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防治水稻穗部稻瘟病的輕型施藥方法
技術領域:
三環唑制成毒土撒施防治水稻穗部稻瘟病的新施藥方法,屬于三環唑防治水稻穗部稻瘟病的一種輕型施藥方法。
背景技術:
三環唑具有殺菌譜廣、活性高、速效性強、持效期長、內吸傳導性好等特點。三環唑殺菌劑的作用機理是抑制稻瘟病菌附著孢的黑色素生物合成,導致病原菌侵入失敗,從而起到保護作用。水稻稻瘟病是危害水稻生產的重要病害之一,其病原菌主要侵染水稻葉片、莖,分 別引起葉瘟、節瘟和穗部的稻瘟病;根據危害部位,危害穗部時造成穗部稻瘟病的癥狀,主要分為穗頸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穗頸瘟通常造成水稻結實率降低,千粒重下降,一般減產10% 30%,嚴重時,減產超過50%,甚至絕收。長期以來,我國一直采用在水稻破口期噴藥防治穗頸瘟。但是,在水稻破口期時植株高,生長繁茂,在田間噴霧時不但行走困難,而且需要背負裝滿藥液的噴霧器,因此需要青壯勞力進行噴霧;另一方面,工作效率低。而當前農村,老年人和婦女是農業生產的主力軍。因此,根據水稻穗部稻瘟病發生規律和三環唑的生物學特征,研制了三環唑的輕型、高效、節水、安全、易行的施藥方法。
發明內容
技術問題本發明目的在于研發三環唑防治水稻穗部稻瘟病的一種輕型施藥方法,其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是三環唑常規噴霧防治穗部稻瘟病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安全性差。技術方案在三環唑植株體內動態行為等生物學研究的基礎上,研制了三環唑與細土或者細沙等混勻,制成毒土,于水稻破口前3-5天撒施到田間1-2厘米左右水層的稻田防治穗部稻瘟病。有益效果本發明針對長期以來一直采用在破口期噴霧防治水稻穗部稻瘟病。但是,在水稻破口期時水稻植株高,生長繁茂,在田間噴霧時不但行走困難,而且背負裝滿藥液的噴霧器,因此田間噴霧需要青壯勞力;另一方面,工作效率低;而當前農村,缺乏青壯勞力,老年人和婦女是農業生產的主力軍,因此,采用常規噴霧方法防治水稻穗部稻瘟病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農業生產。根據水稻穗部稻瘟病的發生、發展和流行的特點,結合三環唑病害防治的基本原理,采用三環唑與適量的細土或者細沙拌勻,制成毒土,于水稻植株破口前3-5前撒施到田間1-2厘米左右水層的稻田能夠有效防治穗部稻瘟病。通過田間試驗,證明該發明與采用常規的人工噴霧方法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本發明屬于農藥的給藥途徑,是一種防治水稻穗部稻瘟病的新施藥方法。2.該方法能夠大幅減輕勞動強度,大幅提高勞動效率,并且防治效果高于噴霧。3.該方法可操作性強,與細土或者細沙拌成毒土,于破口前3-5天撒施到含有1-2厘米水層的稻田。
4.該方法更加安全,減少因噴霧導致對相鄰作物的漂移;5.該方法減少因踐踏造成對田間植株損害。6.該方法擴大了適宜用藥的人群。四、具體實施方案及效果(一)毒土的制備和施藥方法和時間量取適量的殺菌劑,按照每畝15公斤的干細土或者細沙與所量取的藥劑拌勻,于水稻破口前3-5天均勻撒施稻田即可。(二)田間使用技術及其效果I. 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采用撒施毒土方法防治穗部稻瘟病 試驗安排在江蘇省興化市戴南鎮,該地區屬穗頸瘟老病區。試驗地前茬為小麥,試驗區土壤類型為水稻勤泥土,pH值7. 5,試驗地田塊平整,溝渠配套。水稻品種為香繁103。2009年7月23日水稻施藥,藥后14天進行防效調查;收獲時測產。每公頃使用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375、450和525g,分別與225Kg/公頃的細干土或者細沙拌勻,制成毒土,于破口前3-5天均勻撒施到田間1-2厘米左右水層的稻田;噴霧處理設置2個濃度,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375g/公頃和450g/公頃,分別兌水750kg/公頃均勻噴霧;藥劑空白對照為清水。四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每個小區面積40m2,小區間作田埂隔離。在相同劑量下撒施和噴霧兩種施藥方法間防效差異不顯著。防治穗部稻瘟病的效果見表1,每公頃撒施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375、450和525g的防效分別是69. 10%,77. 33%,88. 29%,處理間差異顯著;每公頃450g施用劑量的防效最好,高達88. 29%。考產結果表明,各處理均表現增產,其中每公頃釆用毒土撒施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450g的產量比清水對照增產7. 1%。表1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不同施藥方法防治穗部稻瘟病的田間試驗江蘇
2009年
藥劑+用量4個重復小區防效差異顯著性小區測產均值增產率
_(g/公頃)_平均病指 % 5% 1% (Kg/公頃) %
^ 75% 三環唑可濕性粉劑375 6^23 69^0~c C7929.3630~
75% 三環唑可濕性粉劑450 4.57 77.33 b B8081.88.35
施 75% 三環唑可濕性粉劑525 2.36 88.29 a A8268.110.84
^ 75% 三環唑可濕性粉劑375 6^95 65^53~c C7918.46J5~
霧 75% 三環唑可濕性粉劑450 4.98 75.30 b B —8053.97.97
清水對照 20.167459.3/2. 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采用撒施毒土方法防治穗部稻瘟病試驗安排在安徽省潛山縣,該地區屬穗頸瘟老病區,發病輕的年份,自然發病下病情指數40左右,重發年份自然發病的病情指數高達70。試驗地前茬為小麥,試驗區土壤類型為水稻勤泥土,PH值7. 3,試驗地溝渠配套,田塊平整。水稻品種為皖稻129,為兩系雜交稻。2010年7月21日水稻施藥,藥后14天進行防效調查。每公頃使用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375、450和525g,稱取225Kg/公頃的細干土或者細沙,與適量的藥劑拌勻,于破口前
3-5天均勻撒施到田間1-2厘米左右水層的稻田;噴霧處理設置2個濃度,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375g/公頃和450g/公頃,分別兌水750kg/公頃均勻噴霧;藥劑空白對照為清水。四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每個小區面積40m2,小區間作田埂隔離。在相同劑量下撒施和噴霧兩種施藥方法間防效差異不顯著。防治穗部稻瘟病的效果見表2,每公頃撒施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375、450和525g的防效分別是63. 38%,81.02%、91.47%,處理間差異顯著;每公頃525g施用劑量的防效最好,高達91. 47%。而采用常規施藥方法噴霧處理每公頃撒施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375g和450g的防效分別是62. 46%和80. 67%,與相同劑量下采用撒施方法處理的防效差異不顯著。表2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不同施藥方法防治穗部稻瘟病的田間試驗安徽潛山2010 年
權利要求
1.防治水稻穗部稻瘟病的輕型施藥方法,其特征在于三環唑殺菌劑的一種防治穗部稻瘟病的施藥新方法,即在水稻破口前3-5天將適量的三環唑撒施到稻田,能夠有效防治水稻穗期稻痕病。
全文摘要
防治水稻穗部稻瘟病用藥的新方法,屬于高效、低毒殺菌劑三環唑采用拌毒土或者直接撒施防治水稻穗部稻瘟病的輕型施藥方法。該方法除使藥劑保持原有的保護和治療作用、速效性強和持效性好的特點外,不僅能夠大幅減輕勞動強度、降低施藥成本、提高勞動效率,而且能夠節水、減少常規噴霧導致的對植株踐踏和損害。
文檔編號A01G13/00GK102805016SQ20121023482
公開日2012年12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9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9日
發明者周明國, 陳長軍, 王建新, 侯毅平 申請人:南京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