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化肥生物包膜控失劑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化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化肥生物包膜控失劑及 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長期以來,我國化肥農田利用率僅有25%-—35%左右,這既增大了 農業投入,又浪費了日趨緊張的化肥原料,當前國內外很多科研機構 都在研究開發能滿足作物生長需求,減少養分損失的新型肥料,如中 國專利02137895.9公開的"包膜緩釋肥料及其制備方法",包膜 以硝化纖維素為主料,桐油的添加量為包膜重量的0-20%,硝化纖
維素在操作流程中易吸入人體,暴露在空氣中能自燃。遇明火、高熱 極易燃燒爆炸。與氧化劑和大多數有機銨接觸能發生強烈反應,引起 燃燒或爆炸。通常加乙醇、丙酮或水作潤濕劑,潤濕劑干燥后,容易 發生火災。在其加工生產過程由于其化學特性嚴重危及到了人類的健 康及安全;其二,其燃燒(分解)產物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 物,在加工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氣,廢液也污染了環境,其三,由于其 特殊的化學性質也不利于后期的貯藏和運輸;其四對不同品種、不同 控失時間的化肥由于用同一色包裹不利于區分,對土壤、作物配方施 肥將易造成難度和錯誤。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純天然、加工方法簡單、微生物降解、 提高化肥效率、成本低、可持續發展、因肥料養分,釋放時間長短等 在施肥或加工時可根據顏色辨別的化肥生物包膜控失劑及其制備方法。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包裹各種化肥顆粒表面的化肥生物包膜控失劑,以重量百分
比計,該化肥生物包膜控失劑包括桐油75% 100%著色快干劑0 25%。 著色快干劑包括油墨、干粉顏料、染料或者涂料。 著色快干劑選用干粉顏料、染料或者涂料,添加包膜重量百分比 5 20%的苯乙烯加熱至130。C3 5h。
化肥生物包膜控失劑的制備方法如下 A、原料預處理
a、選料:采摘11月一12月份充分成熟、含水量小于15%、無雜 質,無霉變的油桐種子,用麻袋或則編織袋裝好儲存于通風干燥的倉 庫儲存50 90天;
b、用電動粉碎機將a步驟的油桐種子破碎至2 5mm顆粒狀;
B、 提取微生物
a、 培養干菌體按重量份數比淀粉100 300 面粉100 300 生物菌肥1 10 酵母0. 001 0. 1 微生物00001 0. 1置于容器 中充分發酵,每隔2 5天翻動一次,50 100天后曬干備用;
b、 微生物接種a步驟的干菌體用水稀釋成濃度為2 10%的液 體,均勻的噴霧在A步驟的破碎桐籽表面;
c、 發酵:接種完畢后把桐籽堆碼在發酵池中發酵升溫至45°C
60°C;
C、 炒籽85。C 95。C將桐籽炒黃;
D、 榨取;
E、 二次發酵:將第一次搾后的桐餅先冷卻再破碎堆碼發酵升溫至70 80°C
F、 第二次壓榨
G、 成品油調色:按比例添加著色快干劑。 微生物接種時噴灑的干菌體液體占桐籽重量百分比的
0. 05—0. 2%。
微生物選用從生物菌肥、酸奶、酵母、青霉素、鏈霉素、土霉素 等獲得的、酵母、霉菌、細菌、微藻類,解磷解鉀菌,好氧菌,厭氧菌, 氮氣消耗菌等。
能將化肥緩慢釋放,提高化肥利用率的包膜控失化肥具有如下優點:
1、 純天然,可再生:桐樹是多年生木本林木,生長在遠離城市的山 區。抗病蟲能力特強,整個生長過程中不須施肥和農藥。桐油是一種 天然的植物油,它具有迅速干燥、耐高溫、耐腐蝕等特點。該包膜劑 的主要原材料是常見的桐籽用微生物發酵后提取的油脂,加上一定有 機著色劑配制而成,該包膜劑具有純天然,無污染,可再生的特點。
2、 因肥施色,油墨的原料是桐油,用此著色劑能清楚識別其成 分,利于區分,在購買、裝運、實施過程中易于分辨,此有機色料在 土壤中也易降解,不影響其功效。
3、使用方便:該包膜劑使用方便,按肥料重量的5% 15%稱取該化 肥生物包膜控失劑用機械或則其他方法拌勻,再把表面風干結膜即 可。用本劑生產控失肥的機械投資,人工,電都很少,生產成本很低。 而當前常用的硫磺胞衣要把尿素等肥料表面融化,再用硫磺加粘結劑, 再用轉鼓的方法胞衣,光機械投資就得二百多萬,需要的人,電都比用 本劑多的多。4、 用本包膜劑不會對肥料原有效成分太大的改變。經多次實驗 和檢測,如尿素用本包膜劑胞衣后檢測它的氮含量還能達到41%—43%: 與胞衣前相比只差2—5個百分點的含量。而用硫磺胞衣的尿素的氮 含量只有35%左右,大大降低了肥料原含量的百分率。
5、 改良土壤:桐油雖然不溶于水,但它在土壤里是微生物生存的好 食物,本劑在生產過程中特別添加有利于作物生長的微生物,它在土壤 中起到活化土壤,解磷解鉀,增強肥料利用率,改良土壤通氣保水能力。.
6、 綠色環保:傳統的桐油是將采摘的桐樹果實經機械壓榨,加工 提煉制成的工業用植物油,整個過程為物理方法。本發明在加工方法 中桐油作為肥料助劑要嚴格控制助劑里面的重金屬含量及大腸桿菌 的含量。因此加工過程中采用高溫炒籽,讓里面的大腸桿菌及重金屬 充分氧化。
經檢測該法生產的控失能達到以下標準
(1)控失標準:復合肥用本胞衣劑5%,在24小時有效養分釋放率小 于15%, 60天有效養分釋放率小于75%
(2)重金屬標準產品中As、 Cd、 Pb、 Cr、 Hg含量指標符合NY/T 798—2004中4. 2. 3的規定。
(3) 按GB/T 19524. 1—2004的規定進行檢驗大腸菌群數,個/g(mL) 《100/100
(4) 氯含量標準按國標復混肥檢驗辦法檢驗,每15公斤氯含量〈%
(5) 按國標油脂水分檢驗方法檢驗水分〈5%
(6) 按國標桐油標準檢驗,a-桐酸三甘油脂>60% 該包膜劑95%是植物油,它的釋放原理是在土壤中靠土壤中的微生
物分解肥料外面的包膜劑,分解后再釋放的原理。因此該包膜劑在生產過程中就采用微生物接種、發酵,不同于傳統提取桐油方法,能充 分保證其在土壤里分解,長期使用能達到活化土壤,能打破土壤板結,
增強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該劑與硫磺包膜相比:硫磺是微小的圓顆粒, 它是靠顆粒之間的空間讓水漫漫滲透進去,肥料隨水流出而釋放。大 量的硫磺留在土壤里它對土壤中的微生物有很強的殺傷力,長期使用 會造成土壤惡化,板結。長期使用硫磺還會對土壤酸減度發生很大改 變,及易造成土壤酸化。
7、 釋放更合理如用本包膜劑一般可使尿素釋放時間達60至160 天(跟包膜厚度,土壤濕度,土壤溫度有關),釋放時間可根據包膜厚度 可調可控。并能集中釋放。更適合作物對肥料養份的均衡吸收。而硫 磺包膜的就沒辦法一次施入而集中在某一時段集中釋放的功能。
8、 提高肥效利用率,節約資源用該包膜劑可提高肥效利用率一 倍以上。例如在小麥上用普通尿素每年得用三次以上,畝用量累計 達IOO斤以上,而用本包膜劑包膜的尿素在播種時用50斤全年就足夠 了,這對我國目前日趨緊張的肥料資源可達到持續利用。加工步驟中 添加微生物接種既提高了產油量,肥料使用后又提高了 土壤微生物種 群,起到解磷解鉀,活化土壤,改良土壤等作用.
9、 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該包膜劑在全國肥料控失材料中成本是 最低的。按目前價格計算,用本包膜劑生產一噸尿素的成本在1000元 左右,按尿素氮含量算每個增加了 21.3元;而目前用硫磺胞衣生產一噸 控失尿素的成本在1430元左右,按尿素氮含量算每個增加了 40.85元。 由此可以看出,用硫磺胞衣每個含量要比用生物包膜控失劑高19.11 元。與普通尿素相比,種一畝小麥要節約22.5元的現金投入,還要節省 三次追肥的工。IO:減少環境污染經農業科學家長期檢測,普通尿素的利用率 35%左右,碳酸氫銨的利用率只有25%,大量化肥揮發和流失,不僅造成 每年1000億元的巨大損失,而且造成水體,空氣,食物污染,嚴重威脅 人畜安全。
11、 該胞衣劑具有高溫易結膜,不融水等特點,適應范圍廣:大顆 粒尿素,小顆粒尿素,高塔造粒復合肥(硫酸鉀型,氯化鉀型均可),噴 漿造粒復合肥(硫酸鉀型,氯化鉀型均可),球狀磷酸一銨,球狀磷酸二 銨,光滑球狀氯化銨,光滑球狀碳酸氫銨,光滑球狀氯化鉀,光滑球 狀硫酸鉀等農用肥料。
12、 保證肥效不流失熱風機烘干肥料溫度不能高過80度,保證 了胞衣劑內的微生物的成活。本化肥在經過高溫后表面很快結膜,但 膜下的液體還要需要一段漫漫滲透的過程,只有通過液體漫漫滲透到 肥料內部,外表特別干燥才能作為成品使用,有利于它的運輸、效率 及存放。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一
A、原料預處理
a、選料:采摘11月 12月份充分成熟、含水量小于15%、無雜 質,無霉變的油桐種子,用麻袋或則編織袋裝好儲存于通風干燥的倉 庫儲存50天;
b、用電動粉碎機將a步驟的油桐種子破碎至2 5mm顆粒狀; B、提取微生物
a、培養干菌體淀粉100g面粉100g生物菌肥lg 酵母 0.001g 微生物00001g置于容器中充分發酵,每隔3天翻動一次,50天后曬干備用;
b、 微生物接種a步驟的干菌體用水稀釋成濃度為2%的液體, 均勻的噴霧在A步驟的破碎桐籽表面,干菌體液體占桐籽重量百分比 的0. 05%;
c、 發酵:接種完畢后把桐籽堆碼在發酵池中發酵升溫至50°C;
C、 炒籽85"C將桐籽炒黃;
D、 榨取;
E、 二次發酵將第一次榨后的桐餅先冷卻再破碎堆碼發酵升溫至 70。C
F、 第二次壓榨混合第一次壓榨成品沒即可包裹化肥進行后期加工。
實施例二
A、原料預處理
a、選料:采摘11月 12月份充分成熟、含水量小于15%、無雜 質,無霉變的油桐種子,用麻袋或則編織袋裝好儲存于通風干燥的倉 庫儲存90天;
b、用電動粉碎機將a步驟的油桐種子破碎至2 5mrn顆粒狀; B、提取微生物
a、 培養干菌體淀粉300g 面粉300g生物菌肥10g 酵母 O.lg微生物0.1g置于容器中充分發酵,每隔2天翻動一次,100天 后曬干備用;
b、 微生物接種a步驟的干菌體用水稀釋成濃度為10%的液體, 均勻的噴霧在A步驟的破碎桐籽表面,干菌體液體占桐籽重量百分比 的0. 2%;c、發酵:接種完畢后把桐籽堆碼在發酵池中發酵升溫至60°C;
C、 炒籽85'C將桐籽炒黃;
D、 榨取;
E、 二次發酵將第一次冷搾后的桐餅先冷卻再破碎堆碼發酵升 溫至70 °C
F、 第二次壓搾的桐油100g,油墨25g攪拌混合;
G、 篩去復合肥中的粉塵,顆粒狀占95%以上;
H、 預熱用攪拌機內溫度150'C攪拌G步驟的復合肥1000 g預 熱,待復合肥表面溫度達70°C
I、 攪拌邊攪拌H步驟的復合肥邊滴撒F步驟桐油lOOg,油墨 25g,將原料充分攪拌均勻;
J、烘干低于15(TC烘60分鐘待復合肥表面桐油干燥,再轉到 冷卻機內冷卻至室溫即可裝包; K、堆碼3(TC以上30天。
實施例三
A、原料預處理
a、選料:采摘11月 12月份充分成熟、含水量小于15%、無雜 質,無霉變的油桐種子,用麻袋或則編織袋裝好儲存于通風干燥的倉 庫儲存80天;
b、用電動粉碎機將a步驟的油桐種子破碎至2 5mm顆粒狀; B、提取微生物
a、培養干菌體淀粉200g 面粉200g生物菌肥5g 酵母 O.Olg微生物O.Olg置于容器中充分發酵,每隔5天翻動一次,90 天后曬干備用;b、 微生物接種a步驟的干菌體用水稀釋成濃度為8%的液體, 均勻的噴霧在A步驟的破碎桐籽表面,干菌體液體占桐籽重量百分比
的0. 1%;
c、 發酵:接種完畢后把桐籽堆碼在發酵池中發酵升溫至5(TC;
C、 炒籽95'C將桐籽炒黃;
D、 榨取;
E、 二次發酵將第一次冷榨后的桐餅先冷卻再破碎堆碼發酵升 溫至80 °C
F、 第二次壓搾得成品桐油與第一次的壓搾的成品沒混合;
G、 篩去復合肥中的粉塵,顆粒狀占95%以上;
H、 染料10g,苯乙烯15g, F步驟的桐油50 g混合,加熱至130 。C3 5h
I、 預熱復合肥1000g攪拌機6(TC攪拌預熱,待復合肥表面溫 度達40°C;
J、攪拌邊攪拌I步驟的復合肥邊滴撒H步驟的染料,苯乙烯, 桐油混合均勻;
K、烘干低于60'C烘30分鐘待化肥表面桐油干燥,再轉到冷卻 機內冷卻至室溫即可裝包;
L、堆碼室溫2(TC貯存50天即可。
權利要求
1、一種包裹各種化肥顆粒表面的化肥生物包膜控失劑,其特征在于以重量百分比計,該化肥生物包膜控失劑包括桐油75%~100%著色快干劑0~25%。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化肥生物包膜控失劑,其特征在于著色快干劑包括油墨、干粉顏料、染料或者涂料。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包膜控失化肥,其特征在于著色快干劑選用干粉顏料、染料或者涂料,添加包膜重量百分比5 20%的苯 乙烯加熱至130。C3 5h。
4、 一種制備權利要求1所述的化肥生物包膜控失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A、原料預處理a、選料:采摘11月一12月份充分成熟、含水量小于15%、無雜 質,無霉變的油桐種子,用麻袋或則編織袋裝好儲存于通風干燥的倉 庫儲存50 90天;b、用電動粉碎機將a步驟的油桐種子破碎至2 5mm顆粒狀;B、提取微生物a、 培養干菌體按重量份數比淀粉100 300 面粉100 300 生物菌肥1 10 酵母0. 001 0. 1微生物00001 0. 1置于容器 中充分發酵,每隔2 5天翻動一次,50 100天后曬干備用;b、 微生物接種a步驟的干菌體用水稀釋成濃度為2 10%的液 體,均勻的噴霧在A步驟的破碎桐籽表面;c、發酵:接種完畢后把桐籽堆碼在發酵池中發酵升溫至45°C 60°C;C、 炒籽85。C 95。C將桐籽炒黃;D、 榨取;E、 二次發酵:將第一次搾后的桐餅先冷卻再破碎堆碼發酵升溫至 70 80°CF、 第二次壓搾G、 成品油調色:按比例添加著色快干劑。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包膜控失化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微生物接種時噴灑的干菌體液體占桐籽重量百分比的0. 05—0. 2%。
6、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包膜控失化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微生物選用從生物菌肥、酸奶、酵母、青霉素、鏈霉素、土霉素等獲 得的、酵母、霉菌、細菌、微藻類,解磷解鉀菌,好氧菌,厭氧菌,氮氣消耗菌等。
全文摘要
本發明一種化肥生物包膜控失劑及其制備方法。現包膜以硝化纖維素為主料,桐油為輔,硝化纖維素易吸入人體,易燃燒爆炸易發生火災,危及到了人類的健康及安全。其產生的廢氣,廢液也污染了環境,不利于后期的貯藏和運輸及辨別的缺點。本發明化肥生物包膜控失劑,包膜包括桐油75%~100%和著色快干劑0~25%。具有純天然,可再生;因肥施色;使用方便;對肥料原有效成分太大的改變;改良土壤;綠色環保;提高肥效利用率,節約資源;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適應范圍廣;保證肥效不流失。
文檔編號C05G3/00GK101289346SQ20081006980
公開日2008年10月22日 申請日期2008年6月4日 優先權日2008年6月4日
發明者尹明燈 申請人:尹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