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水稻鋪自控放堆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業機械,特別涉及一種水稻鋪自控放堆機,用來與現有的水稻割曬機配套使用,將割下的水稻分堆鋪放在田地。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包括掛接機構、撥禾機構、分堆機構、機架,所述的機架包括下托板、撥禾護罩、外壓禾桿、內壓禾桿及其支架,撥禾護罩豎向連接在下托板前端一側的上面,其后端與外壓禾桿連接,內壓禾桿通過其支架與下托板固定并位于外壓禾桿的內側,兩者之間留有輸禾通道A,在其底部有通道底板;在撥禾護罩后部的內側鉸連止回板的前端,在其鉸連軸上有扭簧;所述的掛接機構包括上下懸掛臂,均與下托板的前端連接;所述的撥禾機構包括撥禾主軸、鏈輪、撥禾叉及曲柄、連桿,主軸通過與下托板平行并相連的上支板垂直轉動支承在下托板的上方,鏈輪連接在主軸的上部,曲柄一端與主軸連接,另一端與撥禾叉的中部鉸連,撥禾叉的后端與連桿一端鉸連,連桿的另一端與內壓禾桿支架連接;撥禾叉的前端位于撥禾護罩內側的輸禾通道A的中部;所述的分堆機構包括主動鏈輪、離合器及其控制機構、被動鏈輪、鏈條、驅動軸、曲柄、被動叉、推禾叉、分堆連桿及其定位簧、后門及其控制機構,主動鏈輪通過離合器連接在所述的撥禾主軸的下部,與被動鏈輪之間連接鏈條,在該鏈條的一側有漲緊輪,被動鏈輪通過驅動軸轉動支承在所述的上支板與下托板之間,其上端與曲柄的一端連接,曲柄的另一端與推禾叉的中部鉸連,推禾叉的后端與被動叉的后端及分堆連桿的一端鉸連,分堆連桿的另一端與內壓禾桿支架連接,推禾叉及被動叉的前端位于由內外壓禾桿和之間的輸禾通道A內;在被動叉轉動連接有掛勾的支點,該掛勾的勾端朝向推禾叉,在對應掛勾另一端處有脫勾導板與上支板固定,在掛勾的支軸上有扭簧;在被動叉靠近后端的外側與分堆連桿之間連接定位簧;在推禾叉上有與所述掛勾對應的掛柱;所述的離合器的控制機構包括結合控制裝置A和分離控制裝置B,該結合控制裝置A包括結合拐臂A1、結合拉桿A2、中支臂A3、被動拉桿A4和觸發凸塊A5,觸發凸塊A5連接于所述的被動叉的下側,結合拐臂A1和中支臂A3的支點均連接在上支板下,結合拐臂A1的一端為觸發端與所述的凸塊A5相對應,拐臂A1的另一端通過結合連桿A2與中支臂A3的一端連接,另一端與離合器的控制端連接;所述的分離控制裝置B包括觸發凸塊B1、分離拐臂B2、分離連桿B5、控制拐臂B3及定位拉簧B4,觸發凸塊B1位于分堆機構的被動鏈輪的上側,分離拐臂B2和控制拐臂B3的支點均與上支板連接,其一端通過分離連桿B5與控制拐臂B3的一端連接,B3的另一端與離合器的控制端連接,并與定位拉簧B4的一端連接,B4的另一端與上支板連接;所述的后門位于所述輸禾通道A的后端,它的位于內壓禾桿后端處的一端通過豎軸鉸連在上支板上,并與其控制機構C連接;該控制機構C包括Y形拐臂C1、連動桿C2、位于所述的被動叉4下側的關門凸塊A5及位于分堆機構的曲柄下側的開門凸塊,后門的鉸連端有一擺動臂,其端部通過連動桿C2與Y形拐臂C1的一端連接,該Y形拐臂C1的中部支點連接在上支板的外側,使其另兩個端部與觸發凸塊A5的位置對應;還包括連接于所述的外壓桿上方及內壓禾桿上方的外扶禾桿和內扶禾桿;在外護罩的前端內側的彈性導禾簧和扶禾桿,在外護罩內側對面連接一導禾板;在輸禾通道內的后端有一助推彈桿;在所述的內壓禾桿后端對應推禾叉的中部的外側有一彈性制動。
所述的離合器由驅動爪、離合勾、擺動導板構成,驅動爪軸心與撥禾主軸連接并位于鏈輪的一側,離合勾中部有支點連接在鏈輪的同一側,其支點軸上有扭簧,擺動導板位于離合勾的外側,其一端與上支板鉸連,該擺動導板的外側與所述的離合控制機構中的控制拐臂B3的末端相接觸。
本實用新型利用撥禾機構將割機割下輸出的稻禾撥到輸禾通道內,并由分堆機構將其分批地推出后門,全過程可自動控制,分堆大小也可調節,達到自動分堆的目的,省去了人工分堆和撿枝的工作,可大大節約時間和降低勞動強度,即使是雨雪天氣也不影響收割效率,可爭取農時,為后續耕作爭取主動。其結構合理,工作可靠。
所述的掛接機構包括上下懸掛臂20、22,均與下托板38的前端連接;它們用來與割曬機的出口端掛接。下懸掛臂22內端有一延長端用來加固連接。
所述的撥禾機構包括撥禾主軸40、鏈輪39、撥禾叉2及曲柄(41)、連桿21,主軸40通過與下托板38平行并相連的上支板19垂直轉動支承在下托板38的上方,鏈輪39連接在主軸40的上部,曲柄41一端與主軸連接,另一端與撥禾叉2的中部鉸連,撥禾叉2的后端與連桿21一端鉸連,連桿21的另一端與內壓禾桿支架37連接;撥禾叉2的前端位于撥禾護罩1內側的輸禾通道A的中部。撥禾叉2為三齒叉,通過曲柄41、連桿21使撥禾叉2的外端形成圍繞輸禾通道的扁圓區域,以便將進入該區域內的稻禾撥向后部。
所述的分堆機構包括主動鏈輪17、離合器18及其控制機構、被動鏈輪11、鏈條42、驅動軸43、曲柄44、被動叉4、推禾叉7、分堆連桿26及其定位簧27、后門29及其控制機構,主動鏈輪17通過離合器18連接在所述的撥禾主軸40的下部,與被動鏈輪11之間連接鏈條42,在該鏈條42的一側有漲緊輪15,被動鏈輪11通過驅動軸43轉動支承在所述的上支板19與底板12之間,其上端與曲柄44的一端連接,曲柄的另一端與推禾叉7的中部鉸連,推禾叉7的后端與被動叉4的后端及分堆連桿26的一端鉸連,分堆連桿26的另一端與下托板38連接,推禾叉7及被動叉4的前端位于由內外壓禾桿31和32之間的輸禾通道A內;在被動叉4轉動連接有掛勾25的支點,該掛勾25的勾端朝向推禾叉7,在對應掛勾25另一端處有脫勾導板24與上支板19固定,在掛勾25的支軸上有扭簧;在被動叉4靠近后端的外側與分堆連桿26之間連接定位簧27;在推禾叉7上有與所述掛勾25對應的掛柱71。定位簧27采用中立彈簧及與其成一定角度的拉簧271共同對被動叉4進行定位,禁止它自由游動。
在所述的外壓桿32上方及內壓禾桿31上方連接有外扶禾桿5和內扶禾桿6;在外護罩1的前端內側連接有彈性導禾簧34和扶禾桿35,在外護罩1內側對面連接一導禾板36;其作用是防止稻禾被帶到輸禾通道A之外。在輸禾通道A內的后端有一助推彈桿8;在所述的內壓禾桿31后端對應推禾叉7的中部的外側有一彈性制動10。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在使用本實用新型時,其前端的掛接機構與現有割曬機掛接,使本實用新型的輸禾通道A的前端與割曬面的出口對接,并將撥禾主軸40上的鏈輪39與割曬機上的對應的齒輪傳動連接。
稻鋪自控放堆機是把割曬機割的稻鋪在落地前,通過撥禾杈2將直立的水稻向后壓送,當稻桿壓送達到一定密度時,克服被動叉4的定位簧27的拉力,使被動叉4后移,當移動到達一定位置時,它下側的凸塊首先觸發后門控制機構C的Y形拐臂的一端,先關閉后門,然后通過掛勾25與推禾叉7聯掛,隨后觸動離合器接合裝置A中的結合拐臂,通過結合拉桿推動中支臂,中支臂的另一端拉動被動拉桿使控制拐臂轉換到結合狀態,離合器18的擺動導板離開離合勾,后者在扭簧的作用下勾住驅動爪,實現結合。使推禾叉7和被動叉4同步旋轉,退出輸禾通道A的后端,并插入其前端,同時在脫勾導板24的觸發下,使被動叉4與推禾叉7脫掛,此時,被動杈4靠定位拉簧27將被動杈4控制在此處等候撥禾杈2撥過來的水稻。而推禾杈7繼續向后移動,由被動鏈輪曲柄44下側的開門凸塊45先打開后門29,同時向后把水稻推出,推禾杈7后推停止前,被動鏈輪11上的觸發凸塊撥動離合器18的控制裝置的分離拐臂,它拉動分離連桿使控制拐臂逆時針擺動(參見圖4),使其轉換為“離”的狀態,控制拐臂將離合器18的擺動導板向上頂,使離合勾脫離離合爪,使主動鏈輪17不隨撥禾主軸40轉動,推禾叉7停止擺動,在其外側采用彈性制動10,可防止回倒并利用觸發凸塊的背面作反向制動,推出輸禾通道A后端的水稻,利用后門29的導流作用與慣性動能作用,向外橫倒與機車行走向成90度放堆,同時助推彈桿8外擺將余下的全部推出,即完成一個工作循環。
權利要求1.一種水稻鋪自控放堆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掛接機構、撥禾機構、分堆機構、機架,所述的機架包括下托板(38)、撥禾護罩(1)、外壓禾桿(32)、內壓禾桿(31)及其支架(37),撥禾護罩(1)豎向連接在下托板(38)前端一側的上面,其后端與外壓禾桿(32)連接,內壓禾桿(31)通過其支架(37)與下托板(38)固定并位于外壓禾桿(32)的內側,兩者之間留有輸禾通道A,在其底部有通道底板(12);在撥禾護罩(1)后部的內側鉸連止回板(3)的前端,在其鉸連軸上有扭簧;所述的掛接機構包括上下懸掛臂(20)、(22),均與下托板(38)的前端連接;所述的撥禾機構包括撥禾主軸(40)、鏈輪(39)、撥禾叉(2)及曲柄(41)、連桿(21),主軸(40)通過與下托板(38)平行并相連的上支板(19)垂直轉動支承在下托板(38)的上方,鏈輪(39)連接在主軸(40)的上部,曲柄(41)一端與主軸連接,另一端與撥禾叉(2)的中部鉸連,撥禾叉(2)的后端與連桿(21)一端鉸連,連桿(21)的另一端與內壓禾桿支架(37)連接;撥禾叉(2)的前端位于撥禾護罩(1)內側的輸禾通道A的中部;所述的分堆機構包括主動鏈輪(17)、離合器(18)及其控制機構、被動鏈輪(11)、鏈條(42)、驅動軸(43)、曲柄(44)、被動叉(4)、推禾叉(7)、分堆連桿(26)及其定位簧(27)、后門(29)及其控制機構,主動鏈輪(17)通過離合器(18)連接在所述的撥禾主軸(40)的下部,與被動鏈輪(11)之間連接鏈條(42),在該鏈條(42)的一側有漲緊輪(15),被動鏈輪(11)通過驅動軸(43)轉動支承在所述的上支板(19)與下托板(38)之間,其上端與曲柄(44)的一端連接,曲柄的另一端與推禾叉(7)的中部鉸連,推禾叉(7)的后端與被動叉(4)的后端及分堆連桿(26)的一端鉸連,分堆連桿(26)的另一端與內壓禾桿支架(37)連接,推禾叉(7)及被動叉(4)的前端位于由內外壓禾桿(31)和(32)之間的輸禾通道A內;在被動叉(4)轉動連接有掛勾(25)的支點,該掛勾(25)的勾端朝向推禾叉(7),在對應掛勾(25)另一端處有脫勾導板(24)與上支板(19)固定,在掛勾(25)的支軸上有扭簧;在被動叉(4)靠近后端的外側與分堆連桿(26)之間連接定位簧(27);在推禾叉(7)上有與所述掛勾(25)對應的掛柱(71);所述的離合器(18)的控制機構包括結合控制裝置A和分離控制裝置B,該結合控制裝置A包括結合拐臂A1、結合拉桿A2、中支臂A3、被動拉桿A4和觸發凸塊A5,觸發凸塊A5連接于所述的被動叉(4)的下側,結合拐臂A1和中支臂A3的支點均連接在上支板(19)下,結合拐臂A1的一端為觸發端與所述的凸塊A5相對應,拐臂A1的另一端通過結合連桿A2與中支臂A3的一端連接,另一端與離合器(18)的控制端連接;所述的分離控制裝置B包括觸發凸塊B1、分離拐臂B2、分離連桿B5、控制拐臂B3及定位拉簧B4,觸發凸塊B1位于分堆機構的被動鏈輪11的上側,分離拐臂B2和控制拐臂B3的支點均與上支板(19)連接,其一端通過分離連桿B5與控制拐臂B3的一端連接,B3的另一端與離合器(18)的控制端連接,并與定位拉簧B4的一端連接,B4的另一端與上支板(19)連接;所述的后門(29)位于所述輸禾通道A的后端,它的位于內壓禾桿(31)后端處的一端通過豎軸(9)鉸連在上支板(19)上,并與其控制機構C連接;該控制機構C包括Y形拐臂C1、連動桿C2、位于所述的被動叉4下側的關門凸塊A5及位于分堆機構的曲柄(44)下側的開門凸塊(45),后門(29)的鉸連端有一擺動臂(23),其端部通過連動桿C2與Y形拐臂C1的一端連接,該Y形拐臂C1的中部支點連接在上支板(19)的外側,使其另兩個端部與觸發凸塊A5的位置對應;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鋪自控放堆機,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連接于所述的外壓桿(32)上方及內壓禾桿(31)上方的外扶禾桿(5)和內扶禾桿(6);在外護罩(1)的前端內側的彈性導禾簧(34)和扶禾桿(35),在外護罩(1)內側對面連接一導禾板(36);在輸禾通道內的后端有一助推彈桿(8);在所述的內壓禾桿(31)后端對應推禾叉(7)的中部的外側有一彈性制動(10)。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稻鋪自控放堆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離合器(18)由驅動爪(181)、離合勾(182)、擺動導板(183)構成,驅動爪(181)軸心與撥禾主軸(40)連接并位于鏈輪(17)的一側,離合勾(182)中部有支點(184)連接在鏈輪(17)的同一側,其支點軸上有扭簧(185),擺動導板(183)位于離合勾(182)的外側,其一端與上支板(19)鉸連,該擺動導板(183)的外側與所述的離合控制機構中的控制拐臂B3的末端相接觸。
專利摘要一種水稻鋪自控放堆機,包括掛接機構、撥禾機構、分堆機構、機架,所述的機架包括下托板、撥禾護罩、外壓禾桿、內壓禾桿及其支架,撥禾護罩豎向連接在下托板前端一側的上面,其后端與外壓禾桿連接,內壓禾桿通過其支架與下托板固定并位于外壓禾桿的內側,兩者之間留有輸禾通道A,在其底部有通道底板;在撥禾護罩后部的內側鉸連止回板的前端,在其鉸連軸上有扭簧;本實用新型利用撥禾機構將割機割下輸出的稻禾撥到輸禾通道內,并由分堆機構將其分批地推出后門,全過程可自動控制,分堆大小也可調節,達到自動分堆的目的,省去了人工分堆和撿枝的工作,可大大節約時間和降低勞動強度,即使是雨雪天氣也不影響收割效率,可爭取農時,為后續耕作爭取主動。其結構合理,工作可靠。
文檔編號A01D57/00GK2596731SQ022948
公開日2004年1月7日 申請日期2002年12月30日 優先權日2002年12月30日
發明者王華興 申請人:王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