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短蛸室外土池人工繁殖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水產養殖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短蛸室外土池人工繁殖方法。
背景技術:
短蛸(Octopusocellatus Gray,1849)屬軟體動物頭足綱(C印halopoda)、八腕目(Octopoda)、蛸科(Octopodidae)、蛸屬(Octopus) 0我國南北沿海均有分布,主要群體棲居于溫帶偏北海域,在黃、渤海產量較大,山東的青島、煙臺、威海,遼寧的大連、營口,河北的樂亭產量較多,是我國北部沿海蛸類中最重要的經濟種之一。近年來隨著漁業捕撈強度的加大,短蛸的自然資源和種質遺傳多樣性正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破壞。同時,短蛸的生鮮品、干品及加工品均具有廣闊的海內外市場,隨著國內市場消費和出口需求的日益增大,人們對短蛸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大。短蛸養殖在我國還未能形成產業化,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苗種來源完全依賴于天然捕撈,因此,開展短蛸大規模人工繁育和養殖迫在眉睫,開展土池人工繁殖是一種解決苗種來源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短蛸作為北方養殖的新品種,其生長速度快,半年就可達到每只60g以上的商品規格,受到廣大養殖戶的青睞。如何能夠提供一種科學有效的短蛸土池人工繁殖方法成為廣大短蛸養殖戶的迫切需求。
發明內容
本發明為了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科學有效的短蛸室外土池人工繁
殖方法。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短蛸室外土池人工繁殖方法,其包括下述步驟a、繁育隔離區的設置采用室外人工土池海水的養殖方式,土池海水的深度為2 3m,用網目直徑為0. 5 0. 8cm的聚乙烯網圍出親體圍隔培育水域;b、短蛸親體的投放和親體促熟當室外土池的水溫彡16°C時,將體重80g及以上的雌雄親體按照雌雄=3 1的比例投放于所述親體圍隔培育水域;提前在所述親體圍隔培育水域投放一些低值的貝類作為活體餌料,按照每只親蛸每天3 5只活體小雜蟹的投喂量進行投喂,當發現有親體開始產卵后,不再投喂小雜蟹;C、受精卵孵化在親蛸的看護下,受精卵經40 50天孵化出稚蛸,然后陸續撈出已經產卵的親蛸,幼蛸則透過所述聚乙烯網的孔自然分布到土池各處,對幼蛸進行養成階段的管理;d、幼體早期餌料的獲得在進水口和排水口(7)處設置網目數為80目的大型原生動物過濾網(6)。過濾收集大型原生動物,作為幼體早期的活體餌料。e、幼體防止逃逸采用自然納水養殖,土池內海水的日交換率為10%,進水口和排水口均設置防逃網和大型原生動物過濾網,防逃網的目數為10目,大型原生動物過濾網的網目數為80目。設置網目數為80目的大型原生動物過濾網,為短蛸幼體獲得早期餌料。所述親體圍隔培育水域的面積與室外土池繁育水域的面積之比為1 50,親體頭數與室外土池繁育水域的面積之比為0. 08 0. 1頭/m2。在親體圍隔培育水域投放瓦片做成供親蛸棲息和受精卵的附著的遮蔽物,遮蔽物沿進水方向堆砌。所述遮蔽物采用三張建筑用瓦片呈三角形捆扎,順著進水方向堆砌于土池內,行間距為3米。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的養殖技術具有幼體成活率高、養殖成本低、效益高、方法簡單和易于管理的特點,適用于沿海露天土池短蛸繁殖使用。本發明可明顯提高短蛸產量,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本發明通過對室外繁育土池進行設計,建立短蛸親體的圍隔繁育區,并對親體進行促熟、受精卵孵化以及防止幼體逃逸等環節進行有效控制,來實現短蛸的規模化人工繁殖。該技術的推廣對于實現短蛸規模化人工繁育和養殖具有非常重要的
眉、ο本發明通過設置建立親體圍隔培育水域,控制短蛸親體的投放時間和雌雄比例、提供親蛸穴居場所以及防止逃逸等技術,即滿足了短蛸親體繁殖季節的棲息和營養供應問題,又克服短蛸親體繁殖期結束后,死亡親體導致水體變壞的問題。同時,根據土池的初級生產力和食物鏈關系,一次性或多次性投放低值貝類和低質甲殼類,短蛸與活體生物餌料同步生長,保證了親體日常餌料的供應。受精卵孵化以后,可對其投喂大型原生動物,這些措施使得受精卵的質量高,經濟效益好。
圖1為本發明短蛸室外土池人工繁殖方法的土池縱向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短蛸室外土池人工繁殖方法的土池橫向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短蛸室外土池人工繁殖方法的遮蔽物立體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短蛸室外土池人工繁殖方法土池內遮蔽物擺放結構示意圖;圖中1-土池;2-聚乙烯網;3-親體圍隔培育水域;4-遮蔽物;5-防逃網;6_大型原生動物過濾網;7-排水口 ;8-閘門;9-建筑用瓦片。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詳細描述。實施例1 如圖1至圖4所示,一種短蛸室外土池1人工繁殖方法,其包括下述步驟a、繁育隔離區的設置采用室外人工土池1海水的養殖方式,土池1海水的深度為3m,用網目直徑為0. 8cm的聚乙烯網2圍出親體圍隔培育水域3 ;b、短蛸親體的投放和親體促熟當室外土池1的水溫彡16°C時,將體重80g及以上的雌雄親體按照雌雄=3 1的比例投放于所述親體圍隔培育水域3 ;提前在所述親體圍隔培育水域3投放一些低值的貝類作為活體餌料,按照每只親蛸每天5只活體小雜蟹的投喂量進行投喂,當發現有親體開始產卵后,不再投喂小雜蟹;C、受精卵孵化在親蛸的看護下,受精卵經45天孵化出幼蛸,然后陸續撈出已經產卵的親蛸,幼蛸則透過所述聚乙烯網2的孔自然分布到土池1各處,對幼蛸進行養成階段的管理;d、幼體早期餌料的獲得在進水口和排水口(7)處設置網目數為80目的大型原生動物過濾網(6),過濾收集大型原生動物,作為幼體早期的活體餌料。e、幼體防止逃逸采用自然納水養殖,土池1內海水的日交換率為10%,進水口和排水口 7均設置防逃網5和大型原生動物過濾網6,防逃網5的篩網目數為10目,大型原生動物過濾網6的網目數為80目。所述親體圍隔培育水域3的面積與室外土池1繁育水域的面積之比為1 50,親體頭數與室外土池1繁育水域的面積之比為0.1頭/m2。在親體圍隔培育水域3投放瓦片做成供親蛸棲息和受精卵的附著的遮蔽物4,遮蔽物4沿進水方向堆砌。所述遮蔽物4采用三張建筑用瓦片9呈三角形捆扎,順著進水方向堆砌于土池1內,行間距為3米。實施例2 如圖1至圖4所示,一種短蛸室外土池1人工繁殖方法,采用人工土池1海水養殖方式,土池1海水深度為2. 5m,土池1面積10000m2,通過網孔直徑0. 5cm的聚乙烯網2圍出200m2的親體圍隔培育水域3,在土池1設置遮蔽物4,便于親蛸棲息和受精卵附著,在排水口 7處設置防逃網5和大型原生動物過濾網6,通過閘門8的開關自然納水養殖,土池1內海水日交換率10%,防逃網5的網目數為10目,大型原生動物過濾網6的網目數為80目。2010年4月10日投放低值的四角蛤蜊作為親體的活體餌料,同年5月12日在水溫16. 2°C時,在劃定的親體圍隔培育水域3投放短蛸親體800頭,其中雌性個體600頭,雄性個體200頭,每天投喂3000只活體小雜蟹。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內容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發明保護范圍的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的簡單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均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實質和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短蛸室外土池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下述步驟a、繁育隔離區的設置采用室外人工土池海水的養殖方式,土池(1)海水的深度為2 : ,用網目直徑為 0. 5 0. 8cm的聚乙烯網O)圍出親體圍隔培育水域(3);b、短蛸親體的投放和親體促熟當室外土池(1)的水溫彡16°C時,將體重80g及以上的雌雄親體按照雌雄=3 1 的比例投放于所述親體圍隔培育水域(3);提前在所述親體圍隔培育水域C3)投放一些低值的貝類作為活體餌料,按照每只親蛸每天3 5只活體小雜蟹的投喂量進行投喂,當發現有親體開始產卵后,不再投喂小雜蟹;C、受精卵孵化在親蛸的看護下,受精卵經40 50天孵化出幼蛸,然后陸續撈出已經產卵的親蛸,幼蛸則透過所述聚乙烯網O)的孔自然分布到土池(1)各處,對幼蛸進行養成階段的管理;d、幼體早期餌料的獲得在進水口和排水口(7)處設置網目數為80目的大型原生動物過濾網(6)。過濾收集大型原生動物,作為幼體早期的活體餌料。e、幼體防止逃逸采用自然納水養殖,土池(1)內海水的日交換率為10%,進水口和排水口(7)均設置防逃網( 其目數為10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短蛸室外土池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親體圍隔培育水域C3)的面積與室外土池(1)繁育水域的面積之比為1 50,親體頭數與室外土池(1) 繁育水域的面積之比為0. 08 0. 1頭/m2。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短蛸室外土池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親體圍隔培育水域(3)投放瓦片做成供親蛸棲息和受精卵的附著的遮蔽物,遮蔽物(4)沿進水方向堆砌。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短蛸室外土池人工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物(4) 采用三張建筑用瓦片(9)呈三角形捆扎,順著進水方向堆砌于土池(1)內,行間距為3米。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短蛸室外土池人工繁殖方法,其包括下述步驟a、繁育隔離區的設置,b、短蛸親體的投放和親體促熟,c、受精卵孵化,d、幼體早期餌料的獲得,e、幼體防止逃逸。本發明的養殖技術具有幼體成活率高、養殖成本低、效益高、方法簡單和易于管理的特點,適用于沿海露天土池短蛸繁殖使用。本發明可明顯提高短蛸產量,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本發明通過對室外繁育土池進行設計,建立短蛸親體的圍隔繁育區,并對親體進行促熟、受精卵孵化以及防止幼體逃逸等環節進行有效控制,來實現短蛸的規模化人工繁殖。該技術的推廣對于實現短蛸規模化人工繁育和養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2550460SQ20121003323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15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15日
發明者劉相全, 周全利, 李琪, 楊建敏, 王衛東, 董根, 鄭小東 申請人:山東省海洋水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