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龜鱉孵化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孵化池,尤其是涉及一種龜鱉孵化池。
背景技術:
龜類具有很好的觀賞和食用、藥用價值,越來越廣泛地被人們所認識和關注,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然而龜鱉的孵化受環境、溫度等條件的影響很大,常規野外孵化成活率低下。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龜鱉孵化池,營造成一個小型自然環境,解決人工養殖龜鱉過程中孵化成活率低的問題。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龜鱉孵化池,包括池體,所述的池體的底部設有孵化區域、種苗暫放區域以及連接孵化區域和種苗暫放區域的坡道,所述的孵化區域包括在高于種苗暫放區域的位置設置的一個圍欄,在圍欄的邊角上設有種苗出口,在圍欄內設有孵化層,所述的孵化層包括細沙層和熟土層。進一步,所述的種苗暫放區域為設置在孵化區域下方的一矩形的水槽,在水槽靠近孵化區域的邊部設有緩坡,所述的水槽的深度為2飛厘米,在水槽靠近池體的一邊設有排水口。更進一步,所述的坡道上還設有多條滑道。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由于采用在一個池體內設置有孵化區域、種苗暫放區域,可營造出一個龜鱉孵化所需要的自然環境,增加了龜鱉的孵化成活率。其結構簡單,易于實現。
圖1為該發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中:1.池體、2.孵化區域、3.種苗暫放區域、4.坡道、5.圍欄、6.種苗出口、7.細沙層、8.熟土層、9.水槽、10.緩坡、11.排水口、12.滑道。以下將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較為詳細的說明。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如圖1、圖2所示,一種龜鱉孵化池,包括池體I,所述的池體I的底部設有孵化區域2、種苗暫放區域3以及連接孵化區域2和種苗暫放區域3的坡道4,所述的孵化區域2包括在高于種苗暫放區域3的位置設置的一個圍欄5,在圍欄5的邊角上設有種苗出口 6,在圍欄5內設有孵化層,所述的孵化層包括細沙層7和熟土層8。進一步,所述的種苗暫放區域3為設置在孵化區域2下方的一矩形的水槽9,在水槽9靠近孵化區域2的邊部設有 緩坡10,所述的水槽9的深度為2飛厘米,在水槽9靠近池體I的一邊設有排水口 11。更進一步,所述的坡道4上還設有多條滑道12。實施例2,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在孵化區域2上還可設置加熱裝置來增加孵化的溫度;也可設置加濕裝置來增加孵化層的濕度。以上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發明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明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工程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做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發明的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本發明未涉及部分均 與現有技術相同或可采用現有技術加以實現。
權利要求
1.一種龜鱉孵化池,包括池體,所述的池體的底部設有孵化區域、種苗暫放區域以及連接孵化區域和種苗暫放區域的坡道,所述的孵化區域包括在高于種苗暫放區域的位置設置的一個圍欄,在圍欄的邊角上設有種苗出口,在圍欄內設有孵化層,所述的孵化層包括細沙層和熟土層。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龜鱉孵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種苗暫放區域為設置在孵化區域下方的一矩形的水槽,在水槽靠近孵化區域的邊部設有緩坡,所述的水槽的深度為2飛厘米,在水槽靠近池體的一邊設有排水口。
3.根據權利要 求1所述的龜鱉孵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坡道上還設有多條滑道。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龜鱉孵化池,包括池體,所述的池體的底部設有孵化區域、種苗暫放區域以及連接孵化區域和種苗暫放區域的坡道,所述的孵化區域包括在高于種苗暫放區域的位置設置的一個圍欄,在圍欄的邊角上設有種苗出口,在圍欄內設有孵化層,所述的孵化層包括細沙層和熟土層。可營造出一個龜鱉孵化所需要的自然環境,增加了龜鱉的孵化成活率。其結構簡單,易于實現。
文檔編號A01K67/02GK103210877SQ201210018708
公開日2013年7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20日
發明者劉和勇 申請人:劉和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