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小麥無行距種植法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農業種植栽培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到小麥無行距種植法。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在小麥播種行距這個課題上,都是在常規寬度范圍內的一般性研究與分析。引證文件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全國農業技術術推廣服務中心、全國農牧漁業豐收計劃辦公室、中國農用塑料應用技術學會合編小麥全生育期地膜覆蓋栽培技術,1997年8月第一版第三章第四節第42頁第15至16行“種植規格”。由中國農出版社出版,1995年12月第一版,小麥高產精密播種第三章第三節第61頁第17至18行“精密播種”。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上述現有小麥播種技術中關于行距等方面的缺點,從根本上解決小麥種植區域,小麥產量(質量)基本上(特別是單茬產量)沒有較大的突破性——單茬畝產200斤、500斤、1000斤左右,而未達到或超過單茬畝產2000斤,提供一種無環境污染、大旱災出現時也只是澆一次水、小麥產量高、小麥質量穩定的小麥無行距種植法。
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種植小麥田塊的休閑期需等待雜草長至40至50厘米高時,必須一次性用旋耕機深旋耕,旋耕深度必須達到33至36厘米,使土壤與雜草形成帶有相當數量自然青肥的土壤海綿層,形成雨水可以說是只能進而很少出,并帶有較大數量自然青肥的天然土壤肥水庫,較大程度地抑制土壤內肥、水的無效蒸發。從而起到雜草變青肥、伏水可春用、春夏兩旱可秋抗和暴雨也可使耕地、良田、莊稼不被水毀的水土保持作用。
播種小麥前,必須一次性施足底肥,施肥量應為優質良田是現有常規麥田施肥量的2至3倍,旱薄麥田施肥量是現有常規旱薄麥田施肥最高量的4至5倍。化肥應施磷肥、有機、無機小麥專用肥等,農家肥為一般農家肥均可。小麥播種前又必須第二次一次性深旋耕,旋耕深度必須達到33至36厘米,此時禁止又用其它整地方式再次整地,應直接用播種機播種。
播種時間根據各個小麥種植區通常的小麥播種前墑情,時間提前2天。
播種行距0厘米。使早期麥田至小麥成熟收割時始終得到最佳狀態的自身綠色覆蓋。
播種機種類必須采用無行距硬腿式播種機播種。
播種量每畝12至14kg。
每m2成穗數需達1000株至1600株。最多不能超過1800株。
播種品種國泰1號、民安1號及各地區低、中、粗桿優質品種都可播種。(注“國泰1號、民安1號”均系本發明人研究培育而成)。
播種深度優質良田8至11厘米、旱薄麥田12至15厘米。
出苗時間10至14天出齊。
在現有技術中,小麥常規種植行距規格在15、20、25、30厘米之間,每平方米成穗數為200株、300株、400株、500株左右,平均行距約在20、25厘米,而小麥行自身出土所占有的耕地(麥田)地表寬度僅都在3至4厘米之間。深入的分析計算一下,便會得出這樣一個似呼奇怪的論點——即一米寬的耕地(麥田)就有80厘米寬的土地表面處于似種植而實非種植、似非閑置而實況閑置的實情下。而一米寬的實際占用寬度僅在20厘米,以此類推竟有80%的耕地(麥田)面積,只因遵守常規小麥種植技術,而被“理所當然”的長期閑置著。
在自然界中,雖然不可能違背大自然的規律與法則,使現耕地(種植麥田)面積,由一畝變二畝;但卻可以使種植小麥田塊的單位面積產量——成倍甚至數倍增長的假說變為現實,從而在旱薄地單茬畝產能獲得3000斤的高產優質小麥。
本發明由于采用了小麥無行距種植法栽培技術,使現有耕地(種植小麥田塊)面積的實際利用率達到了成倍或數倍的增長。
據實驗,如正確嚴格地采用了該項發明技術,在相同的天時、地理(利)、品種、水等的條件下,于小麥全生育期內經歷了220天的大旱災,旁邊麥田半煳焦,而采用了小麥無行距種植法播種的小麥田塊卻始終保持著十分健旺的長勢。在原有的基礎上沒有澆(也無需澆)一次水,除播種前一次性施足底肥外,無需另外任何一點的多投入,卻獲得了平均穗50顆,百粒重6.5g,千粒重55g,每平方米1000至1600穗,每平方米產量30008,旱薄地單茬畝產超過3000斤,平均畝產超過3000斤的高產優質好收成。并且使現有耕地——種植小麥田塊面積的實際利用率擴大或提高了80%。
與同一地區相同自然條件下,采用現有常規小麥播種技術而種植的小麥平均產量相比較,產量提高了五分之四。
與同一地區相同自然條件下,采用現有常規小麥播種行距的麥田面積相比較,耕地(麥田)面積實際利用率擴大或提高了五分之四。
小麥返青期、拔節期乃至成熟期,不懼干熱風,抗倒伏,不青干,雖經嚴寒而無凍害,全生育期內無須用任何抗病蟲害藥物,無須追施任何追肥,無需噴打任何葉面肥之類,而始終保持著無病蟲害的健旺長勢。在小麥拔節期以至成熟收割前,盡可能的少踩踏或不踩踏。
在一般年份天時的雨水條件下,無須澆水,旱作麥區也無須澆水。大旱災出現時,只需在種麥前的深旋耕前澆一次水,其后的小麥生長期內,無須澆水——這樣可僻免因澆水而產生的嚴重土地干裂,澆水欲助長,而實則使大量肥水,加速蒸發的非良性循環現象出現。每畝節水可達360至380立方米。(注關于百年不遇特大旱災的對應技術方案,可參見“旱作小麥深種法”)。
由于每平方米的成穗數在1000株至1600株,所以自然而然的無環境污染的最佳經濟狀態地大幅度抑制和制約了裸露土壤肥、水的無效蒸發。同時也使小麥株間蒸發的相當一部分肥水在植株蒸騰(生長過程)中被小麥的桿莖、葉面所吸收。雖然小麥無行距種植法的施肥量是現有常規施肥量的2至3倍(指優質良田)、是旱薄麥田常規最高施肥量的4至5倍,因有早期麥田至小麥成熟收割時,最佳狀態的自身綠色覆蓋和種植深度在8至15厘米等技術指數作保障,所以不會出現小麥生長過程中,中、晚期的因過量施肥,倒致桿特別粗壯,穗特別輕小的現象,也不會出現最終小麥成熟子粒的品質不高現象,更不會出現小麥生長過程中,隨著自然界諸多條件變化而變化,因肥、水比例失調倒致的表面上看,似乎長勢良好,而最終小麥收成卻甚微的只長草,不收麥現象。
如該發明能在現有數億畝乃至更廣大區域小麥種植區實施,也可同時對地球大氣層質量的改善、地球自然環境生態的改善,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較好地實現了自然化與天然化,沒有空氣化毒污染,沒有土地環境污染。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詳細說明,但本發明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在本實施例中,采用本發明在小麥種植地區種植小麥的方法步驟如下在小麥種植地區種植小麥,先使用旋耕機深旋耕,休閑期的第一次旋耕需等待雜草長至40至50厘米高時再旋耕。播種期比通常的小麥提前2天,播種行距為0,播種量為每畝12至14公斤,土壤深旋度為33至36厘米,施肥量良田為常規量的3倍、旱薄田塊為常規最高量的5倍,無行距硬腿式播種機播種,播種深度優質良田為8至11厘米、旱薄麥田為12至15厘米,大旱之年的一次性澆水需在第二次旋耕前,乃至每平方米成穗數在1000株至1600株左右。這種方法使早期麥田至小麥成熟收割時始終得到最佳狀態的自身綠色覆蓋,大幅度地制約了土壤肥水的大量蒸發。每畝可節水360至380立方米,使麥田產量和麥田面積的實際利用率,可成倍甚至數倍的增加。
為了驗證本發明的益效果,發明人采用本發明實施例的小麥無行距種植法在相同的地理位置、相同的自然條件下進行了田間對比試驗,在小麥全生育期內大旱220天,在原有的基礎上,沒有澆一次水,小麥平均每平方米成穗數1000株至1600株左右,平均穗粒50顆、百粒重6.5g、千粒重55g、每平方米產量3000g、單茬畝產超過3000斤,獲得了平均畝產超過3000斤的高產優質好收成。采用本發明種植的小麥與同一地區相同自然條件下現有常規小麥技術相比較,產量提高了五分之四。與同一地區相同自然條件下,采用現有常規小麥播種行距的麥田面積相比較,耕地(麥田)面積實際利用率擴大或提高了五分之四。國內目前糧食播種面積不低于15億畝,小麥可播種面積10億畝左右。人類小麥播種面積數十億畝,水資源相對短缺,人口數量增加,耕地面積逾日減少,采用本發明在小麥種植區域種植小麥將會獲得大面積的雙豐收。
權利要求
1.一種小麥無行距種植法,包括使用旋耕機深旋,其特征在于比通常的小麥播種期提前2天;播種行距為0;播種量每畝12至14kg;土壤深旋度33至36厘米;無行距硬腿式播種機播種;播種深度良田為8至11厘米,旱薄地12至15厘米;施肥量為良田常規量的2至3倍,旱薄地常規最高量的4至5倍。
全文摘要
單茬旱薄地畝產小麥叁仟斤,涉及一種小麥無行距種植法,包括用旋耕機深旋,比通常播種期提前2天,播種行距0,播種量每畝12-14kg,土壤深旋度33至36厘米,施肥量為常規量的3倍、5倍,無行距硬腿式播種機,m
文檔編號A01G7/00GK1568656SQ20041003498
公開日2005年1月26日 申請日期2004年5月3日 優先權日2004年5月3日
發明者雷思忠 申請人:雷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