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茶葉采摘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茶葉采摘機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茶葉采摘機,屬于采茶機械領域。背景技術:
從80年代起,炒制茶葉逐漸由手工向機械炒制發展。由于炒制效率的提 高,導致鮮葉供不應求,采摘工序成了難關,采摘效率亟待提高。傳統的茶 葉采摘需要人工進行,雖然選擇的鮮葉較大小為均勻、完整性好,但采摘效 率非常低,不能及時大量采摘,不僅無法滿足機械炒制的需求,而且還會錯 過采摘季節,導致大面積的嫩茶變成老葉,降低甚至失去經濟價值。目前的 采摘機通常為燃油驅動機構帶動刀片進行剪切,產量及效率較傳統采摘大幅 提升,然而這種驅動方式震動較大,刀片尺寸大,在振動情況下,很難在茶 樹的茶蓬上選擇規格適中的鮮葉,操作較難控制,以至于造成大量斷葉,導 致機械采摘茶葉大小不一、品質普遍較低,不能用于采摘品質要求高的名茶。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和提出的技術任務是克服現有技術的缺 陷,提供一種振動幅度小、便于選葉控制、采摘質量高、尤為適合采摘名茶
的茶葉采摘機。為此,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茶葉采摘機,包括一組相互配合的刀片,其特征在于至少一片刀片架設
在支撐框上, 一開口位于刀片下方的茶兜連接在支撐框上,所述的刀片末端
與驅動機構之間連接有傳動機構,所述的驅動機構為直流電機,直流電機通
過導線連接有電瓶。采用直流電機并用電瓶供電,有效解決了燃油驅動機構
帶來的振動問題,可方便的選擇大小合適的鮮葉進行采摘,采摘的鮮葉均勻
3一致、葉片完整,采摘質量明顯提高,尤為適合采摘高級名茶,而且電瓶供
電,采摘機重量輕,攜帶方便。
對于上述技術方案的完善和補充,可以增加如下技術特征或其組合 所述的一組刀片均呈帶有鋸齒的長條狀,兩片刀片均架設在支撐框上。
這種設置方式的刀片相互平行相向往復運動,即可將置于鋸齒間的鮮葉剪切
下來,收集到茶兜中。
所述的一組刀片一端相互鉸接呈剪刀狀,其中自由擺動的刀片末端與傳
動機構連接。傳動機構將直流電機的動力傳遞到自由擺動的刀片上,使其以
鉸接處為中心往復擺動,不斷地與架設在支撐框上的另一邊刀片合攏、張開,
剪切鮮葉。
所述的刀片有效長度為30-300毫米。較小規格的刀片長度采摘面積小,
很適合由于鮮葉生長速度不一致、茶樹茶蓬形狀不規則的情況,便于有針對 性的選擇大小合適的葉片進行采摘或者選摘,有助于提高采摘質量。
所述的支撐框成u型,其轉彎處包覆有柔性材料。支撐框也可以便于手握
持,不同的采摘人可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位置握持,保持機體平衡,便 于操作。
所述的支撐框后方設有平行于刀片的L型管形手柄。亦供采摘人握持,保 持機體平衡,便于控制刀片剪切位置。
所述的直流電機后方連接有手柄, 一開關設置于手柄上。供采摘人另一 只手握持,保持機體平穩工作,有助于選擇合適鮮葉進行采摘,開關設于手 柄上便于控制直流電機工作。
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直流電機驅動小型刀片剪切鮮葉,工作時振動幅度小,采摘面積小,便于控制機體選擇合適大小的鮮葉進行采摘,嫩茶葉片完 整性好,既彌補了傳統手工采摘效率低的缺陷,又提高了采摘鮮葉的質量, 尤為適合采摘高級名茶,不同的采摘人均能舒適地握持,機體輕,便于攜帶, 適合野外長時間工作。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仰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刀片,2、傳動機構,3、直流電機,4、電瓶,5、手柄,6、 開關,7、管形手柄,8、支撐框,9、茶兜。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的實質性特點作進一 步的說明。
如圖1、 2所示,茶葉采摘機,包括一組相互配合、帶有鋸齒的長條狀的 刀片1,兩片刀片均架設在U型支撐框8上,刀片1有效長度為30-300毫米。一 開口位于刀片下方的茶兜9連接在支撐框8上,支撐框8后方設有平行于刀片的 L型管形手柄7。刀片末端與驅動機構之間連接有傳動機構2,驅動機構為直流 電機3,直流電機3通過導線連接有電瓶4。直流電機3后方連接有手柄5, 一開 關6設置于手柄5上。支撐框8、管形手柄7轉彎處包覆有柔性材料。手柄5上亦 可保護柔性材料,便于握持。
刀片組還可采用這樣的技術方案 一組刀片1末端相互鉸接呈剪刀狀,其 中自由擺動的刀片末端與傳動機構2連接。
使用時,可這樣操作
采摘前檢査電瓶電量是否充足,電源線是否完好,刀片是否靈活滑動,可加注適量機油保證潤滑,啟動察看工作正常后,可攜帶至茶園中進行采摘。 采摘時將電瓶4背在身上,先將右手握手管形手柄7,后將左手握住手
柄5用拇指啟動開關6,使直流電機3運轉并通過傳動機構2帶動刀片運動。在 身邊的相鄰兩行茶樹的一個半蓬茶面上從左向右進行采摘和選摘。采摘時, 機體可依托在茶蓬上,減輕手持負擔,并控制采摘的葉片進入刀片1的深度, 按照預定的鮮葉大小規格進行采摘。采摘人沿著兩行茶樹間的壟溝走動,并 適時調整刀片1方向,刀片1即可快速、高效、高品質的剪切鮮葉,剪切下的 鮮葉進入刀片下方的茶兜9中,待茶兜盛滿1公斤左右時,先停機,再將鮮葉 從茶兜9移到其他盛器中。
采摘后,對電瓶4進行充電,清理刀片1上的茶漬和雜物。如果長期停機 要在刀片1上涂敷機油并用塑料膜包好。電瓶4每隔一個月要充電一次。
以上圖1、 2所示的茶葉采摘機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已經體現出 本實用新型實質性特點和進步,可根據實際的使用需要,對其進行形狀、規 格、材質和色彩等方面的修改,在此不多贅述。
權利要求1. 茶葉采摘機,包括一組相互配合的刀片(1),其特征在于至少一片刀片架設在支撐框(8)上,一開口位于刀片下方的茶兜(9)連接在支撐框(8)上,所述的刀片末端與驅動機構之間連接有傳動機構(2),所述的驅動機構為直流電機(3),直流電機(3)通過導線連接有電瓶(4)。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茶葉采摘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組刀片(1) 均呈帶有鋸齒的長條狀,兩片刀片均架設在支撐框(8)上。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茶葉采摘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組刀片(1) 一端相互鉸接呈剪刀狀,其中自由擺動的刀片末端與傳動機構(2)連接。
4.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茶葉采摘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刀片(1) 有效長度為30-300毫米。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茶葉采摘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撐框(8)成U 型,其轉彎處包覆有柔性材料。
6.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茶葉采摘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撐框(8)后 方設有平行于刀片的L型管形手柄(7)。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茶葉采摘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流電機(3) 后方連接有手柄(5), 一開關(6)設置于手柄(5)上。
專利摘要茶葉采摘機,屬于采茶機械領域。現有傳統手工采摘效率低;機械采摘機不適合采摘品質要求高的名茶。本實用新型包括一組相互配合的刀片,其特征在于至少一片刀片架設在支撐框上,一開口位于刀片下方的茶兜連接在支撐框上,刀片末端與驅動機構之間連接有傳動機構,驅動機構為直流電機,直流電機通過導線連接有電瓶,其優點在于工作時振動幅度小,采摘面積小,便于控制機體選擇合適大小的鮮葉進行采摘,嫩茶葉片完整性好,既彌補了傳統手工采摘效率低的缺陷,又提高了采摘鮮葉的質量,不同的采摘人均能舒適地握持,機體輕,便于野外工作。
文檔編號A01D46/00GK201263312SQ2008201645
公開日2009年7月1日 申請日期2008年9月18日 優先權日2008年9月18日
發明者石柏山 申請人:石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