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利用玉米與白菜、豌豆間作控制農田面源污染的種植方法
利用玉米與白菜、豌豆間作控制農田面源污染的種植方法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農業種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控制農田面源污染的種植方法。
技術背景
隨著我國對點源污染控制能力的增強,農田地表徑流中的氮、磷等營養物質流入湖泊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農田面源污染已成為湖泊等水域的主要污染源。農區地表徑流污染是指農區地表沉積物與大氣沉降物等在降雨的淋溶和沖刷作用下,擴散性進入水體,造成地表水環境質量下降的過程。作物種植模式對農田土壤侵蝕和地表徑流有重要的影響, 合理的種植模式能有效削減農田地表徑流和營養物質的流失,引起了研究人員的關注。
滇池流域已成為全國水體富營養化程度最嚴重的湖泊之一。近年來隨著流域點源污染控制工程的實施,農田地表徑流氮、磷等營養物質流失成為影響滇池水質的主要污染源。因此,研究不同種植模式對滇池流域等湖泊的農田地表徑流量與徑流中氮、磷等營養物流失量的影響,篩選有效削減農田徑流污染的種植模式,能為滇池等湖泊治理提供科學的減少農田面源污染的方法。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滇池流域農田種植模式引起的農田地表徑流量大與徑流中氮、磷等營養物流失量高,農田面源污染嚴重等缺陷和不足,提供了一種簡便、易掌握、低投入的利用玉米與白菜、豌豆間作控制農田面源污染的種植方法。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提供的利用玉米與白菜、豌豆間作控制農田面源污染的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EE^t(^ea mays L.)與白菜 CS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chinensis (L.) Makino. var. communis Tsen et Lee)或豌豆(/Y1S腫sativum Zi/ / )間作,所述的玉米與白菜或豌豆間作是玉米與白菜間作按1行玉米一畦和2行白菜一畦的田間布局種植;白菜收獲后, 按形成1行玉米一畦和1行豌豆一畦的田間布局,間作1行豌豆;種植規格是玉米行距 150cm,株距20cm,栽培密度為2500株/畝;白菜窄行距60 cm、寬行距90cm,株距30cm,栽培密度觀00株/畝;豌豆行距150cm,株距1. 2cm,栽培密度3. 7萬株/畝;或所述的玉米與白菜或豌豆間作是玉米與白菜間作按1行玉米一畦和4行白菜一畦的田間布局種植;白菜收獲后,按1行玉米一畦和2行豌豆一畦的田間布局,間作2行豌豆;種植規格為玉米行距 270cm,株距20cm,栽培密度1440株/畝;白菜窄行距60cm、寬行距90cm,株距30cm,栽培密度3200株/畝;豌豆窄行距90 cm、寬行距180cm,株距1. 2cm,栽培密度4. 0萬株/畝。
所述的利用玉米與白菜、豌豆間作控制農田面源污染的種植方法, 還包括(1)玉米的底肥是有機肥和磷酸一銨,底肥的施肥時間是整地時一次性施入。所述的有機肥是腐熟的豬糞,有機肥的用量為IOOkg/畝,所述的磷酸一銨中的P2O5的含量> 45%, 磷酸一銨中的總氮(N)的含量>9. 0%,磷酸一銨的用量為15kg/畝;在玉米的苗期和穗期施追肥,所述的追肥為尿素,所述的尿素的總氮(N)的含量> 46. 0%,苗期所用的尿素用量是 10 kg/畝,穗期所用的尿素用量是20kg/畝;所述的百分數為質量分數;(2)白菜的底肥是有機肥,所述的有機肥與玉米底肥所用的有機肥相同,其用量為 200kg/畝,底肥的施肥時間為整地時一次性施入;在白菜移栽25天施追肥一次,所述的追肥為尿素和復合肥,所述的復合肥為三元復合肥,其N :P205 :K20為15:15:15,復合肥的用量為IOkg/畝,尿素的用量為IOkg/畝,所述的尿素的總氮(N)的含量》46. 0% ;(3)豌豆的底肥為有機肥和復合肥,所述的有機肥與玉米底肥所用的有機肥相同,有機肥的用量為200kg/畝,所述的復合肥與白菜所用復合肥相同,復合肥的用量為20kg/畝,底肥的施肥時間為整地時一次性施入,豌豆的追肥為復合肥,所述的復合肥與白菜所用復合肥相同,分別于播種后第10 72天施7 9次追肥、每次追肥的用量為^g/畝。
步驟(3)所述的豌豆的追肥分別于播種后第10 72天施7 9次追肥可以是分別在播種后第10天、第17天、第M天、第31天、第38天、第45天、第52天、第62天和第 72天施追肥。
與按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發明方法通過玉米/白菜或豌豆間作模式的合理布局,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同時提高了土壤覆蓋率,促進了玉米、白菜、豌豆對水肥的吸收利用,在達到增產和穩產目的的同時,也同時削減了農田地表徑流量和農田地表徑流中氮、磷等營養物質流失。其機理主要基于合理間作能對農田土壤及水熱資源做到充分的利用,玉米與蔬菜間作模式保證了在蔬菜收獲后,仍有玉米地上部分覆蓋地表,起到遮擋降雨,避免或削弱雨滴對地面的濺擊, 減少徑流的作用。同時,白菜,豌豆的寬窄行合理布局又進一步增加了邊際效應和土地覆蓋率,提高了作物產量且進一步減少了農田地表徑流中氮、磷等營養物質的流失,進一步削減了農田地表徑流和污染負荷。
2、本發明方法與單種白菜或單種豌豆相比,使農田地表徑流量消減率(%)達到 65. 24 69. 30%,地表徑流總氮的流失量消減率(%)達到70. 66 73. 83%,地表徑流總磷的流失量消減率(%)達到78. 25 83. 34%,地表徑流SS流失量消減率(%)達到70. 29 78. 11%,同時保證產值4538、6沈元/畝,效果特別顯著。表明本發明方法既能保證產值,保障農民的收入,又能特別顯著地控制農田面源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4、本發明方法巧妙,技術應用方便、容易掌握,適合于農村實際情況,便于農民在田間使用,容易推廣應用。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本實施例將本發明方法作2個處理,分別為處理1、處理2,對照為處理3和處理4 ; 處理1為實驗材料玉米品種為海禾28號,生育期為5個月,播種時間為5月下旬;白菜品種為金綠60,生育期為2個半月,播種時間為5月下旬;豌豆品種為荷蘭合歡66,于8月上旬種植,11月上旬收獲;實驗地點云南省昆明市晉寧縣上蒜鄉段七村。
1. 1種植方法為玉米與白菜或豌豆間作1行玉米間作2行白菜,形成1行玉米一畦和2行白菜一畦的田間布局;白菜收獲后接著間作1行豌豆,形成1行玉米一畦和1行豌豆一畦的田間布局。
1.2種植規格為玉米行距150cm,株距20cm,栽培密度2500株/畝;白菜窄行距60 cm、寬行距90cm,株距30cm,栽培密度觀00株/畝;豌豆行距150 cm,株距1. 2cm,栽培密度3. 7萬株/畝。
1.3 施肥玉米底肥為有機肥IOOkg/畝和磷酸一銨15 kg/畝,底肥的施肥時間為整地時一次性施入,玉米追肥尿素2次,苗期10 kg/畝,穗期20 kg/畝;所述的有機肥是腐熟的豬糞,所述的磷酸一銨中的P2O5的含量> 45%,磷酸一銨中的總氮(N)的含量> 9. 0%,所述的尿素的總氮(N)的含量彡46. 0%,所述的百分數為質量分數;白菜底肥為有機肥200kg/畝,所述的有機肥與玉米底肥所用的有機肥相同,底肥的施肥時間為整地時一次性施入,追肥為白菜移栽后第25天施尿素IOkg/畝和復合肥IOkg/ 畝;所述的復合肥為三元復合肥,其N =P2O5 =K2O為15 15 :15,所述的尿素的總氮(N)的含量彡46. 0% (質量分數);豌豆底肥為有機肥200kg/畝和復合肥20kg/畝,底肥的施肥時間為整地時一次性施入;所述的有機肥與玉米底肥所用的有機肥相同,所述的復合肥與白菜所用復合肥相同; 追肥為復合肥,所述的復合肥與白菜所用復合肥相同,于播種后第10天、第17天、第M天、 第31天、第38天、第45天、第52天、第62天、第72天共9次,每次8 kg/畝。
玉米、白菜、豌豆的日常管理按常規方法進行。
玉米的產量為46 /畝,以2. 5元/kg計,玉米的產值為1150元/畝;白菜的產量為2580kg/畝,以0. 6元/kg計,白菜的產值為1548元/畝;豌豆的產量為230kg/畝,以 8. 0元/kg計,豌豆的產值為1840元/畝;三項合計,處理1的產值為4538元/畝。
處理2除以下措施不同外,其余措施與處理1相同 2. 1玉米與白菜或豌豆間作1行玉米間作4行白菜,形成1行玉米一畦和4行白菜一畦的田間布局;白菜收獲后接著間作2行豌豆,形成1行玉米一畦和2行豌豆一畦的田間布局; 2. 2種植規格為玉米行距270cm,株距20cm,栽培密度1440株/畝;白菜窄行距60cm、寬行距90cm,株距30cm,栽培密度3200株/畝;豌豆窄行距90 cm、寬行距180cm,株距1. 2cm,栽培密度4. 0萬株/畝。
玉米的產量為四6. 8kg/畝,以2. 5元/kg計,玉米的產值為742元/畝;白菜的產量為^60kg/畝,以0. 6元/kg計,白菜的產值為1716元/畝;豌豆的產量為271kg/畝,以 8. 0元/kg計,豌豆的產值為2168元/畝;三項合計,處理2的產值為46 元/畝。
處理3為(對照1)白菜等行距單作,規格為行距80cm,株距30cm,栽培密度觀00 株/畝;白菜收獲后再單作豌豆,豌豆等行距單作,規格為行距120 cm,株距1. 5cm,栽培密度3. 7萬株/畝;施肥和日常管理同處理1。白菜的產量為3522kg/畝,以0. 6元/kg計,白菜的產值為2113元/畝;豌豆的產量為327. 5kg/畝,以8. 0元/kg計,豌豆的產值為沈20 元/畝;兩項合計,處理3的產值為4733元/畝處理4為(對照2)玉米等行距單作,規格為行距80cm,株距20cm,栽培密度3900株/ 畝。施肥和日常管理同處理1。玉米的產量為642. 4kg/畝,以2. 5元/kg計,對照2的產值為1606元/畝。
以上各處理對農田面源污染的影響效果詳見表1。表1 各處理農田面源污染控制情況
權利要求
1.利用玉米與白菜、豌豆間作控制農田面源污染的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玉米與白菜或豌豆間作,所述的玉米與白菜或豌豆間作是玉米與白菜間作按1行玉米一畦和2行白菜一畦的田間布局種植;白菜收獲后,按形成1行玉米一畦和1行豌豆一畦的田間布局,間作1行豌豆;種植規格是玉米行距150cm,株距20cm,栽培密度為2500株 /畝;白菜窄行距60 cm、寬行距90cm,株距30cm,栽培密度觀00株/畝;豌豆行距150cm, 株距1. 2cm,栽培密度3. 7萬株/畝;或所述的玉米與白菜或豌豆間作是玉米與白菜間作按 1行玉米一畦和4行白菜一畦的田間布局種植;白菜收獲后,按1行玉米一畦和2行豌豆一畦的田間布局,間作2行豌豆;種植規格為玉米行距270cm,株距20cm,栽培密度1440株/ 畝;白菜窄行距60cm、寬行距90cm,株距30cm,栽培密度3200株/畝;豌豆窄行距90 cm、寬行距180cm,株距1. 2cm,栽培密度4. 0萬株/畝。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玉米與白菜、豌豆間作控制農田面源污染的種植方法, 還包括(1)玉米的底肥是有機肥和磷酸一銨,底肥的施肥時間是整地時一次性施入;所述的有機肥是豬糞,有機肥的用量為IOOkg/畝,所述的磷酸一銨中的P2O5的含量>45%,磷酸一銨中的總氮的含量> 9. 0%,磷酸一銨的用量為Mkg/畝;在玉米的苗期和穗期施追肥,所述的追肥為尿素,所述的尿素的總氮的含量>46.0%,苗期所用的尿素用量是10 kg/畝,穗期所用的尿素用量是20kg/畝;所述的百分數為質量分數;(2)白菜的底肥是有機肥,所述的有機肥與玉米底肥所用的有機肥相同,其用量為 200kg/畝,底肥的施肥時間為整地時一次性施入;在白菜移栽25天施追肥一次,所述的追肥為尿素和復合肥,所述的復合肥為三元復合肥,其N :P205 :K20為15:15:15,復合肥的用量為IOkg/畝,尿素的用量為IOkg/畝,所述的尿素的總氮的含量> 46. 0%;(3)豌豆的底肥為有機肥和復合肥,所述的有機肥與玉米底肥所用的有機肥相同,有機肥的用量為200kg/畝,所述的復合肥與白菜所用復合肥相同,復合肥的用量為20kg/畝,底肥的施肥時間為整地時一次性施入,豌豆的追肥為復合肥,所述的復合肥與白菜所用復合肥相同,分別于播種后第10 72天施7 9次追肥、每次追肥的用量為^g/畝。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玉米與白菜、豌豆間作控制農田面源污染的種植方法, 步驟(3)所述的豌豆的追肥分別于播種后第10 72天施7 9次追肥是分別在播種后第 10天、第17天、第M天、第31天、第38天、第45天、第52天、第62天和第72天施追肥。
全文摘要
本發明是利用玉米與白菜、豌豆間作控制農田面源污染的種植方法,包括1行玉米間作2行白菜,白菜收獲后間作1行豌豆,玉米行距150cm,株距20cm;白菜窄行距60cm、寬行距90cm,株距30cm;豌豆行距150cm,株距1.2cm;或1行玉米間作4行白菜,白菜收獲后間作2行豌豆,玉米行距270cm,株距20cm;白菜窄行距60cm、寬行距90cm,株距30cm;豌豆窄行距90cm、寬行距180cm,株距1.2cm。該方法使農田地表徑流量消減率達65~69%,總氮流失量消減率達71~74%,總磷流失量消減率達78~83%,同時產值可達4538~4626元/畝,控制了農田面源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文檔編號A01G1/00GK102498897SQ20111035590
公開日2012年6月20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11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11日
發明者吳伯志, 安瞳昕, 李元, 湛方棟, 王吉秀, 祖艷群, 陳建軍, 陳斌 申請人:云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