后氣囊的高度由外側到內側遞減,呈楔形;使用時,給氣袋充氣,氣袋斜面從0°開始緩慢升起到最大充氣狀態,最大充氣狀態時,傾斜角為α,5°<α<45°,更為優選的為20°~45°。
在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一種止鼾枕,使用上述的兩聯氣袋,還包括枕頭本體、主控電路及檢測裝置;枕頭本體由柔性材質制成,易彎曲,可以隨著氣袋的充氣放氣改變形狀。檢測裝置用于檢測使用者頭部的位置。在本實施例中,頭部檢測裝置為霍爾傳感器,可以線性的檢測到枕頭所受壓力變化,不會受到使用者體重影響,精確檢測頭部位置。在其他實施例中,頭部檢測裝置也可以為壓力傳感器,直接檢測壓力變化,從而確定頭部位置。
檢測裝置與主控電路連接,檢測裝置設置在枕頭本體上方,從而使得檢測裝置能夠與人的頭部直接接觸而將壓力轉變成電量來檢測,以供主控電路根據電量變化值來確定使用者的頭部位置。檢測裝置的檢測范圍覆蓋整個枕頭本體。
本實施例一,枕頭本體內設有收集外界聲音的聲音收集器,聲音收集器與主控電路連接,用于實時偵測和收集外界聲音,例如,當使用者未打鼾時,聲音收集器將此時采集到的外界聲音頻率存儲為f1,聲音幅度存儲為a1;當使用者開始打鼾時,聲音收集器采集此時的外界聲音頻率存儲為f2,聲音的幅度存儲為a2。當主控電路判斷實時聲音頻率為f,振幅為a,f1<f<f2,a1<a<a2時,開始通過檢測裝置檢測使用者的頭部位置,并對位于檢測到的頭部位置下方的氣袋進行充氣,使得使用者頭部翻轉,從而實現止鼾。
當使用者頭部枕在第一組氣袋1上,聲音頻率大于f1,振幅大于a1時,通過氣孔103給第一組氣袋1開始充氣,由于氣袋高度是由外向內逐漸降低的,所以不會把使用者頭部推出枕頭本體,而是把頭部向枕頭本體中間推動翻轉;使用者在頭部翻轉下停止打鼾,氣泵停止充氣;打鼾不停,氣袋將持續充氣直到最大充充氣量;達到止鼾效果后,第一組氣袋1通過氣孔103緩慢放出氣體,枕頭逐漸恢復平整,不影響使用者的正常睡眠。
當使用者頭部枕在第二組氣袋2上,聲音頻率大于f1,振幅大于a1時,通過氣孔103給第二組氣袋2充氣,當頭部翻轉從而止鼾時,氣泵停止充氣,氣袋緩慢放氣,枕頭本體恢復原本形狀。當使用者頭部位于枕頭本體中部時,由于第一組氣袋1和第二組氣袋2部分交疊,使用者頭部始終在氣袋的可控范圍內,此時,給任意一組氣袋充氣,都可以使使用者頭部轉動,從而達到止鼾的效果。
本發明實施例二,通過聲音識別器來起到檢測打鼾聲音的作用,聲音識別器跟主控電路相連,當聲音識別器檢測到使用者打鼾時,主控電路根據檢測到的使用者頭部位置,控制氣泵給對應位置的氣囊充氣,使得使用者頭部翻轉,當鼾聲消失時,停止充氣,并緩慢放氣,不影響使用者正常睡眠。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保護的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