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水稻生態專用肥及其施用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肥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水稻生態專用肥及其施用方法。
背景技術:
傳統肥料使用中存在著嚴重的盲目性和浪費問題。肥料的施用往往以農民的經驗為主,這也是導致我國肥料利用率偏低的原因之一。我國肥料利用率N肥為35%,P肥為15%,K肥為40%,遠低于發達國家。除了肥料利用率低下外,普通肥料還存在著過量施用的問題。過量施化肥在農田系統中的損失會引起水體富營養化和大氣溫室效應。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大化肥的技術含量,研制高效、無污染的作物生長專用肥料已成為現代農業科學研究的重大課題。水稻生長專用肥是根據水稻的生理需要而配制的,將氮磷鉀和中微量元素等營養 元素進行科學配比制成的顆粒肥料。它具有有機無機結合、長效速效結合、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結合的特點,達到高產、優質、增效的多元作用效果。在水稻生育中有兩個需肥高峰期,分蘗期和孕穗期。水稻若要高產,生長前期應個體生長旺盛、根系發達、分蘗快、葉色濃綠,群體較大,奠定好高產苗架;生長中期,要求稻桿粗健有力,群體生長整齊,葉色青綠;抽穗后,穗頭整齊,灌漿快,籽粒飽滿,葉片適時落黃,青桿黃熟。研究表明每生產出500公斤稻谷約需吸收氮10-12公斤,磷4-6公斤,鉀11-14公斤。除此之外,硼、鋅等也是水稻生長的必需元素,而不同時期,水稻的養分需求又各有不同。一般而言,多次/分次施肥能夠有效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但是分次/多次施肥不僅耗時耗エ,而且農民實際操作中,無法針對性的根據生育期合理配比肥料濃度,因此往往出現“ー炮轟”,一次性施重肥,全生育期施單一性肥料等問題,從而導致了肥料的浪費和污染。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設計提供水稻生態專用肥及其施用方法的技術方案,該水稻生態專用肥根據水稻生育期設置,配方科學合理,能夠使水稻達到高產、優質、增效的多元作用效果,且該施用方法科學合理,節約了施用成本,提高了水稻吸收利用效率。所述的水稻生態專用肥,其特征在于包括基蘗肥和穗肥,所述的基蘗肥由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組分構成尿素29 41%、磷酸ー銨15 19%、氯化鉀13 23%、硫酸鋅2 5%、硼砂2 5%、抗硝化抑制劑2 5%和肥料填充料10 36% ;所述的穗肥由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組分構成尿素32 47%、氯化鉀36 47%、硼砂2 8%和肥料填充料0 30%。所述的水稻生態專用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硝化抑制劑為雙氰胺。所述的水稻生態專用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肥料填充料為磷礦粉、石灰石或者泥炭。所述的水稻生態專用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蘗肥由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組分構成尿素30 38%、磷酸ー銨16 18%、氯化鉀15 20%、硫酸鋅2 3%、硼砂2 3%、抗硝化抑制劑2 3%和肥料填充料15 30%。所述的水稻生態專用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穗肥由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組分構成尿素35 45%、氯化鉀38 45%、硼砂4 6%和肥料填充料5 25%。所述的水稻生態專用肥的施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播種至分蘗期,每畝水稻田分I 3次施基蘗肥45 55公斤;幼穗分化期,每畝水稻田施穗肥15 25公斤。所述的水稻生態專用肥的制備方法為按比例稱原料,將上述原料混合、粉碎放入攪拌器中攪拌,混合均勻后首先制成粉狀,再將粉狀肥料在60 80度下烘干,最后經過造粒機造粒,篩分后即制成水稻專用基蘗肥/穗顆粒肥。本發明的水稻生態專用肥分為基蘗肥和穗肥兩部分,其根據水稻的生長特點和需 肥特性設計,通過調整大量元素NPK的比例,添加水稻生長特異性微量元素、抗硝化抑制劑等化學藥品,在滿足水稻在整個生長期內對主要營養元素和微量元素的需求外,通過增強肥效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增產增收。本發明的施用方法,根據水稻生育中有兩個需肥高峰期而設計,施用方法科學合理,便于水稻吸收的同時,降低了施用成本。本發明的水稻生態專用肥可以根據不同的土壌肥沃程度來進行調節。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實施例來進ー步說明本發明。本發明中尿素含氮46% ;磷酸一銨含氮11%、含磷53% ;氯化鉀含鉀60%。實施例I :低配水稻生態專用肥
基蘗肥N =P2O5 =K2O=14 15 :7 8 :7 8,硫酸鋅2%,四水硼酸鈉(硼砂)3%,雙氰胺(抗硝化抑制劑)2%。IOOkg復合肥中,尿素29kg ;磷酸ー銨15kg ;氯化鉀13kg ;硫酸鋅2kg ;硼砂3kg ;雙氰胺(抗硝化抑制劑)2kg,肥料填充料(磷礦粉、石灰石或者泥炭)36kg。穗肥N K20=14 15 21 22,四水硼酸鈉6%。IOOkg復合肥中,尿素32kg ;氯化鉀36kg ;硼砂6kg ;肥料填充料(磷礦粉、石灰石或者泥炭)26kg。實施例2 :中配水稻生態專用肥
基蘗肥N =P2O5 K20=17 18 :7 8 :9 10,硫酸鋅2%,四水硼酸鈉3%,雙氰胺(抗硝化抑制劑)2%。IOOkg復合肥中,尿素35kg ;磷酸ー銨19kg ;氯化鉀17kg ;硫酸鋅2kg ;硼砂3kg ;雙氰胺(抗硝化抑制劑)2kg,肥料填充料(磷礦粉、石灰石或者泥炭)22kg。穗肥N K20=17 18 :24 25,四水硼酸鈉6%。IOOkg復合肥中,尿素39kg ;氯化鉀41kg ;硼砂6kg ;肥料填充料(磷礦粉、石灰石或者泥炭)14kg。實施例3 :高配水稻生態專用肥
基蘗肥N =P2O5 K20=21 22 :9 10 14 15,硫酸鋅2%,四水硼酸鈉3%,雙氰胺(抗硝化抑制劑)2%。IOOkg復合肥中,尿素41kg ;磷酸ー銨19kg ;氯化鉀23kg ;硫酸鋅2kg ;硼砂3kg ;雙氰胺(抗硝化抑制劑)2kg ;肥料填充料(磷礦粉、石灰石或者泥炭)10kg。穗肥N K20=22 23 ,21 28,四水硼酸鈉6%。IOOkg復合肥中,尿素47kg ;氯化鉀47kg ;硼砂6kg。實施例4 :根據不同土壌肥力設計的水稻生態專用肥基蘗肥尿素38kg ;磷酸ー銨18kg ;氯化鉀20kg ;硫酸鋅2kg ;硼砂2kg ;雙氰胺(抗硝化抑制劑)2kg ;肥料填充料(磷礦粉、石灰石或者泥炭)18kg。穗肥尿素45kg ;氯化鉀45kg ;硼砂5kg ;肥料填充料(磷礦粉、石灰石或者泥炭)5kg。實施例5 :根據不同土壌肥力設計的水稻生態專用肥
基蘗肥尿素30kg ;磷酸ー銨16kg ;氯化鉀15kg ;硫酸鋅3kg ;硼砂3kg ;雙氰胺(抗硝化抑制劑)3kg ;肥料填充料(磷礦粉、石灰石或者泥炭)30kg。穗肥尿素35kg ;氯化鉀38kg ;硼砂2kg ;肥料填充料(磷礦粉、石灰石或者泥炭)25kg。實施例6 :單季直播稻施用方法
播種至分蘗期,每畝施基蘗肥50公斤,建議分2-3次施用,基、苗、蘗分別為20公斤、10公斤、20公斤,或者基、蘗分別為30公斤、20公斤。幼穗分化期,每畝施用專用穗肥20公斤。實施例7 :單季移栽稻施用方法
每畝施基蘗肥50公斤,建議全部作基肥。幼穗分化期,每畝施用專用穗肥20公斤。實施例8
將本發明中制得的水稻生長專用肥用于2012年早稻生產。在大田試驗條件下,取中產田塊,直播方式種植水稻,應用本發明中的低配比例,每畝使用專用基蘗肥30公斤作為基月巴,20公斤作為蘗肥,幼穗分化期,使用專用穗肥20公斤,整個生育期每畝施氮量為11kg。對照為高產栽培的施肥,以45%復合肥與尿素為主,整個生育期每畝施氮量為13kg左右。結果顯示,同常規施肥相比,專用肥在低氮投入的條件下,產量沒有顯著下降,而收獲指數則比對照提高16. 7%,氮素農學利用率更是提高了 23%。本產品的苗蘗肥效果顯著,同對照相比,專用肥顯著縮短了水稻達到分蘗盛期的時間,即前期分蘗發生快,生長旺盛。且成穗率也比對照高14. 3%。表I
權利要求
1.水稻生態專用肥,其特征在于包括基蘗肥和穗肥,所述的基蘗肥由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組分構成尿素29 41%、磷酸ー銨15 19%、氯化鉀13 23%、硫酸鋅2 5%、硼砂2 5%、抗硝化抑制劑2 5%和肥料填充料10 36% ;所述的穗肥由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組分構成尿素32 47%、氯化鉀36 47%、硼砂2 8%和肥料填充料0 30%。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水稻生態專用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硝化抑制劑為雙氰胺。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水稻生態專用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肥料填充料為磷礦粉、石灰石或者泥炭。
4.如權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水稻生態專用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蘗肥由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組分構成尿素30 38%、磷酸ー銨16 18%、氯化鉀15 20%、硫酸鋅2 3%、硼砂2 3%、抗硝化抑制劑2 3%和肥料填充料15 30%。
5.如權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水稻生態專用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穗肥由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組分構成尿素35 45%、氯化鉀38 45%、硼砂4 6%和肥料填充料5 25%。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水稻生態專用肥的施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播種至分蘗期,每畝水稻田分I 3次施基蘗肥45 55公斤;幼穗分化期,每畝水稻田施穗肥15 25公斤。
全文摘要
水稻生態專用肥及其施用方法,屬于肥料技術領域。該水稻生態專用肥包括基蘗肥和穗肥,該施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播種至分蘗期,每畝水稻田分1~3次施基蘗肥45~55公斤;幼穗分化期,每畝水稻田施穗肥15~25公斤。本發明的水稻生態專用肥根據水稻的生長特點和需肥特性設計,通過調整大量元素NPK的比例,添加水稻生長特異性微量元素、抗硝化抑制劑等化學藥品,在滿足水稻在整個生長期內對主要營養元素和微量元素的需求外,通過增強肥效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增產增收。本發明的施用方法,根據水稻生育中有兩個需肥高峰期而設計,施用方法科學合理,便于水稻吸收的同時,降低了施用成本。
文檔編號C05G3/08GK102838431SQ20121030222
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3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3日
發明者陳松, 章秀福, 王丹英, 徐春梅 申請人:中國水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