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寒地水稻高效環保灌溉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ー種水稻灌溉方法。
背景技術:
20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就開始進行各種節水種植水稻的探索,提出了適時烤田的栽培技木。60年代推行了淺水灌溉技術,直至70年代中期提出淺濕灌溉以前,水稻栽培仍然不脫離傳統的淹灌方式。我國傳統的水稻灌溉技術是以稻田水分狀況及其調節方式來表示的,一般可分為長期保持水層、長期水層與曬田或濕潤相結合、長期無水層的干干濕濕型和水層、濕潤、干田相結合四種類型。進入到80年代后,水稻淺濕灌溉試驗成功(毛順來等,1997);河海大學以李壽聲、彭世彰為代表的一批灌溉科技工作者成功研究出“節水高產水稻控制灌溉技木”;出現于美國中部和南部干早大平原的非充分灌溉(亦稱“限水灌 溉”或缺水灌溉)傳入我國后,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調虧灌溉和水稻非充分灌溉技術理論(劉肇祎,2004)。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范圍內的水稻節水高產灌溉技術研究與應用迅速發展,出現了ー批水稻節水灌溉(包括秧田灌溉和本田灌溉)新技木,目前,各地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在試驗研究基礎上,水稻節水灌溉技術已由淺水灌發展到水稻控制灌溉(調虧灌溉)技術、非充分灌溉技術,另外,還有適用于氣候濕潤、地勢平坦和土質肥沃粘重地區的水稻“薄、淺、濕、曬”灌溉,以及水稻薄露灌溉,水稻葉齡模式灌溉和水稻旱育稀植、水稻覆膜栽培等灌溉技術(梅旭榮等,2007 ;魏鐵軍等,2008 ;黃秋嬋,2007)。但是目前公開的方法較少涉及作物生產均衡態以及土壌水分配套條件。不能解決寒地水稻節水生產問題,難以指導寒地節水稻作的推廣。水稻控制灌溉技術屬于調虧灌溉范疇,最早由河海大學提出,又簡稱控灌,是指稻苗(秧苗)本田移栽后,田面保持5 30mm薄水層返青活苗,在返青后的各生育階段,田面不再建立灌溉水層,以根層土壌水分作為控制指標,確定灌水時間和灌水定額的一項新技木。土壤水分控制上限為飽和含水率,下限則視水稻不同生育階段,分別取稻田土土壤飽和含水率的609Γ80%組合。這是根據水稻各生育期對水分需求的敏感程度和節水灌溉條件下水稻的需水規律,在發揮水稻自身的適應能力和調節機能的基礎上,進行適時適量科學供水的灌水新技木。黑龍江省在應用其技術過程中,發現其存在如下不足沒有針對寒地特征和發展需求制定的土壌含水量上下限,提出的節水灌溉方法雨水利用率不高,以往灌溉技術無蓄雨指標,其產量、品質、抗逆效果不夠明確,在指導寒地水稻生產實踐中急需ー種基于現實生產條件,操作性強的灌溉方法;因此現在現有寒地水稻灌溉方法存在水浪費、水分生產效率低和灌溉水利用效率低,且雨水利用率不高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要解決現有寒地水稻灌溉方法存在水浪費、水分生產效率低和灌溉水利用效率低,且雨水利用率不高的問題;而提供ー種寒地水稻高效環保灌溉方法。ー種寒地水稻高效環保灌溉方法,具體是按以下步驟操作進行的一、泡田期在水稻泡田期先按用水量80m3/畝 120m3/畝進行灌水,然后泡田3飛天,當1/6 1/2的田塊出露時進行移栽;ニ、返青期①、在水稻返青期稻田水用水的下限指標為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70°/Γ80%,在水稻返青期稻田水用水的上限指標為稻田水水層深度為O. lcmlcm,即每當自然落干至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70°/Γ80%時進行灌水,且灌水后稻田水水層深度為O. lcmlcm,②、若在水稻返青期遭遇寒潮,則稻田水水層深度保持在5cnT6Cm之間,且寒潮過后將稻田水全部放出、若在水稻返青期出現降雨,則將雨水攔蓄在稻田內,但保持稻田水水層深度不超過2cm ;三、分蘗期①、在水稻分蘗初期稻田水用水的下限指標為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909Γ95%,在水稻分蘗初期稻田水用水的上限指標為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即每當自然落干至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90°/Γ95%時進行灌水,且灌水后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 ;
②、在水稻分蘗中期稻田水用水的下限指標為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709Γ80%,在水稻分蘗中期稻田水用水的上限指標為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即每當自然落干至稻田土土壤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70°/Γ80%時進行灌水,且灌水后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 、在水稻分蘗后期稻田水用水保持在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 含水率的709Γ80%之間、若在水稻分蘗期日平均水溫低于20°C吋,則稻田水水層深度保持在3cm±0. 3cm之間,且實行早晚串灌; 、若在水稻分蘗初期和中期出現降雨,則將雨水攔蓄在稻田內,但保持稻田水水層深度不超過5cm,若在水稻分蘗后期出現降雨,則全部排出;四、拔節孕穗期①、在水稻拔節孕穗前期稻田水用水的下限指標為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809Γ90%,在水稻拔節孕穗前期稻田水用水的上限指標為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即每當自然落干至稻田土土壤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80°/Γ90%時進行灌水,且灌水后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 、在水稻拔節孕穗后期稻田水用水的下限指標為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909Γ95%,在水稻拔節孕穗后期稻田水用水的上限指標為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即每當自然落干至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90°/Γ95%時進行灌水,且灌水后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 、若在水稻拔節孕穗期日平均氣溫低于18°C吋,則稻田水水層深度保持在10cnTl5Cm之間、若在水稻拔節孕穗期出現降雨,則將雨水攔蓄在稻田內,但保持稻田水水層深度不超過5cm;五、抽穗開花期①、在水稻抽穗開花期稻田水用水的下限指標為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80°/Γ90%,在水稻抽穗開花期稻田水用水的上限指標為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即每當自然落干至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809Γ90%時進行灌水,且灌水后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②、若在水稻抽穗開花期出現降雨,則將雨水攔蓄在稻田內,但保持稻田水水層深度不超過5cm ;六、乳熟期①、在水稻抽穗開花期稻田水用水的下限指標為稻田土土壤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7 O °/Γ 8 O %,在水稻抽穗開花期稻田水用水的上限指標為稻田水水層深度為O. lcmlcm,即每當自然落干至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70°/Γ80%時進行灌水,且灌水后稻田水水層深度為O. lcm^2cm 、若在水稻乳熟期出現降雨,則將雨水攔蓄在稻田內,但保持稻田水水層深度不超過5cm;七、黃熟期
①、在水稻黃熟初期補灌一次,灌水至稻田水水層深度為O. lcnTO. 5cm,然后自然落干;②、若在水稻黃熟初期出現降雨,則將雨水攔蓄在稻田內,但保持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然后自然落干。本發明優點一、本發明寒地水稻高效環保灌溉方法節水效果十分顯著。試驗統計,常規淺灌平均每畝凈定額390m3左右(黑龍江省平均420 450m3),本發明寒地水稻高效環保灌溉方法控制灌溉平均每畝240m3,節水幅度38% ;水分生產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別比常規灌溉提高44%和87% ;返青至分蘗末期是黑龍江省最干旱時期,控灌比常規灌溉灌水次數減少2次,減少37%,灌水量減少41% ;顯示出控制灌溉對水稻春季渴水期減少灌水次數和灌水量起到了顯著的效果,對抗春旱、保春種意義重大;ニ、本發明寒地水稻高效環保灌溉方法控制灌溉水稻在高產、保質的條件下,顯著提高水稻的抗逆能力;病株率平均降低43%,病葉率平均降低42%,抗倒伏和抗病能力大大提高;三、本發明寒地水稻高效環保灌溉方法控制灌溉對水田環境產生積極影響,干濕交替、無水層管理的控制灌溉方式,減少了向周邊環境的營養排水,從而降低了水稻灌區的面源污染;控制灌溉改變了水層覆蓋狀況下的土壤微生物的厭氧生存環境,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
圖I是試驗一土壤時間-水分變化曲線圖。
具體實施方式
具體實施方式
一本實施方式是ー種寒地水稻高效環保灌溉方法,具體是按以下步驟操作進行的一、泡田期在水稻泡田期先按用水量80m3/畝 120m3/畝進行灌水,然后泡田3飛天,當1ΑΓ1/2的田塊出露時進行移栽;ニ、返青期①、在水稻返青期稻田水用水的下限指標為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709Γ80%,在水稻返青期稻田水用水的上限指標為稻田水水層深度為O. lcmlcm,即每當自然落干至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70°/Γ80%時進行灌水,且灌水后稻田水水層深度為O. lcmlcm,②、若在水稻返青期遭遇寒潮,則稻田水水層深度保持在5cnT6Cm之間,且寒潮過后將稻田水全部放出;
③、若在水稻返青期出現降雨,則將雨水攔蓄在稻田內,但保持稻田水水層深度不超過2cm ;
三、分蘗期①、在水稻分蘗初期稻田水用水的下限指標為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909Γ95%,在水稻分蘗初期稻田水用水的上限指標為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即每當自然落干至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909Γ95%時進行灌水,且灌水后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 、在水稻分蘗中期稻田水用水的下限指標為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709Γ80%,在水稻分蘗中期稻田水用水的上限指標為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即每當自然落干至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709Γ80%時進行灌水,且灌水后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 、在水稻分蘗后期稻田水用水保持在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709Γ80%之間、若在水稻分蘗期日平均水溫低于20°C吋,則稻田水水層深度保持在3cm±0. 3cm之間,且實行早晚串灌; 、若在水稻分蘗初期和中期出現降雨,則將雨水攔蓄在稻田內,但保持稻田水水層深度不超過5cm,若在水稻分蘗后期出現降雨,則全部排出;四、拔節孕穗期①、在水稻拔節孕穗前期稻田水用水的下限指標為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809Γ90%,在水稻拔節孕穗前期稻田水用水的上限指標為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即每當自然落干至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80°/Γ90%時進行灌水,且灌水后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 !②、在水稻拔節孕穗后期稻田水用水的下限指標為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909Γ95%,在水稻拔節孕穗后期稻田水用水的上限指標為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即每當自然落干至稻田土土壤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90°/Γ95%時進行灌水,且灌水后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③、若在水稻拔節孕穗期日平均氣溫低于18°C吋,則稻田水水層深度保持在10cnTl5Cm之間、若在水稻拔節孕穗期出現降雨,則將雨水攔蓄在稻田內,但保持稻田水水層深度不超過5cm ;五、抽穗開花期①、在水稻抽穗開花期稻田水用水的下限指標為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809Γ90%,在水稻抽穗開花期稻田水用水的上限指標為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即每當自然落干至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809Γ90%時進行灌水,且灌水后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 、若在水稻抽穗開花期出現降雨,則將雨水攔蓄在稻田內,但保持稻田水水層深度不超過5cm;六、乳熟期①、在水稻抽穗開花期稻田水用水的下限指標為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709Γ80%,在水稻抽穗開花期稻田水用水的上限指標為稻田水水層深度為O. lcmlcm,即每當自然落干至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709Γ80%時進行灌水,且灌水后稻田水水層深度為O. lcmlcm;②、若在水稻乳熟期出現降雨,則將雨水攔蓄在稻田內,但保持稻田水水層深度不超過5cm;七、黃熟期①、在水稻黃熟初期補灌一次,灌水至稻田水水層深度為
O.lcnTO. 5cm,然后自然落干、若在水稻黃熟初期出現降雨,則將雨水攔蓄在稻田內,但保持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然后自然落干。 本實施方式為淺灌、濕潤、干控循環交替進行,本實施方式包括水稻各生育期土壤含水量的控制;各水稻生育期的水分調控上限指標為相應水層深度,下限指標按不同生育期取稻田土土壤飽和含水率的70°/Γ90%進行組合。注意生育期轉換。種稻對生育期的識別很重要,不同生育期灌水和農業措施是不同的。在生育期轉換問題上,提出“時到不等苗,苗到不等吋”的調控方法?!皶r到不等苗”,即不管水稻處于哪個生育期(分蘗末期除外),土壌水分到了土壤控制下限則灌水至上限,土壌水分未達到控制下限,不需要灌水;“苗到不等吋”,即水稻生長發育到分蘗末期,不管土壌水分是否控制到下限,都要及時排水曬田重控。過了分蘗末期,到了拔節孕穗期(需水敏感期)則必須灌水至土壌水分上限。本實施方式用于三江平原白漿土地比例較大,及其怕旱、怕澇,遇旱成裂的特性,提高各生育期控灌處理土壤含水量控制在下限指標上限值;分蘗前期藥、肥結合,建立一次水層,即分蘗前期采取滅草打藥與分蘗肥同時進行,一次性建立水層,灌水封閉7天后排空,并繼續執行80%的土壌水分下限標準;滲漏較重的地區利用地表水灌溉,需要充分考慮控灌后接續水源的保證問題;灌溉方式上要視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即當用水緊張時,雖然土壤水分還沒有到控制下限,可視水源具體情況提前補水;以少灌、勤灌為好,防止一次水層過大,増加滲漏量;土地肥力高的地區嚴格按試驗標準調控土壌水分,土地肥力低的地區可適當上浮設計標準5%左右。本實施方式實施還有兩個基本前提,ー是要求格田要平整,高差不能太大,單個格田內土壌高差控制在廣2公分內。ニ是水源保障程度要高,需要水時能及時補灌。本實施方式寒地水稻高效環保灌溉方法節水效果十分顯著。試驗統計,常規淺灌平均每畝凈定額390m3左右(黑龍江省平均420 450m3),本實施方式寒地水稻高效環保灌溉方法控制灌溉平均每畝240m3,節水幅度38% ;水分生產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別比常規灌溉提高44%和87% ;返青至分蘗末期是黑龍江省最干旱時期,控灌比常規灌溉灌水次數減少2次,減少37%,灌水量減少41% ;顯示出控制灌溉對水稻春季渴水期減少灌水次數和灌水量起到了顯著的效果,對抗春旱、保春種意義重大。本實施方式寒地水稻高效環保灌溉方法控制灌溉水稻在高產、保質的條件下,顯著提高水稻的抗逆能力;病株率平均降低43%,病葉率平均降低42%,抗倒伏和抗病能力大大提尚。本實施方式寒地水稻高效環保灌溉方法控制灌溉對水田環境產生積極影響,干濕交替、無水層管理的控制灌溉方式,減少了向周邊環境的營養排水,從而降低了水稻灌區的面源污染;控制灌溉改變了水層覆蓋狀況下的土壌微生物的厭氧生存環境,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
具體實施方式
ニ 本實施方式與具體實施方式
一的不同點是步驟一中在水稻泡田期先按用水量90m3/畝IlOm3/畝進行灌水,然后泡田3飛天,當1/3的田塊出露時進行移栽。其他與具體實施方式
一相同。采用下述試驗驗證本發明效果 試驗ーー種寒地水稻高效環保灌溉方法,具體是按以下步驟操作進行的一、泡田期在水稻泡田期先按用水量IOOm3/畝進行灌水,然后泡田4天,當1/3的田塊出露時進行移栽,至5月14日移栽全部結束;ニ、返青期在5月15日對稻田進行灌水,灌水至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m,然后自然落干至5月22日,在5月22日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70%,水稻返青期結束;三、分蘗期在5月23日對稻田進行灌水,灌水至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m,然后自然落干至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80%,出現降雨,保持稻田水水層深度為5cm,然后自然落干至稻田水水層深度為1cm,再次出現降雨,降雨至稻田水水層深度為4cm,然后自然落干至6月11日,在6月11日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90%,在6月12日對稻田進行灌水,灌水至稻田水水層深度為1cm,然后自然落干至7月6日,在7月6日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70%,水稻分蘗期結束;
四、拔節孕穗期在7月7日對稻田進行灌水,灌水至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m,然后自然落干至7月10日,在7月10日稻田土土壤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95%,在7月11日出現降雨,至7月13日降雨至稻田水水層深度為1cm,然后自然落干至7月15日,在7月15日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95%,在7月16日出現降雨,至7月18日降雨至稻田水水層深度為I. lcm,然后自然落干至7月21日,在7月21日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95%,在7月22日出現降雨,至7月24日降雨至稻田水水層深度為I. 3cm,然后自然落干至7月26日,在7月26日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95%,水稻拔節孕穗期結束;五、抽穗開花期在7月27日對稻田進行灌水,灌水至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m,然后自然落干至8月I日,在8月I日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95%;在8月2日出現降雨,至8月4日降雨至稻田水水層深度為I. 1cm,然后自然落干至8月6日,在8月6日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95%;在8月7日出現降雨,至8月10日降雨至稻田水水層深度為1cm,水稻抽穗開花期結束;六、乳熟期自8月11日起自然落干至8月18日,在8月18日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85%;在8月19日進行灌水,灌水至稻田水水層深度為O. 1cm,然后自然落干至8月28日,在8月28日稻田土土壤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80%,水稻乳熟期結束;七、黃熟期從8月29日進行灌水后自然落干至9月4日,在9月4日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70%;在9月5日出現降雨,降雨至稻田水水層深度為I. 2cm,然后自然落干至9月18日,在9月18日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70%,水稻黃熟期結束。本試驗水稻品種為空育131。記錄本試驗自5月15日至9月18日的土壤水分變化,如圖I所示,圖I是土壤時間-水分變化曲線圖,圖I的橫坐標為日期,縱坐標為土壤水分控制范圍,縱坐標以O或100%為分界線,分界線以上表示稻田水水層深度變化范圍,分界線以下表示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的變化范圍。將本試驗培育水稻的根系與常規灌溉方法培育水稻的根系進行對比,結果如表I所示,通過表I可知,采用本試驗灌溉方法培育水稻的根系比常規灌溉方法培育水稻的根系健康。表I
權利要求
1.ー種寒地水稻高效環保灌溉方法,其特征在于寒地水稻高效環保灌溉方法是按以下步驟操作進行的一、泡田期在水稻泡田期先按用水量80m3/畝 120m3/畝進行灌水,然后泡田3飛天,當1ΑΓ1/2的田塊出露時進行移栽;ニ、返青期①、在水稻返青期稻田水用水的下限指標為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709Γ80%,在水稻返青期稻田水用水的上限指標為稻田水水層深度為O. lcm^2cm,即每當自然落干至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70°/Γ80%時進行灌水,且灌水后稻田水水層深度為O. lcmlcm,②、若在水稻返青期遭遇寒潮,則稻田水水層深度保持在5cnT6Cm之間,且寒潮過后將稻田水全部放出;③、若在水稻返青期出現降雨,則將雨水攔蓄在稻田內,但保持稻田水水層深度不超過2cm ;三、分蘗期①、在水稻分蘗初期稻田水用水的下限指標為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 水率的909Γ95%,在水稻分蘗初期稻田水用水的上限指標為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即每當自然落干至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909Γ95%時進行灌水,且灌水后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 、在水稻分蘗中期稻田水用水的下限指標為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709Γ80%,在水稻分蘗中期稻田水用水的上限指標為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即每當自然落干至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709Γ80%時進行灌水,且灌水后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 、在水稻分蘗后期稻田水用水保持在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709Γ80%之間、若在水稻分蘗期日平均水溫低于20°C吋,則稻田水水層深度保持在3cm±0. 3cm之間,且實行早晩串灌;⑤、若在水稻分蘗初期和中期出現降雨,則將雨水攔蓄在稻田內,但保持稻田水水層深度不超過5cm,若在水稻分蘗后期出現降雨,則全部排出;四、拔節孕穗期①、在水稻拔節孕穗前期稻田水用水的下限指標為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809Γ90%,在水稻拔節孕穗前期稻田水用水的上限指標為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即每當自然落干至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80°/Γ90%時進行灌水,且灌水后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 !②、在水稻拔節孕穗后期稻田水用水的下限指標為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909Γ95%,在水稻拔節孕穗后期稻田水用水的上限指標為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即每當自然落干至稻田土土壤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90°/Γ95%時進行灌水,且灌水后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③、若在水稻拔節孕穗期日平均氣溫低于18°C吋,則稻田水水層深度保持在10cnTl5Cm之間、若在水稻拔節孕穗期出現降雨,則將雨水攔蓄在稻田內,但保持稻田水水層深度不超過5cm;五、抽穗開花期①、在水稻抽穗開花期稻田水用水的下限指標為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809Γ90%,在水稻抽穗開花期稻田水用水的上限指標為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即每當自然落干至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809Γ90%時進行灌水,且灌水后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 、若在水稻抽穗開花期出現降雨,則將雨水攔蓄在稻田內,但保持稻田水水層深度不超過5cm ;六、乳熟期①、在水稻抽穗開花期稻田水用水的下限指標為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709Γ80%,在水稻抽穗開花期稻田水用水的上限指標為稻田水水層深度為O. Icm^cm,即每當自然落干至稻田土土壌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709Γ80%時進行灌水,且灌水后稻田水水層深 度為O. lcmlcm;②、若在水稻乳熟期出現降雨,則將雨水攔蓄在稻田內,但保持稻田水水層深度不超過5cm;七、黃熟期①、在水稻黃熟初期補灌一次,灌水至稻田水水層深度為O.IcnTO. 5cm,然后自然落干、若在水稻黃熟初期出現降雨,則將雨水攔蓄在稻田內,但保持稻田水水層深度為2cnT3cm,然后自然落干。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寒地水稻高效環保灌溉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一中在水稻泡田期先按用水量90m3/畝IlOm3/畝進行灌水,然后泡田3飛天,當1/3的田塊出露時進行移栽。
全文摘要
一種寒地水稻高效環保灌溉方法,它涉及一種水稻灌溉方法。本發明的目的是要解決現有寒地水稻灌溉方法存在水浪費、水分生產效率低和抗逆能力差,且雨水利用率不高的問題。方法在水稻泡田期先按用水量80m3/畝~120m3/畝進行灌水,然后泡田3~5天;在水稻返青期、分蘗期初期、分蘗期中期、拔節孕穗期、抽穗開花期和乳熟期稻田水用水控制在下限稻田土土壤含水量為土壤飽和含水率的70%~90%至上限為稻田水水層深度為0.1cm~3cm之間;在水稻分蘗后期稻田土土壤含水量保持在土壤飽和含水率的70%~80%之間;在水稻黃熟初期補灌一次,然后自然落干。本發明主要用于寒地水稻灌溉。
文檔編號A01G1/00GK102823402SQ201210311239
公開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9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9日
發明者呂純波, 王振剛, 魏邦記, 孫勇, 趙書田, 李剛 申請人:黑龍江省水利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