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小麥播種用組合式開溝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9501閱讀:241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小麥播種用組合式開溝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小麥播種用組合式開溝器,能實現小麥寬幅均勻播種且寬幅在一定范圍內可調,種肥分施的的復合式開溝器。
背景技術
小麥寬幅種植是近幾年出現的一種新的種植農藝方式,常規的播種機難以滿足其要求,主要問題就是開溝器的設計上存在缺陷,一般的開溝器主要都是滿足線性播種作業需要,即種子按照線性分布,而寬幅播種要求種子呈等邊三角形分布,或在一個開溝器內呈兩條線分布,這樣需要同時有兩個開溝器才能夠完成寬幅播種作業。另外,現有的小麥播種機在農業生產中用來承擔種肥同播、分施作業或者通過兩次作業完成播種、施肥作業。前者的播種和施肥是由前后兩個不同的開溝器完成,該開溝方式導致肥管與種管前后距離較大,受地形不平整和作業機械行進誤差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種子與肥料接觸引起種子被肥料損傷或距離較遠肥效降低等問題;后者的播種與施肥是通過機械的二次下地作業實現,不但對土壤多次碾壓而且種肥間距更加難以保證。改良型免耕播種機進行寬幅作業播種,采用一個播種管(對應一個排種器)播種兩條線,造成寬幅內種子分布不均勻,難以達到寬幅播種作業的要求。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小麥播種用組合式開溝器,利用該開溝器可以實現一次開溝完成施肥和不同深度的土層內的小麥寬幅播種作業,實現種肥分施, 且種肥分層的垂直距離一直;利用該開溝器可以完成小麥寬幅播種作業,且能夠通過對散射板角度的調整,調整種子的彈射距離,實現不同幅寬的寬幅播種小麥的要求。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以下技術方案開溝器的鏟體入土契角為30°,鏟體破土鋒線曲率半徑R為150-300mm,鏟體寬度90_130mm,內腔寬度80_120mm。,鏟尖部分下邊緣與水平面夾角為1° -3°,肥管口后部鏟體下邊緣與水平面夾角3° -6°,相對于鏟尖升高20-30mm;將該開溝器的肥管在種管前方位置,并與鏟體內腔焊合,種管焊合在肥管左右兩側;該開溝器鏟體的側板后部與種管管口的上護板和散射板組成小麥寬幅播撒裝置總成。本發明由于采取以上技術方案,其具有以下優點
1.通過對組合式開溝器鏟體的工作面參數的合理設計,提高開溝質量并減小開溝阻力,提高鏟體的入土性能,減小功率消耗。2.通過每個開溝器配置2根種管,每個排種管分別對應一個由燕尾板形成的散射板排種通道,達到小麥寬幅播種的要求。3.通過對種/肥管位置的排布和鏟體側板結構的組合設計,有效地利用土壤的分層次自動回填,一次性完成開溝、種肥分施作業,種肥間距一致。4.通過散射板的角度可調可以調節小麥種子在落地前的彈射距離,結合鏟體側板后部下邊緣對不同深度回土的遮擋,實現播種深度和種肥距離在一定范圍內可調。5.通過散射板上表面的放射狀凹槽可以實現小麥種子在排種口水平方向的均勻排種,解決小麥寬幅播種作業中的均勻播種問題。


圖1是本發明提供的小麥播種組合式開溝器側面結構圖。圖2是圖1的俯視圖。圖3是圖1的A-A剖視圖。圖4是圖1的C向視圖。圖5是散射板工作示意圖。圖6是散射板結構平面圖。圖7是散射板B向視圖。各附圖中1、肥管,2、種管,3、鏟體,4、散射板5、側板,6、鉸接裝置,7、上護板,8、 角度調節總成,9、燕尾板,10、條形安裝板11、條形鋼板。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進行詳細的描述。如圖1、圖2、圖3,本發明提供的小麥播種用組合式開溝器,肥管(1)上部與條型鋼板(8)焊合,下部為圓弧狀,位于鏟體內腔前部,前部并鏟體(3)焊合,后部與2根平行排列的種管(2)焊合,種管(2)管口部分向后彎曲,曲率半徑為20-30mm,與上護板(7)焊合,2根種管(2)上部焊合條形安裝板(10),條形安裝板(10)中線位置有圓形安裝孔,安裝角度調劑裝置(8),鏟體(3)用于開溝作業,鏟體由左右側板(5)焊合,鏟體(3)入土契角為30°, 鏟體(3)破土鋒線曲率半徑R為150-300mm,鏟體上窄下寬,鏟體(3)最寬處寬度90-130mm, 內腔最大寬度80-120mm,側板(5)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0° -15°,在側板(5)與肥管口后方對應位置有一個階梯狀斷面,側板(5)下邊緣分為兩段,靠近鏟尖的一段與水平面夾角 2。,側板(5)尾部的一段下邊緣與水平面夾角為3° -6°,斷面高度差為20-30mm,側板(3) 上部位于肥管(1)之后位置開有鉸接孔,該孔為沉頭孔,用于在鏟體(3)內腔后部安裝鉸接裝置(6),通過鉸接裝置(6)將散射板(4)與側板(5)聯接。參照圖4,圖6及圖7,散射板(4)為半徑60_90mm的鑄造板,上表面有放射狀凸條或凹槽,放射狀凸條或凹槽的形狀可以是矩形、弧形、三角形或其他證明科學合理的形狀特征,散射板(4)后部焊合有燕尾板(9),燕尾板(9)形成的空腔內有銷孔座,與角度調節裝置 (8)下端聯接,聯接方式可以為任何不限制連接點相互轉動的方式,散射板(4)前部下方有安裝孔座,安裝鉸接裝置(6),聯接方式可以為任何不限制連接點相互轉動的方式并限制散射板延孔軸線方向運動的任何周知的方式。 參照圖5,角度調節裝置(11)通過兩個或多個螺母與焊合在種管體上的條形安裝板(10)聯接,旋動螺母可以使螺桿上下移動。 工作時,鏟體(3)進行開溝,播種溝寬80-120mm,肥料經肥管(1)落入溝底,并被側板(5)上斷面處產生的回土將其覆蓋,側板(5)斷面后部分下邊緣與水平面存在4°傾角, 可以在側板(5)的不同位置產生不同厚度的覆土層,通過旋轉角度調節裝置(8)上的螺母移動螺桿,改變散射板(4)角度調整種子彈射距離,改變種子相對于側板(5)的入土位置, 可以使得種子與底肥之間的覆土厚度在25-40mm之間無級變換,由于鏟體(3)寬幅播種,因此鏟體(3)較寬,回土所產生的覆蓋面為V形,因此散射板(4)設計為中間高,兩邊低的弧形用于對覆蓋面進行有限度的整理,小麥種子經種管(2)分別落入與種管對應的由散射板 (4)表面、燕尾板(9)和上護板(7)形成的排種通道,均勻散落在回土產生的新覆蓋面上, 在同一種溝內形成兩條線性播種,側板(5)尾部再次形成回土,將種子覆蓋形成小麥寬幅播種。
權利要求
1.一種小麥播種組合式開溝器,包括肥管(1),鏟體(2)及種管(3)和散射板(4),鉸接裝置(6),角度調節裝置(8),其特征在于,在鏟體內部有兩根平行排列的種管,可以實現小麥寬幅播種和通過調節散射板角度使得小麥種肥距離在一定范圍內可調。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麥播種用組合式開溝器,其特征在于開溝器肥管(1)同時作為開溝器鏟柄,上部焊有條形鋼板,下部過口部分彎曲,曲率半徑為20-30mm。
3.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麥播種用組合式開溝器,其特征在于開溝器鏟體(3)由兩片鍛壓成形的側板(5)焊接而成,焊接方式為高猛焊條堆焊。
4.開溝器鏟體入土契角為25°-30°,鏟體破土鋒線曲率半徑R為150-300mm,鏟體上寬下窄,側板內傾,鏟體最大寬度90-130mm,內腔最大寬度80_120mm。
5.鏟尖部分下邊緣與水平面夾角為1°-3°,肥管口后部鏟體下邊緣與水平面夾角 3° -6°,相對于鏟尖升高20-30mm。
6.按權利要求1和3所述的側板(5),其特征在于在后端種管口下方對稱位置開有鉸接孔,側板(5)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0° -15°。
7.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種管(2),其特征在于1個開溝器內種管(2)共有2根,分別位于肥管(1)后方兩側,平行排列與肥管(1)焊合,下方管口焊合上護板(7),上部與條形安裝板焊合(11)。
8.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射板(4),其特征在于是由散射板(4)由鉸接裝置(6)與鏟體 (3)活動聯接,散射板(4)后部與角度調節裝置(8)聯接。
9.按權利要求1和6所述的散射板(4),其特征在于散射板(4)上表面有放射狀凹槽, 中心為輻散板上與種管(2) 口中心連線中點垂直對應位置,指向散射板(4)播種邊的邊緣。
10.在散射板上表面焊合有燕尾板(9),將散射板(4)表面分為2個排種通道,燕尾板 (9)為成燕尾狀條形板焊合在散射板(4)上,燕尾板(9)交點位于散射板(4)中線上,燕尾板(9)與種管(2)外壁相切。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小麥播種用組合式開溝器,能實現小麥寬幅均勻播種且寬幅在一定范圍內可調,種肥分施的的復合式開溝器。其結構為開溝器的鏟體入土契角為30°,鏟體破土鋒線曲率半徑R為150-300mm,鏟體寬度90-130mm,內腔寬度80-120mm。,鏟尖部分下邊緣與水平面夾角為1°-3°,肥管口后部鏟體下邊緣與水平面夾角3°-6°,相對于鏟尖升高20-30mm;開溝器的肥管在種管前方位置,并與鏟體內腔焊合,種管焊合在肥管左右兩側;該開溝器鏟體的側板后部與種管管口的上護板和散射板組成小麥寬幅播撒裝置總成。
文檔編號A01C5/06GK102388702SQ20111029450
公開日2012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27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27日
發明者任延昭, 李其昀 申請人:山東理工大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左权县| 疏勒县| 马公市| 老河口市| 涿州市| 绥宁县| 商洛市| 余江县| 鄂托克前旗| 北安市| 江陵县| 小金县| 苗栗县| 牙克石市| 万安县| 韶山市| 资阳市| 大埔县| 江油市| 遂宁市| 东莞市| 通山县| 漯河市| 天门市| 尤溪县| 连江县| 普陀区| 朝阳市| 喀喇沁旗| 梅河口市| 浮梁县| 调兵山市| 托克逊县| 北京市| 汉中市| 汉源县| 汝州市| 平阴县| 旅游| 海晏县| 潼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