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粒狀硅鉀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顆粒狀肥料生產的技術領域,一種特別涉及顆粒狀硅鉀肥的生產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土壤施用的肥料以粒狀肥料為主,市場上常見的尿素、二銨、復合肥等都是顆粒狀的,非顆粒狀肥料已很難在市場上銷售。國家標準中對粒狀肥料亦有具體的要求,如對強度的要求一是保證在裝卸、運輸、施用時不粉化,仍為顆粒狀,二是強度不能太大,強度過大,施用到土壤中不易分散開,影響植物的吸收利用,具體指標是強度在6pha-12pha之間。復混(合)肥的造粒過程一般是把氮、磷、鉀肥料與粘合劑(粘土或其他配料)按比例混勻,加水在圓盤或滾筒中滾動形成顆粒狀,經烘干篩分即為顆粒狀肥料。原料中的氮、磷、鉀等一般都溶于水(磷肥本身還具有一定的粘性),加入粘結劑后形成顆粒而且有一定的強度,施入土壤后,遇水分散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低濃度復合肥可配入大量的配料,只需一般粘土即可造粒;高濃度復合肥,由于養分含量的限制,不能配入大量不含養分的物質,要達到一定的強度,多用膨潤土、凹凸棒石等作粘合劑。
硅鉀肥作為肥料本身肥效很顯著,但目前的硅鉀肥都是粉狀,在運輸和機械化施用等方面很不方便,更不易進入市場。硅鉀肥沒有顆粒狀產品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第一是硅鉀肥本身不溶于水,又無粘性,成球率低,且易粉碎,強度難于達到標準,同時由于硅鉀肥是由低品位的含鉀巖石轉化生產的,本身有效鉀含量只有8-10%,如果加入大量的粘合劑,有效鉀含量降低,肥效下降,功效降低,產品也就難于進入市場。第二個原因是硅鉀肥是枸溶性的,直接造粒形成的顆粒不溶于水,施入土壤后難于崩解,與植物根系接觸面小,不易被作物吸收利用,在土壤里長期甚至幾年保持顆粒狀,無法發揮肥效,硅鉀肥顆粒遇水的分散性成為制約硅鉀肥顆粒化的一個特別重要的因素。由于上述原因,硅鉀肥造粒所用的粘合劑就需要具有強度大、粘度大、用量少、還必須能使粒狀硅鉀肥遇水崩解、與植物根系充分接觸、使肥效有效發揮等功效。無機粘合劑如粘土、膨潤土、凹凸棒石等均達不到這些要求,有的強度達到了要求,但崩解性差,影響使用;有機粘合劑如石蠟、丙三醇等的實驗室試驗結果基本可以達到要求,但其成本太高,難于用于生產。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是使硅鉀肥既能形成顆粒,粘合劑的用量又小,強度符合標準,同時施用后可在土壤中遇水崩解,釋放養分為植物所吸收。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在粒狀硅鉀肥加入變性淀粉作為粘合劑。
變性淀粉的加入量為原料總重量的0.7-1.5%。
所用變性淀粉的吸水率為800-1000倍。
本發明使用吸水率為800~1000倍(支鏈化達到90%)的變性淀粉作為造粒粘合劑,這種變性淀粉支鏈多,其粘性是凹凸棒石的100倍,吸水量800-1000倍(即1公斤變性淀粉可吸水800-1000公斤),粘合硅鉀肥形成顆粒后強度可達到標準要求,施用后可大量吸水膨脹,其膨脹力使顆粒分散、崩解,有效地釋放肥料養分。
具體使用方法是在粉狀硅鉀肥原料中加入原料總重量0.7~1.5%的變性淀粉攪拌均勻,采用圓盤式(或滾筒式)造粒設備,在噴淋狀態下(噴淋水量約為總量的15-20%)連續滾動造粒20分鐘左右,經烘干、冷卻、篩分、包裝即成顆粒(圓球)狀硅鉀肥成品。
這種粒狀硅鉀肥的強度符合標準要求,膨脹系數、成球效果、粘合性及崩解作用等均與丙三醇相同,價格僅為丙三醇的1/5,因此,以這種變性淀粉為粘合劑生產粒狀硅鉀肥具有原料來源廣、用量少、易于生產應用、成本低廉和效果良好等優點,符合粒狀硅鉀肥的生產及使用性能要求。
具體實施例方式
吸水率800倍的變性淀粉1%+細度120目的硅鉀肥99%攪拌均勻-圓盤式造粒20分鐘(噴淋水量15%)-烘干/冷卻-篩分-成品。
權利要求
1.一種粒狀硅鉀肥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粒狀硅鉀肥中加入變性淀粉作為粘合劑。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變性淀粉的加入量為原料總重量的0.7-1.5%。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變性淀粉的吸水率為800-1000倍。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于顆粒狀硅鉀肥的生產方法。本發明使硅鉀肥既能形成顆粒,粘合劑的用量又小,顆粒強度符合標準,同時施用后可在土壤中遇水崩解,釋放養分為植物所吸收。
文檔編號C05G5/00GK1690023SQ200410010240
公開日2005年11月2日 申請日期2004年4月30日 優先權日2004年4月30日
發明者趙風蘭 申請人: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