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可改善淡水環境下蝦類養殖水質的蝦蚌混養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可改善淡水環境下蝦類養殖水質的方法,特別是涉及一種可改善淡水環境下蝦類養殖水質的蝦蛘混養方法。
背景技術:
蝦類是一類重要的經濟甲殼動物,它們不僅味美和富有營養,而且養殖周期短、產值高,倍受養殖者和消費者的歡迎。我國是世界第一養蝦大國,蝦類養殖業為我國帶來了高利潤和高外匯創收率。但是,隨著高密度人工養殖的快速發展和養殖環境污染的日益加劇, 使得蝦類養殖水體的污染程度遠遠超過水體本身的凈化能力,從而導致水體的氮、磷和有機質等污染物含量的升高,水體富營養化嚴重,破壞了水體正常的微環境或生態體系, 最終導致到蝦產量的減少和質量的下降。我國目前的集約化養蝦系統就存在著許多缺點 (1)有機物殘餌和蝦類代謝產物的大量積累,容易導致水質和底質的惡化,造成流行性蝦病的屢屢暴發;(2)大量有機物輸入水體后,容易導致水體的富營養化,不利于蝦類生長;(3) 這些養殖水體的排放又會造成對周邊環境的再次污染。由于蝦類疾病的發生同水體環境密切相關,如不改善水質,蝦類健康就得不到保證,導致病害頻繁發生,此時為了減少病害或因病害所帶來的損失,養殖戶常不得不借助各種藥物來防治蝦病,從而又嚴重影響到養殖蝦類的存活率和品質,最終影響到蝦類的養殖產量和養殖效益。同時,人類的健康也會因此而受到威脅。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可改善淡水環境下蝦類養殖水質的蝦蛘混養方法,它不但能有利于蝦類的良好生長,增加養蝦產量,而且,還在降低養殖成本的同時達到控制外源污染的效果,控制蝦池內有機物的積累過程和富營養化,同時無二次污染,也不影響周邊環境。為了達到上述的目的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本發明的一種可改善淡水環境下蝦類養殖水質的蝦蛘混養方法操作如下
(1)在蝦類養殖池塘中;
(2)選擇體格較好、規格較小的不適宜插片的濾食性貝類,吊養于水體中,吊養的總密度應根據蝦池的營養程度控制在8. 0-20. Og/m3 ;
(3)初期保證吊養的濾食性貝類的成活率,若吊養的濾食性貝類發生非捕食性大量死亡,則立即補充相同規格及數量的、體格較好的濾食性貝類,從而提高初期吊養效率和效果,所述吊養的濾食性貝類的最終成活率不低于25% ;
(4)后期應視蝦類對濾食性貝類的捕食情況來適當減少或調節人工蝦飼料的投放次數和投放量,使蝦類能夠盡量多的捕食濾食性貝類,使蛘肉得到充分利用,從而達到控制水體外源污染物的目的。所述的濾食性貝類為三角帆蛘、褶紋冠蛘或無齒蛘。
本發明的原理三角帆蛘(Hyriopsis cumingii)、褶縫冠蛘和無齒蛘等蛘類屬濾食性雙殼貝類,通過濾水來攝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機碎屑等食物,可使水質得到相應改善。所以,初期通過蛘對飼料、殘餌和蝦代謝產物及水體中藻類的濾食,達到控制內源污染物的效果;后期則通過蝦類對蛘肉的捕食,減少了人工飼料的投喂量,既節約了養殖成本, 也減少了因人工飼料而產生的污染的雙重效果,從而通過混養于蝦池中的蛘的雙重作用達到既改善淡水環境下蝦類養殖池水質的目的,又改善蝦類營養提高其生長速度的目標,因此,蝦池混養蛘類能改善其質量,提高蝦類養殖產量。本發明的優點和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中優化了目前集約化蝦類養殖模式,可有效降低養殖成本、改善養殖水質,同時能極大地提高蝦類養殖產量,取得良好的生態和經濟效益。2)本發明中只需部分廉價的網箱、繩子、木樁等特定裝置,且可循環使用,使得改善水質的成本或投入較低。管理和操作簡單易行,容易推廣。3)本發明中通過蛘類的濾食作用減少蝦池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機碎屑,從而使水質得到有效改善,有利于蝦類的生長,和減少病害的發生,減少了用藥成本和有利于提高蝦類品質。4)本發明中混養的濾食性貝類還可成為蝦類的食物,從而可降低人工飼料的投喂量和投喂次數,降低了養殖成本,混養的淡水蛘作為生物餌料,可有效補充人工飼料營養上的不足,使養殖蝦類生長和品質得到進一步改善,從而可以大幅度提高蝦的產量和質量。總而言之,本發明的一種可改善淡水環境下蝦類養殖水質的蝦蛘混養方法設施簡單、成本低,容易推廣,作用持久,且經濟回報較高,不存在二次污染。本發明的一種可改善淡水環境下蝦類養殖水質的蝦蛘混養方法可適宜于在蝦類養殖池塘中普及推廣應用。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的一種可改善淡水環境下蝦類養殖水質的蝦蛘混養方法由以下的實施例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本發明的一種可改善淡水環境下蝦類養殖水質的蝦蛘混養方法的具體操作如下
(1)在蝦類養殖池塘中;
(2)選擇1齡不適宜插片的三角帆蛘,三角帆蛘總密度控制在8.0-20. Og/m3 ;
(3)初期保證吊養的三角帆蛘的成活率,吊養的三角帆蛘的最終成活率不低于25%,若吊養的三角帆蛘發生非捕食性大量死亡,則立即補充相同規格及數量的、體格較好的三角帆蛘,從而提高初期吊養效率和效果;
(4)后期應視蝦對三角帆蛘的捕食情況來適當減少飼料的投放次數和投放量,使蝦盡量多的捕食三角帆蛘,從而達到控制水體外源污染物的目的。本發明的一種可改善淡水環境下蝦類養殖水質的蝦蛘混養方法于2011年6月22 日至10月1日進行了實驗
在浙江省海鹽市百步鎮逍恬村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的六個池塘進行實驗,其中三個池塘單養南美白對蝦,另三個池塘既養南美白對蝦又吊養三角帆蛘,使蝦蛘混養,且三角帆蛘總密度控制在8. 0-20. Og/m3,在對比實驗中,六個池塘的南美白對蝦養殖密度相同,初期投喂的蝦人工飼料量相同,后期因為三個進行混養實驗池塘中的南美白對蝦對三角帆蛘的捕食,有機飼料的投喂量和投喂次數開始減少。實驗結束通過7次監測數據表明,三個進行混養實驗的池塘的總氮含量平均由3.674(mg/L)下降到2. 446 (mg/L);氨氮含量平均由 2. 039 (mg/L)下降到1. 430 (mg/L)。而單養南美白對蝦的三個池塘;總氮平均由2. 659 (mg/ L)上升到3. 198 (mg/L);氨氮含量平均由1. 380 (mg/L)上升到1. 476 (mg/L)。三個進行混養實驗的池塘中南美白對蝦的產量分別比相對應的三個單養池塘高出450公斤、200公斤和730公斤。 這是一個利用蝦蛘混養改善水質和提高南美白對蝦產量的典型案例。
權利要求
1.一種可改善淡水環境下蝦類養殖水質的蝦蛘混養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操作如下(1)在蝦類養殖池塘中;(2)選擇體格較好、規格較小的不適宜插片的濾食性貝類,吊養于水體中,吊養的總密度應根據蝦池的營養程度控制在8. 0-20. Og/m3 ;(3)初期保證吊養的濾食性貝類的成活率,若吊養的濾食性貝類發生非捕食性大量死亡,則立即補充相同規格及數量的、體格較好的濾食性貝類,從而提高初期吊養效率和效果,所述吊養的濾食性貝類的最終成活率不低于25% ;(4)后期應視蝦類對濾食性貝類的捕食情況來適當減少或調節人工蝦飼料的投放次數和投放量,使蝦類能夠盡量多的捕食濾食性貝類,使蛘肉得到充分利用,從而達到控制水體外源污染物的目的。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改善淡水環境下蝦類養殖水質的蝦蛘混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濾食性貝類為三角帆蛘、褶紋冠蛘或無齒蛘。
全文摘要
一種可改善淡水環境下蝦類養殖水質的蝦蚌混養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操作如下(1)在蝦類養殖池塘中;(2)選擇體格較好、規格較小的不適宜插片的濾食性貝類,吊養于水體中,吊養的總密度應根據蝦池的營養程度控制在8.0-20.0g/m3;(3)初期保證吊養的濾食性貝類的成活率,若吊養的濾食性貝類發生非捕食性大量死亡,則立即補充相同規格及數量的、體格較好的濾食性貝類,從而提高初期吊養效率和效果,所述吊養的濾食性貝類的最終成活率不低于25%;(4)后期應視蝦類對濾食性貝類的捕食情況來適當減少或調節人工蝦飼料的投放次數和投放量,使蝦類能夠盡量多的捕食濾食性貝類,并有效控制水體外源污染物的目的。本發明可適宜于在蝦類養殖池塘中應用。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2511428SQ20121000296
公開日2012年6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6日
發明者劉其根, 周小玉, 李培培, 武震, 胡夢紅, 賈佩嶠 申請人:上海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