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北海道黃楊的扦插方法
一種北海道黃楊的扦插方法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林業領域,涉及樹苗的扦插技術,尤其是一種北海道黃楊的扦插方法。
技術背景
北海道黃楊屬于衛茅科,耐寒喜濕潤,屬常綠闊葉樹種,是城市綠化中的常用景觀樹種。但是,北海道黃楊的幼苗在北方自然氣候條件下不能正常越冬,因此,發明一種北海道黃楊的越冬方法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通過檢索,發現一篇公開專利文獻一種抗寒性北海道黃楊及膠東衛茅的栽培技術(CN1672488),該技術以絲棉木為砧木,北海道黃楊或膠東衛茅為接穗進行嫁接技術,利用絲棉木發芽早、落葉遲、耐嚴寒及與北海道黃楊和膠東衛茅同科、同屬的特點,通過近緣嫁接親和力強的特性,采用多種嫁接技術,形成主干是絲棉木、樹冠是北海道黃楊或膠東衛茅的冬季常綠闊葉喬木或灌木的景觀樹種,使北海道黃楊、膠東衛茅進一步提高抗寒、抗風干能力和生長速度,達到冬季不采用任何保護措施,樹干不風干、不落葉的目的,使在北方自然環境和自然生長條件下難以形成主干的北海道黃楊、膠東衛茅快速形成人為樹形。
通過技術特征對比,上述公開專利文獻與本發明申請有較大不同。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不足,提供一種成活率高、抗病能力強的北海道黃楊樹苗的扦插方法。
本發明實現目的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北海道黃楊的扦插方法,扦插方法的步驟是
⑴秋后的11月前后,采集北海道黃楊細莖桿,該莖桿的徑粗為3-4_,桿高為 50-60mm,采集備用;
⑵將米集的黃楊細莖桿在生根液中浸泡,浸泡時間為I. 5-2. 5小時;
⑶將浸泡過生根液的黃楊細莖桿扦插在溫室中的砂土苗床上,扦插間距為 30-40mm,溫室內的溫度保持在15°C ;
⑷扦插四、五天后,施葉面肥,之后每隔7-10天噴灑一次,以黃楊葉表面濕潤為準;
(5)春天的3月上旬,打開溫室,通風,除雜草;
(6)夏初的六、七月份,即可起苗,戶外移植。
而且,所述砂土苗床的砂與土的比例為1:1。
本發明優點和積極效果為
本發明克服了北海道黃楊難以越冬的問題,采用扦插方法將北海道黃楊越冬培植,且成活率高,抗病能力強,增強了北海道黃楊的觀賞性和經濟價值,填補北方冬季無不落葉喬木和灌木的空白。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述,以下實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一種北海道黃楊的扦插方法,步驟是
⑴秋后的11月前后,采集北海道黃楊細莖桿,該莖桿的徑粗為3_4mm,桿高為 50-60mm,采集備用;
⑵將米集的黃楊細莖桿在生根液中浸泡,浸泡時間為I. 5-2. 5小時,生根液要求采用符合國家標準的生根液;
⑶將浸泡過生根液的黃楊細莖桿扦插在溫室中的砂土苗床上,砂土苗床的砂與土的比例為1:1,扦插間距為30-40mm,溫室內的溫度保持在15°C左右;
⑷扦插四、五天后,施葉面肥,之后每隔7-10天噴灑一次,以黃楊葉表面濕潤為準;
(5)春天的3月上旬,打開溫室,通風,除雜草;
(6)夏初的六、七月份,即可起苗,戶外移植。
通過移植后的檢驗,采用本發明申請扦插的北海道黃楊,成活率95%以上,生長健康,抗病能力強。權利要求
1.一種北海道黃楊的扦插方法,其特征在于扦插方法的步驟是 ⑴秋后的11月前后,采集北海道黃楊細莖桿,該莖桿的徑粗為3-4mm,桿高為50_60mm,米集備用; ⑵將米集的黃楊細莖桿在生根液中浸泡,浸泡時間為I. 5-2. 5小時; ⑶將浸泡過生根液的黃楊細莖桿扦插在溫室中的砂土苗床上,扦插間距為30-40mm,溫室內的溫度保持在15°C ; ⑷扦插四、五天后,施葉面肥,之后每隔7-10天噴灑一次,以黃楊葉表面濕潤為準; (5)春天的3月上旬,打開溫室,通風,除雜草; (6)夏初的六、七月份,即可起苗,戶外移植。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淡水魚無公害綠色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砂土苗床的砂與土的比例為1:1。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北海道黃楊的扦插方法,步驟是⑴采集北海道黃楊細莖稈,該莖稈的徑粗為3-4mm,桿高為50-60mm;⑵將采集的黃楊細莖稈在生根液中浸泡,浸泡時間為1.5-2.5小時;⑶將浸泡過生根液的黃楊細莖稈扦插在溫室中的砂土苗床上,扦插間距為30-40mm,溫室內的溫度保持在15℃;⑷扦插四、五天后,施葉面肥;⑸春天的3月上旬,打開溫室,通風,除雜草;⑹夏初的六、七月份,即可起苗,戶外移植。本發明克服了北海道黃楊難以越冬的問題,采用扦插方法將北海道黃楊越冬培植,且成活率高,抗病能力強,增強了北海道黃楊的觀賞性和經濟價值,填補北方冬季無不落葉喬木和灌木的空白。
文檔編號A01G1/00GK102919027SQ201210451200
公開日2013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12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12日
發明者馬獻武 申請人:天津市春林苗木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