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磨料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粉碎、研磨裝置,具體涉及一種粉碎、研磨裝置中的磨料輥。
背景技術:
在現有中用于碳化硅雷蒙磨機中的磨料輥是一種易損件,現有的雷蒙磨機在運轉 過程中,由于磨輥的密封結構不夠合理,容易使粉塵進入到磨輥的內部,由此造成磨輥軸磨 損嚴重,甚至會導致磨輥無法正常地將物料粉碎。由于磨輥在磨損后在運轉的過程中容易 偏離軸心,導致磨輥的進一步加快磨損,從而影響設備的正常運轉,影響整體生產線產能和 成品率。例如中國專利公開號為CN 2438501Y,也未能徹底解決磨輥內部進粉的缺陷。因 此,有必要對現有的磨料輥的密封結構進行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提供一種磨料輥,該磨料輥通過 對密封結構件及易磨損件的改進,可徹底解決磨輥內部進粉的問題,同時還可提高易損件 的使用壽命。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磨料輥,其特征在于,所述磨 料輥包括有芯軸,在所述芯軸上分別設置有固定件與轉動件,所述固定件包括有固定架,所 述芯軸的K端穿過所述固定架,在所述固定架A端設有芯軸緊固件,在所述固定架B端的一 側設有所述轉動件,所述轉動件包括有套在所述芯軸上的錐套,在所述錐套的C端設有擋 環,所述擋環的內孔與所述芯軸動配合,所述C端與所述B端相鄰且動配合,在所述錐套內 孔與芯軸之間中依次設有固定于芯軸上的尼龍套、剛性密封圈和柔性密封圈,以及可相對 于心軸轉動的柔性密封圈、彈簧擋圈和耐磨套筒,所述錐套的D端為由大變小的階梯孔,在 所述階梯孔內裝有軸承和底蓋,所述錐套D端一側的外表為由大變小的階梯軸,在所述階 梯軸上裝有輥皮,在所述輥皮的E端與所述階梯軸的外表之間設有鎖緊件,所述錐套在所 述鎖緊件與所述C端之間的外表面上設有防塵罩。為了便于芯軸的定位及固定,以及簡化軸的結構,較佳的技術方案是,在所述固定 架中設有錐孔,在所述芯軸上設有錐面段,所述錐面段與所述錐孔相配合,在所述固定架中 還設有垂直于所述錐孔的銷孔,在所述銷孔內裝有銷軸,在所述銷軸的端部裝有膠套。為了便于將芯軸固定在固定架上,較佳的技術方案還有,所述緊固件為螺母或為 卡環,所述螺母與所述芯軸的K端的螺紋段配合,或所述卡環與所述芯軸K端的環形槽配 合,所述的螺母或卡環用于將所述芯軸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為了便于錐套與芯軸的配合,較佳的技術方案還有,所述擋環的內孔為錐孔,所述 錐孔與所述芯軸上的錐面段動配合,擋環的兩端面與所述的B端和所述的尼龍套的一端面 之間動配合。為了使芯軸與錐套之間達到最好的密封效果,較佳的技術方案還有,所述剛性密 封圈為不銹鋼密封圈,所述不銹鋼密封圈與所述芯軸靜配合或鍵連接,所述柔性密封圈為橡膠圈,所述的橡膠圈包括與芯軸緊配合或卡裝在所述芯軸表面環形槽內的固定橡膠圈, 所述的橡膠圈還包括與所述錐套內孔緊配合或卡裝在錐套內孔的環形槽內的轉動橡膠圈, 在所述剛性密封圈與柔性密封圈、柔性密封圈與柔性密封圈之間留有間隙。為了減小芯軸與錐套間的摩擦,便于將潤滑油注入到摩擦面之間,較佳的技術方 案還有,在所述芯軸上設有相互連通的軸向孔與徑向孔,所述徑向孔的位置與所述間隙的 位置相對應,所述軸向孔為所述芯軸由K端開始延伸的盲孔,在所述盲孔的端部裝有密封 螺栓。為了緩解芯軸與錐套之間摩擦,較佳的技術方案還有,所述耐磨套筒為鑄鐵套筒, 所述耐磨套筒的外表面與所述錐套的內表面靜配合或鍵連接,所述耐磨套筒的內表面與芯 軸表面動配合,所述耐磨套筒的一端頂在所述彈簧擋圈上另一端頂在所述軸承上。為了使輥皮與錐套間配合緊密,減少相對運動造成的功耗及磨損,較佳的技術方 案還有,所述的輥皮為環形套管,所述套管的內孔與所述的階梯軸相適配,且與所述階梯軸 靜配合。為了防止磨料粉塵從軸端機進入到摩擦面之間,較佳的技術方案還有,所述底蓋 的一端壓接在所述軸承的端部,且與所述芯軸的L端之間留有間隙,所述底蓋的另一端與 所述輥皮的另一端平齊,所述底蓋與所述錐套之間通過螺釘連接。為了便于輥皮的更換,以及防止粉塵由固定架于錐套的結合面處進入摩擦面內, 較佳的技術方案還有,所述鎖緊件為螺母或為卡環,所述螺母與設置在所述錐套外表面上 的螺紋段配合,或所述卡環與設置在所述錐套外表面上的的環形槽配合,所述的螺母或卡 環用于將所述輥皮固定在所述錐套上;所述防塵罩通過連耳與所述固定架連接,且在所述 防塵罩與所述錐套的外表面之間設有間隙。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在于由于該磨料輥與現有結構相比較,在芯軸與 錐套之間加裝了不銹鋼密封圈和鑄鐵耐磨套管,其中不銹鋼密封圈可進一步提高芯軸與錐 套之間的密封效果,由于鑄鐵是耐磨件,從而可以大大得提高芯軸與錐套間的耐磨性能。因 此,使得該磨料輥可徹底解決磨輥內部進粉的問題,同時也提高易損件錐套與芯軸的使用
壽命ο
圖1是本實用新型磨料輥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A-A剖視圖。圖中1、芯軸;2、固定架;3、K端;4、Α端;5、緊固件;6、B端;7、錐套;8、C端;9、擋 環;10、內孔;11、內孔;12、尼龍套;13、剛性密封圈;14、柔性密封圈;15、柔性密封圈;16、 彈簧擋圈;17、耐磨套筒;18、D端;19、軸承;20、底蓋;21、階梯軸;22、輥皮;23、E端;24、鎖 緊件;25、防塵罩;26、錐孔;27、錐面段;28、銷孔;29、銷軸;30、膠套;31、軸向孔;32、徑向 孔;33、間隙;34、螺栓;35、L端;36、螺釘;37、間隙。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 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實施例1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是一種磨料輥,該磨料輥包括有芯軸1,在芯軸1上 分別設置有固定件與轉動件,固定件包括有固定架2,芯軸1的K端3穿過固定架2,在固定 架2的A端4裝有芯軸緊固件5,在固定架2的B端6的一側裝有轉動件,轉動件包括有套 在所述芯軸1上的錐套7,在錐套7的C端8設有擋環9,該擋環9的內孔10與芯軸1動配 合,C端8與所述B端6相鄰且動配合,在錐套7的內孔11與芯軸1之間中依次設有固定 于芯軸1上的尼龍套12、剛性密封圈13和柔性密封圈14,以及可相對于心軸轉動的柔性密 封圈15、彈簧擋圈16和耐磨套筒17,錐套7的D端18為由大變小的階梯孔,在所述階梯孔 內裝有軸承19和底蓋20,錐套D端18 —側的外表為由大變小的階梯軸21,在階梯軸21上 裝有輥皮22,在輥皮22的E端23與階梯軸21的外表之間設有鎖緊件M,錐套7在鎖緊件 M與C端8之間的外表面上裝有防塵罩25。實施例2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為了便于芯軸1的定位并將其固定,以及簡化軸的結構,本 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是,在固定架1中加工一錐孔沈,在芯軸1上設有錐面段27,該錐面 段27與錐孔沈相配合,在固定架2中還設有垂直于錐孔沈的銷孔觀,在銷孔觀內裝有 銷軸四,在銷軸四的兩端裝有膠套30,其余結構與實施例1完全相同。實施例3在實施例2的基礎上,為了便于將芯軸固定在固定架上,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 例還有,緊固件5可以用螺母也可以用卡環,螺母可與芯軸1的K端3的螺紋段配合,或將 卡環與芯軸1的K端3的環形槽配合,螺母或卡環可用于將芯軸1固定在固定架2上,其余 結構與實施例2完全相同。實施例4在實施例3的基礎上,為了便于錐套7與芯軸1的配合,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 還有,擋環9的內孔10為錐孔,該錐孔10與芯軸1上的錐面段動27配合,擋環9的兩端面 分別與固定架2的B端6和尼龍套12的一端面之間動配合,其余結構與實施例3完全相 同。實施例5在實施例4的基礎上,為了使芯軸1與錐套7之間達到最好的密封效果,本實用 新型較佳的實施例還有,所述的剛性密封圈13可選用不銹鋼密封圈,不銹鋼密封圈與芯軸 1之間可以采用靜配合或鍵連接,所述的柔性密封圈14、15可以是橡膠圈或毛氈墊圈,橡膠 圈包括與芯軸1緊配合或卡裝在芯軸表面環形槽內的固定橡膠圈,橡膠圈還包括與錐套7 的內孔11緊配合或卡裝在錐套7的內孔11的環形槽內的轉動橡膠圈,在剛性密封圈13與 柔性密封圈14、柔性密封圈14與柔性密封圈15之間留有間隙37,其余結構與實施例4完 全相同。實施例6在實施例5的基礎上,為了減小芯軸1與錐套7間的摩擦,便于將潤滑油注入到摩 擦面之間,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還有,在芯軸1上設有相互連通的軸向孔31與徑向孔 32,徑向孔32的位置與間隙37的位置相對應,軸向孔31為芯軸1由K端3開始延伸的盲孔,在盲孔的端部裝有用于密封的螺栓34,其余結構與實施例5完全相同。實施例7在實施例6的基礎上,為了緩解芯軸與錐套之間摩擦,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 還有,耐磨套筒17可選用鑄鐵套筒,耐磨套筒17的外表面與錐套7的內表面之間可采用靜 配合或鍵連接,耐磨套筒17的內表面與芯軸1的內表面動配合,耐磨套筒17的一端頂在彈 簧擋圈16上另一端頂在軸承19上,其余結構與實施例6完全相同。實施例8在實施例7的基礎上,為了使輥皮22與錐套7間配合緊密,減少相對運動造成的 功耗及磨損,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還有,輥皮22為環形套管,套管的內孔與階梯軸21 相適配,且與階梯軸21靜配合,其余結構與實施例7完全相同。實施例9在實施例8的基礎上,為了防止磨料粉塵從軸端機進入到摩擦面之間,本實用新 型較佳的實施例還有,底蓋20的一端壓接在軸承19的端部,且與芯軸的L端35之間留有 間隙,底蓋20的另一端與輥皮22的另一端平齊,底蓋20與錐套7之間通過螺釘36連接, 其余結構與實施例8完全相同。實施例10在實施例1至9中任意一項的基礎上,為了便于輥皮22的更換,以及防止粉塵由 固定架2與錐套7的結合面處進入摩擦面內,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還有,鎖緊件M為 螺母或為卡環,螺母與設置在錐套7外表面上的螺紋段配合,或卡環與設置在錐套外表面 上的的環形槽配合,螺母或卡環用于將輥皮22固定在錐套7上;防塵罩25通過連耳與固定 架1連接,且在防塵罩25與錐套7的外表面之間設有間隙。本實用型的工作原理是當磨料輥轉動研磨時,輥皮22,錐套7和軸承19轉動,與 磨環(圖中未畫)之間的配合將原料研磨成微粉,在研磨的過程中會產生了很多的粉塵, 而尼龍套12,剛性密封圈13,柔性密封圈14、15形成了防塵保護結構,外加防塵罩25,更加 增加了磨料輥的密封效果;而軸承19,耐磨球墨鑄鐵套管17預防了磨料輥中芯軸的偏離磨 損。本新型在正常生產中磨料輥的使用壽命比原有結構提高了 50%以上。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 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 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磨料輥,其特征在于,所述磨料輥包括有芯軸,在所述芯軸上分別設置有固定 件與轉動件,所述固定件包括有固定架,所述芯軸的K端穿過所述固定架,在所述固定架A 端設有芯軸緊固件,在所述固定架B端的一側設有所述轉動件,所述轉動件包括有套在所 述芯軸上的錐套,在所述錐套的C端設有擋環,所述擋環的內孔與所述芯軸動配合,所述C 端與所述B端相鄰且動配合,在所述錐套內孔與芯軸之間中依次設有固定于芯軸上的尼龍 套、剛性密封圈和柔性密封圈,以及可相對于心軸轉動的柔性密封圈、彈簧擋圈和耐磨套 筒,所述錐套的D端為由大變小的階梯孔,在所述階梯孔內裝有軸承和底蓋,所述錐套D端 一側的外表為由大變小的階梯軸,在所述階梯軸上裝有輥皮,在所述輥皮的E端與所述階 梯軸的外表之間設有鎖緊件,所述錐套在所述鎖緊件與所述C端之間的外表面上設有防塵 罩。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磨料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架中設有錐孔,在所述芯軸 上設有錐面段,所述錐面段與所述錐孔相配合,在所述固定架中還設有垂直于所述錐孔的 銷孔,在所述銷孔內裝有銷軸,在所述銷軸的端部裝有膠套。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磨料輥,其特征在于,所述緊固件為螺母或為卡環,所述螺母 與所述芯軸的K端的螺紋段配合,或所述卡環與所述芯軸K端的環形槽配合,所述的螺母或 卡環用于將所述芯軸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磨料輥,其特征在于,所述擋環的內孔為錐孔,所述錐孔與所 述芯軸上的錐面段動配合,擋環的兩端面與所述的B端和所述的尼龍套的一端面之間動配合。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磨料輥,其特征在于,所述剛性密封圈為不銹鋼密封圈,所述 不銹鋼密封圈與所述芯軸靜配合或鍵連接,所述柔性密封圈為橡膠圈,所述的橡膠圈包括 與芯軸緊配合或卡裝在所述芯軸表面環形槽內的固定橡膠圈,所述的橡膠圈還包括與所述 錐套內孔緊配合或卡裝在錐套內孔的環形槽內的轉動橡膠圈,在所述剛性密封圈與柔性密 封圈、柔性密封圈與柔性密封圈之間留有間隙。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磨料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芯軸上設有相互連通的軸向孔 與徑向孔,所述徑向孔的位置與所述間隙的位置相對應,所述軸向孔為所述芯軸由K端開 始延伸的盲孔,在所述盲孔的端部裝有密封螺栓。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磨料輥,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套筒為鑄鐵套筒,所述耐磨套 筒的外表面與所述錐套的內表面靜配合或鍵連接,所述耐磨套筒的內表面與芯軸表面動配 合,所述耐磨套筒的一端頂在所述彈簧擋圈上另一端頂在所述軸承上。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磨料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輥皮為環形套管,所述套管的內 孔與所述的階梯軸相適配,且與所述階梯軸靜配合。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磨料輥,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蓋的一端壓接在所述軸承的端 部,且與所述芯軸的L端之間留有間隙,所述底蓋的另一端與所述輥皮的另一端平齊,所述 底蓋與所述錐套之間通過螺釘連接。
10.根據權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磨料輥,其特征在于,所述鎖緊件為螺母或 為卡環,所述螺母與設置在所述錐套外表面上的螺紋段配合,或所述卡環與設置在所述錐 套外表面上的的環形槽配合,所述的螺母或卡環用于將所述輥皮固定在所述錐套上;所述 防塵罩通過連耳與所述固定架連接,且在所述防塵罩與所述錐套的外表面之間設有間隙。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磨料輥,該磨料輥包括芯軸,芯軸上分別設置有固定件與轉動件,固定件包括固定架,芯軸一端穿過固定架,在固定架上設有芯軸緊固件,在固定架的一側裝有轉動件,轉動件包括有套在芯軸上的錐套,在錐套上設有擋環,在錐套內孔與芯軸之間中依次設有固定于芯軸上的尼龍套、剛性密封圈和柔性密封圈,以及柔性密封圈、彈簧擋圈和耐磨套筒,在錐套的另一端內裝有軸承和底蓋,在錐套另一端的外表上裝有輥皮,在輥皮的一端裝有鎖緊件,錐套在鎖緊件與端部之間的外表面上設有防塵罩。該磨料輥通過對密封結構件及易磨損件的改進,可徹底解決磨輥內部進粉的問題,同時還可提高易損件的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B02C15/00GK201862443SQ2010202493
公開日2011年6月15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7日 優先權日2010年7月7日
發明者吳國良, 堵慧敏, 王祎 申請人:江蘇大陽微粉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