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防治曲蟲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釀酒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防治酒曲曲蟲的方法。
背景技術:
大曲(曲藥)是長期以來釀制大曲酒用的發酵劑。在制曲過程中依靠自然界各種 微生物富集到用淀粉原料制成的曲坯上,經過擴大培養,形成各種有益的釀酒微生物菌系 和酶系,再經過風干、貯藏,就成為成品大曲。剛培養結束出房的大曲曲塊,一股要經過三個 月到六個月的貯存期,才能使用。經過貯藏,最終大曲的單塊重量在2 3kg左右,含水量 在10 13%左右。大曲是一種富含紛繁復雜的微生物菌系和品類眾多的微生物酶系、且具 有濃郁復合曲香的微生態制品。千百年來,釀酒先驅們從釀酒實踐中總結出“曲乃酒之骨”、 “有好酒必有好曲”,這些精辟的論斷無疑確定了大曲是大曲酒釀制過程中的重要物質。在 釀造大曲酒時,依靠大曲中存在的各種微生物和酶,對原料成分進行糖化發酵,同時大曲本 身所含的淀粉和蛋白質等成分在發酵過程中也被分解利用。但是,長期以來,曲蟲一直危害著大曲的質量,造成大曲貯存期間損耗太大,因曲 蟲蟲蛀造成的損失約為總產的12 20%,且曲香嚴重惡化,嚴重影響了曲藥品質。曲蟲是 本領域危害大曲的一類害蟲的總稱,以土耳其扁谷盜、咖啡豆象等為優勢種群。在大曲的高 溫發酵期后入庫至貯存出庫的這段時間是曲蟲發生的主要時期,曲蟲的發生與否和大曲質 量無顯著關系;曲蟲大發生時嚴重影響大曲的產量和周圍環境。曲蟲已經成為目前白酒界 的一大公害,目前大多數酒廠主要采取“封閉庫房,控制蟲源”、“藥劑法” “燈光誘捕”等傳 統方法治蟲,最近也出現了比較可行的“二氧化碳治蟲”、“蘇云芽孢桿菌治蟲”等方法。“封閉庫房,控制蟲源”通過對原有曲庫、曲房以及粉碎車間一律進行改造,原有 通風窗、門統一加裝紗窗、紗門,以控制曲蟲自由出入,并且所用紗網目數不能過大,也不能 過小。過大,通風效果不好,影響大曲質量;過小,不能有效阻擋曲蟲自由出入。改造好的曲 庫、曲房需派專人進行管理,要根據曲蟲的活動規律,每天定時開關紗窗、紗門,讓曲蟲只能 出,不能進,通過這樣的手段來達到治理曲蟲的目的。但是由于曲蟲多數是在曲坯上產卵, 進而孵化出幼蟲,最后變為成蟲,所以這種控制措施治標不治本。“燈光誘捕”利用曲蟲的趨光性來治理曲蟲。通過安裝佳多頻振式誘蟲燈誘捕曲 蟲,用這種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曲蟲的趨光性并不特別強烈,且此方法對蟲卵和幼蟲無影 響,所以也是治標不治本。“藥劑法”由于曲蟲在酒廠多年存在,具有相當大的種群和數量,要在短時間內降 低曲蟲的密度,根據曲蟲活動的行為特征,一些酒廠使用殺蟲劑(比如敵殺死、雙氧威等) 在曲蟲活動場所進行殺滅。但大曲內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又由于白酒是人們直接食用的飲 料,而大曲是生產中不可或缺的發酵劑,用量大。所以忌用常規化學殺蟲劑直接在庫房處理 曲塊,也不宜在曲庫、曲房外噴灑藥劑,以免破壞環境微生物群落,影響酒的質量、風味,并 污染環境。“二氧化碳治蟲法”利用二氧化碳氣體對曲蟲的窒息作用來治蟲,這相對來說較為科學。直接將二氧化碳通入曲庫,那么對庫房的結構要求就高,不能跑氣漏氣,而且墻體 要能承受二氧化碳的壓力,另外大規模整車間使用二氧化碳成本也較高。另外該方法也存 在安全隱患,也有可能影響酒曲風味,在實踐中可行性不大。“蘇云芽孢桿菌治蟲法”:利用生物制劑蘇云芽孢桿菌對曲蟲的毒殺作用來治蟲。 但此方法也免不了蘇云芽孢桿菌對曲藥中微生物及酶系的毒殺作用,且容易將蘇云芽孢桿 菌也帶入釀酒發酵池中,而影響釀酒生產。實踐證明現有的方法治理曲蟲,存在治理不徹底,方法不簡便,影響曲藥風味質量 等問題,因此本領域長期以來都希望能研究出一套合理有效的曲蟲治理措施。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有效、環保、簡便的釀酒曲蟲防治方法。本發 明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防治釀酒酒曲中曲蟲的方法,該方法為是將發酵后 曲塊轉入貯存容器,在40 60°C下處理曲塊4小時至半個月。上述防治曲蟲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將曲塊的貯存容器升溫至40 60°C ;(2)將發酵后曲塊轉入貯存容器中;(3)保持貯存容器的溫度在40 60°C,處理曲塊4小時至15天;(4)按常規條件繼續貯存曲塊。其中,上述方法中貯存容器每隔4 12小時進行一次通風。其中,上述方法中的貯存容器為倉庫。其中,上述方法中的曲塊為大曲曲塊。具體而言,本發明方法可按以下方法進行操作(1)容器升溫利用任何可以使容器溫度升高的加熱方式對容器進行升溫,使其 溫度控制在40 60°C范圍之內。(2)曲塊轉運將發酵后的曲塊轉入貯存容器,若是架式發酵曲塊,可連同架子轉 入容器中;若是傳統發酵曲塊,將曲塊轉入容器中堆放。轉入方式可以使用傳帶傳送或人工 轉送。(3)保溫處理保持容器的溫度在40 60°C,依據所使用溫度的高低處理4小時 至半個月,以殺滅曲塊中的成蟲、幼蟲及蟲卵。一股處理溫度高,則處理時間短;處理溫度 低,則處理時間長。如40°C 45°C處理半個月,50°C左右則需處理1至2天,60°C則4個小 時至半天。(4)保溫處理后曲坯中進行自然堆放貯存。期間可以更換,當然在原容器中貯存效 果更佳。上述方法中的容器一股為曲塊貯存倉庫。本發明方法根據曲蟲這種生物群體對溫度的耐受程度,利用較高溫度作用于曲蟲 成蟲、幼蟲及蟲卵,使曲蟲成蟲、幼蟲、蟲卵均不能存活,進而起到防蟲治蟲的作用。為了保 證曲藥質量,所使用的溫度不宜過高,以免傷害曲塊中的酶系和菌系(本領域制備貯存的 曲藥一股為塊狀,即曲塊)。所選擇的溫度條件來源于曲塊發酵過程的溫度曲線,以及曲塊 自然堆放貯存過程中的升溫曲線。控制溫度在40-60°C,能達到很好的殺蟲作用,又不至于影響曲塊質量。本發明相比現有技術有如下優點本發明方法在釀酒領域首次使用40 60°C保 溫處理治理曲藥蟲。用本發明方法處理后的曲塊,表現為曲香濃、正,菌絲體完整,感官質量 提高30 40%,并且對曲藥的理化指標無負面影響。使用該方法處理的曲塊可將蟲蛀損失 減少到10%以內,最高至2%以內,明顯低于同等條件貯存的曲塊,解決了本領域長期以來 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另出人意料的是,本發明方法處理后的曲藥用于生產釀酒,不僅無副 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酒的產質量,使優質品率提高5%以上,可產生巨大的經濟效 益,并且該方法安全、環保、有效,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說明。實施例一使用本發明方法防治曲蟲利用制曲車間發酵結束,準備入庫的曲塊為實驗材料,以試驗組兩間可容納兩千 塊曲塊的空房為實驗場地。其中一間加熱到50°C,保溫一天,稱為試驗房;另一間常溫,不 進行溫度控制,稱為對比房。對比房按庫存要求,每天開三次門窗,用于通風散熱,每次時間為30分鐘。試驗房按工藝技術要求進行試驗,試驗房溫度保持在50°C,保溫時間為一天,在 保溫的過程中,試驗房內未見曲蟲飛入,而大量曲蟲飛入對比房。保溫時間結束后,按常規 庫存方式貯存曲藥。貯藏一個月后,試驗房內未見曲蟲飛舞,而對比房大量曲蟲飛舞。貯存 期滿,試驗房曲塊的蟲蛀比對比房明顯減少,蟲蝕消耗比較為實驗房3%,對比房13%。組織有資質的技術人員和質控人員對試驗房和對比房的曲藥進行感官檢測試驗, 試驗結果表明試驗曲比對比曲的曲香好;試驗曲藥曲心與對比曲藥曲心的菌絲有明顯區 別,試驗曲藥感官質量提高了 41%。經檢測,試驗曲糖化力為521mg葡萄糖/g.h(糖化力檢 測取綜合樣,即將曲塊破碎混合均勻后進行取樣檢測),而對比曲糖化力為517mg葡萄糖/ g.h,試驗曲糖化力與對比曲糖化力相當,較高溫的處理不影響曲藥的酶活力。在四川省宜賓五糧液集團有限公司的同一班組、同一等級設備(窖池)、相同工藝 進行投窖釀酒驗證。結果表明用試驗曲所摘的基酒89%被驗收為一級基礎酒;而對比曲生 產所摘的基酒只有80%被驗收為一級基礎酒,試驗曲的應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試驗曲在 保證傳統釀酒工藝的前提下對酒的糟香、濃甜感有增強作用,其酒體風格突出。通過分析酒 樣,試驗曲酒樣中風味微量成分無論是種類還是數量,都較對比曲酒樣豐富(詳見表一,其 中的醋翁即乙偶姻,又名甲基乙酰基甲醇)。可見,試驗曲不僅對糟醅和酒質無副作用,而且還對釀酒的產量、質量有一定的提 高作用。表一樣酒中的微量成分含量(單位mg/100ml)
權利要求
防治曲蟲的方法,該方法為是將發酵后曲塊轉入貯存容器,在40~60℃下處理曲塊4小時至半個月。
2.根據權利要求所述的防治曲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1)將曲坯的貯存容器升溫至40 60°C;(2)將發酵后曲塊轉入貯存容器中;(3)保持貯存容器的溫度在40 60°C,處理曲塊4小時至15天;(4)按常規條件繼續貯存曲塊。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治曲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貯存容器每隔4 12小時進行一次通風。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防治曲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貯存容器為倉庫。
5.根據權利要求1 4任一項所述的防治曲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曲塊為大曲 曲塊。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于釀酒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防治曲蟲的方法。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有效、環保、簡便的釀酒酒曲中曲蟲防治方法。本發明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防治曲蟲的方法,該方法是將發酵后曲塊轉入貯存容器,在40~60℃下處理曲塊4小時至半個月。使用該方法處理的曲塊可將蟲蛀損失減少到10%以內,最高至2%以內,解決了本領域長期以來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另出人意料的是,本發明方法處理后的曲藥用于生產釀酒,不僅無副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酒的產質量,使優質品率提高5%以上,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文檔編號A01M99/00GK101971795SQ20101028492
公開日2011年2月16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17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17日
發明者伍運洪, 吳亮, 唐橋, 廖勤儉, 李楊華, 王國春, 練順才, 趙東, 陳林 申請人:四川省宜賓五糧液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