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野菊用于植物病害防治的新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野菊及其根莖葉的新的用途,特別涉及一種野菊及其根或莖或葉粉碎物以及提取物在制備植物源殺菌劑以及在防治白術、貝母土傳病害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野生或人工栽培,對土壤要求不嚴,少有病害,對栽培技術要求不高,生產成本低廉,由于其明確的藥用價值,收載于《中國藥典一部》中。特別是主產于浙江石練的黃菊、白菊兩個山中野菊品種,目前,在醫藥方面的應用包括消炎解毒、清熱涼血、殺菌、祛風之功效,但尚未在植物源農藥上的應用和開發。土傳病害素來被植物界認定為最難防治的病害之一,特別是白術、貝母的土傳病 害,到目前為止主要用化學殺菌劑和培育抗性品種等方法,這些都無法安全、環保、快速地 從生產上滿足防病治病的要求。此類病害主要由羅氏白絹小核菌,立枯絲核菌、尖孢鐮刀菌、半裸鐮刀菌和茄病鐮刀菌等多種致病真菌復合侵染的結果。這些土傳病真菌能產生大量菌體,只要條件對病菌生長發育有利而寄主又是易感的,病菌就可以大量繁殖并浸染寄主,隨作物的連作而大量繁殖擴散。而且,常規防治施用化學農藥,致使病菌耐藥性增強,農殘超標,藥材質量下降,土壤和環境惡化。本發明采用植物源殺菌劑來防治土傳病害特別是防治白術、貝母土傳病害中的應用,做到了有效、環保,無農藥殘留,符合綠色安全生產的理念。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野菊及其提取物防治土傳病害的新用途,本發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野菊提取物的殺菌新用途。本發明所述的防治土傳病害的用途是指在防治白術、貝母土傳病害的新用途,所述白術的土傳病害為白絹病、根腐病,所述的貝母土傳病害為灰霉病。本發明所述的植物殺菌是指白絹菌、立枯絲核菌、尖孢鐮刀菌、半裸鐮刀菌和茄病鐮刀菌等土傳病致病真菌。本發明所述用途是將野菊按照常規工藝,制成提取物,再加入常規輔料制成各種殺菌劑,如噴霧劑、乳劑、懸浮劑或粉劑的應用。本發明的用途還包括將野菊按常規方法粉碎成10-120目的組織粉碎物或切制成組織片段的應用。本發明所述的野菊提取物是指野菊的菊米或根或莖或葉的提取物。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I、粉碎野菊米及其根或莖或葉將野菊的根部的泥土除凈后分解成花、根、莖、葉,分別干燥后粉碎至10-120目制成組織粉碎物;或將野菊根或莖切制成I-IOcm植物組織片段;2、將野菊花及其根或莖或葉粉碎物制成提取物;本發明所述的提取物是指上述野菊花或根或莖或葉粉碎物加入4-20倍的溶劑,在30°C -100°C恒溫加熱,攪拌浸提2-4次,或采用回流提取,分離過濾得浸提液,浸提液常溫或減壓濃縮,回收浸提液中的溶劑,得到野菊或其根或莖或葉提取物的濃縮液;本發明所述的提取物的制備方法還為將野菊花及其根或莖或葉干燥粉碎,粉碎粒度為30-100目,超臨界CO2萃取,萃取壓力為18. 12MPa,萃取溫度為30_50°C,萃取時間為l_6h,在此條件下得到的提取物;3、將野菊及其根或莖或葉提取物加入常規輔料,按照常規工藝,制成各種殺菌劑,如噴霧劑、乳劑、懸浮劑或粉劑。本發明將野菊制成植物殺菌劑的制備方法為將野菊米及其根或莖或葉的上述提取物濃縮液減壓濃縮至固形物70-85%,加入固形物0. 1-10重量倍的增溶劑和加入固形物
0.1-10重量倍的乳化劑溶解,按常規工藝加入常規輔料制成噴霧劑、乳劑、懸浮劑或粉劑。本發明將野菊及其根或莖或葉制成植物殺菌劑的制備方法優選為將100重量份·的野菊莖葉烘干,粉碎至80目,稱取上述粉碎物,置恒溫水浴鍋中加入5重量倍的乙醇,在80°C恒溫浸提3次,每次5小時,濾過得浸提液,減壓濃縮(真空度0. 07Mpa),得到野菊根莖葉的濃縮液,濃縮液減壓濃縮至比重I. 0-2. 0,加入固形物0. 3重量倍的增溶劑和加入固形物0. 2重量倍的乳化劑溶解,再按照常規工藝加入常規輔料制成噴霧劑、乳劑、懸浮劑或粉劑。本發明所述的溶劑為水、乙醇、乙酸乙酯、石油醚的一種或者兩種以上;所述的增溶劑為十二烷基磺酸鈉或十二烷基苯磺酸鉀;所述乳化劑為硬脂酸鈉。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環境友好、人畜安全的藥劑,與傳統藥劑比較有以下優點(I)野菊及其根莖葉為天然產物,其提取物在自然界易降解;(2)野菊及其根莖葉殺菌劑具有多組分的特征,施用中致病菌不易產生抗藥性;(3)實驗證明本發明具有高效安全的特性;
(4)本發明原料易于獲得,其中野菊根莖葉是生產中的廢棄物,可以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
(5)本發明制備工藝簡單,有利于工業化生產。下述實驗例用于進一步說明本發明,但不限于本發明。實驗例II. I材料與方法I. I. I 材料野菊根莖葉,經粉碎機粉碎后,過80目標準篩,干燥低溫保存,備用;自來水;95 %乙醇、乙醚均為分析純;PDA培養基土豆200g,瓊脂25g,鹿糖30g,用自來水配制成IOOOmL ;供試菌種包括羅氏白絹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尖抱鍵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半裸鍵刀菌(Fusariumsemitectum)、爺病鐮刀菌(Fusarium solani)均由浙江農林大學植保植物病理組和上海撫生實業有限公司提供。1.1.2 方法(I)提取物的制備分別取250g野菊根莖葉粉末(80目),分別加5倍量的水、95%乙醇、甲醇、乙酸乙酯、乙醚,攪拌、浸提、抽濾,將濾液旋轉蒸發濃縮直至粘稠狀,用水定容在IOOml的容量瓶內,備用。(2)抑菌實驗
取上述提取物對病原菌菌絲生長抑制作用采用生長速率法。參照2005版中國藥典二部(附錄XIA)抗生素微生物鑒定法操作,在無菌條件下,配制IOOmlPDA培養基若干個,在超凈工作臺中,將水提物、醇提物、醚提物及精油分別倒入4個PDA培養基內,迅速攪拌均勻,各分裝到3-4個培養皿內,配成濃度為0. 25g/ml的帶藥培養基。并取IOml乙醚和95%的乙醇制成醚對照和醇對照,原PDA培養基作為水對照。選取長勢較好,無感染,菌面大約為培養皿的3/4的菌作為供試菌,用酒精消毒過的打孔器在菌面的最外層打一圈孔,每孔大約5mm(最多打兩圈)。用接種針取出圓形菌餅,使帶菌絲的一面貼在培養基表面。各樣品做3個平行實驗。48小時后,觀察記錄實驗數據。根據十字交叉法,用游標卡尺測量菌面的直徑,并求出平均值,以此類推,求出三個平行實驗的平均直徑,直到空白實驗的菌面幾乎長滿整個培養皿為止。將實驗組平均直徑的大小與對照組進行比較,根據公式抑制率=[(對照組-5)-(實驗組-5) ]/(對照組-5) X100%,計算出抑制率。I. 2結果與分析表I為野菊根莖葉不同溶劑提取物對不同病原菌均有抑制效果,其中乙醇提取物、乙醚提取物和超臨界萃取物對5種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佳。表I.菊米根莖葉不同溶劑提取物對不同病原菌的抑菌作用
權利要求
1.野菊用于植物病害防治,其特征在于野菊及其根或莖或葉提取物在白術白絹病、根腐病、貝母根霉病等土傳病害防治中的應用。
2.野菊用于植物病害防治,其特征在于野菊提取物在制備抑制白術、貝母土傳病害真菌羅氏白絹小核菌,立枯絲核菌、尖孢鐮刀菌、半裸鐮刀菌和茄病鐮刀菌等土傳病害真菌抑制中的應用。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應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將野菊加入常規輔料,按照常規工藝,制成噴霧劑、乳油、懸浮劑或粉劑。
4.按照權利要求I或2或3所述野菊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野菊為植物Chrysanthemum indicum的花蕾或根或莖或葉,以及花蕾、根、莖、葉的任意組合。
5.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野菊的用途,其特征還在于將權利要求4所述原料粉碎或切成段,經粉碎成10-120目組織粉末或根莖葉經切制成I-IOcm的組織片段,直接施用于田間防 控白術、貝母土傳病害的應用。
6.如權利要求I或2或3所述野菊的用途,其特征在于取權利要求4所述的原料,粉碎后,經超臨界CO2萃取、溶劑提取等工藝得到提取物,加入常規輔料,按照常規工藝,制成各種殺菌劑,如噴霧劑、乳油、懸浮劑或粉劑。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應用,其特征在于將野菊制成植物殺菌劑的制備方法為將野菊根莖葉烘干,粉碎至80目,稱取上述粉碎物,置恒溫水浴鍋中加入溶劑,浸提、濾過得浸提液,減壓濃縮,得到野菊根莖葉的濃縮物,加入增溶劑和乳化劑,再按照常規工藝加入常規輔料制成噴霧劑、乳油、懸浮劑或粉劑。
8.如權利要求I或2或3或6所述的提取物,其特征在于該提取物是由如下方法制成 取權利要求4所述的原料,粉碎,粉碎物加入4-20倍的乙醇,恒溫40-100°C恒溫加熱提取,分離過濾得浸提液,浸提液常溫或減壓濃縮,回收浸提液中的溶劑,得到提取物。
9.如權利要求I或2或3或6所述提取物,其特征還在于該提取物是由如下方法制成 取權利要求4所述的原料,粉碎,粉碎粒度為30-100目,超臨界CO2萃取,萃取壓力為18. 12MPa,萃取溫度為30-50°C,萃取時間為l_6h,在此條件下得到的提取物。
10.按照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提取物,其特征還在于制成該提取物方法中,溶劑還可用水、甲醇、乙酸乙酯、石油醚替換分別得到水提取物、甲醇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石油醚提取物;所述的增溶劑為十二烷基苯磺酸鈉或十二烷基苯磺酸鉀;所述的乳化劑為硬脂酸鈉。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野菊及其根或莖或葉的新的用途,特別涉及一種野菊花蕾及其根或莖或葉用于中藥材土傳病害防治的新用途,以及野菊花及其根或莖或葉其提取物在制備植物源殺菌劑中的應用。所述的提取物可以通過溶劑提取和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從野菊及其根莖葉中獲得。本發明采用植物源殺菌劑來防治土傳病害作用,做到科學環保,無農藥殘留,符合綠色安全生產的理念。
文檔編號A01P3/00GK102726458SQ20121022641
公開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5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25日
發明者田薇, 陳磊 申請人:浙江農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