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治理重度鹽堿地的植物模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對鹽堿地土壤進行改良的領域。
背景技術:
鹽堿地是地球上廣泛分布的一種土壤類型,全球鹽堿地面積為95438×104hm2,約占陸地總面積的25%,分布在世界各大洲干旱地區,主要集中在歐亞大陸、非洲和北美西部。我國約有鹽堿地3300×104hm2,約占全球鹽堿地面積的4%,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西北內陸地區以及長江以北沿海地帶。鹽堿地的改良是世界性的難題,同時鹽堿地也成了制約我國生態環境建設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因子。目前治理鹽堿地的措施主要有生物、物理和化學三個大技術措施。
(1)生物措施生物治理鹽堿化草地包括兩種形式①在鹽堿化地段直接種植耐鹽堿植物;②施入一定量的枯草,人工建立枯草層,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變鹽堿化土壤的理化性質。
其缺點在堿斑上直接種植耐鹽堿植物是一種成本低,易推廣的鹽堿化草地的治理措施。但是需要植物靠自然演替形成抗鹽堿能力強的植物群落需要漫長歲月。另外人工建立枯草層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改良1平方米鹽堿化草原需要1.5kg枯草,那么改良1公頃鹽堿化草地就需要15噸枯草,數字相當大。而目前草原生產力僅為2~3噸·公頃,這樣改良1公頃草地,就需要5~7公頃的產草量,可見枯草來源受到限制,再加上運輸、人工、機械費用是相當昂貴的,因此不適于大面積改良。
(2)物理措施物理措施主要有水利工程(排水、沖洗)、松土、壓沙和施有機肥等措施。
其缺點不合理灌溉,特別是有灌無排,以及水利工程質量差,渠道滲漏嚴重,抬高了地下水位,容易形成鹽分的表聚現象,使土地鹽堿化更為嚴重。排水、沖洗雖然可以脫去土壤中大量鹽分,但土壤中的鹽分是不可能被徹底清洗的。沖洗只能做到降低土層的鹽分,達到植物正常許可的鹽分濃度要求。壓沙是為有條件地區可以使用的方法,但因沙土來源和運輸的限制,大面積治理鹽堿化草原有困難。
(3)化學措施化學改良是治理重度鹽堿化土的有效措施。常用化學改良藥劑有石膏、過磷酸鈣、亞硫酸鈣、粗硫酸、硫磺粉、硫酸亞鐵及工業廢料等。
其缺點化學改良措施若不與生物、水利改良措施相結合,也難以達到改良目的和效果。因為平原鹽堿地表層堿化與地下水含堿有關,若僅靠一次性施用化學藥劑進行改良,而不采用生物和水利措施,地下水中的堿仍會源源不斷地補給土壤。在這種情況下,化學改良的作用是有限的,生物改良才能改變土壤結構,增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機酸,擴大并鞏固化學改良的效果。而水利改良措施,則起排除含有溶性鹽堿的作用,三者相輔相成。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于治理重度鹽堿地的植物模袋,以解決在治理鹽堿地時單獨使用上述方法時的問題。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是在長度為55~65厘米、寬度為35~45厘米、高度為3~10厘米的植物模袋1中底部放置含有土壤化學改良藥劑的附袋2,在植物模袋1中填充如下配比的物質(按重量百分比)玉米秸桿粉末25~35%稻草粉末17~23%沙壤土 17~23%廄肥8~12%土壤保水保肥增效劑 3~7%耐鹽堿植物種子或3~5%耐鹽堿作物種子附袋中土壤化學改良藥劑8~12%附袋內的土壤化學改良藥劑成分磷石膏75~85%硫磺粉7~13%硫酸亞鐵7~13%植物模袋1采用可自然降解環保的植物性纖維或化學性纖維制成;采用的植物性纖維是以麻或椰子皮為原料制成的、采用的化學性纖維是以可降解的聚乙烯材料制成的;配方中的廄肥優選雞糞或豬糞;配方中的植物種子采用羊草或星星草或堿茅或紫花苜蓿或野大麥、配方中的耐鹽堿作物種子采用甘草或葉用甜菜或高耐鹽節水優質小麥或向日葵或西瓜。采用的土壤保水保肥增效劑是購買自東北師范大學科技開發中心和東北師范大學玉米淀粉深加工研究開發中心聯合生產的。
本發明的優點是用本發明改良鹽堿土,可以徹底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質。土壤有機質的增加,使土壤結構發生變化,質地變的疏松,透氣性和貯水能力增強,促進植物生長。具體情況見以下各表表1鋪設植物模袋改良后鹽堿土的物理性質變化
表2鋪設植物模袋改良后鹽堿土的化學性質變化
表3鋪設植物模袋改良后的羊草植被的變化
附圖為本發明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在長度為55厘米、寬度為35厘米、高度為3厘米的植物模袋1中底部放置含有土壤化學改良藥劑的附袋2,在植物模袋1中填充如下配比的物質(按重量百分比)玉米秸桿粉末 30%稻草粉末 22%沙壤土 23%雞糞 11%土壤保水保肥增效劑 3%羊草種子 3%附袋2中土壤化學改良藥劑8%附袋內的土壤化學改良藥劑成分磷石膏75%硫磺粉12%硫酸亞鐵13%植物模袋1采用以麻為原料、可自然降解環保的植物性纖維制成。
實驗例2在長度為60厘米、寬度為40厘米、高度為10厘米的植物模袋1中底部放置含有土壤化學改良藥劑的附袋2,在植物模袋1中填充如下配比的物質(按重量百分比)
玉米秸桿粉末30%稻草粉末20%沙壤土 20%豬糞10%土壤保水保肥增效劑 5%西瓜種子5%附袋2中土壤化學改良藥劑10%附袋內的土壤化學改良藥劑成分磷石膏80%硫磺粉10%硫酸亞鐵10%植物模袋1采用椰子皮為原料制成的、可自然降解環保的植物性纖維。
實施例3在長度為60厘米、寬度為40厘米、高度為8厘米的植物模袋1中底部放置含有土壤化學改良藥劑的附袋2,在植物模袋1中填充如下配比的物質(按重量百分比)玉米秸桿粉末35%稻草粉末17%沙壤土 17%羊糞8%土壤保水保肥增效劑 7%星星草種子 4%附袋2中土壤化學改良藥劑12%附袋內的土壤化學改良藥劑成分磷石膏85%硫磺粉7%硫酸亞鐵8%
植物模袋1采用可自然降解環保的聚乙烯材料制成。
實施例4在長度為60厘米、寬度為40厘米、高度為5厘米的植物模袋1中底部放置含有土壤化學改良藥劑的附袋2,在植物模袋1中填充如下配比的物質(按重量百分比)玉米秸桿粉末30%稻草粉末20%沙壤土 20%雞糞12%土壤保水保肥增效劑 3%紫花苜蓿種子3%附袋2中土壤化學改良藥劑12%附袋內的土壤化學改良藥劑成分磷石膏75%硫磺粉13%硫酸亞鐵12%植物模袋1采用以麻為原料、可自然降解環保的植物性纖維制成。
實施例5在長度為65厘米、寬度為45厘米、高度為10厘米的植物模袋1中底部放置含有土壤化學改良藥劑的附袋2,在植物模袋1中填充如下配比的物質(按重量百分比)玉米秸桿粉末 30%稻草粉末 20%沙壤土 20%豬糞 10%土壤保水保肥增效劑 7%高耐鹽節水優質小麥東農1號種子3%附袋2中土壤化學改良藥劑 10%
附袋內的土壤化學改良藥劑成分磷石膏80%;硫磺粉8%;硫酸亞鐵12%植物模袋1采用以麻為原料、可自然降解環保的植物性纖維制成。
高耐鹽節水優質小麥東農1號是東營市農科所與中國農科院原子能所合作,通過生物技術離體篩選獲得的耐鹽節水新品系。
實施例6在長度為60厘米、寬度為40厘米、高度為5厘米的植物模袋1中底部放置含有土壤化學改良藥劑的附袋2,在植物模袋1中填充如下配比的物質(按重量百分比)玉米秸桿粉末25%稻草粉末23%沙壤土 23%雞糞12%土壤保水保肥增效劑 7%堿茅2%附袋2中土壤化學改良藥劑8%附袋內的土壤化學改良藥劑成分磷石膏75%;硫磺粉13%;硫酸亞鐵12%植物模袋1采用以麻為原料、可自然降解環保的植物性纖維制成。
實施例7將實施例2中西瓜種子替換為野大麥種子,其余不變。
實施例8將實施例2中西瓜種子替換為甘草種子,其余不變。
實施例9將實施例2中西瓜種子替換為葉用甜菜種子,其余不變。
實施例10將實施例2中西瓜種子替換為向日葵種子,其余不變。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治理重度鹽堿地的植物模袋,其特征在于在長度為55~65厘米、寬度為35~45厘米、高度為3~10厘米的植物模袋(1)中底部放置含有土壤化學改良藥劑的附袋(2),在植物模袋(1)中填充如下配比的物質(按重量百分比)玉米秸桿粉末 25~35%稻草粉末 17~23%沙壤土 17~23%廄肥 8~12%土壤保水保肥增效劑 3~7%耐鹽堿植物種子或 3~5%耐鹽堿作物種子附袋2中土壤化學改良藥劑8~12%附袋內的土壤化學改良藥劑成分磷石膏75~85%硫磺粉7~13%硫酸亞鐵7~1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理重度鹽堿地的植物模袋,其特征在于植物模袋(1)采用可自然降解環保的植物性纖維或化學性纖維制成。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治理重度鹽堿地的植物模袋,其特征在于植物模袋(1)采用的植物性纖維是以麻或椰子皮為原料制成的。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治理重度鹽堿地的植物模袋,其特征在于植物模袋(1)采用的化學性纖維是以可降解的聚乙烯材料制成的。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理重度鹽堿地的植物模袋,其特征在于配方中的廄肥優選雞糞或豬糞。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理重度鹽堿地的植物模袋,其特征在于配方中的植物種子采用羊草或星星草或堿茅或紫花苜蓿或野大麥。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治理重度鹽堿地的植物模袋,其特征在于配方中的耐鹽堿作物種子采用甘草或葉用甜菜或高耐鹽節水優質小麥或向日葵或西瓜。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治理重度鹽堿地的植物模袋,屬于對鹽堿地土壤進行改良的領域。在長度為55~65厘米、寬度為35~45厘米、高度為3~10厘米的植物模袋1中底部放置含有土壤化學改良藥劑的附袋2,在植物模袋1中填充如下配比的物質(按重量百分比)玉米秸稈粉末25~35%;稻草粉末17~23%;沙壤土17~23%;廄肥8~12%;土壤保水保肥增效劑3~7%;耐鹽堿植物種子或耐鹽堿作物種子3~5%;土壤化學改良藥劑8~12%。用本發明改良鹽堿土,可以徹底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質。土壤有機質的增加,使土壤結構發生變化,質地變的疏松,透氣性和貯水能力增強,促進植物生長。
文檔編號A01G7/00GK1557119SQ20041001067
公開日2004年12月29日 申請日期2004年2月11日 優先權日2004年2月11日
發明者楊海軍 申請人:楊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