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具有凈化空氣功能的百葉窗。
背景技術:
現代社會中,人們日益關注生活環境中的空氣質量,尤其對健康構成威脅的潛在危險物,例如空氣中的污染顆粒、粉塵等如何進行凈化去除就成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所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越來越多的空氣凈化設備走入了公眾的視野。
同時,現有窗戶處安裝的紗窗只能對大于濾孔的顆粒進行攔截,而對粒徑較小的污染物無法進行過濾去除,使得流入室內的空氣中夾雜了大量的污染顆粒;因此,如何對經窗戶流入室內的空氣進行凈化過濾,以對空氣中所含污染顆粒進行快速去除也就成為了有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有鑒于此,特提出本實用新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具有凈化空氣功能的百葉窗,以實現對經窗口流入室內空氣中所含污染物進行凈化的目的。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所述的防塵網可以為現有的排布有濾孔的窗紗等材質構成,也可以為具有濾孔的過濾棉材質構成。同時,將防塵網的頂部與百葉窗的轉軸或導軌相連接,以實現對防塵網的收納,防止防塵網不用時擋光、被污染等情況的發生。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通過在相鄰的第一葉片和第二葉片中分別設置電壓較大的第一電壓板和電壓較小的第二電壓板,使得處于打開狀態的百葉窗中,相鄰的第一葉片和第二葉片之間形成電場,令經葉片之間間隙流經的空氣中所含的顆粒被電場作用進行電離處理,使得空氣中的污染顆粒被進行電離處理,令空氣中所含的顆粒成為帶電顆粒;再將空氣流經防塵網,令帶電顆粒吸附于防塵網上,就實現了對流經空氣流中所含污染物進行凈化過濾的目的。尤其在于,由于空氣顆粒帶電,使得絕大部分顆粒都吸附于防塵網上,實現了對空氣中粒徑小于防塵網濾孔直徑的顆粒污染物進行凈化過濾的目的。
同時,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效果顯著,適宜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百葉窗閉合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百葉窗打開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百葉窗第一葉片的局部斷面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百葉窗第二葉片的局部斷面結構示意圖。
圖中主要元件說明:1—第一葉片,2—第二葉片,3—高壓電源,4—低壓電源,5—第一母線,6—第二母線,7—第三母線,8—第四母線,9—電源線,10—葉片,11—第一外殼板,12—第二外殼板,13—第一電壓板,14—第二電壓板,20—轉軸收納盒。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實用新型有關的構成。
實施例一
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介紹了一種具有凈化空氣功能的百葉窗,包括多片橫向延伸的葉片10,各葉片10豎直間隔排布,各葉片10分別與同一翻轉結構相連接,以帶動葉片10繞軸旋轉呈水平或豎直,實現百葉窗的開啟狀態和閉合狀態之間的相互切換。如圖1所示,百葉窗的各葉片10在翻轉結構的帶動下呈豎直方向延伸,以使得空氣、陽光等無法穿過百葉窗,此狀態對應為百葉窗的閉合狀態;如圖2所示,百葉窗的各葉片10在翻轉結構的帶動下呈水平方向延伸,以使得空氣、陽光等可穿過百葉窗,實現百葉窗兩側換氣等情況的實現,此狀態對應為百葉窗的開啟狀態。同時,本實施例中,所述的翻轉結構可以現有任一的可帶動百葉窗葉片10繞水平軸旋轉的結構。
本實施例中,所述的百葉窗還包括設于頂部的轉軸收納盒20,所述的轉軸收納盒20中設有可繞水平軸旋轉的轉軸。各葉片的分別經至少一根線依次穿設連接,線的上端與轉軸相固定連接,以使得用戶可通過帶動轉軸旋轉,令各葉片在線的帶動下向上移動,收納入轉軸收納盒中,達到對百葉窗收納儲存、避免灰塵對葉片污染的目的。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百葉窗的葉片10包括間隔設置的第一葉片1和第二葉片2;如圖3和圖4所示,所述的第一葉片1內設有與高壓電源3相連接的第一電壓板13,所述的第二葉片2內設有與低壓電源4相連接的第二電壓板14,所述的第一電壓板13的電壓大于第二電壓板14的電壓。葉片10所處豎直面的一側設有吸附帶電顆粒的防塵網;優選的,所述的防塵網設于遠離百葉窗所對應窗戶的一側。
通過在相鄰的第一葉片和第二葉片中分別設置電壓較大的第一電壓板和電壓較小的第二電壓板,使得處于打開狀態的百葉窗中,相鄰的第一葉片和第二葉片之間形成電場,令經葉片之間間隙流經的空氣中所含的顆粒被電場作用進行電離處理,使得空氣中的污染顆粒被進行電離處理,令空氣中所含的顆粒成為帶電顆粒;再將空氣流經防塵網,令帶電顆粒吸附于防塵網上,就實現了對流經空氣流中所含污染物進行凈化過濾的目的。尤其在于,由于空氣顆粒帶電,使得絕大部分顆粒都吸附于防塵網上,實現了對空氣中粒徑小于防塵網濾孔直徑的顆粒污染物進行凈化過濾的目的。
本實施例中,所述的葉片10由兩塊不導電的塑料板材扣合構成葉片殼體,所述的第一電壓板13或第二電壓板14設置于葉片殼體內部的中空部。通過將導電的電壓板經塑料殼體塑封設置,避免了電壓板與用戶相接觸情況的發生,提高了百葉窗凈化時的安全性。
本實施例中,所述的葉片10殼體由第一外殼板11和第二外殼板12扣合構成,第一外殼板11和第二外殼板12均由塑料材質構成;所述的第一外殼板11的外周向靠近第二外殼板12的一側彎折延伸,第二外殼板12的外周向靠近第一外殼板11的一側彎折延伸。所述第一外殼板11的彎折延伸端設有一周卡凸條,第二外殼板12的彎折延伸端設有一周卡凹槽;第一外殼板11和第二外殼板12的彎折延伸端對應貼合設置,所述的卡凸條和卡凹槽相對應的卡扣嚙合設置。
如圖3或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第一外殼板11和第二外殼板12的彎折延伸端相卡扣連接,令扣合連接的第一外殼板11和第二外殼板12之間的間隙構成葉片殼體的中空部,所述的第一電壓板13或第二電壓板14夾持安裝于對應葉片殼體的中空部。
通過將葉片殼體設置為相互扣合連接的第一外殼板和第二外殼板,令葉片外殼可快速、便捷的進行拆卸組裝,并在葉片殼體內部形成間隙空間以供第一電壓板或第二電壓板安裝固定。
本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一電壓板13和第二電壓板14均為高阻抗材料構成的電阻板;構成第一電壓板13的電阻板兩端分別經電源線9與高壓電源3的正負極相連接;構成第二電壓板14的電阻板兩端分別經電源線9與低壓電源4的正負極相連接。通過上述設置,使得第一電壓板處形成較高壓力的電壓、第二電壓板處形成較低壓力的電壓,令第一電壓板與第二電壓板之間形成電場,以對流經空氣中所含雜質進行電離處理,使雜質顆粒成為帶電顆粒。
本實施例中,葉片殼體的相對兩側分別設有穿線孔,所述的穿線孔處分別穿設有電源線9,所述電源線9的一端與葉片殼體內部的第一電壓板13或第二電壓板14相連接,另一端與葉片外部的高壓電源3或低壓電源4相連接。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的高壓電源3和低壓電源4均設于百葉窗的頂部,各第一葉片1的兩端分別經第一母線5和第二母線6相對應穿設連接,所述的第一母線5和第二母線6分別與高壓電源3的正負極相連接;各第二葉片2的兩端分別經第三母線7和第四母線8相對應穿設連接,所述的第三母線7和第四母線8分別與低壓電源4的正負極相連接。
本實施例中,各第一葉片1的中空部分別設置第一電壓板13,第一電壓板13的第一端連接穿出葉片殼體的第一電源線,各第一電源線均與第一母線5相連接;第一電壓板13的第二端連接穿出葉片殼體的第二電源線,各第二電源線均與第二母線6相連接。
本實施例中,各第二葉片2的中空部分別設置第二電壓板14,第二電壓板14的第一端連接穿出葉片殼體的第三電源線,各第三電源線均與第三母線7相連接;第二電壓板14的第二端連接穿出葉片殼體的第四電源線,各第四電源線均與第四母線8相連接。
通過上述設置,令各第一葉片和第二葉片分別經對應母線相串連,實現各葉片經母線依次穿設連接的目的;同時,將各母線與對應的高壓電源或低壓電源相連接,以實現對葉片內第一電壓板或第二電壓板提供對應電壓電力的目的。
本實施例中,還可以優選的,第一葉片1中設有多個相互串連的第一電壓板13,各第一電壓板13依次收尾相連,并將兩端的第一電壓板13分別與第一母線5、第二母線6對應連接,以令各第一電壓板與同一高壓電壓3相連接;同時,第二葉片2中設有多個相互串連的第二電壓板14,各第二電壓板14依次收尾相連,并將兩端的第二電壓板14分別與第三母線7、第四母線8對應連接,以令各第二電壓板與同一低壓電壓4相連接。通過在葉片中設置多個間隔設置的第一電壓板或第二電壓板,令葉片的局部設置的電壓板產生的電場就可充滿葉片之間的間隙,同樣可實現對流經相鄰葉片的空氣流所含顆粒進行電離處理的目的,并令葉片的整體造價得到顯著降低。
本實施例中,所述的防塵網可以為現有的排布有濾孔的窗紗等材質構成,也可以為具有濾孔的過濾棉材質構成。同時,將防塵網的頂部與百葉窗的轉軸相連接,以實現對防塵網的收納,防止防塵網不用時擋光、阻擋氣流、被污染等情況的發生。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案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