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隔震支座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建筑隔震用橡膠支座。
背景技術:
建筑物和工程結構,包括樓房、橋梁等,當遭受地震時會產生較大的地震相應位移,位移過大時結構就可能被毀壞。
傳統的抗震措施是加強結構體系的強度,這樣既增加了工程造成,抗震效果也不理想,基礎隔震技術是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合理、有效的工程抗震方法,通過在建筑物和基礎之間設置各種各樣的隔震支座,比如滑移、滾動隔震裝置,來隔離地震里向上部結構的傳遞。現有技術中有采用鉛芯隔震支座,盡管鉛芯隔震支座的阻尼效果比較理想,但是由于鉛芯的加工制造和使用以及報廢后會產生鉛污染,會損害人體的健康,并且塑性變形后不能自動復位等缺點,逐漸的被市場所淘汰,目前采用較多的是橡膠類的隔震支座,橡膠隔震支座具有足夠的豎向剛度以承受垂直載荷,且能夠將上部構造的壓力可靠的傳遞給墩臺,有良好的彈性以適應梁端地轉動,有較大地剪切變形以滿足上部構造的水平位移,但是當建筑物經受大風、地震外力作用時,由于橡膠墊只能隔離水平方向的外力作用,對豎直方向的外力作用效果不好,對大風。地震等不規則的外力作用效果小,容易對鋼結構建筑、橋梁結構造成損壞,因此需要提出一種方案來解決這個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建筑隔震用橡膠支座,通過增加橡膠支座在豎直方向上的承載能力以及形變能力,從而使在經受大風或地震等外力作用時在豎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均能夠隔離外力作用,保護鋼結構建筑、橋梁結構免受損壞。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建筑隔震用橡膠支座,包括上、下連接鋼板,在上、下連接鋼板之間設置有多層彈性體和多層金屬板交替疊置結合而成,所述上連接鋼板或下連接鋼板上固定連接有緊固板,每層金屬板與緊固板之間固定連接有拉簧。
作為優選,相鄰的所述彈性體與金屬板之間設置有若干彈簧。
作為優選,所述上、下連接鋼板的中心部分貫穿彈性體以及金屬板設置有中心孔。
作為優選,所述上、下連接鋼板之間固定連接有橡膠保護套,所述橡膠保護套將彈性體以及金屬板完全包覆。
作為優選,所述中心孔內安裝有彈性棒。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下述優點:通過將彈性體與金屬板交替重疊設置,并且在上連接板或者下連接板上設置緊固板,在每層金屬板與緊固板之間設置拉簧始終保持拉緊力,這樣當建筑物受到側向位移時發生拉伸支座時,拉簧能夠始終保持拉緊力在發生形變之后將建筑物恢復原狀,即在豎直方向上具有彈性恢復能力,從而能夠隔離不規格的外力作用,保護鋼結構,避免遭受損壞,同時在彈性體與金屬板之間還設置若干彈簧用于對金屬板與彈性體之間提高抵觸力,從而使拉簧能夠有更好的拉緊力,彈簧對于金屬板與彈性體是撐開的作用,而拉簧對金屬板與彈性體是壓的作用,這樣在發生形變時能夠更好的適應形變,在形變完成之后能夠更好的恢復。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建筑隔震用橡膠支座的截面剖視圖。
圖中:1、上連接鋼板;2、下連接鋼板;3、金屬板;4、彈性體;5、緊固板;6、拉簧;7、橡膠保護套;8、彈簧;9、中心孔;10、彈性棒。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
一種建筑隔震用橡膠支座,如圖1所示,包括上連接鋼板1、下連接鋼板2,在上、下連接鋼板之間設置有多層彈性體4和多層金屬板3交替疊置,并且在下連接鋼板2上固定連接有緊固板5,每層金屬板3與緊固板5之間固定連接有拉簧6,拉簧6的作用是限制每層金屬板3的形變和位移幅度,從而當建筑物受到外界較強的作用力時,能夠提高足夠的拉力以及形變恢復力,使得建筑物不至于移動幅度較大發生范性形變,并且在上連接鋼板1與下連接鋼板2之間還連接有橡膠保護套7,橡膠保護套7將彈性體4和金屬板3完全包覆,這樣用于增加橡膠支座的整體受力能力,并且在相鄰的金屬板3和彈性體4之間還開設有若干凹槽,凹槽內安裝有彈簧8,彈簧8的兩端抵觸在金屬板3與彈性體4之間,這樣一方面是為了增加拉簧6的拉緊,從而使橡膠支座處于繃緊的狀態,另一方便在建筑物在恢復形變的時候,能夠有效抑制拉簧6帶來的負面拉力,從而使得建筑物在短時間內即可恢復平衡,這樣設置保證了建筑物的穩定性,同時在橡膠支座的中心部分開設有中心孔9,中心孔9貫穿設置彈性體4以及金屬板3,這樣是為了當橡膠支座跟著整個建筑物在發生形變時,能夠具有一定的形變能力,不會造成內部的損傷,同時在中心孔9內還安插有彈性棒10,彈性棒10用于增加橡膠支座的彈性恢復能力,這樣就能夠通過增加橡膠支座在豎直方向上的承載能力以及形變能力,從而使在經受大風或地震等外力作用時在豎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均能夠隔離外力作用,保護鋼結構建筑、橋梁結構免受損壞,保證了建筑物的抗震效果,延長了建筑物的使用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