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便攜式仔稚魚熒光誘捕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魚類燈光誘捕技術領域,更具體涉及一種便攜式仔稚魚熒光誘捕裝置,該裝置利用熒光棒作為光源來誘捕棲息于不同水深及復雜生境水體中不同規格的仔稚魚。該便攜式仔稚魚熒光誘捕裝置主要適用于科學研究實驗。
背景技術:
通過魚類早期資源量的調查研究,不僅可以獲得魚類產卵場和早期棲息地的分布、早期資源數量、早期個體生長發育等資料,還可以對魚類繁殖群體數量進行估算,預測魚類資源量變動、分析影響魚類早期存活和種群年際強度的內在機制和環境條件,對魚類資源的保護、合理開發與利用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有效的采集工具對魚類進行選擇性捕撈是開展魚類早期資源研究的前提。對仔稚魚的采集通常使用大型浮游生物網、Bongo網、定置諒網等漁具,使用上述漁具,往往只能在具有一定水深、一定流速、較為寬闊的水面中進行,在湖泊、河灣、水庫等生境中的實用性往往受到水草、地形等的限制,大大降低了復雜生境中對仔稚魚的采集效率,同時,上述漁具的制作成本較高,攜帶不便,操作費時耗力,亟需開發出一種價格低廉、攜帶方便且操作簡單的高效率魚類采集裝置。很多魚類都有朝向光源做定向運動的習性,即正趨光性,在仔稚魚中表現尤為明顯,而且,不同魚類對光色和光強具有選擇性。比如孔雀魚幼苗對藍、綠色光有較強趨光性,鱖對黃光有較強趨光性。人們利用魚類的這一習性設計了多種誘捕裝置,例如,“魚類的誘捕裝置的制造方法(ZL02136581. 4) ”、“海面LED燈光誘捕漁籠(ZL200810199134. 5) ”和“數碼視屏釣魚具(ZL200610121775. X) ”,具有捕獲量大、捕獲效率高等優點,但是,它們在實際應用中往往存在以下問題1)僅適用于大規格魚類的捕撈,對仔稚魚的捕撈效率低;2)如果為燈光誘捕裝置配備照明電源和穩壓器,其制作、運行和維護成本高;3)由于復雜的結構與較大的體積及重量,導致其攜帶不便。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種便攜式仔稚魚熒光誘捕裝置,具有結構合理、制作簡單、便于攜帶、易于清洗、成本低等優點;誘捕目標魚類的大小可控,水深可選擇范圍較廣,特別是不需要附帶電源,尤其適用于科學研究工作中對復雜生境水體中仔稚魚的采集。為了實現上述的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措施 —種便攜式仔稚魚熒光誘捕裝置,它包括浮子、頂板、主容器、熒光棒、熒光棒保護管、底板、漏斗、墜子、尼龍繩。其特征在于浮子的面積、形狀和頂板、底板相同且平行,主體外觀呈正長方體,浮子的四角分別鉆角孔,尼龍繩分別在一頭打結并套上定位圈,從頂板角孔下方穿入,再穿入浮子對應的角孔,套上定位圈后打結,頂板與浮子對應的四角鉆相同口徑的角孔,頂板中心打孔為熒光棒保護管插孔,用膠水粘固,用來鑲嵌熒光棒,將熒光棒保護管的下端粘上圓形透明有機玻璃板封底,有機玻璃底板的任兩對角打孔,為墜子連接孔,墜子連接孔和頂板角孔大小相同,通過尼龍繩將該孔和墜子連接,主容器由四根相同規格的透明有機玻璃圓筒組成,每個圓筒都縱切掉1/3,2/3圓筒的缺口面正對熒光棒保護管,將有機玻璃圓筒上端粘到有機玻璃頂板的下方,有機玻璃圓筒下端粘到有機玻璃底板的上方,相鄰機玻璃圓筒之間留有縫隙,沿縫隙邊緣分別貼上軟刺條,漏斗的內徑應大于有機玻璃底板的底板中心孔,將外螺旋的上端粘在有機玻璃底板的下方底板中心孔的周圍;內螺旋的下端用漏斗塞蒙上網布后塞入封底。
所述的尼龍繩分別在一頭打結并套上定位圈,從頂板角孔下方穿入,再穿入浮子對應的角孔,套上定位圈后打結,將浮子和頂板連接,將浮子上方剩余的繩頭打結于浮子中心的正上方,然后連接到一根較粗的尼龍繩上,并在較粗的尼龍繩上面做刻度標記。所述的浮子由聚苯乙烯泡沫板制成。所述的墜子為鐵塊、石頭、磚頭或水泥塊等重物。浮子由聚苯乙烯泡沫板制成,其作用是保證裝置在水下時始終在其正下方,而不翻滾、倒置。浮子的面積、形狀和裝置的頂板、底板相同且平行,使裝置的主體外觀呈正長方體。浮子的四角分別鉆角孔,頂板和浮子對應的四角也鉆相同口徑的角孔,頂板中心打孔作為熒光棒保護管插孔,使得保護管正好嵌入孔內,并用膠水粘牢固,用來鑲嵌熒光棒,所以熒光棒的直徑和長度都應小于保護管。將熒光棒保護管的下端粘上圓形透明有機玻璃板封底,保證熒光棒保護管內不會進水。有機玻璃底板的任兩對角打孔,作為墜子連接孔,墜子連接孔和頂板角孔大小相同,通過尼龍繩將該孔和墜子相連接,墜子可以是鐵塊、石頭、磚頭或水泥塊等重物,浮子和墜子共同作用,以保證誘捕裝置在水下穩定而不搖擺或倒置。底板中心鉆孔作為魚類在誘捕裝置內由主容器進入漏斗(漁獲物收集器)的通道。本燈光誘捕裝置的主容器是由四根相同規格的透明有機玻璃圓筒組成,且每個圓筒都縱切掉1/3后使用,所使用的2/3圓筒的缺口面正對熒光棒保護管,然后將有機玻璃圓筒上端粘到有機玻璃頂板的下方,將有機玻璃圓筒下端粘到有機玻璃底板的上方,相鄰的有機玻璃圓筒之間留有縫隙,作為魚類進入誘捕裝置的入口,具體縫隙的大小根據所要誘捕魚類的規格確定,沿縫隙邊緣(即有機玻璃圓筒縱切口兩邊內緣)可以分別貼上軟刺條,使得魚類容易進入而不能游出。取漏斗一副,包括外螺旋和內螺旋兩個部分,漏斗的內徑應大于有機玻璃底板的底板中心孔,將外螺旋的上端(非螺口端)粘在有機玻璃底板下面的底板中心孔的周圍;內螺旋的下端(非螺口端)用漏斗塞蒙上網布后塞入封底,當誘捕結束后,誘捕裝置被拉出水面,擰開內螺旋,則漁獲物都在內螺旋的網布上,這樣內螺旋、網布和漏斗塞共同構成本誘捕裝置的漁獲物收集器。網布的網目根據所要誘捕魚類的大小可以調換。取四根等粗等長的尼龍繩,分別在一頭打結并套上定位圈,然后從頂板角孔下方穿入,再穿入浮子對應的角孔,然后套上定位圈后打結,其他三根尼龍繩也是同樣的操作,最終將浮子和頂板連接,然后將浮子上方剩余的四根繩頭打結于浮子中心的正上方,然后連接到一根較粗的尼龍繩上,并在較粗的尼龍繩上面做刻度標記。浮子和頂板間的尼龍繩長度要大于頂板邊長的1/2,方便以后更換熒光棒。本發明裝置的操作使用過程如下所述,將準備好的熒光棒激活后插入熒光棒保護管內,旋緊漏斗底部的內外螺旋,根據所要誘捕魚類的水深將誘捕裝置放入水下,一段時間后,收起燈光誘捕裝置,打開漏斗底部的外螺旋,取出漁獲物。本發明裝置的優點是裝置所用材料為透明有機玻璃,成本低、制作簡單、攜帶方便、易于清洗;所用光源為熒光棒,更換簡便,根據要誘捕魚類對光顏色的喜好來調整所用熒光棒顏色,省去了光源和穩壓器的成本的同時,解決了電源問題。本發明裝置不具備傳統漁業生產中燈光誘捕漁具的規模和捕撈力,但它更適用于科學研究實驗中魚類野外采集的工作,特別是不需要附帶電源,尤其適用于科學研究工作中對不同水深及復雜生境水體中仔稚魚的采集。
圖I為一種便攜式仔稚魚熒光誘捕裝置結構示意2為一種便攜式仔稚魚 熒光誘捕裝置側面示意3為一種便攜式仔稚魚熒光誘捕裝置頂板俯視4為一種便攜式仔稚魚熒光誘捕裝置底板仰視圖其中1-浮子(聚苯乙烯泡沫板),1-1角孔,1-2定位圈,1-3尼龍繩,1-4帶刻度的尼龍繩;2-頂板,2-1熒光棒保護管插孔,2-2角孔,2-3定位圈,2_4熒光棒保護管橡皮塞;3-底板,3-1底板中心孔,3-2墜子連接孔;4-漏頭它包括4_1漏斗外螺旋(硬質PVC),4_2漏斗內螺旋(硬質PVC), 4-3漏斗塞(硬質PVC),4-4網布(滌綸);5-主容器(圓筒80mm*250mm):它包括5_1有機玻璃圓筒上端;5_2有機玻璃圓筒下端,5-3魚類入口 ;6-熒光棒保護管;7-突光棒(5mm*200mm);8-墜子(石塊或鐵塊等重物);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子進一步描述本發明裝置。如圖I所示,本發明裝置包括浮子I、尼龍繩1-3、頂板2、底板3、漏斗4、主容器
5、熒光棒保護管6、熒光棒7、墜子8。浮子I由聚苯乙烯泡沫板制成,浮子I的面積、形狀和裝置的頂板2、底板3相同且平行,使裝置的主體外觀呈正長方體。浮子I的四角分別鉆角孔1-1 ;尼龍繩1-3分別在一頭打結并套上定位圈2-3,從頂板2角孔2-2下方穿入,再穿入浮子I對應的角孔1-1,套上定位圈1-2后打結,頂板2和浮子I對應的四角也鉆相同口徑的角孔2-2,頂板2中心打孔作為熒光棒保護管6的插孔2-1,使得保護管正好嵌入孔內,并用膠水粘牢固,用來盛放熒光棒7,所以而熒光棒7的直徑和長度都應小于保護管的。將熒光棒保護管6的下端粘上圓形透明有機玻璃板封底,保證熒光棒保護管6內不會進水。有機玻璃底板3的任兩對角打孔,作為墜子連接孔3-2,墜子連接孔3-2和頂板2角孔大小相同,通過尼龍繩將該孔和墜子8相連接,墜子8可以是鐵塊、石頭、磚頭或水泥塊等重物,浮子I和墜子8共同作用,以保證誘捕裝置在水下穩定而不搖擺或倒置。底板中心孔3-1是魚類由主容器5進入漏斗4 (漁獲物收集器)的通道。本燈光誘捕裝置的主容器5由四根相同規格的透明有機玻璃圓筒組成,且每個圓筒都縱切掉1/3后使用,所使用的2/3圓筒的缺口面正對熒光棒保護管6,然后將有機玻璃圓筒上端5-1粘到有機玻璃頂板2的下方,將有機玻璃圓筒下端5-2粘到有機玻璃底板3的上方,相鄰的有機玻璃圓筒之間留有縫隙,作為魚類進入誘捕裝置的入口 5-3,縫隙的具體大小根據所要誘捕魚類的規格確定,沿縫隙邊緣(即有機玻璃圓筒縱切口兩邊內緣)可以分別貼上軟刺條,使得魚類容易進入而不能游出裝置。取漏斗4 一副,由外螺旋4-1和內螺旋4-2兩部分組成,漏斗4的內徑應大于有機玻璃底板3的底板中心孔3-1,將外螺旋的上端(非螺口端)粘在有機玻璃底板3下面的底板中心孔3-1的周圍;內螺旋的下端(非螺口端)用漏斗塞4-3蒙上網布4-4后塞入封底,當誘捕結束后,誘捕裝置被拉出水面,擰開內螺旋4-2,則漁獲物都在內螺旋的網布上,這樣內螺旋4-2、網布4-4和漏斗塞4-3共同構成本誘捕裝置的漁獲物收集器。網布4-4的網目根據所要誘捕魚類大小確定取四根等粗等長的尼龍繩1-3,分別在一頭打結并套上定位圈2-3,然后從頂板2角孔2-2下方穿入,再穿入浮子I對應的角孔1-1,然后套上定位圈1-2后打結,其他三根尼龍繩也是同樣的操作,最終將浮子I和頂板2連接,然后將浮子上方剩余的四根繩頭打結于浮子中心的正上方,然后連接到一根較粗的尼龍繩1-4上,并在尼龍繩1-4上面做刻度標記,以便觀察放入水下的深度。浮子I和頂板2間的尼龍繩長度要大于頂板邊長的1/2,方便以后更換熒光棒。熒光棒7顏色的選擇要根據所要誘捕魚類的喜好來確定,因為不同魚類對光顏色的趨向性是不同的。將選定的熒光棒7激活后插入有機玻璃熒光棒保護管6內塞緊,這樣誘捕裝置就安裝完成了。
權利要求
1.一種便攜式仔稚魚熒光誘捕裝置,它包括浮子(I)、尼龍繩(1-3)、主容器(5)、熒光棒保護管(6)、熒光棒(7)、墜子(8),其特征在于浮子(I)的面積、形狀和頂板(2)、底板(3)相同平行,主體外觀呈正長方體,浮子(I)的四角分別鉆角孔(1-1),頂板(2)和浮子(I)對應的四角鉆相同口徑的角孔(2-2),尼龍繩(1-3)分別在一頭打結并套上定位圈(2-3),從頂板(2)角孔(2-2)下方穿入,再穿入浮子(I)對應的角孔(1-1),套上定位圈(1-2)后打結,頂板(2)中心打孔為熒光棒保護管插孔(2-1),用膠水粘固,用來鑲嵌熒光棒(7),將熒光棒保護管(6)的下端粘上圓形透明有機玻璃板封底,有機玻璃底板(3)的任兩對角打孔,為墜子連接孔(3-2),墜子連接孔(3-2)和頂板(2)角孔大小相同,通過尼龍繩將該孔和墜子(8)連接,主容器(5)由四根相同規格的透明有機玻璃圓筒組成,每個圓筒都縱切掉1/3,2/3圓筒的缺口面正對熒光棒保護管(6),將有機玻璃圓筒上端(5-1)粘到有機玻璃頂板(2)的下方,有機玻璃圓筒下端(5-2)粘到有機玻璃底板(3)的上方,相鄰機玻璃圓筒之間留有縫隙,沿縫隙邊緣分別貼上軟刺條,漏斗(4)的內徑應大于有機玻璃底板(3)的底板中心孔(3-1),將外螺旋的上端粘在有機玻璃底板(3)的下方底板中心孔(3-1)的周圍;內螺旋的下端用漏斗塞(4-3)蒙上網布(4-4)后塞入封底。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便攜式仔稚魚熒光誘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子(I)和頂板(2)連接,將浮子(I)上方剩余的繩頭打結于浮子中心的正上方,然后連接到尼龍繩(1-4)上,并在尼龍繩(1-4)上面做刻度標記。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便攜式仔稚魚熒光誘捕裝置,它包括浮子、頂板、主容器、熒光棒、熒光棒保護管、底板、漏斗、墜子、尼龍繩。浮子和頂板對應的四角鉆相同的角孔,通過尼龍繩將浮子和頂板連接,頂板中心打孔為熒光棒保護管插孔,將有機玻璃圓筒上端粘到頂板的下方,將有機玻璃圓筒下端粘到底板的上方,相鄰圓筒間留有縫隙,沿縫隙邊緣貼上軟刺條,底板的任兩對角打孔,為墜子連接孔,將漏斗外螺旋的上端粘在底板的下方底板中心孔的周圍,漏斗內螺旋的下端用漏斗塞蒙上網布后塞入封底。該誘捕裝置結構合理、制作簡單、成本低、使用方便,尤其適用于科學研究工作中對不同水深及復雜生境水體中仔稚魚的采集。
文檔編號A01K79/00GK102613145SQ20121009455
公開日2012年8月1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1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1日
發明者段明, 程飛, 謝松光, 高雷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