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鷹嘴豆的繁殖方法及鷹嘴豆地生物防治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鷹嘴豆種植方法,還涉及鷹嘴豆地生物防治方法,特別是涉及鷹嘴豆在我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線與大同和張家口一線的種植方法和鷹嘴豆地生物防治方法。
背景技術:
鷹嘴豆又稱桃豆,雞頭豆,其富含人體易吸收的18種氨基酸及鈣、鉀、鋅等多種營養物質,其生物蛋白消化率優于其他豆類,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極高。但鷹嘴豆目前主要種植在我國新疆、蘭州等地,而在我國大同和張家口一線以北呼和浩特以南400毫米的等降水量線無法種植成功,大大地影響了農戶的種植熱情。
發明內容
為克服上述缺陷,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在我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鷹嘴豆種植成功的方法。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鷹嘴豆的繁殖方法,包含以下過程在谷雨節溫湯浸種, 再把種子移動到冰柜內冷藏,然后取出播種。其中,所述的播種具體為谷雨節,把鷹嘴豆浸沒在30-40°C溫水中40分鐘,撈出放入墊有麥稈的瓦盆里,把瓦盆放在20-25°C的熱炕上8小時,每2小時翻動種子一次,使受熱均勻,然后把瓦盆移到零下1°C -零下3°C的冰柜內5小時,取出播種。其中,在鷹嘴豆地周圍種植3行青稞或草麥。其中,在青稞或草麥的最外層種植蓖麻、飛燕草、狼毒、席麻、洋金花。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鷹嘴豆地生物防治方法,在鷹嘴豆地周圍種植3行青稞或草麥,在青稞或草麥的最外層種植蓖麻、飛燕草、狼毒、席麻、洋金花。特別是,在青稞或草麥的最外層種植每隔約3米種植“狼毒”,每隔約3米種植“飛燕草”,每隔約3米種植“蓖麻”,每隔約3米種植“席麻”,每隔約3米種植“洋金花”,如此循環繞一周。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鷹嘴豆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過程播種谷雨節,把鷹嘴豆浸沒在30-40°C溫水中40分鐘,撈出放入墊有麥稈的瓦盆里,把瓦盆放在20-25°C的熱炕上8小時,每2小時翻動種子一次,使受熱均勻,然后把瓦盆移到零下1°C -零下;TC的冰柜內5小時,取出播種;還可以根據五運六氣,結合當地氣候特點,適時播種;當種子萌動或突破種皮時春行冬令,即寒乃始,流水乃冰,蟄蟲伏藏,其他過程可以按照黃豆的管理過程進行種植和管理。在鷹嘴豆地周圍種植了 3行青稞或者草麥,用以阻擋鷹嘴豆香甜氣味的擴散;在青稞或草麥的最外層種植蓖麻、飛燕草、狼毒、席麻、洋金花中的一種或幾種。例如3行青稞或者草麥的最外層每隔約3米種植“狼毒”,每隔約3米種植“飛燕草”,每隔約3米種植
3“蓖麻”,每隔約3米種植“席麻”,每隔約3米種植“洋金花”,如此循環繞一周。
還需注意的是嚴禁水肥栽培,遇到汛期注意排水。
權利要求
1.一種鷹嘴豆的繁殖方法,其特征包含以下過程在谷雨節溫湯浸種,再把種子移動到冰柜內冷藏,然后取出播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鷹嘴豆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播種具體為谷雨節,把鷹嘴豆浸沒在30-40°C溫水中40分鐘,撈出放入墊有麥稈的瓦盆里,把瓦盆放在20-25°C的熱炕上8小時,每2小時翻動種子一次,使受熱均勻,然后把瓦盆移到零下1°C -零下;TC的冰柜內5小時,取出播種。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鷹嘴豆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鷹嘴豆地周圍種植3行青稞或草麥。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鷹嘴豆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青稞或草麥的外層種植蓖麻、 飛燕草、狼毒、席麻、洋金花。
5.一種鷹嘴豆地生物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鷹嘴豆地周圍種植3行青稞或草麥,在青稞或草麥的最外層種植蓖麻、飛燕草、狼毒、席麻、洋金花。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鷹嘴豆地生物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每隔約3米種植“狼毒”, 每隔約3米種植“飛燕草”,每隔約3米種植“蓖麻”,每隔約3米種植“席麻”,每隔約3米種植“洋金花”,如此循環繞一周。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一種鷹嘴豆的繁殖方法及鷹嘴豆地生物防治方法,為解決張家口、大同一線以北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繁殖艱難而發明的。包含一下過程播種根據黃帝內經五運六氣學說,每年氣候降臨大地有早有晚,結合當地的特點,適時播種,當地芽萌動適宜的氣候環境是春行冬令,即寒乃開始,流水乃冰,蟄蟲伏藏;還可以在谷雨節溫湯浸種,再在冰柜內冷藏,然后取出播種。病蟲害、鼠害生物防治在鷹嘴豆地周圍種植青稞或草麥,再在青稞或草麥地最外層種植蓖麻、飛燕草、狼毒、席麻、洋金花。
文檔編號A01G1/00GK102422738SQ20111026004
公開日2012年4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5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5日
發明者吳日林, 李玉梅, 楊守田, 楊樹云, 楊樹仁, 楊海燕, 楊貴云, 王蘭蘭 申請人:楊樹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