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濕灘地造林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低濕灘地造林方法,全年平均地下水位低于-80cm且夏季淹水時長在0~30天的立地造林,以南林95楊、南林895楊、35楊作為主導樹種,以雜交柳、池杉、中山杉、落羽杉作為輔助樹種;全年平均地下水位-50~-20cm且夏季淹水時長在15~60天的立地上造林,以蘇柳無性系為主導樹種,以池杉、中山杉、落羽杉作為輔助樹種;全年平均地下水位高于-20cm且全年長期淹水的立地不適于林木生長,進行人工抬田,改地適樹。本發明的低濕灘地造林方法是一種經濟、高效的造林方法,能夠大大提高造林成功率,產生很好的經濟效益。
【專利說明】低濕灘地造林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明涉及一種低濕灘地造林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江蘇省揚州市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有豐富的水網沼澤地和湖灘地,具有海拔低、地下水位高、夏季有不同程度的淹水等特點,這是揚州市防護林建設、濕地植被恢復、環境治理等綠化造林工作的主要立地。與長江灘地相比,湖灘地和水網沼澤地的水系多呈半封閉狀態或封閉狀態,水的流動性較小,地下水位變動也較小,地下水位較高,風力較大,風倒風折嚴重。在實際生產中存在著許多由于樹種選擇不當等失誤,導致造林失敗或經濟效益不高的現象。
[0003]因此,需要一種低濕灘地造林方法以解決上述問題。
【發明內容】
[0004]發明目的:本發明的目的針對現有技術中低濕灘地的樹種選擇不當,導致造林失敗或經濟效益不高的缺陷,提供一種低濕灘地造林方法。
[0005]技術方案: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的低濕灘地造林方法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6]一種低濕灘地造林方法,全年平均地下水位低于_80cm且夏季淹水時長在O~30天的立地造林,以南林95楊、南林895楊或35楊作為主導樹種,以雜交柳、池杉、中山杉或落羽杉作為輔助樹種;全年平均地下水位-50~-20cm且夏季淹水時長在15~60天的立地上造林,以蘇柳無性系為主導樹種,以池杉、中山杉或落羽杉作為輔助樹種;全年平均地下水位高于-20cm且全年長期淹水的立地不適于林木生長,進行人工抬田,改地適樹。
[0007]有益效果:與【背景技術】相比,本發明的低濕灘地造林方法科學合理,大大提高造林成功率,產生較大經濟效益。
【具體實施方式】
[0008]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明本發明,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的范圍,在閱讀了本發明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各種等價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
[0009]本發明中的低濕灘地適生樹種選擇方法的調查地位于高郵市境內(119° 25'~40' E, 32° 20'~47' N),屬亞熱帶溫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4.7°C,年降水量約1000mm,沿湖低灘地,海拔6~8m。土壤以湖田土土屬為主,夾有部分馬肝土土屬,為輕黏土,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平均為1.91%) ,速效磷含量為6%,速效鉀含量為153%,pH值
7.0-7.5。里下河水網沼澤地地貌為古瀉湖相堆積的淺涇沼澤,海拔為I飛m,土壤pH值6.8^7.2,土壤容重1.2^1.4g/cm3,黏粒含量約40%,土壤有機質、含氮、含磷、交換性鉀、交換性鎂的平均含量分別為9.31,0.94,0.33,0.13,0.56g/kg。[0010]請參閱表1所示,本發明中低濕灘地適生樹種選擇方法的調查內容及方法: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調查觀測內容及方法見表1。于2009年2月中旬,在高郵市林業站苗圃,選擇干高4m以上、地徑3.5cm以上、無病蟲害、無損傷的二年根、一年干95楊截根苗,用于插干造林。修除所有側枝后,基部浸泡3~5d,深度占全干高的1/3~1/2。于2月下旬至3月中旬分別在高郵運河西堤、郭集高郵湖堤、三洋河東岸等湖岸、河岸插干造林67hm2,插干深度0.8~1.0m,地面封口處填土踏實,株行距4mX 6m ;在車邏關頭圩南側低濕湖灘地營造蘇柳無性系柳林4hm2,插干深度0.8m,株行距3mX4m ;同期在各造林地塊選擇相同規格,帶根的95楊苗,常規造林Ihm2作對照,栽植穴規格為80cmX 80cm。分別設立標準樣地,每年12月,分別隨機抽取30株,每木檢測樹高和胸徑,調查成活率(保存率)。記錄不同造林方法的造林費用。
[0011]表1調查內容及方法
[0012]
【權利要求】
1.一種低濕灘地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全年平均地下水位低于-80 Cm且夏季淹水時長在O~30天的立地造林,以南林95楊、南林895楊或35楊作為主導樹種,以雜交柳、池杉、中山杉或落羽杉作為輔助樹種;全年平均地下水位-50~-20cm且夏季淹水時長在15~60天的立地 上造林,以蘇柳無性系為主導樹種,以池杉、中山杉或落羽杉作為輔助樹種;全年平均地下水位高于-20cm且全年長期淹水的立地不適于林木生長,進行人工抬田,改地適樹。
【文檔編號】A01G1/00GK103461065SQ201210189205
【公開日】2013年12月25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8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8日
【發明者】李連慶 申請人:李連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