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喂水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養(yǎng)殖器件,尤其涉及一種喂水機構。
背景技術:
養(yǎng)殖牲畜,如家禽等,需要不時的喂水。現(xiàn)時給牲畜喂水的方法一般是直接往容器里面添水,等水用完后再倒。由于需要不時的往喂水容器里面添水,不易監(jiān)控且動作繁瑣,給工作帶來一定不便。
因此,亟待ー種能自動更新水量的喂水機構,無需監(jiān)控,使添水工作更加簡單便捷。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種能自動更新水量的喂水機構,無需監(jiān)控,使添水工作更加簡單便捷。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提供ー種喂水機構,包括盛水斗結構、掛扣結構以及彈簧,所述盛水斗結構包括水斗主體以及水斗連接部,所述水斗連接部包括連接底壁、連接后壁以及兩連接側壁,所述連接底壁、連接后壁以及兩連接側壁互相固接形成連接腔,所述連接腔與所述水斗主體相連通,所述連接底壁的上端面設有密封筒體,所述密封筒體內(nèi)密封置有弾性塞頭,所述彈性塞頭的上端凸出所述密封筒體,所述掛扣結構包括接水管、套筒、扣合決、掛扣頂壁以及兩掛扣側壁,所述掛扣側壁固接于所述掛扣頂壁的下端面的兩側,所述套筒的上端固接于所述掛扣頂壁的下端面,所述套筒的下端套設于所述密封筒體上,所述接水管的接入端置于所述掛扣頂壁的上方,所述接水管的輸出端穿過所述掛扣頂壁伸進所述套筒內(nèi),所述扣合塊自所述掛扣頂壁的后端向下延伸,所述扣合塊與所述掛扣側壁的后端之間形成扣合縫隙,所述掛扣側壁分別旋轉連接于對應的所述連接側壁的外側,所述彈簧置于所述套筒內(nèi),所述彈簧的下端套設于所述密封筒體上并與所述連接底壁的上端面彈性抵接,所述彈簧的上端套設于所述接水管的輸出端上并與所述掛扣頂壁的下端面彈性抵接,所述接水管的輸出端與所述彈性塞頭彈性接觸的互相正對。所述掛扣側壁上開有軸孔,所述連接側壁的外側凸伸有轉軸,所述轉軸旋轉插設于對應的軸孔內(nèi)從而使所述掛扣側壁分別旋轉連接于對應的所述連接側壁的外側。所述掛扣結構還包括掛扣后壁,所述掛扣后壁自所述掛扣頂壁的后端向下延伸,所述掛扣后壁的后端面與所述掛扣側壁的后端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掛扣后壁的后端面上開有自上而下的卡槽。卡槽與物件實現(xiàn)二次扣合,使到扣合更加穩(wěn)固。所述扣合塊的數(shù)量為兩個,所述扣合塊對稱連接于所述掛扣頂壁的后端。使到掛在其它物件上吋,受カ更加均勻。所述連接底壁包括平整內(nèi)底壁以及傾斜外底壁,所述傾斜外底壁與所述水斗主體相接。所述傾斜外底壁更有利于將水導進水斗主體。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喂水機構通過水斗主體內(nèi)的水量的變化,使接水管的輸出端與弾性塞頭互相脫離或者弾性壓緊,從而自動控制水的流進或停止流迸,使用簡單便捷。通過以下的描述并結合附圖,本實用新型將變得更加清晰,這些附圖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
圖I為本實用新型喂水機構的結構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喂水機構的盛水斗結構的結構圖。圖3a為本實用新型喂水機構的掛扣結構ー個角度的結構圖。圖3b為本實用新型喂水機構的掛扣結構另一角度的結構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喂水機構的彈簧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考圖I至圖4,本實用新型喂水機構100包括盛水斗結構10、掛扣結構20以及
彈黃30。參考圖2,所述盛水斗結構10包括水斗主體11以及水斗連接部12。所述水斗連接部12包括連接底壁121、連接后壁122以及兩連接側壁123。所述連接底壁121、連接后壁122以及兩連接側壁123互相固接形成連接腔124。所述連接腔124與所述水斗主體11相連通。所述連接底壁121的上端面設有密封筒體125,所述密封筒體125內(nèi)密封置有彈性塞頭126,所述彈性塞頭126的上端凸出所述密封筒體125。所述連接側壁123的外側凸伸有轉軸1231結合圖I至圖3b,所述掛扣結構20包括接水管21、套筒22、扣合塊23、掛扣頂壁24以及兩掛扣側壁25。所述掛扣側壁25固接于所述掛扣頂壁24的下端面的兩側。所述套筒22的上端固接于所述掛扣頂壁24的下端面,所述套筒22的下端弾性套設于所述密封筒體125上。所述接水管21的接入端211置于所述掛扣頂壁24的上方,所述接水管21的輸出端212穿過所述掛扣頂壁24伸進所述套筒22內(nèi),所述扣合塊23自所述掛扣頂壁24的后端向下延伸,所述扣合塊23與所述掛扣側壁25的后端之間形成扣合縫隙231,本實施例中,所述扣合塊23的數(shù)量為兩個,所述扣合塊23對稱連接于所述掛扣頂壁24的后端。使到掛在其它物件上吋,受カ更加均勻。所述掛扣側壁25上開有軸孔251,所述轉軸1231旋轉插設于對應的軸孔251內(nèi)從而使所述掛扣側壁25分別旋轉連接于對應的所述連接側壁123的外側。所述接水管21的輸出端212與所述彈性塞頭126弾性接觸的互相正對。結合圖I至圖4,所述彈簧30置于所述套筒22內(nèi)。所述彈簧30的下端套設于所述密封筒體125上并與所述連接底壁121的上端面彈性抵接;所述彈簧30的上端套設于所述接水管21的輸出端212上并與所述掛扣頂壁24的下端面彈性抵接。較佳者,參考圖2至圖3b,所述掛扣結構20還包括掛扣后壁26。所述掛扣后壁26自所述掛扣頂壁24的后端向下延伸,所述掛扣后壁26的后端面與所述掛扣側壁25的后端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掛扣后壁26的后端面上開有自上而下的卡槽261。卡槽261與物件實現(xiàn)二次扣合,使到扣合更加穩(wěn)固。所述連接底壁121包括平整內(nèi)底壁1211以及傾斜外底壁1212,所述傾斜外底壁1212與所述水斗主體11相接。所述傾斜外底壁1212更有利于將水導進水斗主體11。使用本實用新型喂水機構100時,接水管21的接入端211與外界水源相接;當水斗主體11內(nèi)的水量充足時,彈簧30受水斗主體11的重力作用而變形,使接水管21的輸出端212壓緊所述彈性塞頭126,水無法從接水管21輸入到水斗主體11內(nèi);當水斗主體11內(nèi)的水量逐漸減少時,彈簧30的壓縮量逐漸減少,接水管21的輸出端212逐漸遠離所述弾性塞頭126,當接水管21的輸出端212脫離彈性塞頭126時,水便從接水管21的輸出端212流出并沿傾斜外底壁1212流入水斗主體11內(nèi),從而保證水斗主體11內(nèi)有一定量的水。本實用新型喂水機構通過水斗主體內(nèi)的水量的變化,使接水管的輸出端與彈性塞頭互相脫離或者弾性壓緊,從而自動控制水的流進或停止流迸,使用簡單便捷 。以上結合最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掲示的實施例,而應當涵蓋各種根據(jù)本實施例的本質進行的修改、等效組合。
權利要求1.ー種喂水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盛水斗結構、掛扣結構以及彈簧,所述盛水斗結構包括水斗主體以及水斗連接部,所述水斗連接部包括連接底壁、連接后壁以及兩連接側壁,所述連接底壁、連接后壁以及兩連接側壁互相固接形成連接腔,所述連接腔與所述水斗主體相連通,所述連接底壁的上端面設有密封筒體,所述密封筒體內(nèi)密封置有弾性塞頭,所述弾性塞頭的上端凸出所述密封筒體,所述掛扣結構包括接水管、套筒、扣合塊、掛扣頂壁以及兩掛扣側壁,所述掛扣側壁固接于所述掛扣頂壁的下端面的兩側,所述套筒的上端固接于所述掛扣頂壁的下端面,所述套筒的下端套設于所述密封筒體上,所述接水管的接入端置于所述掛扣頂壁的上方,所述接水管的輸出端穿過所述掛扣頂壁伸進所述套筒內(nèi),所述扣合塊自所述掛扣頂壁的后端向下延伸,所述扣合塊與所述掛扣側壁的后端之間形成扣合縫隙,所述掛扣側壁分別旋轉連接于對應的所述連接側壁的外側,所述彈簧置于所述套筒內(nèi),所述彈簧的下端套設于所述密封筒體上并與所述連接底壁的上端面彈性抵接,所述彈簧的上端套設于所述接水管的輸出端上并與所述掛扣頂壁的下端面彈性抵接,所述接水管的輸出端與所述彈性塞頭彈性接觸的互相正對。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喂水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掛扣側壁上開有軸孔,所述連接側壁的外側凸伸有轉軸,所述轉軸旋轉插設于對應的軸孔內(nèi)從而使所述掛扣側壁分別旋轉連接于對應的所述連接側壁的外側。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喂水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掛扣結構還包括掛扣后壁,所述掛扣后壁自所述掛扣頂壁的后端向下延伸,所述掛扣后壁的后端面與所述掛扣側壁的后端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掛扣后壁的后端面上開有自上而下的卡槽。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喂水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塊的數(shù)量為兩個,所述扣合塊對稱連接于所述掛扣頂壁的后端。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喂水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底壁包括平整內(nèi)底壁以及傾斜外底壁,所述傾斜外底壁與所述水斗主體相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喂水機構,包括盛水斗結構、掛扣結構,盛水斗結構包括水斗主體及與水斗連接部,水斗連接部呈池狀并與所述水斗主體連通相接,水斗連接部的底部設有密封筒體,密封筒體內(nèi)密封置有彈性塞頭,彈性塞頭的上端凸出密封筒體,掛扣結構包括接水管、套筒、扣合塊以及掛殼體,套筒的上端固接于所述掛殼體的下端,所述套筒的下端彈性套設于所述密封筒體上,接水管的接入端置于掛殼體的上方,輸出端穿過掛殼體并伸進套筒內(nèi),扣合塊連接于掛殼體的后端,掛扣側壁分別旋轉連接水斗連接部的外側,接水管的輸出端與彈性塞頭彈性接觸的互相正對。本實用新型喂水機構能靈活控制水的自動流進,使用簡單便捷。
文檔編號A01K39/024GK202617975SQ2012201713
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4月20日
發(fā)明者馮振棠 申請人:馮振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