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碎秸施肥播種覆秸機的吐秸口改良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農業機械中的一種施肥播種機的部件改良裝置,特別是涉及在殘留前茬秸桿農田中施肥播種作物時,對碎秸、清秸、施肥、播種、覆秸多功能機組管路部件的一種改良裝置。
背景技術:
提高復種指數是解決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的一個重要措施。在我國黃淮海地區,冬小麥收獲后,下茬還會種植一季夏花生、大豆或者玉米等作物。但農田殘留的大量小麥秸桿嚴重影響了夏花生、大豆或者玉米等下茬作物的播種,農民往往會偷偷焚燒秸桿,之后再進行播種,但焚燒秸桿會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政府已明令禁止。
小麥收獲后田間存在的大量秸桿,極易造成傳統免耕播種機種鏟和肥鏟的掛草、 壅堵,整機無法正常工作,即使能夠播種,也容易造成架種、斷苗等后果。
另外,冬小麥收獲后的下茬花生、大豆或者玉米等作物,要求越早播種越好,如果采用人工清理秸桿,費時費力,可能就會致使花生、大豆或者玉米播種不及時,影響產量;采用秸桿粉碎后深翻,再旋耕后播種的技術措施,雖然能解決麥茬地播種問題,不同機具需要下地三至四次,費時費工。
針對以上問題,本領域提出了專利《一種碎秸、清秸、施肥、播種、覆秸多功能機組》 申請號201210397462. 2的改良結構,該方案包括拖拉機牽引的施肥播種一體機,在拖拉機和施肥播種一體機之間,連接由拖拉機動力輸出軸為動力的秸桿粉碎清秸機。
所述的秸桿粉碎清秸機為橫向寬幅箱體式,在箱體內與拖拉機前進方向相垂直, 設置水平旋轉刀軸,在刀軸上徑向配置多根碎秸刀,多根碎秸刀以螺旋線方式排布在刀軸上,碎稻刀的旋轉方向與拖拉機輪的轉動方向相反,在碎稻刀的后方是一橫置攪龍,橫置攪龍的輸出端配置風機,經管路向后送至施肥播種一體機上方,管路的出口端配置具有可調式秸桿導流板的秸桿拋送口,所述秸桿拋送口拋灑出的秸桿范圍在寬度上與所述施肥播種一體機的寬度相當。
此方案克服人工清理秸桿化費勞力,耽誤時間的問題,提供了一種免耕的播種機結構,具有一定的優點和創造性。
而且,此方案還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兩個缺陷和不足,第一,作為粉碎秸桿時的工作部件碎秸刀受力狀況簡單,主要由刀軸旋轉帶動的甩動運動,僅在根部受一個方向的力, 因此易于解決,試用中不再出現故障,避免更換、修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作業成本。第二,施肥播種后可直接被覆蓋前方粉碎清秸機粉碎的秸桿,覆蓋效果良好,不存在空覆蓋和無覆蓋的情況,提高了碎秸、清秸、施肥、播種、覆秸作業水平。
但是,上述技術方案還存在一些不足,一般秸桿粉碎機的管路輸出口為矩形出口, 將粉碎后的秸桿集中送入一個容器口,而所述多功能機組粉碎后的秸桿是需要拋送覆蓋在施肥播種一體機相應的幅寬,因此現有技術的管路出口結構是不合適的,盡管所述多功能機組的所述秸桿拋送口采用了呈橫向喇叭狀,喇叭口內設置多片呈放射狀配置的導流夾板結構,拋送效果有所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不均勻的問題,粉碎后的秸桿,如若在田間無法拋灑均勻,如成堆覆蓋在播種行上,則出苗后的花生、大豆等作物容易出現“高腳苗”,即所謂的“高腳苗”,出現莖長、節疏、葉薄、色淡綠、組織柔嫩、根系少而淺,遇風或遭雨易倒伏,生長發育不正常現象,影響將來花生、大豆等作物的產量和品質,而現有技術的碎秸、清秸、施肥、播種、覆秸多功能機組無論在管路口部是否采用了加裝喇叭狀導流夾板結構,仍存在拋灑不均勻現象,從管路口出來粉碎的秸桿在一條垅的始末幾乎始終排布在固定的若干直線上,一旦成堆覆蓋在播種行上由始至終不會改變,此情況是隨機的,使用統計此現象出現的概率比較大,此問題不重視,不解決則會產生不良后果,會影響碎秸、清秸、施肥、播種、覆秸多功能機組的推廣應用,本領域迫切需要予以重視,且希望有進一步的改進改良舉措。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克服碎秸、清秸、施肥、播種、覆秸多功能機組拋灑出的粉碎秸桿不均勻問題,提供一種多功能機組能夠均勻拋灑粉碎秸桿的改良結構。
本發明的目的由如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碎秸施肥播種覆秸機的吐秸口改良裝置,包括向后橫跨施肥播種一體機上方的管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管路的出口偏向左或右一側,向后伸出一懸臂,在懸臂端部垂直設置轉軸, 在轉軸上配置可繞轉軸旋轉的多枚葉片;
所述葉片的垂直高度為管路出口開口高度的I一I. 8倍;
所述葉片的水平寬度為管路出口開口寬度的I一I. 5倍;
所述轉軸位于管路出口外的距離為所述葉片寬度的I一I. 5倍。
采用本技術方案,配置在所述管路出口偏向左或右一側的葉片,由管路中吹出的風提供動力,不需要增加額外的傳動和部件,葉片在風力的作用下高速旋轉,將從管路中同時送出粉碎后的秸桿打散進行拋灑,使得粉碎后的秸桿能夠均勻地覆蓋在由碎秸、清秸、施肥、播種、覆秸多功能機組播種后的田垅上,確保出苗后的花生、大豆等作物不可能出現“高腳苗”,為花生、大 等作物的優質聞廣提供了基礎和保障。
經設計和試驗,本技術方案不僅在結構,而且旋轉葉片的尺寸、位置也很重要,否則難以實現和發揮本發明的功效。
進一步,所述葉片為3 —5枚。
再進一步,所述葉片為4枚。
進一步,所述葉片為矩形。
進一步,所述葉片為半圓形,所述葉片的垂直高度為半圓形的直徑,所述葉片的寬度為半圓形的半徑。
進一步,所述葉片為半橢圓形,所述葉片的垂直高度為半橢圓形的垂直直徑,所述葉片的寬度為半橢圓形的水平半徑。
進一步,所述轉軸的位置在水平方向可調整,調整范圍為所述管路出口開口的側壁至向中心1/3開口寬度。
再進一步,所述轉軸的位置由所述懸臂水平旋轉作調整。
再進一步,所述轉軸的位置由所述懸臂水平移動作調整。
進一步,在所述管路的出口上下壁各伸出一懸臂,在兩懸臂端部垂直連接轉軸,形成框架結構。
本發明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克服了現有技術的弊端,不需要另外增加額外的動力,葉片在管路送出秸桿的風力作用下高速旋轉,將從管路中同時送出粉碎后的秸桿進行打散后拋灑,使得粉碎后的秸桿能夠充分松散,非常均勻地覆蓋在播種后的田垅上,為花生、大豆等作物的優質高產提供了基礎和條件。克服了申請號201210397462. 2 一種碎秸、 清秸、施肥、播種、覆秸多功能機組的不足,杜絕了管路口出來粉碎的秸桿拋灑不均勻的任何發生幾率,再不必擔心“高腳苗”現象的發生,使得該機組可以迅速得以推廣,充分發揮該機組的優越性。
圖I為現有技術碎秸、清秸、施肥、播種、覆秸多功能機組的整體結構配置圖2為裝配在圖I所述多功能機組管路出口處本發明碎秸施肥播種覆秸機的吐秸口改良裝置一實施例,水平觀察的結構主視圖3為圖2的立體圖4為圖2的俯視圖5為圖2的左視圖6是本發明懸臂部件水平移動作調整的實施方式俯視圖7是本發明懸臂部件水平旋轉作調整的實施方式俯視圖8是本發明葉片部件為半橢圓形實施方式的水平觀察視圖9就轉軸上下兩端由兩根懸臂固定連接在管路上的結構視圖。
圖中1是拖拉機,2是秸桿粉碎清秸機,2a是管路,3是施肥播種一體機,4是懸臂,5是轉軸,6是葉片。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的結構。
一種碎秸施肥播種覆秸機的吐秸口改良裝置,包括向后橫跨施肥播種一體機上方的管路7,在所述管路7的出口偏向左或右一側,向后伸出一懸臂8,在懸臂8端部垂直設置轉軸9,在轉軸9上配置可繞轉軸9旋轉的多枚葉片10 ;
所述葉片10的垂直高度為管路7出口開口高度的1—1. 8倍;
所述葉片10的水平寬度為管路7出口開口寬度的1—1. 5倍;
所述轉軸9位于管路7出口外的距離為所述葉片10寬度的I一I. 5倍。
按照本技術方案的結構和相應零部件限定的尺寸范圍,能實現和達到本發明的目的,使從管路中送出粉碎的秸桿進行打散后拋灑,使得粉碎后的秸桿能夠非常均勻地覆蓋在播種后的田垅上。
所述葉片10為3— 5枚,能較好地打散粉碎的秸桿,葉片過多過少都影響打散效果,而且過多的話增加制作成本。
所述葉片10為4枚,經試驗,既便于制作,又有較好的打散效果。
所述葉片10為矩形,易于制作,適于粉碎后秸桿較長作物。
所述葉片10為半圓形,所述葉片10的垂直高度為半圓形的直徑,所述葉片10的寬度為半圓形的半徑,適于粉碎后秸桿較短作物,葉片旋轉效果更好。
所述葉片10為半橢圓形,所述葉片10的垂直高度為半橢圓形的垂直直徑,所述葉片10的寬度為半橢圓形的水平半徑,適于粉碎后秸桿較短作物,葉片旋轉效果更好。
所述轉軸9的位置在水平方向可調整,調整范圍為所述管路7出口開口的側壁至向中心1/3開口寬度。根據粉碎不同作物,根據粉碎后不同的秸桿長度,調整轉軸9的在水平方向位置,秸桿越長轉軸9越靠近管路7出口側壁,能取得更好打散拋灑效果。
所述轉軸9的位置由所述懸臂8水平旋轉作調整,適用于經常需要調整水平位置的場合,使用靈活。
再進一步,所述轉軸9的位置由所述懸臂8水平移動作調整,適用于不經常需要調整轉軸9水平位置的場合,制作方便。
在所述管路7的出口上下壁各伸出一懸臂8,在兩懸臂8端部垂直連接轉軸9,形成框架結構,如此結構增加了轉軸9與管路7的連接強度和剛性,不易脫落變形而損壞,延長裝置使用壽命。
權利要求
1.一種碎秸施肥播種覆秸機的吐秸口改良裝置,包括向后橫跨施肥播種一體機上方的管路(7),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管路(7)的出口偏向左或右一側,向后伸出一懸臂(8),在懸臂(8)端部垂直設置轉軸(9),在轉軸(9)上配置可繞轉軸(9)旋轉的多枚葉片(10);所述葉片(10)的垂直高度為管路(7)出口開口高度的I 一 1.8倍;所述葉片(10)的水平寬度為管路(7)出口開口寬度的I一I. 5倍;所述轉軸(9)位于管路(7)出口外的距離為所述葉片(10)寬度的I一I. 5倍。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碎秸施肥播種覆秸機的吐秸口改良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葉片 (10)為 3— 5 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碎秸施肥播種覆秸機的吐秸口改良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葉片 (10)為4枚。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碎秸施肥播種覆秸機的吐秸口改良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葉片 (10)為矩形。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碎秸施肥播種覆秸機的吐秸口改良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葉片(10)為半圓形,所述葉片(10)的垂直高度為半圓形的直徑,所述葉片(10)的寬度為半圓形的半徑。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碎秸施肥播種覆秸機的吐秸口改良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葉片(10)為半橢圓形,所述葉片(10)的垂直高度為半橢圓形的垂直直徑,所述葉片(10)的寬度為半橢圓形的水平半徑。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碎秸施肥播種覆秸機的吐秸口改良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 (9)的位置在水平方向可調整,調整范圍為所述管路(7)出口開口的側壁至向中心1/3開口覽度。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碎秸施肥播種覆秸機的吐秸口改良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 (9)的位置由所述懸臂(8)水平旋轉作調整。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碎秸施肥播種覆秸機的吐秸口改良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9)的位置由所述懸臂(8)水平移動作調整。
10.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碎秸施肥播種覆秸機的吐秸口改良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管路(7)的出口上下壁各伸出一懸臂(8),在兩懸臂(8)端部垂直連接轉軸(9),形成框架結構。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農業機械中的一種施肥、播種機的部件改良裝置,一種碎秸施肥播種覆秸機的吐秸口改良裝置,包括向后橫跨施肥播種一體機上方的管路(7),在所述管路(7)的出口偏向左或右一側,向后伸出一懸臂(8),在懸臂(8)端部垂直設置轉軸(9),在轉軸(9)上配置可繞轉軸(9)旋轉的多枚葉片(10);所述葉片(10)的垂直高度為管路(7)出口開口高度的1—1.8倍;所述葉片(10)的水平寬度為管路(7)出口開口寬度的1—1.5倍;所述轉軸(9)位于管路(7)出口外的距離為所述葉片(10)寬度的1—1.5倍。本發明不需要另外增加額外動力,葉片在管路送出秸稈的風力作用下高速旋轉,將粉碎后的秸稈打散后拋灑,非常均勻地覆蓋在播種后的田垅上,為花生、大豆等作物的優質高產提供了基礎和條件。
文檔編號A01D82/00GK102934543SQ20121047263
公開日2013年2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20日
發明者胡志超, 陳有慶, 吳峰, 曹明珠, 劉敏基, 王海鷗, 張延化, 王伯凱 申請人: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