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聯合收割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聯合收割機。
背景技術:
以往,在聯合收割機中,為了存積由脫粒裝置進行脫粒分選后的谷粒而具備有谷粒存積裝置。
而且,為了將在收割脫粒作業中存積于谷粒存積裝置的谷粒向卡車的載貨臺面等排出,而具備螺旋輸送機式的谷粒排出裝置。
作為所述谷粒排出裝置,在專利文獻I中公開了如下技術其構成為,在搭載于機體框架上的谷粒存積裝置的后側立設有搬送筒,所述搬送筒能夠以與設置于谷粒存積裝置的底部的搬送螺旋的軸心同軸的軸心為中心,自如地向機體外側方向轉動,并具有將該轉動位置保持在任意位置的制動器裝置。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6-340654公報
然而,上述專利文獻I 所記載的技術中,搬送筒的轉動位置是通過摩擦力來保持的,因此存在如下缺點該搬送筒的姿態不穩定,在排出作業中搬送筒的姿態變化、或排出位置偏移,容易造成谷粒的損失。
此外,在收割行走時或路上行走時,以縱姿態收納的搬送筒經常因機體的振動而容易向機體外側方向轉動。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高在谷粒排出作業中的搬送筒的操作性。
本發明為解決上述課題而采用以下的技術手段。
S卩,發明I記載的發明為聯合收割機,其在具備行走裝置(20)的機體框架(3)的左右一側的部位設有脫粒裝置(18),在機體框架(3)的左右另一側的部位設有谷粒存積裝置(I)和谷粒排出用的搬送筒(6),所述聯合收割機的特征在于,所述搬送筒(6)以及位于該搬送筒(6)的下部的第三筒部件(7)被支承為能夠繞前后方向的第一軸心(Y)自如地起伏轉動,在與所述第三筒部件(7)—體轉動的鎖定板(12)具備鎖定銷(13),在固定于所述機體框架(3)側的支承部件(11)形成多個孔(14),在所述第三筒部件(7)的后側面形成凹部(15),通過使所述鎖定銷(13)穿過孔(14)而與凹部(15)卡合,可分階段地調節搬送筒(6) 的起伏轉動位置。
發明2記載的發明為發明I記載的聯合收割機,其中,在所述支承部件(11)的周緣形成圓弧部(11a),沿所述圓弧部(Ila)形成所述多個孔(14)。
發明3記載的發明為發明2記載的聯合收割機,其中,從所述機體框架(3)向上方立設有支承框架(16),在所述支承部件(11)的比圓弧部(Ila)靠脫粒裝置(18)側的部位, 形成向機體前后方向彎曲的彎曲部(11b),該彎曲部(Ilb)與所述支承框架(16)連接。
發明4記載的發明為發明I至3中的任一項記載的聯合收割機,其中,在所述第三筒部件(7 )形成筒狀部(10 ),該筒狀部(10 )從該第三筒部件(7 )的內部朝向該第三筒部件(7)的外部向后方突出,在該筒狀部(10)內設有聯動機構(34),該聯動機構(34)使搬送螺旋(8)與內置于所述搬送筒(6)的揚谷螺旋軸(35)聯動,所述搬送螺旋(8)用于將所述谷粒存積裝置(I)內的谷粒向第三筒部件(7)側搬送,該筒狀部(10)的比第三筒部件(7)的后側面靠后側的部位由支承部件(11)軸支承。
發明5記載的發明為發明I至3中的任一項記載的聯合收割機,其中,所述聯合收割機具備對所述鎖定銷(13)向所述凹部(15)側施力的彈簧(39);使該鎖定銷(13)克服彈簧(39)的作用力向脫離凹部(15)的一側移動的凸輪(40a);以及使該凸輪(40a)旋轉的操作手柄(40)。
根據發明I記載的發明,在與第三筒部件(7) —體轉動的鎖定板(12)具備鎖定銷(13),在固定于所述機體框架(3)側的支承部件(11)形成多個孔(14),在第三筒部件(7)的后側面形成凹部(15),通過使鎖定銷(13)穿過孔(14)而與凹部(15)卡合,可分階段地調節搬送筒(6)的起伏轉動位置,因此,不僅能夠可靠地保持搬送筒(6)以及第三筒部件的轉動位置,還能夠防止鎖定銷(13)的彎曲等破損,從而提高耐久性,并且順暢地維持鎖定機構的動作。
根據發明2的發明,在發明I記載的發明的效果的基礎上,在所述支承部件(11)的周緣形成圓弧部(11a),沿所述圓弧部(Ila)形成所述多個孔(14),因此,使鎖定銷(13)與所述孔(14)卡合,能夠在多個轉動位置保持搬送筒(6)。
根據發明3記·載的發明,在發明2記載的發明的效果的基礎上,在支承部件(11)的比圓弧部(Ila)靠脫粒裝置(18)側的部位,形成向機體前后方向彎曲的彎曲部(I Ib),該彎曲部(Ilb)與支承框架(16)連接,因此,支承部件(11)的支承剛性增高,能夠更加可靠地保持搬送筒(6)的轉動位置。
根據發明4記載的發明,在發明I至3中的任一項記載的發明的效果的基礎上,形成有從第三筒部件(7)的內部朝向該第三筒部件(7)的外部向后方突出的筒狀部(10),在該筒狀部(10)內內置有使聯動搬送螺旋(8)與揚谷螺旋軸(35)聯動的聯動機構(34),該筒狀部(10)的比第三筒部件(7)的后側面靠后側的部位由支承部件(11)軸支承,因此,第三筒部件(7)以及搬送筒(6)的支承剛性高,能夠使搬送筒(6)的轉動順暢化。
根據發明5記載的發明,在發明I至3中的任一項記載的發明的效果的基礎上,所述聯合收割機具備對鎖定銷(13)向凹部(15)側施力的彈簧(39);使鎖定銷(13)克服彈簧(39)的作用力向脫離凹部(15)的一側移動的凸輪(40a);以及使該凸輪(40a)旋轉的操作手柄(40),因此,能夠可靠地保持鎖定銷(13)插入于孔(14)的狀態,并且通過操作手柄 (40)能夠容易地進行鎖定解除操作。
圖1是聯合收割機的側視圖。
圖2是聯合收割機的后視圖。
圖3是聯合收割機的俯視圖。
圖4是谷粒箱的主視圖。
圖5是谷粒箱的后視圖。
圖6是谷粒箱的俯視圖。
圖7是谷粒箱的右視圖。
圖8是谷粒箱的左視圖。
圖9是谷粒箱的右側下部的放大圖。
圖10是谷粒箱的右側下部的后視圖。
圖11是谷粒箱的下部的說明圖。
圖12是搬送螺旋部的說明圖。
圖13是搬送筒的下部周邊的說明圖。
圖14是圖13的主要部分放大圖。
圖15是圖14的俯視圖。
圖16是搬送筒的下部周邊的后視圖。
圖17是作用狀態的說明圖。
圖18是搬送筒的一部分的俯視圖。
圖19是機體框架的側視圖。
圖20是機體框架的俯視圖。
圖21是聯合收割機的說明用側視圖。
標號說明
1:谷粒存積裝置
3 :機體框架
6 :搬送筒
7 :第三筒部件
8 :搬送螺旋
10 :筒狀部
11 :支承部件
Ila :圓弧部
Ilb :彎曲部
12 :鎖定板
13 :鎖定銷
14 :孔
15 :凹部
16 :支承框架
18 :脫粒裝置
20 :行走裝置
34 :聯動機構
35 :揚谷螺旋軸
39 :彈簧
40 :操作手柄
40a :凸輪
Y :第一軸心。
具體實施方式
以普通型的聯合收割機為例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機體結構)
如圖1 圖3所示,聯合收割機構成為在機體框架3的下方設有行走裝置20,在機體框架3的上部左側的部位搭載有脫粒裝置18,在機體框架3的上部右側的部位搭載有谷粒存積裝置I和谷粒排出用的搬送筒6,在機體框架3上的谷粒存積裝置I前側的部位搭載有電子調速器式或者共軌燃料噴射式的發動機E,在行走裝置20的前方位置設有能夠自如地進行升降調節的收割裝置21。
(原動部、行走裝置、操縱部的結構)
如圖1、圖3所示,所述發動機E被在上表面具備座位25c的、能夠自如開閉的發動機罩El覆蓋。該發動機罩El的外側面由穿孔鐵板形成,為在過濾的同時吸入發動機冷卻用的外部氣體的結構。
所述行走裝置20在機體框架3的前部安裝有由發動機E通過靜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省略圖示)來驅動的變速箱M,所述行走裝置20構成為繞著由該變速箱M驅動的左右驅動輪22、軸支承于轉輪支承框架23a的多個轉輪23以及最后部的張緊輪23b卷繞有履帶24。而且,從位于最前方的轉輪23的下側到張緊輪23b的下側,配置有防止履帶24脫落的履帶導向件23c。該履帶導向件23c在其前后方向的3個地方通過螺栓緊固而安裝于轉輪支承框架23a。
所述靜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通過在操縱部25的一側設置的變速桿25a的前后撥動操作而變速。該靜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的耳軸和變速桿25a電連接。此外,在所述靜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具備通過將液壓馬達側的斜板角度在兩個位置進行切換而對輸出進行兩級變速的機構。而且,在所述變速箱M具備對該變速箱M內的傳動軸進行制動的停車制動器,并以如下方式進行連接通過對在操縱部25的腳踏板上配置的停車制動器踏板進行踩入操作使所述停車制動器進行制動動作。而且,在操縱部25的前部設有桿25b,通過對該桿25b的向左右方向的操作使機體轉動,通過對該桿25b的向前后方向的操作使收割裝置 21升降。
(收割裝置的結構)
如圖1、圖3所示,所述收割裝置21具備分草桿26b、扒攏滾筒26、扒攏螺旋26a、 割刀27以及與脫粒裝置18的脫粒室連通的搬送輸送器26c,所述收割裝置21配置于脫粒裝置18以及操縱部25的前側(機體框架3的前側),并借助液壓缸(省略圖示)的伸縮動作進行升降。
(脫粒裝置的結構)
所述脫粒裝置18由上部的脫粒室以及下部的分選室構成,所述脫粒室內置有脫粒滾筒,所述分選室內置有擺動分選架、風車、第一移送螺旋和第二移送螺旋(均省略圖示)。
第一移送螺旋與具備第一揚谷螺旋的第一揚谷筒18a的基部連接。
如圖1所示,在脫粒裝置18的后端部安裝有將脫粒后的稻秸切斷得較細并排出的稻秸切斷裝置18b,在該稻秸切斷裝置18b的后部安裝有將被切斷的稻秸向已收割地側(機體右側)引導排出的排塵導向件18c。
(谷粒存積裝置的結構以及谷粒存積裝置的位置保持結構)
如圖4 圖8所示,所述谷粒存積裝置I構成為所述谷粒存積裝置I形成為箱型的存積容器,在底部的底壁Iu具備在左右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傾斜的左右的傾斜面,在該左右的傾斜面之間的谷部配置機體前后方向的搬送螺旋8,該搬送螺旋8由發動機E的驅動力驅動。
如圖5所示,在谷粒存積裝置I的內壁Ia的上部,開有用于連接所述第一揚谷筒 18a的上端部的谷粒投入口 lb。
如圖6所示,在谷粒存積裝置I的上壁Ic開有維護用的檢查口 ld,并設有覆蓋該檢查口 Id的能夠自如開閉的檢查蓋Ie。
在谷粒存積裝置I的下部的從前壁If到后壁28之間設有圖12所示的搬送螺旋8。S卩,如圖7、圖9、圖10、圖12所示,經軸承8a將搬送螺旋8的前端部軸承支承于前壁If 側,在搬送螺旋8的從該前壁If向前方突出的軸端具備輸入帶輪Sb。如圖12所示,設有將軸承8a保持于前壁If的軸套部件8c,使張力臂8d的基部與該軸套部件8c的外周能夠自如轉動地配合。由此,搬送螺旋8、軸承8a、軸套部件Sc和張力臂8d能夠以組合體進行更換。即,當從谷粒存積裝置I卸下搬送螺旋8等時,使谷粒存積裝置I繞后述的縱軸5、19向機體的外側轉動,在前壁If朝向機體外側的狀態下,卸下卷繞于輸入帶輪8b的傳動帶8f, 卸下將軸套部件8c緊固于前壁If的螺栓,將搬送螺旋8向前壁If側拉出。
如圖9所示,繞所述輸入帶輪Sb以及由發動機E通過排出離合器(省略圖示)驅動的輸出帶輪8e繞掛傳動帶8f,在張力臂8d的末端部軸支承的張力滾輪8g與所述傳動帶 8f從下側抵接。在所述張力臂8d的末端部卡住張力彈簧8h的下端部,在固定于前壁If的撐桿Si卡住所述張力彈簧8h的上端部。通過所述結構,如圖10所示,在前壁If和傳動帶 8f之間配置張力臂8d和張力彈簧8h,這些配置所需要的空間變得緊湊。由此,能夠擴大谷粒存積裝置I的容量。
在所述張力臂8d的基部,安裝有克服張力彈簧8h的張力而對該張力臂8d進行轉動操作的手柄8j。通過該手柄8j的操作能夠減緩傳動帶8f的張力,從而從輸入帶輪8b卸下傳動帶8f。
如圖7、圖9所示,在谷粒存積裝置I的前部,設有在接近脫粒裝置18側的位置保持該谷粒存積裝置I的前部的保持裝置lg。
所述保持裝置Ig由如下兩機構構成將能夠上下自如轉動自如地軸支承在谷粒存積裝置I的內壁Ia的上部前端的鉤Ih,勾掛于與第一揚谷筒18a的上端部連接的卡定棒Ii的機構;以及將能夠上下自如滑動地保持在谷粒存積裝置I的前壁If的下端部的卡定銷lj,嵌合于在機體框架3的外端部上表面形成的卡定孔(省略圖示)的機構。
所述保持裝 置Ig構成為所述鉤Ih和谷粒存積裝置I的前壁If的下部的軸支承于左右方向中間部的操作手柄Ik通過連接板Im連接,通過對操作手柄Ik向機體外側方向進行拉動操作,鉤Ih向上方轉動而從卡定棒Ii脫離。
如圖9所示,所述卡定銷Ij彎曲成倒L字形狀,并貫通支承于在谷粒存積裝置I 的前壁If的下端部固定的截面為C字形狀的保持架In,并具備對該卡定銷Ij始終向下降側施力的彈簧lp。限制部件Iq固定安裝于前壁If的保持架In的上側的部位,該限制部件Iq在克服該彈簧Ip的彈性力而將卡定銷Ij上拉、該卡定銷Ij的下端部從形成于機體框架3的上表面的卡定孔拔出的位置,限制該卡定銷Ij的下降。
如圖10所示,在前壁If的下端具有向后方曲折的部位,在該部位固定上下位置限制部件Ir。另一方面,在機體框架3的上表面,在比上下位置限制部件Ir的厚度稍高的位置固定保持部件Is。
通過所述結構,在谷粒存積裝置I保持于機體框架3上的收割作業位置的狀態下, 上下位置限制部件Ir嵌入保持部件Is的下側的間隙從而限制上下方向的移動,卡定銷Ij 的下端部插入機體框架3的上表面的卡定孔從而限制谷粒存積裝置I的下部的橫向移動, 鉤Ih勾掛于卡定棒Ii從而限制谷粒存積裝置I的上部的橫向移動。
另一方面,在使谷粒存積裝置I從機體框架3上向外側方向移動來進行維護的情況下,對卡定銷Ij進行上拉操作并將其卡定于限制部件lq,對操作手柄Ik向外側方向進行拉動操作使鉤Ih從卡定棒Ii脫離。由此,谷粒存積裝置I的位置保持被解除,能夠向機體外側方向的維護位置拉出。
(搬送筒的結構以及以立起姿態固定搬送筒的鎖定裝置的結構)
搬送筒6中,在其內部內置揚谷螺旋軸35,通過該揚谷螺旋軸35的旋轉,將谷粒存積裝置I內的谷粒向機外排出。而且,如圖8所示,為了使被搬送的谷粒高效率地向糧食袋或者搬運車輛的裝貨臺面排出,而在搬送筒6的搬送終端部設有排出口 6a。
排出口 6a為從搬送筒6沿與揚谷螺旋軸35的軸心交叉的方向延伸出去的筒狀部件,在其末端部具有放出谷粒的放出口。當搬送筒6收納于機體上時,搬送筒6成為末端部比基端部偏向脫粒裝置18的傾斜姿態,但在該狀態下,排出口 6a的外側端部位于比谷粒存積裝置I的外側端部靠內側的位置。
而且,排出口 6a的長度(在正交于揚谷螺旋軸35的方向的長度)比從搬送螺旋8 的軸心位置到谷粒存積裝置I的外側端部為止的左右方向的距離長。
由此,雖然是排出口 6a形成得長的搬送筒6,但能夠緊湊地收納在機體上。
如圖13、圖14所示,在所述谷粒存積裝置I的后壁28的下部,開有使所述搬送螺旋8的后端部向后方突出的孔,包圍該孔的圓筒狀的第一筒部件2固定于后壁28的后側面。
所述第一筒部件2的另一側部與在機體框架3上固定的圓筒狀的第二筒部件4的一側部以能夠自如地接合和分離的方式通過第一縱軸(縱軸)5軸連接在一起,所述第二筒部件4的另一側部和具備搬送筒6的第三筒部件7的一側部以能夠以搬送螺旋8的軸心(機體前后方向的第一軸心Y)為中心自如地相對轉動的方式接合。借助于利用螺栓29固定在第二筒部件4的外周部的多個L字形的保持件3 0,來夾住第三筒部件7的外周部,由此來進行該第二筒部件4和第三筒部件7的接合。
所述第三筒部件7內的谷粒通路彎曲成L字形,在所述谷粒通路內部內置有通過接頭31與所述搬送螺旋8的后端部聯動的中間螺旋軸32 ;和通過一體形成在第三筒部件7 內的錐齒輪殼體33內的錐齒輪聯動機構(聯動機構)34與該中間螺旋軸32聯動的揚谷螺旋軸35的下端部。所述接頭31為固定在搬送螺旋8的后端部的橫向的銷和固定在中間螺旋軸32的前端部的爪狀部相卡合的結構,所述接頭31內置于第二筒部件4。
在所述第三筒部件7的上端部連接搬送筒6的下端部,在該搬送筒6的內部內置所述揚谷螺旋軸35。
在所述第三筒部件7的機體外側的部位開有檢查窗36,并且能夠裝拆自如地設有蓋37。
從所述第三筒部件7的后側壁使所述錐齒輪殼體33向后方突出而一體形成,該突出端部為圓筒形狀并作為軸部(筒狀部),由在機體框架3固定的板狀的支承部件11來軸承支承所述軸部10。
此外,支承部件11在比后述的圓弧部Ila靠左側(脫粒裝置18側)的部位,形成有向前方彎曲成大致直角的彎曲部lib。所述彎曲部Ilb通過連接部件80與從機體框架3向上方立設的第一支承框架(支承框架)16連接。連接部件80由向機體框架3的上方立起的縱板部80a和沿機體框架3的上表面的橫板部80b構成,縱板部80a的后端部與支承部件 11的彎曲部Ilb通過螺栓等固定連接,縱板部80a的前端部與第二筒部件4的左端部通過螺栓等固定連接,靠前的中間部通過焊接等與第一支承框架接合。而且,橫板部80b與縱板部80a的下端部通過焊接等接合在一起,并通過螺栓等固定連接于機體框架3的上表面。
而且,如上所述,縱板部80a的后端部與支承部件11的彎曲部Ilb固定連接,固定連接的兩個螺栓夾著支承部件11的搬送螺旋8的軸心以對稱的高度進行固定連接。此外, 為了通過支承部件高效率地承載搬送筒6的負荷,兩個螺栓中的上側的螺栓,可以構成為在比下側的螺栓和搬送螺旋8的距離更遠離搬送螺旋8的位置進行固定連接,也可以使螺栓的根數為3根以上。
(第一鎖定裝置9a的結構)
如圖16、圖17所示,在支承部件11的周緣的一部分,形成在背面觀察(搬送螺旋 8的軸心方向觀察)呈圓弧狀的圓弧部11a。該圓弧部Ila形成于支承部件11的從比搬送螺旋8的軸心靠左側的上部到比搬送螺旋8的軸心靠右側且靠下方的部位為止的范圍。而且,在支承部件11,在以與搬送螺旋8的軸心同軸的軸心為中心的圓周上沿圓弧部Ila形成多個孔。即,在支承部件11,形成將搬送筒6以收納姿態保持在機體上的一個孔,和以使搬送筒6的末端側朝向機體外側方向倒伏的作業姿態保持搬送筒6的四個孔14。此外,所述孔14的個數不限定于4個。
在所述軸部10的后端固定鎖定板12的下端部,將該鎖定板12的上端部固定于搬送筒6的下部后側面。
在所述鎖定板12固定彈簧支承部件38,在該彈簧支承部件38的后方突出端部和鎖定板12之間放入彈簧39,在該彈簧39、彈簧支承部件38的后方突出端部與鎖定板12形成有孔,鎖定銷13能夠滑動自如地插入在所述孔中。
通過將鎖定銷13的前端部插入至在支承部件11形成的孔14,第三筒部件7以及搬送筒6的轉動被固定。
操作手柄40軸連接于鎖定銷13的后端部,以便相對于所述鎖定銷13的后端部進行彎曲轉動。在該操作手柄40的基部,一體地具備與彈簧支承部件38的后方突出端部抵接的凸輪40a。當對該操作手柄40進行轉動操作時,借助凸輪40a的旋轉,鎖定銷13向后方滑動,該 鎖定銷13的末端部從形成于支承部件11的孔14中拔出,從而解除固定。該固定解除狀態為通過超過凸輪40a的支點來保持的結構。即,凸輪40a從操作手柄40的轉動軸方向觀察形成為矩形,在離該轉動軸近的固定側邊部40b與彈簧支承部件38接觸的狀態下,鎖定銷13進入孔14而固定搬送筒6的角度,在使操作手柄40轉動、使比固定側邊部 40b離轉動軸遠的固定解除側邊部40c與彈簧支承部件38接觸的狀態下,鎖定銷13從孔 14拔出而解除搬送筒6的固定。此外,固定側邊部40b和固定解除側邊部40c相交的角部以預定半徑倒圓,從而使凸輪40a的動作平滑化。
而且,也可構成為鎖定銷13的前端部貫穿在支承部件11形成的孔14,并與在第三筒部件7的后側部形成的凹部15卡合。由此,能夠可靠地維持鎖定狀態。
第一鎖定裝置9a通過以上結構構成。
(谷粒存積裝置的上側轉動支承部的結構)
如圖6、圖8所示,在比所述第三筒部件7靠機體內側的部位立設縱向的第一支承框架16,在該第一支承框架16的上部固定機體左右方向的第二支承框架17的中間部,該第二支承框架17的機體內側端部與脫粒裝置18連接,并且在第二支承框架17的機體外側端部設有第二縱軸(縱軸)19,所述第二縱軸19以與第一縱軸5相同的軸心將谷粒存積裝置I 支承為能夠自如轉動。即,谷粒存積裝置I的后側下部被第一縱軸5支承為能夠自如轉動, 谷粒存積裝置I的后側上部被第二縱軸19支承為能夠自如轉動。即,第一縱軸5以及第二縱軸19配置于與上下方向的第二軸心Z同一軸心上,谷粒存積裝置I被支承為能夠繞該第二軸心Z自如轉動。
此外,所述第二筒部件4與第一支承框架16的下部連接。
(第二鎖定裝置9b的結構)
第二鎖定裝置(鎖定裝置)9b為與上述第一鎖定裝置相同的結構,而在圖15、圖18 中,省略了操作手柄46以及凸輪40a的部分。
如圖8、圖15、圖16以及圖18所示,在所述第一支承框架16的上部固定保持架 41,在該保持架41具備彈黃42和插入該彈黃42內的鎖定銷43。
固定于所述搬送筒6的中間部的撐桿44為這樣的結構在該撐桿44通過搬送筒 6的立起轉動而進入保持架41內的狀態下,通過將鎖定銷43貫穿插入至形成在該撐桿44 側的末端部的孔以及形成在保持架41側的孔,該撐桿44將搬送筒6保持在收納位置。
而且,使所述保持架41的外側端部彎折成向機體外側擴展的形狀,使搬送筒6側的撐桿44的內側端部彎折成向機體內側變窄的形狀。由此,能夠使撐桿44容易地進入保持架41內。
彎曲轉動的操作的手柄46與鎖定銷43的后端部軸連接,通過旋轉該操作手柄46, 借助凸輪40a的作用,鎖定銷43以從形成于撐桿44的孔中拔出的狀態被保持。
第二鎖定裝置9b通過以上結構構成。
在位于搬送筒6的中間部的所述第二鎖定裝置9b附近的部位設有操作用的把持部45。
(燃料箱的結構以及配置)
如圖1、圖2所示,在機體框架3的后端部,在脫粒裝置18的后部內側面和立起姿態的搬送筒6之間的部位固定有支承臺50。在該支承臺50載有向發動機E供給燃料用的燃料箱51,并利用固定用的帶子51固定。
該燃料箱51在機體背面觀察為形成為縱向上長的箱體,在上部具備供油口 51b,所述供油口 51b具有工作人員的手能進入的程度的內徑。
由此,能夠利用脫粒裝置18和搬送筒6之間的空間來配置大容量的燃料箱51,能夠減少供油頻率從而使作業效率提高。
而且,所述供油口 51b構成為配置于比立起姿態的搬送筒6靠后側的位置,不僅從機體后方,而且從機體外側方向也能容易地進行供油作業。
而且,通過將燃料箱51搭載于支承臺50,該燃料箱51的底部配置于比發動機E的底部高的位置,從燃料箱51向發動機E側的燃料的流動良好,從而能夠使發動機的性能穩定。
(谷粒存積裝置的其他的結構)
如圖4、圖9、圖11所示,設有覆蓋谷粒存積裝置I的下部外側面的罩(第一罩)52。
所述罩52為一體覆蓋從比后壁28靠后側的部位到比前壁If靠前側的部位的、具有前后寬度的、側面觀察為矩形的板體。在所述罩52的下部內側面固定安裝有鉤部52a,所述鉤部52a卡定于機體框架3側的卡定棒(省略圖示),在罩52的上部內側面固定有鎖定手柄52d,所述鎖定手柄52d具有與在谷粒存積裝置I的下部外側面固定的卡定棒52b嵌合的位置限制部件52c,以及勾掛于該卡定棒52b的鉤。
在安裝了該所述罩52的狀態下,上述的輸入帶輪Sb、傳動帶8f、卡定銷Ij等從所述罩52的前部露出,能夠容易地進行對這些的操作。
而且,形成谷粒存積裝置I的右側的內表面的外壁(第二罩)It的前端部延伸到比前壁If靠前側的位置,后端部延伸到比后壁28靠后側的位置。即,兼用作防止粉塵等進入容器的壁面和谷粒存積裝置I的前后的機體上的部位的罩。
如圖4、圖11所示,在谷粒存積裝置I的底部的搬送螺旋8上側的位置,設有連接該谷粒存積裝置I的前壁If和后壁28之間的棒狀部件53。而且,在該棒狀部件53的上側設有山形的谷粒流下導向板56。谷粒流下導向板56具備角板56a和安裝于該角板56a的左右的滑動板56b,這兩者在前后方向具有從前壁If直至后壁28的長度。
角板56a為彎折成大致直角的板狀的部件,其頂部位于搬送螺旋8的軸心位置的正上方。而且,在該角板56a的前后的端部,設有用于將角板56a連接于前壁If和后壁28 的安裝部件56c。在安裝部件56c,通過焊接等固定安裝有螺母,并與從前壁If和后壁28 的外側貫穿插入的螺栓緊固連接。此外,安裝部件56c通過跨頂部地與角板56a連接,提高了角板56a的剛性。
滑動板56b為長方形的板材,在角板56a的斜面方向(滑動板56b的短邊方向)較長的長孔在搬送螺旋8的軸心方向(滑動板56b的長邊方向)形成有多個。
當將角板56a固定于滑動板56b時,將螺栓等固定連接部件穿過滑動板56b的長孔與通過焊接等而固定安裝于角板56a的螺母緊固連接。
如上所述,本發明的谷粒存積裝置I能夠變更左右的傾斜面和谷粒流下導向板56 之間的間隔。因此,通過根據收割對象作物的種類等變更向搬送螺旋8的谷粒流下量,能夠防止谷粒的阻塞。
如圖7、圖 9所示,在谷粒存積裝置I的前壁If的比搬送螺旋8高的位置,形成維護用的開口部(第一開口部)54,該開口部由能夠自如裝拆的蓋體55封閉。由此,通過取下蓋體55,將配置于搬送螺旋8的上側的谷粒流下導向板56從開口部54放入,將其放到棒狀部件53并同時向后方插入,能夠容易地進行所述谷粒流下導向板56的安裝以及脫離作業。
如圖11所示,在谷粒存積裝置I的底部的底壁Iu的搬送螺旋8正下方的部位形成開口部(第二開口部)57,并設有封閉所述開口部57的底板58。該底板58構成為這樣的結構通過從機體外側方向插入而安裝至在谷粒存積裝置I的底部下表面固定的支承部件59。即,在支承部件59的機體內側的端部彎曲形成有保持底板58的內側端部的保持部 59a,在底板58的內側端部向下彎折地形成有與保持部59a嵌合的彎曲部。底板58的外側端部向上側彎曲,并與支承部件59的外側端部的縱面重疊,用螺栓60進行固定連接而固定于該縱面。
(燃料配管的結構)
如圖19、圖20所示,棒狀的支承部件61的后端部與固定于機體框架3的后端部的支承臺50的上部前表面連接,該支承部件61的前端部與固定于機體框架3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過濾器支承撐桿(支承撐桿)62連接。由此,支承部件61成為傾斜成前低后高的姿態。在所述過濾器支承撐桿62安裝有燃料過濾器63,連接該燃料過濾器63和燃料箱51 的燃料管64沿支承部件61利用夾緊器65進行安裝。支承部件61、燃料管64以及燃料過濾器63配置于谷粒存積裝置I的底部傾斜面的下方的空間。
由此,從燃料箱51向燃料過濾器63的燃料的流動順暢,向發動機E的燃料供給穩定。而且,秸桿屑在燃料管64和燃料過濾器63的堆積減少。
在圖19中,在機體框架3的前部,安裝有具備上述輸出帶輪8e的錐齒輪殼體71, 在該錐齒輪殼體71具備的輸入帶輪72和由發動機E驅動的驅動帶輪73之間卷掛有傳動帶74。并且具備張緊滾輪75以及張力臂76,所述張緊滾輪75通過張緊或松弛該傳動帶74 來輸入或切 斷動力傳遞,所述張力臂76能夠上下自如轉動,并且支承所述張緊滾輪75。所述張力臂76通過線材77與圖3中所示的在操縱部25具備的排出離合器桿78連接。
(消聲器的配置)
如圖20、圖21所示,在發動機E的機體內側的部位的后方,使所述發動機E的消音器66配置成前高后低地傾斜45度。在發動機E的排氣頭和消音器66的連接部安裝罩67 的前端部,直到連接于消音器66的出口的排氣管68的前端部為止,都被所述罩67覆蓋。
由此,不會被消音器66阻礙,能夠擴大谷粒存積裝置I的左右寬度而使容量增加。 而且,罩67由于沿消音器66的上側前高后低地傾斜,因此能夠使向消音器66落下的秸桿屑向后下方流下,從而能夠減少秸桿屑在消音器66的堆積。
此外,圖21所示的聯合收割機的一部分的結構與上述的聯合收割機不同,其在發動機E的進氣路徑具備空氣濾清器69和空氣粗濾器70。
所述空氣濾清器69在脫粒裝置18和谷粒存積裝置I之間配置于比發動機罩El 高的位置,在空氣濾清器69的上部立設有空氣粗濾器70。
所述空氣濾清器69和空氣粗濾器70能夠一體地裝拆。
權利要求
1.一種聯合收割機,其在具備行走裝置(20)的機體框架(3)的左右一側的部位設有脫粒裝置(18),在機體框架(3)的左右另一側的部位設有谷粒存積裝置(I)和谷粒排出用的搬送筒(6),所述聯合收割機的特征在于, 所述搬送筒(6)以及位于該搬送筒(6)的下部的第三筒部件(7)被支承為能夠繞前后方向的第一軸心(Y)自如地起伏轉動, 在與所述第三筒部件(7) —體轉動的鎖定板(12)具備鎖定銷(13),在固定于所述機體框架(3)側的支承部件(11)形成多個孔(14),在所述第三筒部件(7)的后側面形成凹部(15),通過使所述鎖定銷(13)穿過孔(14)而與凹部(15)卡合,可分階段地調節搬送筒(6)的起伏轉動位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中, 在所述支承部件(11)的周緣形成圓弧部(11a),沿所述圓弧部(Ila)形成所述多個孔(14)。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中, 從所述機體框架(3)向上方立設有支承框架(16), 在所述支承部件(11)的比圓弧部(I Ia)靠脫粒裝置(18 )側的部位,形成向機體前后方向彎曲的彎曲部(11b),該彎曲部(Ilb)與所述支承框架(16)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中, 在所述第三筒部件(7 )形成筒狀部(10 ),該筒狀部(10 )從該第三筒部件(7 )的內部朝向該第三筒部件(7)的外部向后方突出, 在該筒狀部(10)內設有聯動機構(34),該聯動機構(34)使搬送螺旋(8)與內置于所述搬送筒(6)的揚谷螺旋軸(35)聯動,所述搬送螺旋(8)用于將所述谷粒存積裝置(I)內的谷粒向第三筒部件(7 )側搬送, 該筒狀部(10)的比第三筒部件(7)的后側面靠后側的部位由支承部件(11)軸支承。
5.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中, 所述聯合收割機具備對所述鎖定銷(13)向所述凹部(15)側施力的彈簧(39);使該鎖定銷(13)克服彈簧(39)的作用力向脫離凹部(15)的一側移動的凸輪(40a);以及使該凸輪(40a)旋轉的操作手柄(40)。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聯合收割機,其提高了在谷粒排出作業中的搬送筒的操作性。上述課題通過以下結構解決搬送筒(6)以及位于該搬送筒(6)的下部的第三筒部件(7)被支承為能夠繞前后方向的第一軸心(Y)自如地起伏轉動,在與第三筒部件(7)一體轉動的鎖定板(12)具備鎖定銷(13),在固定于機體框架(3)側的支承部材(11)形成多個孔(14),在第三筒部件(7)的后側面形成凹部(15),通過使鎖定銷(13)穿過孔(14)而與凹部(15)卡合,可分階段地調節搬送筒(6)的起伏轉動位置。
文檔編號A01D41/02GK103026860SQ201210347238
公開日2013年4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8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29日
發明者飯泉清, 石川道男, 大崎正美, 秋山尚文, 齋藤學 申請人:井關農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