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褐蘑菇栽培技術的制作方法
我國是食用菌生產大國,各種菇類的年總產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我國食用菌的種類多以雙孢菇、香菇、平菇等普通菇類為主。雖然近年來也出現了杏鮑菇、茶新菇等珍稀品種的菇類但是這些菇類的栽培技術都是將原料裝入塑料袋內在塑料大棚里出菇。由于這些落后的技術,都需要裝袋后濕熱滅菌,對栽培地理位置及栽培條件的要求局限性很大,并且在大規模生產時污染率相當大,致使這些菇類生產成本上升不能大面積推廣。人們一直期望能有一個國內以前沒有的新菇種及其科學的新穎的栽培技術出現,以滿足人們和國內外市場對新的食用菌品種的需求,這是長期以來一直無法解決的問題。
本發明提供的褐蘑菇栽培技術克服了傳統的食用菌生產沒有新菇種及新菇種不能應用于發酵料復土生產的不足。為全國食用菌產業和人們提供了一個新穎的食用菌菇種和新菇種的生產栽培技術,從而改變了我國目前食用菌生產沒有適合于發酵料復土生產的新菇種的落后局面。
本發明是設計者將自己研制成功的將野生褐蘑菇拉丁學名Agaricus brunnescens Peck用于人工栽培(1),將棉籽殼、稻草、麥桿、各種牲畜糞等原料做為培養基用于褐蘑菇的生產栽培(2),褐蘑菇的前發酵堆內水分在60%-85%之間。氨氣含量在1%-3%之間(3),后發酵溫度在49℃-69℃之間(4),后發酵在獨立的場地或容器內在3-8天內緩慢降溫至20℃左右以24℃為適宜,氨氣含量降至10ppm以下(5),褐蘑菇菌種生長溫度在18℃-28℃之間,空氣相對濕度在85%-95%,菌種培養基水分68%,接種量為原料干重的1.5%-2.5%,菌種為固體菌種或液體菌種(6),鋪床鋪含水量65%-75%的土壤厚度為3.5-5.5cm。生長期間菇床要澆水但菇床的土上不能有積水,使用“鋪床助劑”與不使用“鋪床助劑”均可(7),菇床管理溫度在25.5℃-28.5℃之間,相對濕度在83%-92%之間,出菇溫度菇床18℃-22℃,空間溫度16℃-19℃(8),接種期CO2濃度在5000-10000PPm,菇潮之間CO2濃度12000-14000PPm,整個采菇期間在10000-12000PPm(9),褐蘑菇的采收和商品菇均為以開傘菇為主(10)等技術應用于褐蘑菇栽培技術的生產工藝之中,可以使中國的食用菌產業和市場又增加了一個新穎的菇種和可以大規模生產的食用菌新品種的栽培技術,可以使千千萬萬的農民脫貧致富,可以使千千萬萬的下崗工人再就業,本發明如能得到廣泛應用必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附圖
是褐蘑菇栽培技術生產作業流程示意圖。圖中1為將野生褐蘑菇用于人工栽培。2為將棉籽殼稻草等原料做為培養基用于褐蘑菇的生產栽培。3為前發酵堆內水份與氨氣含量的要求。4為后發酵溫度要求。5為后發酵對時間與溫度及氨氣含量的交叉要求。6為對菌種生產條件與接種量的要求。7為對鋪床階段的要求。8為發菌與出菇階段菇床管理的要求。9為對二氧化碳含量的要求。10為褐蘑菇采收與商品菇外觀朵形的要求。
本發明提供的褐蘑菇栽培技術實施時按以上說明進行,生產栽培出的褐蘑菇不但產量高,味道鮮,還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多種營養物質,更可以深加工后供應國內外市場。
權利要求
1.一種食用菌的新品種及其生產栽培方法,它是由將野生褐蘑菇用于人工栽培(1),將棉籽殼稻草等原料做為培養基用于褐蘑菇的生產栽培(2),褐蘑菇前發酵堆內水份與氨氣含量的范圍(3),褐蘑菇后發酵溫度范圍(4),褐蘑菇后發酵對時間與溫度及氨氣含量的交叉要求(5),褐蘑菇對菌種生產條件與接種量的要求(6),褐蘑菇對鋪床階段的要求(7),褐蘑菇發菌與出菇階段的管理方法(8)褐蘑菇整個生長階段二氧化碳的需求方法(9),褐蘑菇采收與外觀要求的方法(10)組成,其特征在于(1)將野生菇拉丁學名為Agaricus brunnescens Peck經分離獲得的菌株命名為褐蘑菇1021拉丁學名為Agaricus brunnescens Peck,并用于人工栽培,保藏號為0901。(2)將棉籽殼、稻草、麥桿各種草類、農作物桔桿、牛糞、馬糞、雞糞、牲畜糞等原料作為培養基用于褐蘑菇的生產栽培。(3)褐蘑菇的前發酵堆內水份60%-85%,氨氣含量1%-3%。(4)褐蘑菇后發酵溫度49℃-69℃。(5)褐蘑菇后發酵在獨立的場地或容器內3-8天內逐步降溫到24℃,氨氣含量降至10PPm以下。(6)褐蘑菇菌種生長溫度18℃-28℃,空氣相對濕度85%-95%菌種培養基水份68%,接種量為原料干重的1.5-2.5%,菌種為固體與液體兩種。(7)褐蘑菇鋪床鋪含水量65-75%的土壤厚度為3.5-5.5cm,可以使用“鋪床助劑”,也可以不使用“鋪床助劑”。(8)菇床管理溫度25.5℃-28.5℃,相對濕度90%以上,菇蕾直徑是菇柄直徑的2倍時澆水,出菇期相對濕度83%-92%,出菇溫度菇床18℃-22℃,空間溫度16℃-19℃。(9)接種期CO2濃度5000-10000PPm,采菇期10000-12000PPm,菇潮之間10000-14000PPm。(10)褐蘑菇的采收和商品菇的外觀均為以開傘菇為主。
2.按權利要求1所述,褐蘑菇的生產栽培可以機械化操作、手工操作、小規模生產、大規模生產等多種形式。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新穎的褐蘑菇的栽培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將設計者研制成功的將野生褐蘑菇用于人工栽培,將棉籽殼、稻草等原料采用限制前發酵與后發酵條件,限制整個培養階段的生長條件,經過發酵的培養基出菇后要求開傘等技術應用于褐蘑菇栽培技術的生產工藝之中,不但使菇的產量高、口感好,更為我國增加了一個新的菇種,從而滿足了人們和市場對新菇種與食用菌新技術的需求,如能得到廣泛應用必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文檔編號A01G1/04GK1457631SQ0311951
公開日2003年11月26日 申請日期2003年3月7日 優先權日2003年3月7日
發明者關弦敏 申請人:關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