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折疊式捅艙作業臂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船舶載運清理裝置,特別是一種適用于捅艙操作的折疊式捅艙作業臂。
背景技術:
船舶載運散貨過程中,散貨易粘附艙壁,清理時需要用專門的捅艙工具將其捅散清理。現有的捅艙工具非常簡單,一般就是數段可拆卸連接組成的捅艙桿,需要工人用手拿著捅艙桿進行捅艙,這種直桿型捅艙器的缺點在于不但捅艙費力,效率低,清理難度大,而且與手直接接觸,如果載運的散貨為危險物品或者具有腐蝕性物質,則還會存在安全隱患,危險系數聞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任務是針對以上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使用方便、安全有效的折疊式捅艙作業臂。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折疊式捅艙作業臂,其特征在于包括作業臂、支撐臂、固定翼板、支撐座、活銷、挖斗,所述的固定翼板為兩塊,固定翼板一端固定在挖斗底部外表面,固定翼板的另一端有軸套,作業臂的頂端有軸套,固定翼板軸套與作業臂軸套通過軸進行連接;所述的支撐座一端固定在挖斗外表面,支撐座的另一端有軸套,支撐臂的頂端有軸套,支撐座軸套與支撐臂頂端軸套通過軸進行連接;所述的作業臂上有一環型套,所述的支撐臂地端有銷孔,所述的環型套和銷孔可以通過活銷進行連接。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突出的有益效果。I、利用三角形支撐穩定的原理,增加作業臂作業時受力的支撐,通過鎖止銷實現作業臂收放,使用快捷,安放方便。2、實現了由機械代替人工捅艙工藝改革,提高作業效率,降低了船舶在港停時廣2小時。3、降低了人工的勞動強度,消除了人工捅艙作業存在的不安全隱患,達到安全生產的要求。
圖I是本實用新型放置收回狀態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如圖I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作業臂I、支撐臂2、固定翼板3、支撐座4、活銷、挖斗
5,所述的固定翼板3為兩塊,固定翼板3 —端固定焊接在挖斗5底部外表面,固定翼板3的另一端有軸套6,作業臂I的頂端有軸套(圖中未顯示),固定翼板3軸套6與作業臂I軸套通過軸進行連接;所述的支撐座4 一端固定在挖斗5外表面,支撐座4的另一端有軸套,支撐臂2的頂端有軸套,支撐座4軸套與支撐臂2頂端軸套通過軸進行連接;所述的作業臂I上有一環型套7,所述的支撐臂2地端有銷孔8,所述的環型套7和銷孔8可以通過活銷將作業臂I和支撐臂2進行連接,實現作業臂I的伸展和鎖止等功能。使用時,通過活銷將作業臂I和支撐臂2進行連接,達到三角形支撐穩定的效果,放置時,拆去活銷,利用軸和軸套進行折疊收回安放(圖I為放置收回狀態,活銷已摘除,未顯示)。經跟蹤測試,對船舶(5萬噸級)進行捅艙作業時間的統計見下表。 艙號_一艙二艙三艙四艙五艙平均
(h) |l. 2 \2. I \2. 4 \2. 6 \2. 3 \2. 12經計算,較比人工捅艙作業節約I. 38小時,效率提高39%。試驗結果(I)實現了捅艙作業效率提高30%的目標;(2)折疊式捅艙工具收放靈活,捅艙時可將其展開,挖斗5作業時可將其折疊,不影響其他作業,經現場驗證更換時間為3分鐘。結論經反復試驗,折疊式捅艙工具的研制,符合艙內作業的要求。經計算折疊式捅艙工具,較人工捅艙作業效率平均提高35%,實現了作業效率提高30%的目標,同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人強度,極大的提高了安全生產的質量。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的特定實施方案已經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描述,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對它進行的各種顯而易見的改變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折疊式捅艙作業臂,其特征在于包括作業臂、支撐臂、固定翼板、支撐座、活銷、挖斗,所述的固定翼板為兩塊,固定翼板一端固定在挖斗底部外表面,固定翼板的另一端有軸套,作業臂的頂端有軸套,固定翼板軸套與作業臂軸套通過軸進行連接;所述的支撐座一端固定在挖斗外表面,支撐座的另一端有軸套,支撐臂的頂端有軸套,支撐座軸套與支撐臂頂端軸套通過軸進行連接;所述的作業臂上有一環型套,所述的支撐臂地端有銷孔,所述的環型套和銷孔可以通過活銷進行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折疊式捅艙作業臂,屬于船舶載運清理領域,其特征在于包括作業臂、支撐臂、固定翼板、支撐座、活銷、挖斗,所述的固定翼板為兩塊,固定翼板一端固定在挖斗底部外表面,固定翼板的另一端有軸套,作業臂的頂端有軸套,固定翼板軸套與作業臂軸套通過軸進行連接;所述的支撐座一端固定在挖斗外表面,支撐座的另一端有軸套,支撐臂的頂端有軸套,支撐座軸套與支撐臂頂端軸套通過軸進行連接;所述的作業臂上有一環型套,所述的支撐臂地端有銷孔,所述的環型套和銷孔可以通過活銷進行連接。與現有技術相比較具有使用方便快捷的特點。
文檔編號B08B1/00GK202555514SQ201220201648
公開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8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8日
發明者王鵬, 崔磊, 侯學祥, 高建, 申健, 張鵬 申請人: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