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水族養殖槽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灌注液體的容器,尤其涉及一種由水族養殖槽底部注水而使水流向上流動的水族養殖槽結構。
背景技術:
如圖5所示,為現有的水族養殖槽,其是在一水族養殖槽7頂部設有一過濾器8,該過濾器8分別設有一抽水管81以及一入水管82,當該過濾器8運轉時,該抽水管81會將該水族養殖槽7內部的水由設于該水族養殖槽7內的一砂層83頂部抽出,再經由該過濾器8過濾后由該入水管82送入該水族養殖槽7內,如此循環運作而達到水質過濾的目的。
然而,在實際使用上,由于在該水族養殖槽7內,該過濾器8的抽水管81僅抽取該水族養殖槽7的中、下層水,再送至該過濾器8過濾后,再經該入水管82注入水槽,因該抽水管81與入水管82的抽水與注水,主要是在該水族養殖槽7的砂層83的上層循環,而在該水族養殖槽7的砂層83并無水流經過而造成死角,因此水族養殖槽7的砂層83經過一段養殖時間后,會沉淀屯積大量水族排泄物或殘余飼料,經過長時間極易造成水質污染惡化,進而影響水族的健康。因此,該水族養殖槽7需經常大量清洗該砂層83,此舉則更容易造成水族養殖槽7中的生態劇變,導致水族容易大量死亡。尤其,以養殖貝類9為例,其長期躲在該砂層83中,且其排泄物及殘余餌料也留存該砂層83中,所以如以前述水族養殖槽7來作為養殖貝類9的環境,極易造成貝類9受污染,導致質量不佳而有大量死亡的可能,因此,對于產業上的利用仍需再加以改進。
再者,前述的水族養殖槽7在進行定期的清潔作業時,會先將水由該水族養殖槽7抽出,然后將該水族養殖槽7中的貝類9移至另處,再將底部的砂層83取出清洗;待清洗完畢后,再循反向順序先將該砂層83放入,之后再把貝類9置入。如此對于養殖者而言,則大費周章且清洗程序煩雜,亦造成養殖者的困擾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水族養殖槽結構,其是直接將水源自箱體底部往上層的砂層中注入而防止雜質堆積,可有效促進水質潔凈,由于在該第一隔板及該第二隔板間放置多個的生物濾床球,供吸附細小的微生物,而可軟化水質。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水族養殖槽結構,包括一箱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體至少具有一開放的開口以及相對該開口的底部;至少一隔板,該隔板表面分布多個穿孔,該隔板設于該箱體鄰近底部位置,并將該箱體內部區隔為一鄰近該底部的一第一容置槽以及一鄰近該開口的一第二容置槽;一攔砂網,是設于該第二容置槽,該攔砂網鋪設于該隔板表面;一入水管,是設于該箱體的第一容置槽。
前述的水族養殖槽結構,其中攔紗網表面鋪設一砂層。
前述的水族養殖槽結構,其中第二容置槽內還設有一第二隔板。
前述的水族養殖槽結構,其中在所述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間放置多個生物濾床球。
前述的水族養殖槽結構,其中箱體的第一容置槽在鄰近該底部設有一連通外部的排水閥。
前述的水族養殖槽結構,其中箱體鄰近該開口位置裝設一濾水機構,該濾水機構具有一伸設至該箱體的第二容置槽的抽水管,并借由入水管與該箱體的第二容置槽連通,該濾水機構將由該抽水管抽取后的水進行過濾,而后由該入水管排入該箱體的第二容置槽。
前述的水族養殖槽結構,其中箱體鄰近該開口位置具有一排放管。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是直接將水源自箱體底部往上層的砂層中注入而防止雜質堆積,可有效促進水質潔凈,由于在該第一隔板及該第二隔板間放置多個的生物濾床球,供吸附細小的微生物,而可軟化水質。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進行底部排水清洗的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進行頂部排水清洗的示意圖圖5是現有的水族養殖槽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
圖1,圖中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選用的實施例結構。
本實施例的水族養殖槽結構,包括一箱體1,該箱體1內設置有一第一隔板2及一攔砂網3,以及一入水管4,該箱體1具有一開放的開口11以及相對該開口11的一底部12,該箱體1鄰近該開口11位置具有一排放管10。
該第一隔板2表面分布多個穿孔21,而該第一隔板2設于該箱體1鄰近底部12位置,并將該箱體1內部區隔為一鄰近該底部12的一第一容置槽13以及一鄰近該開口11的一第二容置槽14,而該第二容置槽14可供使用者養殖水族。
該攔砂網3設于該第二容置槽14,且該攔砂網3鋪設于該第一隔板2表面;該攔紗網3表面鋪設一砂層5,且該攔砂網3可阻擋該砂層5中的砂落入該第一容置槽13內。
該入水管4是伸設于該箱體1的第一容置槽13,在本實施例中,供應該入水管4送入該第一容置槽13的水源是來自外部的水源(圖中未示)。
當水源送水時,該入水管4送入的水則依序由該第一容置槽13流經第一隔板2、該攔砂網3以及砂層5,最后由該砂層5噴出而流入該第二容置槽14,所以當使用者在養殖水族時,該砂層5表面的水族廢棄物殘渣及雜質會被水流往上沖,而不會產生堆積。
由于該箱體1設計為開放式,致使欲排放的臟水由該箱體1鄰近該開口11位置的排放管10溢出,而使得該箱體1內部一直保持有純凈的水源涌入。
當然,本實用新型仍存在許多例子,其間僅細節上的變化。請參閱圖2,其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其中在本實施例是以養殖貝類51為例加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運作方式。
該箱體1的開口11設有一濾水機構6,該濾水機構6具有一伸設至該箱體1的第二容置槽14的抽水管61,且該濾水機構6可將由該抽水管61抽取后的水進行過濾,而后由該入水管4排入該箱體1,且該第二容置槽1 4內還設有一第二隔板21,該第一隔板2及該第二隔板21間置放多個生物濾床球131,供吸附細小的微生物,而可軟化水質。
因此,自該入水管4送入的水源,則可借由各生物濾床球131加以過濾,再配合該濾水機構6,將水再度過濾,再送入該入水管4完成循環,而貝類51排放至砂層5的排瀉物或雜質,則會被水流往上沖而由該抽水管61吸附后過濾而不會沉積于該砂層5。
請參閱圖3及圖4,其是說明水族養殖槽在清洗時,可由該第一容置槽13排水以及由該開口11的排放管10排水。在圖3中,該箱體1的第一容置槽13在鄰近該底部12設有一連通外部的排水閥132。當養殖者在進行清洗作業時,先將該排水閥132開啟,使該箱體1內的水由該第二容置槽14流入該第一容置槽13借由該排水閥132排出而進行逆洗作用,之后待水位下降至預定的高度時,再關閉該排水閥132,并再次開啟水源,使該入水管4進行送水動作。此時,如圖4所示,水源將反向由該第一容置槽13流入該第二容置槽14,直到水源由該排放管10溢出后,而完成一次排污循環,因而反復幾次循環之后,除了可將該第一容置槽13以及該第二容置槽14分別清潔外,還達到沖洗該砂層5的效果。
由于使用者在清洗時僅需反復啟閉排水閥132,以及進行水源供水,而不需要將貝類51以及將該砂層4移出清洗,則在清洗作業上操作方便,且清洗效率更好。
權利要求1.一種水族養殖槽結構,包括一箱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體至少具有一開放的開口以及相對該開口的底部;至少一隔板,該隔板表面分布多個穿孔,該隔板設于該箱體鄰近底部位置,并將該箱體內部區隔為一鄰近該底部的一第一容置槽以及一鄰近該開口的一第二容置槽;一攔砂網,是設于該第二容置槽,該攔砂網鋪設于該隔板表面;一入水管,是設于該箱體的第一容置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族養殖槽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攔紗網表面鋪設一砂層。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族養殖槽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內還設有一第二隔板。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族養殖槽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間放置多個生物濾床球。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族養殖槽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體的第一容置槽在鄰近該底部設有一連通外部的排水閥。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族養殖槽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體鄰近該開口位置裝設一濾水機構,該濾水機構具有一伸設至該箱體的第二容置槽的抽水管,并借由入水管與該箱體的第二容置槽連通。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族養殖槽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體鄰近該開口位置具有一排放管。
專利摘要一種水族養殖槽結構,包括一箱體;箱體至少具有一開放的開口以及相對該開口的底部;至少一隔板,該隔板表面分布多個穿孔,該隔板設于該箱體鄰近底部位置,并將該箱體內部區隔為一鄰近該底部的一第一容置槽以及一鄰近該開口的一第二容置槽;一攔砂網,是設于該第二容置槽,該攔砂網鋪設于該隔板表面;一入水管,是設于該箱體的第一容置槽。本實用新型是直接將水源自箱體底部往上層的砂層中注入而防止雜質堆積,可有效促進水質潔凈,由于在該第一隔板及該第二隔板間放置多個的生物濾床球,供吸附細小的微生物,而可軟化水質。
文檔編號A01K63/04GK2882249SQ200520123709
公開日2007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1日 優先權日2005年12月1日
發明者翁進坪 申請人:翁進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