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砂輪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主要用于研磨豆類的砂輪磨。
背景技術:
現有的砂輪磨其頂蓋與外殼是上下插接于一體,由于頂蓋的份量較重,加上頂蓋 與外殼之間扣合后的磨擦力,通常需要兩到三名工作人員才可將頂蓋由外殼上抬下,給砂 輪磨的清理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另外,現有的砂輪磨,其內部設置的接料用橫板不便于粉碎 后的豆類粉末排出,使得殼體內的溫度升高,嚴重破壞了豆子的營養成分;并且,現有的砂 輪磨其粉碎的粒度無法調節,無法滿足生產者的具體使用要求。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種砂輪磨,它可解決現有砂輪磨存在的問題,可單 人操作,清洗方便快捷,不破壞豆子的營養成分,并能根據生產者的需要將豆子磨成所需的 粒度。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砂輪磨,包括底座,底座上安裝第三殼 體,第三殼體上安裝第一殼體,第一殼體上安裝第二殼體,第二殼體與第一殼體通過合頁鉸 接,第二殼體上安裝調節套,調節套的內壁與第二殼體的外壁螺紋連接,調節套上安裝漏 斗,調節套上開設進料口,進料口與漏斗的底部相通,調節套的外周安裝調節手柄;底座上 安裝隔離套管,隔離套管位于第三殼體內,隔離套管內安裝轉軸,轉軸的下端安裝第一皮帶 輪,轉軸的上端伸出隔離套管外安裝下磨輪固定座,下磨輪固定座上安裝下磨輪;調節套上 安裝上磨輪,上磨輪上開設通口,通口與進料口相通,上磨輪的下表面與下磨輪的上表面對 應;轉軸的外周安裝斜板,斜板外周與第一殼體連接,第一殼體的側壁上安裝出料管,出料 管與第一殼體的內腔相通;底座上安裝電機,電機的電機輸出軸向下,電機輸出軸上安裝第 二皮帶輪,第二皮帶輪通過皮帶與第一皮帶輪連接。為進一步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還可以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上磨輪的下表 面設置數個凹槽,凹槽均勻分布于通口外周。下磨輪的上表面設置數個弧形凸沿,弧形凸沿 呈放射狀均勻分布。第一殼體的側壁上安裝連接臺,連接臺上安裝鎖緊柄,鎖緊柄上安裝鎖 緊凸塊;第二殼體的側壁上安裝凸臺,凸臺與鎖緊凸塊配合。第三殼體的上部設置第一凸 沿,第一殼體的下部設置第二凸沿,第二凸沿與第一凸沿配合。漏斗的上部設置上凸沿,漏 斗內安裝半圓形的定上蓋,定上蓋上安裝軸,軸上安裝動上蓋,動上蓋上安裝旋轉把手,動 上蓋位于上凸沿下方。本實用新型的積極效果在于它的相當于現有砂輪磨頂蓋的第二殼體和相當于現 有砂輪磨外殼的第一殼體是鉸接于一起,只需一名工作人員便可輕松翻轉打開,方便對砂 輪磨進行清洗,可節省人力資源;它的內部設置有斜板,與傳統的橫板相比,可使粉碎后的 豆料快速排出,防止豆料積存生熱,破壞豆子的營養成分,能最大程度的保持豆子的營養價 值;它的上下磨輪間距可調,從而能根據生產者的需要將豆子磨成不同粒度的顆粒。本實用新型還具有結構簡潔緊湊、使用成本低廉和操作方便的優點。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I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 1的II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圖4是上磨輪的下表面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下磨輪的上表 面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漏斗的俯視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1第一殼體2斜板3下磨輪4葉片5葉片固定機構6上磨輪
7凹槽8漏斗9調節套10調節手柄11鎖緊柄12第二殼體13鎖緊凸塊14凸 臺15連接臺16出料管17第三殼體18隔離套管19轉軸20底座21第一皮帶 輪22皮帶23第二皮帶輪24電機輸出軸25電機26第一凸沿27第二凸沿28 弧形凸沿29下磨輪固定座30合頁31進料口 32旋轉把手33上凸沿34定上蓋 35動上蓋 36軸 37通口。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砂輪磨,包括底座20,底座20上安裝第三殼體17,第三殼體17 上安裝第一殼體1,第一殼體1上安裝第二殼體12,第二殼體12與第一殼體1通過合頁30 鉸接,第二殼體12上安裝調節套9,調節套9的內壁與第二殼體12的外壁螺紋連接,調節套 9上安裝漏斗8,調節套9上開設進料口 31,進料口 31與漏斗8的底部相通,調節套9的外 周安裝調節手柄10 ;底座20上安裝隔離套管18,隔離套管18位于第三殼體17內,隔離套 管18內安裝轉軸19,轉軸19的下端安裝第一皮帶輪21,轉軸19的上端伸出隔離套管18 外安裝下磨輪固定座29,下磨輪固定座29上安裝下磨輪3 ;調節套9上安裝上磨輪6,上磨 輪6上開設通口 37,通口 37與進料口 31相通,上磨輪6的下表面與下磨輪3的上表面對 應;轉軸19的外周安裝斜板2,斜板2外周與第一殼體1的內壁連接,第一殼體1的側壁上 安裝出料管16,出料管16與第一殼體1的內腔相通;底座20上安裝電機25,電機25的電 機輸出軸24向下,電機輸出軸24上安裝第二皮帶輪23,第二皮帶輪23通過皮帶22與第一 皮帶輪21連接。第二殼體12與第一殼體1通過合頁30鉸接,可方便工作人員將第二殼體 12相對第一殼體1向上翻轉打開,對下磨輪3、上磨輪6以及第一殼體1內部進行清洗。與 傳統的砂輪磨相比,只需一名工作人員便可將第一殼體1和第二殼體12打開,使用更加輕 便省力。斜板2設置成傾斜狀,有效于落在其上的豆類顆粒迅速流至出料管16處,并由出 料管16排出,可防止粉碎后的豆類顆粒積存于第一殼體1內,溫度升高,破壞其中的營養成 分,降低產品的品質。通過轉動調節套9,可調節上磨輪6與下磨輪3之間的間距,從而,可 根據需要調速粉碎的粒度。電機25的電機輸出軸24向下設置,即電機25倒置,并且,電機 25設置于第一殼體1的一側,可有效地防止第一殼體1內的液體浸入電機25內,將電機燒 毀,從而能延長整機的使用壽命。使用時,啟動電機25,電機25通過電機輸出軸24、第二皮帶輪23、皮帶22和第一 皮帶輪21帶動轉軸19轉動,轉軸19通過下磨輪固定座29帶動下磨輪3轉動;將豆子倒入 漏斗8內,豆子經進料口 31和通口 37進入上磨輪6與下磨輪3之間,上磨輪6與下磨輪3 相對轉動,將豆子粉碎,粉碎后的顆粒向四周散出,并落到斜板2上,再沿斜板2流至出料管 16,并最終由出料管16排出。[0011]如圖4所示,上磨輪6的下表面設置數個凹槽7,凹槽7均勻分布于通口 37外周。 如圖5所示,下磨輪3的上表面設置數個弧形凸沿28,所有弧形凸沿28呈放射狀均勻分布, 弧形凸沿28可對粉碎后的豆類粉末起到向外推撥的作用,可使粉碎后的豆類粉末更快地 向外散出,從而能提高磨豆的效率。凹槽7與弧形凸沿28配合,可提高磨豆的品質。第一殼體1的側壁上安裝連接臺15,連接臺15上安裝鎖緊柄11,鎖緊柄11可相 對連接臺15轉動,鎖緊柄11上安裝鎖緊凸塊13 ;第二殼體12的側壁上安裝凸臺14,凸臺 14與鎖緊凸塊13配合可將第二殼體12與第一殼體1固定,防止第二殼體12與第一殼體1 在工作過程中分離,能有效地提高磨豆的安全性,并提高磨豆的品質。如圖1所示,第二殼 體12與第一殼體1是鎖定狀態。轉動鎖緊柄11,將鎖緊凸塊13與凸臺14差開后,便可將 第二殼體12相對第一殼體1打開。第三殼體17和第一殼體1連接構成外殼,如圖3所示,第三殼體17的上部設置第 一凸沿26,第一殼體1的下部設置第二凸沿27,第二凸沿27與第一凸沿26配合將第三殼 體17與第一殼體1連接于一體。當需要清洗或檢修所述砂輪磨時,可將第三殼體17與第 一殼體1分開,能有效地降低清理和檢修的難度。由于所述外殼由第三殼體17和第一殼體 1兩部分構成,一旦某一部分損壞,可單獨更換,既可節省維修的成本,又可延長所述砂輪磨 整機的使用壽命。為了提高所述砂輪磨的密閉性,從而提高衛生條件,如圖6所示,漏斗8的上部設 置上凸沿33,漏斗8內安裝半圓形的定上蓋34,定上蓋34上安裝軸36,軸36上安裝動上 蓋35,動上蓋35上安裝旋轉把手32,動上蓋35位于上凸沿33下方。轉動動上蓋35可使 動上蓋35與定上蓋34配合,將漏斗8的上端口完全封住使漏斗8成為相對密閉的空間,防 止外界環境對漏斗8內的豆類造成污染,需向漏斗8添加豆子時,可如圖6所示,將動上蓋 35相對定上蓋34轉動差開一定角度,將漏斗8的端口打開即可。本實用新型未詳盡描述的技術內容均為公知技術。
權利要求砂輪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20),底座(20)上安裝第三殼體(17),第三殼體(17)上安裝第一殼體(1),第一殼體(1)上安裝第二殼體(12),第二殼體(12)與第一殼體(1)通過合頁(30)鉸接,第二殼體(12)上安裝調節套(9),調節套(9)的內壁與第二殼體(12)的外壁螺紋連接,調節套(9)上安裝漏斗(8),調節套(9)上開設進料口(31),進料口(31)與漏斗(8)的底部相通,調節套(9)的外周安裝調節手柄(10);底座(20)上安裝隔離套管(18),隔離套管(18)位于第三殼體(17)內,隔離套管(18)內安裝轉軸(19),轉軸(19)的下端安裝第一皮帶輪(21),轉軸(19)的上端伸出隔離套管(18)外安裝下磨輪固定座(29),下磨輪固定座(29)上安裝下磨輪(3);調節套(9)上安裝上磨輪(6),上磨輪(6)上開設通口(37),通口(37)與進料口(31)相通,上磨輪(6)的下表面與下磨輪(3)的上表面對應;轉軸(19)的外周安裝斜板(2),斜板(2)外周與第一殼體(1)連接,第一殼體(1)的側壁上安裝出料管(16),出料管(16)與第一殼體(1)的內腔相通;底座(20)上安裝電機(25),電機(25)的電機輸出軸(24)向下,電機輸出軸(24)上安裝第二皮帶輪(23),第二皮帶輪(23)通過皮帶(22)與第一皮帶輪(21)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砂輪磨,其特征在于上磨輪(6)的下表面設置數個凹槽(7),凹槽(7)均勻分布于通口(37)外周。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砂輪磨,其特征在于下磨輪(3)的上表面設置數個弧形凸沿 (28 ),弧形凸沿(28 )呈放射狀均勻分布。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砂輪磨,其特征在于第一殼體(1)的側壁上安裝連接臺 (15),連接臺(15)上安裝鎖緊柄(11),鎖緊柄(11)上安裝鎖緊凸塊(13);第二殼體(12)的 側壁上安裝凸臺(14),凸臺(14)與鎖緊凸塊(13)配合。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砂輪磨,其特征在于第三殼體(17)的上部設置第一凸沿(26),第一殼體(1)的下部設置第二凸沿(27),第二凸沿(27)與第一凸沿(26)配合。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砂輪磨,其特征在于漏斗(8)的上部設置上凸沿(33),漏斗(8)內安裝半圓形的定上蓋(34),定上蓋(34)上安裝軸(36),軸(36)上安裝動上蓋(35), 動上蓋(35 )上安裝旋轉把手(32 ),動上蓋(35 )位于上凸沿(33 )下方。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砂輪磨,包括底座,底座上安裝第三殼體,第三殼體上安裝第一殼體,第一殼體上安裝第二殼體,第二殼體上安裝調節套,調節套上安裝漏斗,調節套上開設進料口,調節套的外周安裝調節手柄;底座上安裝隔離套管,隔離套管位于第三殼體內,隔離套管內安裝轉軸,轉軸的下端安裝第一皮帶輪,轉軸的上端伸出隔離套管外安裝下磨輪固定座,下磨輪固定座上安裝下磨輪;調節套上安裝上磨輪,上磨輪上開設通口;轉軸的外周安裝斜板,斜板外周與第一殼體連接,第一殼體的側壁上安裝出料管,出料管與第一殼體的內腔相通;底座上安裝電機,電機的電機輸出軸向下,電機輸出軸上安裝第二皮帶輪,第二皮帶輪通過皮帶與第一皮帶輪連接。
文檔編號B02C7/13GK201669131SQ2010202260
公開日2010年12月15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14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14日
發明者陳洪海 申請人:山東冠珍軒商貿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