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不受撞擊損傷的吸嘴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農用機械領域,尤其是一種應用于針式播種機的吸嘴。
背景技術:
在現(xiàn)代農業(yè)、園藝生產技術及生產專業(yè)化程度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工廠化穴盤育苗 技術作為一項新技術在我國得以普及推廣。對比于傳統(tǒng)的育苗方式,既節(jié)省了種子成本,又 避免了傳統(tǒng)育苗方式中手工移苗作業(yè)對幼苗所造成的傷害,具有幼苗生長整齊、成苗率高、 移植后緩苗期短、移植不傷根、不窩根、病害傳播幾率低等優(yōu)點。這種在人工可控環(huán)境下(即現(xiàn)代化溫室)進行的穴盤育苗生產技術,要求生產的 各個階段均是有系統(tǒng)地進行,而此時傳統(tǒng)的點播、撒播方法等播種方式已滿足不了現(xiàn)代化 育苗生產的規(guī)模,工廠化穴盤育苗精密播種機就是專為適應大規(guī)模穴盤育苗而研制的。常用的針式播種機可實現(xiàn)外部形態(tài)各異或凈度不高的種子的單粒播種,其主要原 理及結構如圖1、圖2所示。當光電感應器接收到信號后,電控裝置發(fā)出指令,促使換向閥 動作,氣缸活塞5在壓縮空氣的作用下向上運動,帶動緊固桿1順時針旋轉,與緊固桿1相 連的播種桿2也隨之順時針旋轉,當其旋轉一定角度后,吸嘴3恰好位于種盤4上方,處于 負壓狀態(tài)的吸嘴3,將種盤4內的種子吸起;隨后換向閥動作,氣缸活塞5卸壓,在拉伸彈簧 6的回復力作用下,緊固桿1、播種桿2逆時針旋轉恢復到初始狀態(tài)(種子還處于被吸附狀 態(tài)),此時相應換向閥動作,吸嘴3內的負壓瞬間轉變?yōu)檎龎海瑢⒎N子吹到接種杯內,并經輸 種管滑落到育苗穴盤內,完成播種。吸嘴3是這套設備實現(xiàn)播種任務的關鍵部件,其采用的結構如圖3所示,為普通針 管式,針管31與針管殼體32是同一種金屬材料黃銅加工而成,在實際播種過程中,由于調 整過程的疏忽,或者在播種大粒種子的過程中,吸嘴在氣動活塞的帶動下,瞬間到種盤吸附 種子的過程中,其針管31部分很容易被種盤撞傷,導致整個吸嘴部分全部報廢,使設備失 效。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以上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不受撞擊損傷的吸嘴,可有效解決以上存在 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一種不受撞擊損傷的吸嘴,包括吸嘴殼體和吸針,兩者之間通過軟橡膠制成的吸 嘴頭連接為一體。所述吸嘴殼體為金屬材料制成。所述吸嘴頭套裝于所述吸嘴殼體一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吸嘴,吸針通過軟橡膠制成的吸嘴頭與吸嘴殼體連接在一起, 在吸排動作中,即使針管撞擊到種盤,因軟橡膠所具有的變形能力,針管也不會折斷,降低 了吸嘴由于損傷而更換的制造成本,使整個裝置的可靠性大大提高,提高了播種效率,具有相當大的實用性。
下面根據(jù)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圖1是吸排種裝置結構原理圖;圖2是吸排種裝置裝配結構圖;圖3是現(xiàn)有吸嘴結構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吸嘴結構圖;圖中1、緊固桿;2、緊固桿播種桿;3、吸嘴;4、種盤;5、氣缸;6、拉伸彈簧;31、針管;32、
針管殼體;41、吸嘴殼體;42、吸嘴頭;43、針管。
具體實施方式
圖4給出了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不受撞擊損傷的吸嘴的結構組成圖,如圖所示,針 管43固定安裝于吸嘴頭42上,吸嘴頭42采用軟橡膠制成,具備一定的變形恢復能力,兩者 可采用粘接或熔接固定在一塊,吸嘴頭42套裝于吸嘴殼體41的一端,亦可采用不同的連接 方式使兩者連接在一起。上述說明是針對本實用新型可行的實施例的具體說明,而該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制 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專利范圍,凡未脫離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技術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實施或變更,例如 采用不同材料制成的吸嘴殼體、不同的連接方式的實施方式均應包含于本申請所請求保護 的專利范圍中。
權利要求一種不受撞擊損傷的吸嘴,包括吸嘴殼體和吸針,其特征在于兩者之間通過軟橡膠制成的吸嘴頭連接為一體。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不受撞擊損傷的吸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嘴殼體為金屬材 料制成。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任一種不受撞擊損傷的吸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嘴頭套 裝于所述吸嘴殼體一端。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不受撞擊損傷的吸嘴,包括吸嘴殼體和吸針,兩者之間通過軟橡膠制成的吸嘴頭連接為一體。吸針通過軟橡膠制成的吸嘴頭與吸嘴殼體連接在一起,在吸排動作中,即使針管撞擊到種盤,因軟橡膠所具有的變形能力,針管也不會折斷,降低了吸嘴由于損傷而更換的制造成本,使整個裝置的可靠性大大提高,提高了播種效率,具有相當大的實用性。
文檔編號A01C7/04GK201709111SQ201020245630
公開日2011年1月19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7月2日
發(fā)明者劉秭君, 劉軼, 孫偉, 張昊, 王丹, 祝玉梅, 陳翊棟 申請人:北京市海淀區(qū)農業(yè)機械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