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青蒿與苜蓿的輪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農業種植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青蒿與苜蓿的輪作方法。
背景技術:
青蒿是我國傳統中藥,有清熱解毒、疏肝利膽的功效,早在葛洪的《肘后方》中就有記載青蒿可用于治療瘧疾。上世紀70年代,我國科學家從青蒿中分 離獲得青蒿素,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已成為當前治療瘧疾的一線用藥,關乎數以億計的瘧疾患者的生命健康。由于青蒿素結構復雜,化學合成成本高昂,主要來源還是從植物青蒿中提取。野生青蒿全國多地均有分布,但只有武陵山脈地區的青蒿含量較高,具備工業提取價值。隨著全球對青蒿素的需求增加,野生青蒿已不能滿足當前的需求。需進行大規模的人工種植,但當前的種植模式是種植一季青蒿后就撂荒,土地利用率低,經濟效益差,受青蒿素供求影響大。且青蒿植株高大,連續種植青蒿,對土壤肥力要求高,需增加化肥的投入。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青蒿與苜蓿的輪作方法。本發明的方法采用青蒿與苜蓿交替種植,利用苜蓿發達的根瘤的優點,為種植青蒿提供充足的有機氮肥,不僅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經濟效益。本發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發明涉及一種青蒿與苜蓿的輪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在同一地塊,輪作種植青蒿和苜蓿;所述青蒿采用移栽青蒿幼苗的形式進行種植;其中,所述青蒿的移栽時間為4月I日到5月I日,青蒿的收獲時間為8月I日到10月I日;所述苜蓿的播種時間為10月I日到10月15日,苜蓿收獲時間為3月I日到4月30臼。優選的,所述青蒿幼苗采用田間育苗或溫室穴盤育苗的方法得到。優選的,所述田間育苗包括如下步驟在每年的12月10日到I月10日,在田間采用覆膜的方法進行育苗。優選的,所述田間育苗包括如下步驟在每年的12月20日到I月I日,在田間采用覆膜的方法進行育苗。優選的,所述青蒿的移栽時間為4月10日到4月20日。優選的,所述青蒿的收獲時間為青蒿頂部現花蕾前后I周內。優選的,所述青蒿的收獲時間為9月I日到9月15日。優選的,所述苜蓿的播種采用條播的形式進行。優選的,所述苜蓿收獲的次數為多次。優選的,所述苜蓿收獲后,還包括將苜蓿的枯葉和根瘤旋耕于土壤中的步驟。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的青蒿與苜蓿輪作方法,采用青蒿與苜蓿交替種植,利用苜蓿發達的根瘤為土壤提供大量的有機物質,并能從土壤深層吸取鈣素,分解磷酸鹽,遺留在耕作層中,腐解后形成有機膠體,可使土壤形成穩定的團粒,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根瘤能固定大氣中的氮素,提高土壤肥力。可減少下一季青蒿種植時的肥料投入,增加青蒿的產量和含量,進一步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畝產量,而且增加經濟效益。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將有助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進一步理解本發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發明。應當指出的是,對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實施例I本實施例涉及一種青蒿與苜蓿的輪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在同一地塊,輪作種植 青蒿和苜蓿;所述青蒿采用移栽青蒿幼苗的形式進行種植;所述青蒿幼苗采用田間育苗的方法得到,田間育苗包括如下步驟在每年的12月10日到12月19日,在田間采用覆膜的方法進行育苗;將高度為10 15厘米青蒿育苗于4月I日到4月9日移栽入田地,8月I日到8月31日為青蒿收獲時間,青蒿的收獲時間為青蒿頂部現花蕾前后I周內;苜蓿的播種時間為10月I日-10月9日,苜蓿次年收獲兩次,在3月I日和4月I日之間進行,可根據苜蓿的生長情況,確定最佳收獲時間,苜蓿收獲后,還包括將苜蓿的枯葉和根瘤旋耕于土壤中。實施效果傳統只種一季青蒿的模式中,畝產青蒿150公斤,以每公斤10元計,每畝產值為1500元。實施例2本實施例涉及一種青蒿與苜蓿的輪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在同一地塊,輪作種植青蒿和苜蓿;所述青蒿采用移栽青蒿幼苗的形式進行種植;所述青蒿幼苗采用田間育苗的方法得到,田間育苗包括如下步驟在每年的12月20日-I月I日,在田間采用覆膜的方法進行育苗;將高度為10 15厘米青蒿育苗4月10日到4月20日移栽入田地,9月I日到9月15日為青蒿收獲時間,青蒿的收獲時間為青蒿頂部現花雷如后I周內;苜蓿的播種時間為10月8日到10月15日,苜蓿次年收獲兩次,分別在3月I日和4月30日之間,可根據苜蓿的生長情況,確定最佳收獲時間,苜蓿收獲后,還包括將苜蓿的枯葉和根瘤旋耕于土壤中。實施效果傳統只種一季青蒿的模式中,畝產青蒿170公斤左右,以每公斤10元計,每畝產值為1700元。實施例3本實施例涉及一種青蒿與苜蓿的輪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在同一地塊,輪作種植青蒿和苜蓿;所述青蒿采用移栽青蒿幼苗的形式進行種植;所述青蒿幼苗采用田間育苗的方法得到,田間育苗包括如下步驟在每年的I月2日到I月10日,在田間采用覆膜的方法進行育苗;將高度為10 15厘米青蒿育苗4月20日到5月I日移栽入田地,9月16日到10月I日為青蒿收獲時間,青蒿的收獲時間為青蒿頂部現花蕾前后I周內;同時,青蒿幼苗也可以采用溫室穴盤育苗進行育苗,這是本領域的公知常識。苜蓿的播種時間為10月I日到10月15日,苜蓿次年收獲兩次,在3月I日到4月30日之間進行,可根據苜蓿的生長情況,確定最佳收獲時間,苜蓿收獲后,還包括將苜蓿的枯葉和根瘤旋耕于土壤中。實施效果傳統只種一季青蒿的模式中,畝產青蒿180公斤左右,以每公斤10元計,每畝產值為1800元。實施例4
本實施例涉及一種青蒿與苜蓿的輪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在同一地塊,輪作種植青蒿和苜蓿;所述青蒿采用移栽青蒿幼苗的形式進行種植;所述青蒿幼苗采用溫室穴盤育苗的方法得到,溫室穴盤育苗包括如下步驟在每年的12月10日到12月19日,在溫室穴盤采用覆膜的方法進行育苗;將高度為10 15厘米青蒿育苗于4月I日到4月9日移栽入田地,8月I日到8月31日為青蒿收獲時間,青蒿的收獲時間為青蒿頂部現花蕾前后I周內;苜蓿的播種時間為10月I日-10月9日,苜蓿次年收獲兩次,在3月I日和4月I日之間進行,可根據苜蓿的生長情況,確定最佳收獲時間,苜蓿收獲后,還包括將苜蓿的枯葉和根瘤旋耕于土壤中。實施效果傳統只種一季青蒿的模式中,畝產青蒿160公斤,以每公斤10元計,每畝產值為1600元。采用青蒿與苜蓿輪作方法種植后,由于苜蓿的播種時間是10月份,不影響青蒿的收獲,而且其最高產的兩個月是3月和4月,與青蒿的最佳移栽時間不沖突,每畝可收獲苜蓿干草O. 5噸左右,以現在國產苜蓿1800元/噸的價格計算,每畝可多增加產值900元。綜上所述,本發明的青蒿與苜蓿輪作方法,采用青蒿與苜蓿交替種植,利用苜蓿發達的根瘤為土壤提供大量的有機物質,并能從土壤深層吸取鈣素,分解磷酸鹽,遺留在耕作層中,腐解后形成有機膠體,可使土壤形成穩定的團粒,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根瘤能固定大氣中的氮素,提高土壤肥力。可減少下一季青蒿種植時的肥料投入,增加青蒿的產量和含量,進一步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畝產量,而且增加經濟效益。
權利要求
1.一種青蒿與苜蓿的輪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在同一地塊,輪作種植青蒿和苜蓿;所述青蒿采用移栽青蒿幼苗的形式進行種植; 其中,所述青蒿的移栽時間為4月I日到5月I日,青蒿的收獲時間為8月I日到10月I曰; 所述苜蓿的播種時間為10月I日到10月15日,苜蓿收獲時間為3月I日到4月30曰。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青蒿與苜蓿的輪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青蒿幼苗采用田間育苗或溫室穴盤育苗的方法得到。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青蒿與苜蓿的輪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田間育苗包括如下步驟在每年的12月10日到I月10日,在田間采用覆膜的方法進行育苗。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青蒿與苜蓿的輪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田間育苗包括如下步驟在每年的12月20日到I月I日,在田間采用覆膜的方法進行育苗。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青蒿與苜蓿的輪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青蒿的移栽時間為4月10日到4月20日。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青蒿與苜蓿的輪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青蒿的收獲時間為青蒿頂部現花蕾前后I周內。
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青蒿與苜蓿的輪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青蒿的收獲時間為9月I日到9月15日。
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青蒿與苜蓿的輪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苜蓿的播種采用條播的形式進行。
9.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青蒿與苜蓿的輪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苜蓿收獲的次數為多次。
10.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青蒿與苜蓿的輪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苜蓿收獲后,還包括將苜蓿的枯葉和根瘤旋耕于土壤中的步驟。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農業種植技術領域的青蒿與苜蓿的輪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在同一地塊,輪作種植青蒿和苜蓿;所述青蒿采用移栽青蒿幼苗的形式進行種植;其中,所述青蒿的移栽時間為4月1日到5月1日,青蒿的收獲時間為8月1日到10月1日;所述苜蓿的播種時間為10月1日到10月15日,苜蓿收獲時間為3月1日到4月30日;本發明采用青蒿與苜蓿交替種植,利用苜蓿發達的根瘤為土壤提供大量的有機物質,并能從土壤深層吸取鈣素,分解磷酸鹽,遺留在耕作層中,腐解后形成有機膠體,可使土壤形成穩定的團粒,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根瘤能提高土壤肥力,減少下一季青蒿種植時的肥料投入,增加青蒿的產量和含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經濟效益。
文檔編號A01G1/00GK102771282SQ20121025392
公開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20日
發明者唐克軒, 唐羅歐, 孫小芬, 王玉亮 申請人:上海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