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東北林蛙出蟄階段的出蟄和養殖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林蛙出蟄階段的出蟄和養殖的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種提高林蛙出蟄成活率、生長率和延長生長時間的養殖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在林蛙養殖中出蟄階段,低溫致林蛙長時間不進食,溫度變化劇烈,凍雨和大風等導致林蛙春季出蟄體質、體重下降和存活率低。野外環境復雜豐富,林蛙在可選擇溫度較低且溫差較小,濕潤和無風的微生境進行休眠蟄伏,以減少環境中的不利。在圍欄養殖中, 養殖圈舍狹小,環境單一簡單,有的林蛙不能找到適宜的微生境,于是在養殖實踐中就有各種因素如大風造成圍欄圈舍內的林蛙批量死亡。在自然界中,林蛙出蟄總要經歷一段這樣的歷程。林蛙經過冬眠,林蛙體內貯存的養分基本耗盡,急需補充,而昆蟲等生物尚未出現,造成食物缺。因此,林蛙不能及時補充營養,被迫產生應激反應而進入休眠狀態。休眠期內,林蛙機體保持最低代謝水平,凝血系統諸因子活性下降,使血液在較低的流動狀態下也不凝固,血紅細胞數量上升,供氧能力加強,使林蛙體內有限的養分得以充分利用。林蛙休眠期代謝處于基礎代謝水平,停止隨意活動,并且能使營養消耗為最低水平,以利于林蛙的自身保護。溫度、濕度和風速等作為養殖環境的重要因子,對林蛙出蟄的存活和生長有著顯著的影響,營造良好的出蟄環境對林蛙養殖養殖十分重要。發明的內容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利用大棚作保護設施,通過控制棚內溫度、濕度、風速和光照等條件,通過綠色植被和軟草等營造出蟄適宜微生境,通過必要的出蟄飼養管理,為林蛙出蟄提供適宜生長環境,以提高林蛙出蟄的成活率、生長率和延長生長時間。利用大棚為保護設施,在林蛙出蟄前,扣好塑料大棚,大棚大小可根據林蛙數量而定,一般為跨度8m,長40m以上,屋脊高2. 5m。大棚地面種植低矮的植被。棚內設置水循環設備,噴水設備和遮陰網。通過提前扣棚加溫,土壤溫度較圍欄和室外要高,能夠使植物生長,更有利于林蛙隱蔽和保濕。大棚內要進行圈舍的分割,在圈舍內的四周要放置塑料板,防止林蛙集堆,避免壓死壓傷。林蛙投放密度不可過大,林蛙放養密度,二齡蛙與種蛙40 60只/ m2。林蛙出蟄時需逐步提溫,抽干越冬池水,徒手捕捉;運送過程中防止溫差過大、擠壓等。林蛙出蟄期前7天大棚舍內要徹底消毒,出蟄7天內不消毒,出蟄7天后大棚要定時消毒,每周兩次。林蛙進入棚內前蛙體用碘伏消毒。用具使用前要進行消毒處理,對進越冬池人員的手套、靴子均應進行消毒,防止病原體帶入越冬池和蛙圈中。林蛙出蟄時間依據當年氣溫的變化以及越冬池與出蟄環境的溫度差,做到溫度相對低,溫差小的時候出蟄。出蟄時大棚內溫度在10 12°C、出蟄溫差在3 5°C時有較高的存活率,而出蟄溫度在在16°C以上,溫差10°C以上時,存活率較低。林蛙出蟄后有一個溫度逐漸提升的過程,大棚內平均溫度由10 12 °C在7天左右逐漸升到16°C,林蛙在平均溫度16°C以上時進食。
空氣濕度控制在80%以上,地面濕度在65%以上。采用噴水的方式加濕,出蟄后7 天內不噴水,以后每天噴水加濕。 每天要巡查林蛙圈舍,防鼠、防逃,死傷林蛙要及時檢出,防止污染環境。本發明所提供的林蛙出蟄階段的出蟄和養殖方法,解決了目前林蛙養殖中出蟄期間由于氣溫低、濕度低、風吹、凍雨、溫度劇烈變化,長時間停食而造成林蛙死亡率高和體重下降的缺陷,增加了養殖效益,具體如下
⑴此方法較圍欄養殖和半人工養殖的出蟄方法可提前出蟄7 10天; ⑵提前進食和縮短休眠時間15 25天; ⑶延長有效養殖時間15 25天; ⑷使出蟄成活率達90%以上;
⑶出蟄后一月內林蛙體重增長率由通常出蟄的-20% 20%提高至60%以上。發明
具體實施例方式
林蛙的餌料主要為黃粉蟲和蠅蛆等,蠅蛆生產受溫度影響,在出蟄期間溫度低,生產蠅蛆有難度,林蛙出蟄初期飼料主要以黃粉蟲為主。由于這些餌料有一個生長的周期,所以要提前做好充足的準備,以備林蛙食用。出蟄前大棚的構建和消毒在林蛙出蟄之前15天應該把大棚構建好。通過提前扣棚,地面溫度提升,利于棚內植物生長,植被的覆蓋有助空氣濕度的保持和林蛙棲息位置的選擇。大棚圈舍一般用鋼筋骨架和聚氯乙烯無滴膜構建,大棚跨度8m,屋脊高2. 5m。依據大棚長度適當進行隔斷,形成若干個40 60 IIf的小圈舍。大棚里面安置噴水設備和遮陰網。大棚建好后,先把圈舍內雜物清掃干凈,然后進行第一次消毒,可選用如二氧化氯、三氯異氰尿酸鈉、溴氯海因等消毒劑,濃度參照說明書,消毒液的用量要足,要達到3 5L/ Hf。 同時也要進行附屬設備的清洗消毒。第一次消毒后,在每個圈舍內四周邊緣要放Im寬塑料泡沫板為覆蓋物。林蛙進入大棚前7天要進行第二次消毒,消毒液應選無毒、無味、高效的消毒劑,如百毒殺、愛普樂、碘伏等。用具使用前要進行消毒處理,對進越冬池人員的手套、 靴子均應進行消毒,防止病原體帶入越冬池或蛙圈中。出蟄時間的確定林蛙出蟄時間依據當地氣候、當年氣溫的特點和越冬池與出蟄環境的溫度差。做到溫度相對低,溫差小的時候出蟄。林蛙出蟄的大棚內的適宜溫度為 10 12°C,越冬池和大棚內適宜的溫差在3 5°C,林蛙出蟄切不可在高溫和溫差大的情況下出蟄,出蟄環境溫度高于15°C和溫差大于10°C,林蛙則高溫應激死亡。出蟄時越冬池的管理、林蛙的捕捉及運輸越冬池排水要逐步進行,出蟄前3 5d 要將越冬池內水放出一部分,露出石頭,保留水深在8 cm 15 cm左右,使上層石頭漏出水面以供林蛙呼吸轉換,棲息攀爬,進行過渡,使林蛙有一個適應階段。出蟄時需逐步提溫,換水時不能溫差過大。出蟄時先揀盡越冬池內的石頭,再揀林蛙,徒手捕捉,要一次出完。林蛙出蟄要選擇陰雨天和陰涼天出蟄,早晨3 00左右,運送過程中防止溫差過大、擠壓等。林蛙盛裝容器內所裝林蛙不超過^g,以防止林蛙分泌體液過多影響呼吸,或者過重擠壓造成傷害。蛙圈要達到低溫高濕,出蟄時,其溫度基本上與越冬池內溫度相當。放養密度,二齡蛙40 60 只/m2。出蟄后飼養管理林蛙在入大棚前一天,棚內水要澆透,但地面不積水,林蛙入大棚7天之內不噴水。林蛙出蟄后會有一個身體機能的恢復期,內分泌是林蛙生理活動的重要調節系統。經過長期冬眠,內分泌系統多處于萎縮狀態,分泌機能尚未恢復。經過短暫的休眠,以待分泌機能的恢復和重新達到平衡。此時應提供適宜的溫度和其他的環境條件來滿足林蛙的生理需要。白天高溫時開啟大棚和放遮陰網,夜晚封閉大棚,低溫天氣封閉大棚收攏遮陰網, 調控大棚內的最高和最低氣溫,使林蛙出蟄后大棚內溫度逐漸提升。林蛙出蟄后需5 7 天的恢復過程,養殖大棚內的溫度要緩慢的提升,以利于林蛙生理功能的恢復,當7 10天后,平均溫度也逐步提高至16°C以上,林蛙基本能進食。可進行投餌。投餌地點將餌料可投灑在蛙圈各處。也可投灑在飼料臺上。林蛙只能看見附近活動的食物,蛙圈各處遍撒有利于林蛙的取食。投灑飼料臺上有利于環境衛生,但需要有馴化的基礎。投餌量投餌量以投餌后1小時內吃凈為原則。適當投餌次數通常,每日投喂 2次,分別在早晨,下午,依具體情況而定。餌料要活躍,以便林蛙能發現。要實行大蛙吃大蟲,小蛙吃小蟲。要對餌料進行清洗消毒,防止病從口入,防止餌料表面粘上林蛙糞便或泥土等,從而避免林蛙患上腸炎等。并適當的添加維生素、礦物質元素等保證營養均衡。林蛙出蟄后如有大風和降雨要密閉大棚,使林蛙免受風吹和雨淋。林蛙出蟄一周之后,每天可適量噴水加濕,使土壤濕度保持在65%以上,空氣濕度保持80%以上,并進行第二次消毒,此后每3 5天消毒一次。消毒劑可選用百毒殺、愛普樂、碘伏等。并定期輪換。鼠類常在蛙圈邊挖洞,咬破大棚薄膜,咬食林蛙,對林蛙養殖危害極大,應勤檢查, 發現鼠類及時追殺、誘殺、捕殺,常用方法是設置電貓電擊和設置毒餌毒殺。要勤觀察,如果發現林蛙活動異常,要及時查明原因,及時處理。勤檢查蛙圈是否有破損及漏洞,如果有應及時修補,防止林蛙外逃。勤檢查蛙圈內是否有老鼠等有害動物, 一經發現應及時將有害動物清除。
權利要求
1.東北林蛙出蟄階段的出蟄和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林蛙出蟄前構建好出蟄圈舍, 并營造林蛙出蟄適宜生境;依據當地的氣候和當年的氣溫決定出蟄時間;出蟄時將林蛙從越冬池送到林蛙圈舍里出蟄;出蟄后調控圈舍內的環境濕度和光照,并進行必要的飼養管理。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出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提前構建出蟄用的大棚,使地面溫度提升加快棚內植物生長;并依據大棚長度適當進行隔斷,形成若干個40 60 m2的小圈舍,每個圈舍內四周邊緣放Im寬的塑料板為覆蓋物,塑料泡沫板厚1 3cm ;濕潤的土壤、 綠色植被和覆蓋物共同組成林蛙適宜出蟄棲息生境。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出蟄和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大棚內出蟄時間較野生林蛙出蟄時間要早7 10天;林蛙出蟄時要選陰雨天或陰涼天的上午3:00左右;出蟄期間室外平均氣溫為7 10°C,大棚內平均氣溫為10 12°C,越冬池溫度為4 7°C ;越冬池和大棚內適宜溫差在3 5°C,不超過8°C。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出蟄和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林蛙在入大棚前,棚內地面水要澆透,但不積水,林蛙入大棚后7天之內不噴水;7天之后,每天開始適量噴水加濕,此后大棚圈舍內土壤濕度要保持在65%以上,空氣濕度要保持80%以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出蟄和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低溫天氣時,晝夜封閉大棚、 收攏遮陰網,使大棚內氣溫盡量提升;高溫天氣時,白天開啟大棚和放遮陰網,夜間封閉大棚,調控大棚最高氣溫和晝夜溫差;同時使大棚內溫度逐漸提升,在7 10天提升到16°C。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出蟄和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中午陽光充足時候覆蓋遮陰網,使林蛙不被日光灼傷。
7.根據權利要求1和5所述出蟄和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林蛙出蟄后如有刮風和降雨應密閉大棚,使林蛙免受風吹和雨淋。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東北林蛙出蟄階段的出蟄和養殖方法,包括在林蛙出蟄前構建好大棚,使地面溫度升高,使植被生長,并加隱蔽物,營造林蛙出蟄適宜生境;出蟄前將越冬池的水逐漸排出,當大棚內氣溫在10~12℃時,將林蛙從越冬池送到大棚里進行出蟄;林蛙進入大棚7天內不噴水,刮風時要密閉大棚;高溫時要拉遮陰網調控溫度,在7~10天內使溫度緩慢升高至16℃后即可飼喂,此后需每天飼喂1~2次,調控溫濕度及必要的管理即可。此法可使林蛙提前進食、縮短休眠和延長有效養殖時間15~25天,出蟄成活率達90%以上,出蟄后一月內林蛙體重增長率達到60%以上。
文檔編號A01K67/02GK102388836SQ20111022089
公開日2012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3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3日
發明者佟慶, 劉志田, 周清波, 崔立勇, 李琪, 王闖, 高鳳林 申請人:黑龍江省合江林業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