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微量給藥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實驗給藥設備。
背景技術:
目前的微量給藥系統按工作流程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將帶塑膠外螺紋的外管金屬段于指定位置殖入動物試驗部位并固定好;其次是將帶有連接軟管的內管外露金屬管段穿過外管內孔插入到預定深度后并用鎖緊螺帽鎖緊固定,再用注射器將藥液通過連接軟管及內管進而注入動物內組織完成給藥;三是給藥完成后拔出內管,并換用螺帽鎖緊封住外管內孔,方便再次給藥。目前給藥形式多種多樣,但不外乎分一次給藥和多次給藥 。一次給藥操作簡單,只需用注射器扎針注射即可完成,常見于臨床應用。多次給藥需要采取預埋針管的方式分次給藥,而微量給藥系統正是實現多次給藥所不可或缺的器材。微量給藥系統的給藥過程可以連續或間斷性分多次進行,且并不造成實驗動物的再次創傷。然而,對于同一外管需采用不同粗細內管給藥時,內、外管間無法直接密封,這樣,在給藥過程中藥液就容易由管間間隙內溢出流失,造成實驗數據誤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配用多種內管、密封性好的微量給藥系統。本發明為達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一種微量給藥系統,包括導管、注射內管、鎖緊螺帽、導管芯;給藥時,導管、注射內管、鎖緊螺帽組合為一體;封口時,導管和導管芯組合為一體;導管沿軸心設有導管通孔,管身外圈設有螺紋,導管螺紋的前端設有一錐臺,錐臺沿軸向延伸形成一圓柱體,導管通孔的后端設置有插入段,導管通孔與插入段可通過注射內管的注射管;注射內管沿軸心設有注射內管通孔,注射內管通孔的后端設有與錐臺配合的斜口,注射內管通孔的后段與圓柱體密封配合;設有注射管,注射管的前段固定在注射內管通孔的前段,注射管后端延伸至可穿過導管插入段的長度;注射內管的外形前端為圓柱體,該圓柱體可套接PE管,后段圓柱體的直徑大于前段圓柱體的直徑,前后段圓柱體之間通過斜臺過度;鎖緊螺帽沿軸心設有與注射內管的外形配合的內孔,內孔可容納注射內管,內孔的前端設有與導管外螺紋相配合的內螺紋;導管芯設有與導管外螺紋配合的內螺紋孔,該內螺紋孔的后端設有與導管錐臺配合的帶錐臺的內孔;給藥時,注射管穿過導管插入段,注射內管的前端安裝在導管的后端,鎖緊螺帽套在注射內管上,鎖緊螺帽通過螺紋與導管連接;封口時,導管芯通過螺紋與導管連接??蛇x地,所述錐臺沿軸向延伸形成一圓錐體,注射內管的內孔為錐形與圓錐體密封配合。
優選地,所述導管芯內孔后端植埋有金屬芯,金屬芯沿軸心設置伸出導管芯后端面并延伸至可穿過導管插入段的長度。本發明解決了一次預埋外管,不同粗細內管配用仍能密封的難題。本發明密封性好,可有效防止藥液溢出流失從而造成實驗數據誤差。
圖I是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給藥狀態組裝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封口狀態組裝示意圖;圖3是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導管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注射內管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鎖緊螺帽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發明較佳實施例的導管芯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如圖I、圖2所示,一種微量給藥系統,包括導管I、注射內管2、鎖緊螺帽3、導管芯
4;給藥時,導管I、注射內管2、鎖緊螺帽3組合為一體;封口時,導管I和導管芯4組合為一體。如圖3所示,導管I沿軸心設有導管通孔104,管身外圈設有螺紋103,導管螺紋的前端設有一錐臺101,錐臺101沿軸向延伸形成一圓柱體102,導管通孔104的后端設置有插入段105,導管通孔104與插入段105可通過注射內管2的注射管206。如圖4所示,注射內管2沿軸心設有注射內管通孔201,注射內管通孔的后端設有與錐臺101配合的斜口 202,注射內管通孔的后段與圓柱體102密封配合;設有注射管206,注射管206的前段固定在注射內管通孔201的前段,注射管后端延伸至可穿過導管插入段105的長度;注射內管2的外形前端為圓柱體204,該圓柱體204可套接PE管,后段圓柱體203的直徑大于前段圓柱體的直徑,前后段圓柱體之間通過斜臺205過度。如圖5所示,鎖緊螺帽3沿軸心設有與注射內管2的外形配合的內孔301,內孔301可容納注射內管2,內孔的前端設有與導管I外螺紋相配合的內螺紋302。內螺紋302的后端是與注射內管錐臺相配合的內錐面,內錐面后端是通孔,通孔可貫穿PE軟管。如圖6所示,導管芯4設有與導管外螺紋配合的內螺紋孔401,該內螺紋孔401的后端設有與導管錐臺配合的帶錐臺的內孔。給藥時,注射管206穿過導管插入段105,注射內管2的前端安裝在導管I的后端,鎖緊螺帽3套在注射內管2上,鎖緊螺帽3通過螺紋與導管I連接;封口時,導管芯4通過螺紋與導管I連接。導管I的延伸圓柱體與注射內管2的配合,還可以是,所述錐臺101沿軸向延伸形成一圓錐體102,注射內管2的內孔為圓錐形與圓錐體102密封配合。圓錐體102更便于導管I的后端插入注射內管2中,同時密封效果更佳。如圖2所不,導管芯4設有內孔401,該內孔401與導管I的后段相配合,導管芯4通過螺紋與導管I連接。所述導管芯的內孔401與注射內管2的后端管配合,孔內設有與注射內管2錐臺相配合的錐孔402,錐孔下方的孔壁設有與導管外螺紋相配合的內螺紋403。如圖2、圖5所示,所述導管芯4內孔后端植埋有金屬芯404,金屬芯404沿軸心設置伸出導管芯后端面并延伸至可穿過導管插入段的長度。金屬芯404插入導管插入段105,可將導管開口封蓋住,防止藥液外泄;同時也防止導管插入段105中注入實驗體的體液凝結造成堵塞。所述導管芯4的外壁上設有防滑紋405。防滑紋405的設置,方便使用者旋緊導管芯4.操作過程預先將實驗動物進行麻醉及固定處理,并在其試驗部位根據導管插入段105外露長短和大小開鉆小孔,將導管插入段105插入鉆孔內,并用粘接劑將導管I與動物試驗部位粘接牢固;注射內管前圓柱段204套好細長PE管,再將注射內管的注射管206插入導管孔內到底并將注射內管2與導管I貼緊,緊接著用鎖緊螺帽3透過PE管及注射內 管2,使其內牙螺紋與導管I外螺紋連接鎖緊。至此,就可以通過注射器或其它壓力注藥器械將藥液經由PE管、注射內管2而注入動物試驗部位;注射給藥完成后松開鎖緊螺帽3,取出注射內管2,再將導管芯4的中間金屬芯404插入導管內孔并鎖緊在導管I上,這樣,就把導管孔封蓋住了,同時由于金屬芯404是透過導管內孔插入與內管同樣的深度,在繼續給藥時,即可拔除導管芯4、重新插入注射內管并鎖緊后進行給藥。導管上小圓柱102與注射內管內孔201間以錐面形式緊密配合,這樣,即使有注射的部分藥液順著導管內孔與注射內管間間隙溢出的話,也不會外泄出來。本發明密封性好,可有效防止藥液溢出流失從而造成實驗數據誤差。同時創口部位密封,可多次重復啟用,實現連續或間斷性多次給藥,并免除試驗動物再次傷害。
權利要求
1.一種微量給藥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導管(I)、注射內管(2)、鎖緊螺帽(3)、導管芯(4);給藥時,導管(I)、注射內管(2)、鎖緊螺帽(3)組合為一體;封口時,導管(I)和導管芯(4)組合為一體; 導管(I)沿軸心設有導管通孔(104),管身外圈設有螺紋(103),導管螺紋的前端設有一錐臺(101),錐臺(101)沿軸向延伸形成一圓柱體(102),導管通孔(104)的后端設置有插入段(105),導管通孔(104)與插入段(105)可通過注射內管(2)的注射管(206); 注射內管(2)沿軸心設有注射內管通孔(201),注射內管通孔的后端設有與錐臺(101)配合的斜口(202),注射內管通孔的后段與圓柱體(102)密封配合;設有注射管(206),注射管(206)的前段固定在注射內管通孔(201)的前段,注射管后端延伸至可穿過導管插入段(105)的長度;注射內管(2)的外形前端為圓柱體(204),該圓柱體(204)可套接PE管,后段圓柱體(203)的直徑大于前段圓柱體的直徑,前后段圓柱體之間通過斜臺(205)過度; 鎖緊螺帽(3)沿軸心設有與注射內管(2)的外形配合的內孔(301),內孔(301)可容納注射內管(2),內孔的前端設有與導管(I)外螺紋相配合的內螺紋(302); 導管芯(4)設有與導管外螺紋配合的內螺紋孔(401),該內螺紋孔(401)的后端設有與導管錐臺配合的帶錐臺的內孔; 給藥時,注射管(206)穿過導管插入段(105),注射內管(2)的前端安裝在導管(I)的后端,鎖緊螺帽(3 )套在注射內管(2 )上,鎖緊螺帽(3 )通過螺紋與導管(I)連接;封口時,導管芯(4)通過螺紋與導管(I)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微量給藥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錐臺(101)沿軸向延伸形成一圓錐體(102),注射內管(2)的內孔為錐形與圓錐體(102)密封配合。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微量給藥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管芯(4)內孔后端植埋有金屬芯(404),金屬芯(404)沿軸心設置伸出導管芯后端面并延伸至可穿過導管插入段(105)的長度。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微量給藥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管芯(4)的外壁上設有防滑紋(405)。
全文摘要
一種微量給藥系統,涉及生命科學、醫療衛生等領域的給藥設備。微量給藥系統,包括導管、注射內管、鎖緊螺帽、導管芯;給藥時,導管(1)、注射內管(2)、鎖緊螺帽(3)組合為一體;封口時,導管(1)和導管芯(4)組合為一體。PE管套裝在注射內管的小圓柱上,注射內管的注射管自導管前端沿內孔插入,鎖緊螺帽內通孔穿過PE管并與導管外螺紋旋合鎖緊連接,由于導管與注射內管間設有緊密配合的圓柱段,解決了密封的難題;拆除注射內管、PE管、鎖緊螺帽后,還可換用導管芯裝上,以密封導管開口,確保再次注射給藥使用。本發明解決了一次預埋外管,多次給藥、且不同粗細內管配用仍能密封的難題。本發明密封性好,可有效防止藥液溢出流失從而造成實驗數據誤差。
文檔編號A61D7/00GK102824225SQ201210336530
公開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29日
發明者修先帥 申請人:深圳市瑞沃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