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大鯢幼苗孵化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產品養殖設施,尤其涉及一種水產品幼苗孵化
直O背景技術大鯢俗稱娃娃魚,是現存兩棲動物中比較原始的種類之一,為我國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大鯢對生存環境要求極為苛刻,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因此僅僅依靠自然 保護、自然增殖的方法很難恢復大鯢的種群數量,更難滿足市場的需求;為此,必須走人工 馴養繁殖的路子。目前,人工馴養繁殖大鯢技術雖然取得了進展,但真正規模化繁殖成功的卻很少; 而人工孵化技術滯后是造成繁殖率低的原因之一。當前,人工孵化主要有靜水孵化、流水 孵化、山溪孵化等方式,但由于上述方法均沒有設置水位調節裝置,因此不能對水位進行調 控;另外,傳統方法也不便于觀察受精卵的孵化情況,孵化過程中人工控制難度較大。發明內容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結構簡單、 觀察方便,可調控水位的大鯢幼苗孵化裝置。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它包括水池、與該水池連通的 排水裝置;水池的上方設有進水管,水池中浸浮有與該水池相通的孵化籃筐,該孵化籃筐中 設有襯布;所述排水裝置由固定在水池的底部固定有出水管、設置在該出水管的出口處設 有可繞該管軸線轉動的彎管構成。與現有技術比較,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因此不僅能夠通過轉動 彎管來改變水池的水位,而且還能夠方便地排出沉積在養殖池底的污物;另外,由于采用了 浸浮在水中的孵化籃筐,因此有利于對受精卵的孵化狀況進行觀察和管理,既可減少或避 免受精卵因粘殼而造成局部溶氧不足,又降低了受精卵在微流水中因運動強度大而導致的 畸形率,較好的解決了人工養殖大鯢的難題。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俯視圖。圖中水池1 襯布2孵化籃筐3浮筒4進水管5彎管6出水管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在圖1 2中,水池1的底部固定有出水管7,出水管7的出口處設有可繞該出水 管軸線轉動的彎管6 ;水池1的上方設有進水管5,在水池1中放置邊緣固定有浮筒4的孵 化籃筐3,該孵化籃筐通過浮筒4浸浮在水中病與池水相通;孵化籃筐3中設有襯布2。
權利要求一種大鯢幼苗孵化裝置,包括水池、與該水池連通的排水裝置;其特征在于水池(1)的上方設有進水管(5),水池(1)中浸浮有與該水池相通的孵化籃筐(3),該孵化籃筐中設有襯布(2);所述排水裝置由固定在水池(1)的底部固定有出水管(7)、設置在該出水管的出口處設有可繞該管軸線轉動的彎管(6)構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大鯢幼苗孵化裝置,屬于水產品養殖設施;旨在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觀察方便,可調控水位的水產幼苗孵化裝置。它包括水池、與該水池連通的排水裝置;水池(1)的上方設有進水管(5),水池(1)中浸浮有與該水池相通的孵化籃筐(3),該孵化籃筐中設有襯布(2);所述排水裝置由固定在水池(1)的底部固定有出水管(7)、設置在該出水管的出口處設有可繞該管軸線轉動的彎管(6)構成。本實用新型不僅可方便調控水池的水位,而且還容易排出沉積在養殖池底的污物;既減少或避免了受精卵因粘殼而造成局部溶氧不足,又可降低受精卵在微流水中運動強度大而導致的畸形率,是工廠化大規模養殖大鯢的理想孵化裝置。
文檔編號A01K67/02GK201609069SQ20092012590
公開日2010年10月20日 申請日期2009年12月10日 優先權日2009年12月10日
發明者蘭洪明, 李 燦, 黃曉欣 申請人:貴定錦江娃娃魚開發有限公司;貴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