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自行車部件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多功能自行車后架。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提倡綠色健康的生活,自行車作為我們最常用的代步工具,為我們短距離的行程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人們也經常使用它來運輸物品;人們也經常使用它來運輸物品;然而現有的自行車載物架只設有一個夾板,當人們的物品比較大或者比較厚時,自行車載物架就無法將物品固定住,導致物品滑落,如果載人的話,坐起來也非常的不舒服,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麻煩,同時現有的自行車后架主要作為載人用途,當后架上不需要載人時,后架閑置,并沒有多余的功能,因此一種多功能集成的一種多功能自行車后架是非常有應用前景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問題是針對以上問題,提供一種多功能自行車后架。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多功能自行車后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橫桿、支撐桿;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并行設置,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為伸縮桿,前端分別與自行車車架通過鉸鏈連接;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底部設有滑動凹槽,所述支撐桿頂端設有滾球,所述滾球在滑動凹槽中滑動,所述滑動凹槽的后端正對后輪中心處設有球形凹槽。
進一步,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后端設有橫桿,所述橫桿兩端分別設有套管,所述套管分別套接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
進一步,所述套管為T型套管。
進一步,所述套管上設有鎖孔,橫桿上與鎖孔相對應的位置處,設有鎖頭。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和有益效果是:本方案提供的一種多功能自行車后架,通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與橫桿上的配和實現在后車架不承載重量時,可以伸縮,并利用橫桿上的鎖孔和鎖頭配和形成自行車防盜鎖,通過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底部設置滑動凹槽,實現后架的方便變型。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多功能自行車后架的底視圖;
圖2為圖1所示的一種多功能自行車后架的的主視圖;
圖3為圖1所示的一種多功能自行車后架的支撐桿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中:1、第一支架,12、第二支架,2、橫桿,3、支撐桿,4、滑動凹槽,401、球形凹槽,5、滾球,201、套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多功能自行車后架的底視圖;圖2為圖1所示的一種多功能自行車后架的的主視圖;圖3為圖1所示的一種多功能自行車后架的支撐桿部分結構示意圖;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多功能自行車后架,包括第一支架1、第二支架12、橫桿2、支撐桿3;所述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12并行設置,所述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12為伸縮桿,前端分別與自行車車架通過鉸鏈連接;所述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12底部設有滑動凹槽4,所述支撐桿3頂端設有滾球5,所述滾球5在滑動凹槽4中滑動,所述滑動凹槽4的后端正對后輪中心處設有球形凹槽401。滾球5滑動到球形凹槽401處時,實現第一支架1、第二支架12的支撐固定,此時可以作為常用自行車后架,搭載貨物使用。
所述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12后端設有橫桿2,所述橫桿2兩端分別設有套管201,所述套管201分別套接在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12。所述套管201為T型套管。所述套管201上設有鎖孔,橫桿2上與鎖孔相對應的位置處,設有鎖頭。
具體工作方式
本方案提供的一種多功能自行車后架通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與橫桿上的配和實現在后車架不承載重量時,可以伸縮,并利用橫桿上的鎖孔和鎖頭配和形成自行車防盜鎖,通過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底部設置滑動凹槽,實現后架的變型。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