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新型馬鈴薯中耕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農業機械設備,尤其是一種用于馬鈴薯生產中期田間管理的新型馬鈴薯中耕機。
背景技術:
馬鈴薯是我國第四大作物,種植面積大,鮮薯產量居世界首位,馬鈴薯在農業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實現馬鈴薯生產機械化,無疑會促進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對于馬鈴薯生產中期的松土、鋤草、培土等中耕作業是馬鈴薯生長期間關鍵作業環節,可消除雜草、防旱保墑、疏松土壤、提高地溫。因此,合理的中耕培土可以有效地改善馬鈴薯生長發育所需的土、 水、氣、熱等條件,促進作物生長;但馬鈴薯中耕作業費工、費時、農時時間短、勞動強度大, 因此,大規模馬鈴薯種植農場迫切需要可靠性好、適合馬鈴薯農藝的中耕作業機具,以提高馬鈴薯生產的作業效率和經濟效益,而目前國內還沒有專門適用于馬鈴薯中耕作業使用的中耕機,本機型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問題,彌補國內空白。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一次完成松土、鋤草、培土筑壟作業馬鈴薯中耕機。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是按如下方式實現的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新型馬鈴薯中耕機包括機架a、機架b、鋤草培土裝置及筑壟整形裝置;所述機架b通過仿形彈簧及連接板固定連接于機架a的后側;所述機架a上固定連接著鋤草培土裝置,機架a的兩側分別固定連接有護板;所述機架b上固定連接著筑壟整形裝置。所述鋤草培土裝置包括若干鋤草培土單元;所述鋤草培土單元包括鋤草松土機構、培土犁鏵、鉸支連接板、固定調節板及橫梁連接板;所述鋤草松土機構與橫梁連接板固定連接,位于鋤草培土裝置的前端;所述固定調節板上設置有若干深度調節孔a及若干角度調節孔a,其固定連接于橫梁連接板上;所述培土犁鏵上設置有深度調節孔b及角度調節孔b,并通過深度調節螺栓及角度調節螺栓與固定調節板連接,培土犁鏵位于鋤草松土機構之后;所述鉸支連接板一端與鋤草松土機構連接,另一端與固定調節板連接;所述橫梁連接板固定連接于機架a的橫梁上。所述鋤草松土機構包括連接機架、S型彈齒、橫向調節板及高度調節板;S型彈齒固定連接于橫向調節板上,可沿橫向調節板左、右移動;橫向調節板上固定連接著高度調節板,高度調節板固定連接于連接機架上的卡槽內,并可沿卡槽上、下移動,從而其可針對不同地區及不同品種的馬鈴薯種植農藝進行調整;所述鋤草松土機構中S型彈齒的位置分前后兩部分固定連接于連接機架上;S型彈齒采用的材料為60SiMn5,其硬度為40-42HRC,采用IS05678-1993標準制造,在工作時會產生脈沖振動,從而使表土達到精耕細作的效果。所述培土犁鏵包括左側培土犁鏵、右側培土犁鏵及中間培土犁鏵;所述左側培土犁鏵由調節立柱、培土犁鏵右翼、培土犁鏵右尾翼、培土犁鏵頭c及擋土板固定連接構成;
3所述右側培土犁鏵由調節立柱、培土犁鏵左翼、培土犁鏵左尾翼、培土犁鏵頭a及擋土板固定連接構成;所述中間培土犁鏵由調節立柱、培土犁鏵左翼、培土犁鏵左尾翼、培土犁鏵右翼、培土犁鏵右尾翼及培土犁鏵頭b固定連接構成;所述調節立柱上設置有深度調節孔b及角度調節孔b。所述筑壟整形裝置包括若干筑壟整形鏟及平土板;所述筑壟整形鏟包括整形鏟右翼及固定連接于整形鏟右翼前端的鏟頭a和固定連接于整形鏟右翼尾部的整形鏟翼調節板a,還包括整形鏟左翼及固定連接于整形鏟左翼前端的鏟頭b和固定連接于整形鏟左翼尾部的整形鏟翼調節板b ;所述整形鏟右翼與整形鏟左翼之間通過鉸支長螺栓連接,二者可繞鉸支長螺栓轉動;所述機架b上設置有整形角度調節孔,整形鏟翼調節板a及整形鏟翼調節板b可通過整形角度調節孔與機架b固定連接;所述平土板連接于各筑壟整形鏟之間;該結構的筑壟整形裝置其可對壟寬及壟高進行調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區適應性; 平土板可以拆解,從而可針對不同生長期的馬鈴薯進行中耕作業,并且保證了在中耕作業的時候不傷害秧苗的目的。所述機架b上還固定連接有角度調節裝置;所述角度調節裝置包括一長度調節螺桿,長度調節螺桿一端通過一豎板與機架b連接,另一端通過一豎板與連接板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的積極效果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新型馬鈴薯中耕機可一次完成松土、鋤草、薯壟整形等作業,作業效率高。松土深度和薯壟高度、寬度可調,仿形彈齒和培土犁鏵易更換,結構簡單、維修保養方便。該機在馬鈴薯出苗前和出苗后均可使用,主要作用是耢掉表土、提高地溫、保墑松土及薯壟整形。
[0011]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0012]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0013]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鋤草松土機構在機架上的裝配結構示意圖[0014]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筑壟整形裝置裝配結構示意圖[0015]圖4是中間鋤草培土單元的結構示意圖[0016]圖5是右側鋤草培土單元的結構示意圖[0017]圖6是中間培土犁鏵的結構示意圖[0018]圖7是右側培土犁鏵的結構示意圖[0019]圖8是筑壟整形鏟的結構示意圖[0020]圖中,1機架a2鋤草松土機構3培土機構[0021]4仿形彈簧5角度調節裝置6筑壟整形裝置[0022]7筑壟整形鏟8橫梁9高度調節板a[0023]10中間S型彈齒11高度調節板b12左側S型彈齒[0024]13橫向調節板14培土犁鏵15橫梁連接板[0025]16角度調節螺栓17深度調節螺栓18固定調節板[0026]19鉸支連接板20右側S型彈齒21培土犁鏵頭a[0027]22培土犁鏵左翼23培土犁鏵左尾翼24調節立柱[0028]25擋土板26培土犁鏵右翼27培土犁鏵右尾翼[0029]觀培土犁鏵頭b四整形鏟右翼30鏟頭a31鏟頭b32整形鏟左翼33平土板34連接板35整形角度調節孔36機架b37整形鏟翼調節板b38鉸支長螺栓39整形鏟翼調節板a40護板41深度調節孔b 42角度調節孔b43深度調節孔a 44角度調節孔a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及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新型馬鈴薯中耕機包括機架a(l)、 機架b (36)、鋤草培土裝置及筑壟整形裝置(6);機架b (36)通過仿形彈簧(4)及連接板 (34)固定連接于機架a(l)的后側;機架a(l)上固定連接著鋤草培土裝置,機架a(1)的兩側分別固定連接有護板GO);機架b(36)上固定連接著筑壟整形裝置(6);機架b(36)上還固定連接有角度調節裝置(5),角度調節裝置( 包括一長度調節螺桿,長度調節螺桿一端通過一豎板與機架b (36)連接,另一端通過一豎板與連接板(34)固定連接。所述鋤草培土裝置包括若干鋤草培土單元;所述鋤草培土單元包括鋤草松土機構 O)、培土犁鏵(14)、鉸支連接板(19)、固定調節板(18)及橫梁連接板(1 ;所述鋤草松土機構( 與橫梁連接板(1 固定連接,位于鋤草培土裝置的前端;所述固定調節板(18)上設置有若干深度調節孔乂4 及若干角度調節孔a(44),其固定連接于橫梁連接板(1 上; 所述培土犁鏵(14)上設置有深度調節孔M41)及角度調節孔b (42),并通過深度調節螺栓 (17)及角度調節螺栓(16)與固定調節板(18)連接,培土犁鏵(14)位于鋤草松土機構(2) 之后;所述鉸支連接板(19) 一端與鋤草松土機構( 連接,另一端與固定調節板(18)連接;所述橫梁連接板(1 固定連接于機架a(l)的橫梁(8)上。鋤草培土單元分為中間鋤草培土單元、右側鋤草培土單元及左側鋤草培土單元; 如圖4所示,中間鋤草培土單元的結構示意圖,其包括高度調節板a(9)、高度調節板b(ll)、 中間S型彈齒(10)、左側S型彈齒(12)、右側S型彈齒(20)、橫向調節板(13)、培土犁鏵 (14)、鉸支連接板(19)、固定調節板(18)、橫梁連接板(15);中間S型彈齒(10)固定連接于橫向調節板(1 上,可沿橫向調節板(1 左、右移動,橫向調節板(1 上固定連接著高度調節板a(9),高度調節板a(9)固定連接于連接機架上的卡槽內,并可沿卡槽上、下移動,中間S型彈齒(10)位于左側S型彈齒(1 、右側S型彈齒O0)的前端;左側S型彈齒(12) 及右側S型彈齒O0)固定連接于橫向調節板(1 上,可沿橫向調節板(1 左、右移動,橫向調節板上固定連接著高度調節板b (11),高度調節板b (11)固定連接于連接機架上的卡槽內,并可沿卡槽上、下移動,左側S型彈齒(1 及右側S型彈齒O0)平行排放,并位于中間S型彈齒(10)的后端。如圖5所示,右側鋤草培土單元的結構示意圖,與中間鋤草培土單元的結構類似, 不同之處在于其去掉了右側S型彈齒O0)及其連接結構;右側鋤草培土單元選用的培土犁鏵(14)是右側培土犁鏵,而中間鋤草培土單元選用的培土犁鏵(14)是中間培土犁鏵。所述培土犁鏵(14)包括左側培土犁鏵、右側培土犁鏵及中間培土犁鏵;如圖7所示,右側培土犁鏵由調節立柱(M)、培土犁鏵左翼(22)、培土犁鏵左尾翼(23)、培土犁鏵頭 a(21)及擋土板0 固定連接構成;如圖6所示,中間培土犁鏵由調節立柱(M)、培土犁鏵左翼(22)、培土犁鏵左尾翼(23)、培土犁鏵右翼( )、培土犁鏵右尾翼、Τ )及培土犁鏵頭Μ28)固定連接構成;左側培土犁鏵與右側培土犁鏵二者為對稱的結構;所述調節立柱 (24)上設置有深度調節孔b 及角度調節孔1^42)。如圖3及圖8所示,筑壟整形裝置(6)包括若干筑壟整形鏟(7)及平土板(3 ;所述筑壟整形鏟(7)包括整形鏟右翼09)及固定連接于整形鏟右翼09)前端的鏟頭a(30) 和固定連接于整形鏟右翼09)尾部的整形鏟翼調節板a(39),還包括整形鏟左翼(32)及固定連接于整形鏟左翼(32)前端的鏟頭b (31)和固定連接于整形鏟左翼(32)尾部的整形鏟翼調節板b (37);所述整形鏟右翼09)與整形鏟左翼(32)之間通過鉸支長螺栓(38)連接, 二者可繞鉸支長螺栓(38)轉動;所述機架b (36)上設置有整形角度調節孔(35),整形鏟翼調節板a(39)及整形鏟翼調節板b(37)可通過整形角度調節孔(3 與機架b (36)固定連接;所述平土板(3 連接于各筑壟整形鏟之間;在馬鈴薯塊莖形成膨大期進行中耕時,可以拆下平土板,確保在不傷到馬鈴薯秧苗的情況下完成中耕作業。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是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新型馬鈴薯中耕機在作業時,中耕機在拖拉機牽引下行進,仿形彈齒在壟溝內開出三條淺溝,便于除草以及培土犁鏵進行作業,該部件的仿形功能可松土、培土的一致性。培土犁鏵將壟溝內的土壤翻起,對馬鈴薯幼苗進行培土,同時進行了除草作業,尾部整形部件將培土后的馬鈴薯壟進行修整,整形機構高度可調,適應不同馬鈴薯生長期的作業要求,滿足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的農藝要求。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馬鈴薯中耕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架a、機架b、鋤草培土裝置及筑壟整形裝置;所述機架b通過仿形彈簧及連接板固定連接于機架a的后側;所述機架a上固定連接著鋤草培土裝置,機架a的兩側分別固定連接有護板;所述機架b上固定連接著筑壟整形裝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馬鈴薯中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鋤草培土裝置包括若干鋤草培土單元;所述鋤草培土單元包括鋤草松土機構、培土犁鏵、鉸支連接板、固定調節板及橫梁連接板;所述鋤草松土機構與橫梁連接板固定連接,位于鋤草培土裝置的前端;所述固定調節板上設置有若干深度調節孔a及若干角度調節孔a,其固定連接于橫梁連接板上;所述培土犁鏵上設置有深度調節孔b及角度調節孔b,并通過深度調節螺栓及角度調節螺栓與固定調節板連接,培土犁鏵位于鋤草松土機構之后;所述鉸支連接板一端與鋤草松土機構連接,另一端與固定調節板連接;所述橫梁連接板固定連接于機架a的橫梁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新型馬鈴薯中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鋤草松土機構包括連接機架、S型彈齒、橫向調節板及高度調節板;S型彈齒固定連接于橫向調節板上,可沿橫向調節板左、右移動;橫向調節板上固定連接著高度調節板,高度調節板固定連接于連接機架上的卡槽內,并可沿卡槽上、下移動。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新型馬鈴薯中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鋤草松土機構中S 型彈齒的位置分前后兩部分固定連接于連接機架上。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新型馬鈴薯中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S型彈齒采用的材料為60SiMn5。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新型馬鈴薯中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土犁鏵包括左側培土犁鏵、右側培土犁鏵及中間培土犁鏵;所述左側培土犁鏵由調節立柱、培土犁鏵右翼、培土犁鏵右尾翼、培土犁鏵頭c及擋土板固定連接構成;所述右側培土犁鏵由調節立柱、培土犁鏵左翼、培土犁鏵左尾翼、培土犁鏵頭a及擋土板固定連接構成;所述中間培土犁鏵由調節立柱、培土犁鏵左翼、培土犁鏵左尾翼、培土犁鏵右翼、培土犁鏵右尾翼及培土犁鏵頭b固定連接構成;所述左側培土犁鏵與右側培土犁鏵二者為對稱的結構;所述調節立柱上設置有深度調節孔b及角度調節孔b。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馬鈴薯中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筑壟整形裝置包括若干筑壟整形鏟及平土板;所述筑壟整形鏟包括整形鏟右翼及固定連接于整形鏟右翼前端的鏟頭a和固定連接于整形鏟右翼尾部的整形鏟翼調節板a,還包括整形鏟左翼及固定連接于整形鏟左翼前端的鏟頭b和固定連接于整形鏟左翼尾部的整形鏟翼調節板b ;所述整形鏟右翼與整形鏟左翼之間通過鉸支長螺栓連接,二者可繞鉸支長螺栓轉動;所述機架 b上設置有整形角度調節孔,整形鏟翼調節板a及整形鏟翼調節板b可通過整形角度調節孔與機架b固定連接;所述平土板連接于各筑壟整形鏟之間。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馬鈴薯中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b上還固定連接有角度調節裝置;所述角度調節裝置包括一長度調節螺桿,長度調節螺桿一端通過一豎板與機架b連接,另一端通過一豎板與連接板固定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馬鈴薯生產中期田間管理的新型馬鈴薯中耕機,其包括機架a、機架b、鋤草培土裝置及筑壟整形裝置;所述機架b通過仿形彈簧及連接板固定連接于機架a的后側;所述機架a上固定連接著鋤草培土裝置,機架a的兩側分別固定連接有護板;所述機架b上固定連接著筑壟整形裝置。在作業時,中耕機在拖拉機牽引下行進,仿形彈齒在壟溝內開出三條淺溝,便于除草以及培土犁鏵進行作業,該部件的仿形功能可松土、培土的一致性。培土犁鏵將壟溝內的土壤翻起,對馬鈴薯幼苗進行培土,同時進行了除草作業,尾部整形部件將培土后的馬鈴薯壟進行修整,整形機構高度可調,適應不同馬鈴薯生長期的作業要求,滿足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的農藝要求。
文檔編號A01B49/02GK202310499SQ2011204559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17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17日
發明者劉金鎖, 李洋, 楊德秋, 王澤群, 高波 申請人:中機美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