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有機廢棄物循環用于種植養殖工廠化的生產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一種有機廢棄物循環用于種植養殖工廠化的生產方法,屬于現代生態農業中生態農業系統工程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漫長的農業發展歷史長河中,在人們的心目中,農業均被人們認為是低技術含量的行業。在大躍進年代,畝產千斤玉米、萬斤山芋,也被人們認為是天方夜譚,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無機化肥的施用,千斤玉米、萬斤山芋早已實現。但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由于無機化肥施用的多了,導致了土地板結,瓜果不甜、米糧不香的結果。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以占世界7%的土地,解決了占世界20%人口的吃飯問題,這已是了不起的功績。人口在增加,土地在減少,這是不可逆轉的事實,特別對我國來說,更為突出,每年以數百萬畝的土地在遞減。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發明以解決工業的思路去解決農業的問題,能否在一畝土地上產出數萬元的產值呢?因而提出了現代農業——農業工業園的理念。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和科學發展去思考提升農業的產量、產值和品質,大幅度地增加農民收入。
傳統的水產養殖,大都是利用池塘、河海、湖泊等自然條件,可以說都是粗放型的,而很少把相關聯的項目結合起來,很難抵抗自然災害風險。
發明內容
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有機廢棄物循環用于種植養殖工廠化的生產方法,該方法可以按工業化去組織運行。
技術方案本發明用生態經濟效益解決環境問題,用生態建設促進產業發展,實現發展問題的科學化、系統化與生態化。采用實用生物技術,經過創新思維,融入現代農業高新科學技術理念和實務,對農業生物鏈進行科學的設計、規劃和整合,做到各種資源的相互循環和產出,形成高附加值和高效益,最終達到農產品綠色化和有機化,科學地解決三農問題。
本發明的有機廢棄物循環用于種植養殖工廠化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為1.)首先建立一個種植和養殖相結合的設施布局,即在一塊平地上,設有多條養殖箱,每兩條養殖箱之間設有連為一體的種植區域和蚯蚓養殖槽,如此形成由養殖箱與連為一體的種植區域和蚯蚓養殖槽相間隔設置的種植和養殖相結合的設施布局,2.)在養殖箱中設有單元養殖箱,在單元養殖箱中養殖水生動物和水生植物,3.)在種植區域中種植爬藤類或能夠給養殖箱遮蔭的植物,該植物的上部覆蓋在養殖箱的上空,4.)蚯蚓養殖槽與種植區域連為一體,并設在所種植植物的旁邊,蚯蚓養殖以有機固體廢棄物為食物,將養殖的蚯蚓作為單元養殖箱中養殖水生動物的飼料;5.)將所種植的植物的莖、桿、葉加一些有機固體廢棄物喂養養殖槽中的生物,將養殖槽中的生物喂養單元養殖箱中養殖的水生動物,將單元養殖箱中養殖的水生動物排出物和多余的水生植物,通過養殖槽里的生物轉化為肥料作為種植區域所種植物的肥料,如此形成一個種植和養殖的閉路循環系統。
養殖箱由多個單元養殖箱排列在一起所組成,每個單元養殖箱由四周的側板和底板組成,在側板上設有進水口、溢水口,在單元養殖箱的底板內設有巢。
在單元養殖箱中養殖水生動物為黃鱔、龍蝦、泥鰍、鰻魚、螃蟹等。
在種植區域中種植的爬藤類或能夠給養殖箱遮蔭的植物為葡萄、或南瓜、絲瓜。連為一體的種植區域和蚯蚓養殖槽的寬度為1-3米。
蚯蚓養殖槽的深度為10厘米,寬為80厘米。
有益效果本發明是“一種有機廢棄物循環用于種植養殖工廠化的生產方法”而按其方法去整合相關農業生產方法并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一畝土地上能產出數萬甚至十萬元的產值,從而為解決有機廢棄物的再利用和食品安全問題,作出典范。
(1)除了沿用傳統的養殖、種植技術外,更主要的是其經過系統的方法整合,能行成集約化、工廠化、產業化、優質化,可以達到1+1>2的效果。比如說,硬件裝置,為了配合選定的種植、養殖品種和方法,完全可以設計成產品,工業化生產,配件組裝,這樣,成本低,效率高。而這些裝置可以因地制宜,按需設計,由專門廠家生產,及時供應。而整個系統完全可以人工管理,自動化管理,同時可以抵抗自然災害風險。
(2)特別對于高附加值的項目更為適宜,如在單元水槽內養殖黃鱔,泥鰍,龍蝦,觀賞魚和水生植物,在養殖箱外養殖生物和配套種植高附加值的植物,如葡萄等,而這些動物的飼料和植物的肥料,可在同一空間內依據生物鏈的原理,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方法聯動產出實現效益最大化,解決了有機固體廢棄物的再利用和食品安全問題。
(3)本方法亦可在現有的具有適當空間的樹林內實施,起到同樣的空間利用并增值效果。
(4)可以計算具體數字為證,先舉例測算。
本發明適宜資源的綜合利用,以水產養殖為例,配套養殖蚯蚓、黃粉蟲、蠅蛆,這些生物都是水產魚類喜食的佳品,其養殖成本很低。因為它們均吃的是廢料。如黃粉蟲吃的是麥麩(0.5元/斤),蚯蚓吃的是有機固體廢棄物,如牛糞、垃圾、秸桿等,無菌蛆養殖成本更低。但這些看來不起眼的動物經過技術整合,生態循環運作,產生的效益極高。比如說,養一斤蚯蚓的成本只有1.5元,但3斤蚯蚓可以長出1斤黃鱔或龍蝦,泥鰍,而市場上的黃鱔、泥鰍、龍蝦價格歷年都在20-80元/公斤的區間變動,且有增長的趨勢。利用本發明的裝置和方法,完全可以做到在過去冬天缺貨的時候能有貨供應,就像反季節蔬菜一樣。甚至可以做到,在寒冷的區域也能養殖,種植熱帶和亞熱帶產品。其根本原因是能夠人為的控制環境條件。可以說,本發明的綜合成本最低,其可以工廠化、集約化生產,充分利用廢棄物,變廢為寶,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下面是經濟效益估算,以一畝地為例黃鱔和龍蝦產量2500公斤,每公斤利潤30元30元/公斤×2500公斤=7.5萬元葡萄特種水果,產量1250公斤,每公斤利潤20元20元/公斤×1250公斤=2.5萬元光是以上兩項的總利潤可達10萬元,這還是保守估算。因為黃粉蟲、蚯蚓、無菌蛆利潤不算,其資源完全供給上述兩項產品利用。值得說明的是黃粉蟲、蚯蚓如果以種苗出售,其利潤每公斤可達14元,本發明的經營策略是如果客戶購買種苗,則黃鱔、龍蝦的飼料就用配合飼料代替,這樣成本更低,利潤更大。
圖1是本發明的平面布局示意圖。其中有養殖箱1、單元養殖箱2、蚯蚓養殖槽3、種植區域4。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明設計了一種生態農業系統工程方法,其可分為二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與方法相匹配的設備-單元養殖箱由五塊板組成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也可以是圓柱體,也可以是連體隔板(墻)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如果是長立方體,其組成長立方體的相對兩邊是相等的,它們的高度在45-65厘米之間,但無論是長立方體還是正立方體,其每個邊的上沿均為T字型或7字型;圓柱體的上沿也應是T字型或7字型。上述裝置,其所用材料可以是水泥板、木板和塑料板。如用水泥板,可以分別澆注成五塊板,然后組裝成一個長方體或立方體(無蓋),但組成的立方體不能漏水。但是要在該二個立方體的一邊離底部30厘米以上留一進水口,該進水口可以與外來水管相接,同時在相對的另一邊低于底板留一出水口,還要在該離底板35厘米處留一溢水口。這三個進出水口,均采取防逃措施,用相應目的網封攔,以致防止水產品逃逸。當然這三個水口在任何一邊都可以留置,但按上述方法為最佳。如用塑料板和木料板材,其尺寸與上述相同。
還有類似塑料大棚的頂,其可以是拱形,也可以是方形,不過其設計規格應按上述硬件部分相匹配,也就是說這兩部分是可以有機結合到一起的,當把該部分裝置安蓋在第一部分的上面,其作用是冬天保溫,夏天遮蔭,同時起到防雨防雪的作用。(3)若空間較高,亦可建雙層養殖裝置或無土栽培,即多層養殖,充分利用空間。
第二部分與上述裝置相匹配的養殖種植內容及組合方法。
上述裝置在平面上的布置原則上是東西向的,單個單元水槽的長寬高分別為4m×3m×0.5m,5m×4m×0.5m,5m×3.6m×0.5m。每排養殖箱之間間隔約1m-3m,在這1m-3m的平地上可以栽上附加值高的果蔬,如葡萄之類。沿每一行的植物延伸平面下挖深10cm,寬約0.8m,其空間養殖蚯蚓。
1、如以一畝地規劃設計,分別留1/10個棚養殖無菌蛆和黃粉蟲。
2、蚯蚓和黃粉蟲的飼料若本地有資源,可以就地取材,若無資源,則可以自己配套養殖雞、鴨、豬、牛,同時配套沼汽裝置。
有機廢棄物循環用于種植養殖工廠化的生產方法為
1.)首先建立一個種植和養殖相結合的設施布局,即在一塊平地上,設有多條養殖箱1,每兩條養殖箱1之間設有連為一體的種植區域4和蚯蚓養殖槽3,如此形成由養殖箱1與連為一體的種植區域4和蚯蚓養殖槽3相間隔設置的種植和養殖相結合的設施布局,2.)在養殖箱1中設有單元養殖箱2,在單元養殖箱2中養殖水生動物和水生植物,3.)在種植區域4中種植爬藤類或能夠給養殖箱1遮蔭的植物,該植物的上部覆蓋在1養殖箱的上空,4.)蚯蚓養殖槽3與種植區域4連為一體,并設在所種植植物的旁邊,蚯蚓養殖以有機固體廢棄物為食物,將養殖的蚯蚓作為單元養殖箱2中養殖水生動物的飼料;5.)將所種植的植物的莖、桿、葉加一些有機固體廢棄物喂養養殖槽3中的生物,將養殖槽3中的生物喂養單元養殖箱2中養殖的水生動物,將單元養殖箱2中養殖的水生動物排出物和多余的水生植物,通過養殖槽3里的生物轉化為肥料作為種植區域4所種植物的肥料,如此形成一個種植和養殖的閉路循環系統。
養殖箱1由多個單元養殖箱2排列在一起所組成,每個單元養殖箱2由四周的側板和底板組成,在側板上設有進水口21、溢水口22,在單元養殖箱2的底板內設有巢23。在單元養殖箱2中養殖水生動物為黃鱔、龍蝦、泥鰍、鰻魚、螃蟹等。在種植區域4中種植的爬藤類或能夠給養殖箱1遮蔭的植物為葡萄、或南瓜、絲瓜。連為一體的種植區域4和蚯蚓養殖槽3的寬度為1-3米。蚯蚓養殖槽3的深度為10厘米,寬為80厘米。
一、假定一塊1畝的土地,667平方米。
1、假定本地塊東西長、南北寬,在平面布置20個單元水槽2,第一步單元養殖箱2,其規格是5m×4m×0.5m(長×寬×高)立方米,規范化開模具設計并組裝成無蓋的長方體或立方體、圓柱體。其所用材料是T型板材質為WPC板,數量4塊,底板一塊,巢為PE材料,數量大于6個,PE袋規格¢400×400mm,另外開模擠出¢80×800mm全開縫的空心軟管也可代替巢,進水管直徑¢50mm,用PVC材料,養殖箱箱體板用WPC材料,排水管用PVC材料,直徑¢50mm。
第二步備好上述構件后,即可按照圖1的平面示意圖布置,此平面圖是按共用T型隔板的規范安裝的,即相鄰兩個單元水槽的隔板,是共用的。
第三步如果所用的場地是土場地,則應在布置養殖箱的走向上開挖25cm深的坑,將連體單元養殖箱2放好后,埋土埋實,也就是說,這樣的單元養殖箱2是地下為25cm,地上為25cm,其優點是最佳方案,如果場地不宜開挖,也可直接放在平的場地上。
第四步連通進排水系統設備,進水管各個之間可以聯通,但每個單元養殖箱2的排水管是各自獨立的。排水管可以按常規排水系統設計,即每個單元養殖箱2進水、排水都用閥門控制,但排水口一定要設置防逃網,這個排水管也可以設計成90°度角的彎管,其由單元養殖箱2底部的排水孔穿出箱外,正常情況下單元養殖箱2內部分排水管直立,但可以斜歪直至單元養殖箱2內放平,這樣,這個排水管可以叫做可變化水位的排水管,其既是排水管,又是溢水管,因為其可根據單元養殖箱2內水位變化,在90°度范圍內移動。
第五步在擺放養殖箱的走向方向的平面內即虛線范圍內,根據不同植物的影響半徑,等距栽植植物。但植物的栽植亦可以在安裝該系統設備之前,只要把設備放置的空間留置了即可。
第六步在蚯蚓養殖槽3的區域,向下挖深10cm,在此養殖槽內養殖蚯蚓。
第七步接通水源,這樣一個完整的一種有機廢棄物循環用于種植養殖工廠化的生產系統裝置就建成了。
權利要求
1.一種有機廢棄物循環用于種植養殖工廠化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為1.)首先建立一個種植和養殖相結合的設施布局,即在一塊平地上,設有多條養殖箱(1),每兩條養殖箱(1)之間設有連為一體的種植區域(4)和蚯蚓養殖槽(3),如此形成由養殖箱(1)與連為一體的種植區域(4)和蚯蚓養殖槽(3)相間隔設置的種植和養殖相結合的設施布局,2.)在養殖箱(1)中設有單元養殖箱(2),在單元養殖箱(2)中養殖水生動物和水生植物,3.)在種植區域(4)中種植爬藤類或能夠給養殖箱(1)遮蔭的植物,該植物的上部覆蓋在(1)養殖箱的上空,4.)蚯蚓養殖槽(3)與種植區域(4)連為一體,并設在所種植植物的旁邊,蚯蚓養殖以有機固體廢棄物為食物,將養殖的蚯蚓作為單元養殖箱(2)中養殖水生動物的飼料;5.)將所種植的植物的莖、桿、葉加一些有機固體廢棄物喂養養殖槽(3)中的生物,將養殖槽(3)中的生物喂養單元養殖箱(2)中養殖的水生動物,將單元養殖箱(2)中養殖的水生動物排出物和多余的水生植物,通過養殖槽(3)里的生物轉化為肥料作為種植區域(4)所種植物的肥料,如此形成一個種植和養殖的閉路循環系統。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農業中的種植和養殖相結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養殖箱(1)由多個單元養殖箱(2)排列在一起所組成,每個單元養殖箱(2)由四周的側板和底板組成,在側板上設有進水口(21)、溢水口(22),在單元養殖箱(2)的底板內設有巢(23)。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農業中的種植和養殖相結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單元養殖箱(2)中養殖水生動物為黃鱔、龍蝦、泥鰍、鰻魚、螃蟹等。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農業中的種植和養殖相結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種植區域(4)中種植的爬藤類或能夠給養殖箱(1)遮蔭的植物為葡萄、或南瓜、絲瓜。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農業中的種植和養殖相結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連為一體的種植區域(4)和蚯蚓養殖槽(3)的寬度為1-3米。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態農業中的種植和養殖相結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蚯蚓養殖槽(3)的深度為10厘米,寬為80厘米。
全文摘要
一種有機廢棄物循環用于種植養殖工廠化的生產方法是現代生態農業中生態農業系統工程,該方法為1)首先建立一個種植和養殖相結合的設施布局,2)在養殖箱(1)中設有單元養殖箱(2),在單元養殖箱(2)中養殖水生動物和水生植物,3)在種植區域(4)中種植爬藤類或能夠給養殖箱(1)遮蔭的植物,4)蚯蚓養殖槽(3)與種植區域(4)連為一體,并設在所種植植物的旁邊,5)將所種植的植物喂養養殖槽(3)中的生物,將養殖槽(3)中的生物喂養單元養殖箱(2)中養殖的水生動物,將單元養殖箱(2)中養殖的水生動物排出物和多余的水生植物,通過養殖槽(3)里的生物轉化為肥料作為種植區域(4)所種植物的肥料,如此形成一個種植和養殖的閉路循環系統。
文檔編號A23K1/18GK101049096SQ20071002225
公開日2007年10月10日 申請日期2007年5月11日 優先權日2007年5月11日
發明者魏學成, 郭家興, 徐林龍 申請人:南京博英生物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