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食用菌棒脫膜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業機械領域,具體來說,是一種食用菌棒脫膜機。
背景技術:
食用菌生產一直以來以菌袋栽培方式為主,會產生大量的廢食用菌棒,在提倡節能環保的社會背景下,產生了一種生物質能源爐,可以燃用廢菌棒,使其變廢為寶,但在食用菌棒入爐前需將其外包裹的塑料膜脫掉,否則會影響生物質能源爐的使用。目前生產上所采用的脫膜方式有兩種一是采用人工脫膜,工作效率低,勞動強度大,人工成本高 ’另一種是采用大型的脫袋機,但機器造價都在萬元以上,一般小型食用菌生產企業承擔困難。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構造簡單,造價低,操作容易,使用成本 低的食用菌棒脫膜機。一種食用菌棒脫膜機,包括機架、傳送組件、驅動組件、破膜刀、進料斗、碎渣刀,以及內部封裝有傳送軸齒輪、下脫膜軸齒輪、上脫膜軸齒輪與脫膜軸驅動齒輪的齒輪箱構成;齒輪箱安裝在機架右側面上。所述傳送組件包括傳送軸、上脫膜軸與下脫膜軸;其中,上脫膜軸與下脫膜軸結構相同,水平設置,均由脫膜軸段、圓臺過渡段、光軸段構成的同軸一體結構;以上脫膜軸為例進行說明脫膜軸段為周向上均勻設置橫向的脫膜齒的橫軸;脫膜軸段的一端與圓臺過渡段的底面相連,圓臺過渡段的頂面與光軸段一端相連;上脫膜軸與下脫膜軸中的脫膜軸段的一端均與機架左側面軸接;上脫膜軸的光軸段與齒輪箱內的上脫膜軸齒輪同軸固連;下脫膜軸中的光軸段依次與齒輪箱內的下脫膜軸齒輪、脫膜軸驅動齒輪固連后,與齒輪箱另一側軸接;上述上脫膜軸齒輪與下脫膜軸齒輪哨合。所述傳送軸為周向上具有左向螺旋結構的橫軸,傳送軸位于上脫膜軸與下脫膜軸的前方或后方;傳送軸左端與機架左側面軸接,右端與齒輪箱內的傳送軸齒輪固連;傳送軸齒輪與脫膜軸驅動齒輪嚙合。所述驅動組件包括電動機、電動機皮帶輪、傳送軸皮帶輪、驅動皮帶,其中,電動機皮帶輪固定在電動機的輸出軸上,傳送軸皮帶輪固定在傳送軸右端上,電動機皮帶輪通過驅動皮帶與傳送軸皮帶輪間套接。所述破膜刀與機架頂面間相對固定;破膜刀刀刃右向,破膜刀位于上脫膜軸中的圓臺過渡段的起始處。在靠近傳送軸的左端處安裝有至少一個板狀碎渣刀,碎渣刀的軸線與傳送軸軸線相互垂直,且碎渣刀的刀刃向上設置。在機架中頂面上開有進料口,進料口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于上脫膜軸中光軸段與傳送軸之間;機架頂面上安裝有進料斗,進料斗的底面與進料口連通。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0012]I、本實用新型食用菌棒脫膜機與人工脫棒相比可以顯著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節約生產成本,與大型脫袋機相比可以顯著降低設備購置成本。2、本實用新型食用菌棒脫膜機易于在生產上推廣使用,同時也為生物質能源爐的推廣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為節能環保做出一定的貢獻。
圖I是本實用新型脫膜機結構正視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脫膜機中齒輪箱內部結構透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脫膜機中上脫膜軸結構側視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脫膜機中上脫膜軸的脫膜軸段截面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脫膜機中上脫膜軸、下脫膜軸、傳送軸與下脫膜軸齒輪、上脫膜軸齒輪、脫膜軸驅動齒輪、傳送軸齒輪間連接關系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脫膜機結構仰視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脫膜機中驅動組件結構示意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脫膜機中限位板與驅動皮帶罩安裝位置正視示意圖;圖9是本實用新型脫膜機中限位板與驅動皮帶罩以及卸膜板安裝位置后視示意圖;圖10是本實用新型脫膜機中限位板與驅動皮帶罩以及卸膜板安裝位置左視示意圖。圖中I-機架2-傳送組件3-驅動組件4-破膜刀5-進料斗6-卸料板7-齒輪箱8-碎渣刀9-驅動皮帶罩 10-限位板11-卸膜板101-進料口201-傳送軸202-上脫膜軸203-下脫膜軸 204-脫膜軸段205-圓臺過渡段 206-光軸段207-脫膜齒301-電動機302-電動機皮帶輪303-傳送軸皮帶輪 304-驅動皮帶 701-傳送軸齒輪702-下脫膜軸齒輪703-上脫膜軸齒輪 704-脫膜軸驅動齒輪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本發明一種食用菌棒脫膜機,如圖I所述,包括機架I、傳送組件2、驅動組件3、破膜刀4、進料斗5、碎渣刀10,以及內部封裝有傳送軸齒輪701、下脫膜軸齒輪702、上脫膜軸齒輪703與脫膜軸驅動齒輪704的齒輪箱7構成,如圖2所示。其中,機架I具有頂面、左側面與右側面。機架I右側面上固定安裝有齒輪箱7。所述傳送組件2包括傳送軸201、上脫膜軸202與下脫膜軸203。其中,上脫膜軸202與下脫膜軸203結構相同,水平設置,均由脫膜軸段204、圓臺過渡段205、光軸段206構成的同軸一體結構。以上脫膜軸202為例進行說明如圖3所示,其中,脫膜軸段204為周向上均勻設置有η個橫向的脫膜齒207的橫軸,即脫膜軸段204軸向上為齒形結構,如圖4所示。脫膜軸段204的一端與圓臺過渡段205的底面相連,圓臺過渡段205的頂面與光軸段206 —端相連,通過圓臺過渡段205實現光軸段206與脫膜軸段204間的圓滑過渡。上脫膜軸202與下脫膜軸203中的脫膜軸段204的一端均與機架I左側面軸接;上脫膜軸202的光軸段206穿過齒輪箱7 —側與齒輪箱7內的上脫膜軸齒輪703同軸固連;下脫膜軸中的光軸段206穿過齒輪箱7 —側依次與齒輪箱7內的下脫膜軸齒輪702、脫膜軸驅動齒輪704固連后,與齒輪箱7另一側軸接,如圖5所示,上述上脫膜軸齒輪703與下脫膜軸齒輪702嚙合,且光軸段206的長度L1不小于食用菌袋的長度。在上脫膜軸202與下脫膜軸204連接后需保證上脫膜軸202與下脫膜軸204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重合,且上脫膜軸202與下脫膜軸204中的脫膜軸段204間的間隙不大于O. Imm,即上脫膜軸202與下脫膜軸203中的脫膜軸段204上的脫膜齒207均處于垂直水平面狀態時,兩脫膜齒207間的間隙不大于O. Imm,由此通過上脫膜軸202與下脫膜軸203中的脫膜軸段204反向內旋時,可將食用菌棒上的塑料膜絞入上脫膜軸202與下脫膜軸203間,使塑料膜從食用菌棒上脫離。
·[0037]所述傳送軸201為周向上具有左向螺旋結構的橫軸,傳送軸201位于上脫膜軸202與下脫膜軸203的前方或后方,本實用新型中,傳送軸201位于上脫膜軸202與下脫膜軸203的前方。傳送軸201左端與機架I左側面軸接,右端與機架右側面上的齒輪箱7 —側軸接,并穿過齒輪箱7側壁與齒輪箱7內的傳送軸齒輪701固連后,與齒輪箱7另一側軸接,如圖5所示。所述傳送軸齒輪701與脫膜軸驅動齒輪704嚙合,由此使齒輪箱7中的傳動軸齒輪701、脫膜軸驅動齒輪704、下脫膜軸齒輪702與上脫膜軸齒輪703間形成聯動。如圖I所示,傳送軸201連接后需保證傳送軸201位于下脫膜軸203下方,且傳送軸201與上脫膜軸202、下脫膜軸203中的光軸段206間的水平距離L2小于食用菌袋的直徑,如圖6所示,由此使上脫膜軸202、下脫膜軸203與傳送軸201共同對食用菌袋進行支撐限位,食用菌袋不會從上脫膜軸202、下脫膜軸203與傳送軸201間直接落下;且傳送軸201與上脫膜軸202中脫膜軸段204頂部間豎直距離不大于食用菌袋的直徑,由此可使食用菌袋在輸送過程中,經過上脫膜軸202與下脫膜軸203中的脫膜軸段204時,使包裹食用菌棒的塑料膜被上脫膜軸202與下脫膜軸203中的脫膜軸段204絞入。所述驅動組件3包括電動機301、電動機皮帶輪302、傳送軸皮帶輪303、驅動皮帶304,如圖7所示,其中,電動機301設置在機架I底部右側面框架103下方,通過連接板305與右側面框架103固定,可加固機架I整體框架結構;電動機皮帶輪302固定在電動機301的輸出軸上,傳送軸皮帶輪303固定在傳送軸201右端上,電動機皮帶輪302通過驅動皮帶304與傳送軸皮帶輪303間套接。由此電動機301驅動電動機皮帶輪302轉動,通過驅動皮帶304帶動傳送軸皮帶輪303轉動,由此使傳送軸齒輪701、傳送軸201共同隨之轉動;通過傳送軸齒輪701的轉動,從而使齒輪箱7中各個齒輪聯動。由機架I右側看去,電動機301驅動電動機皮帶輪302順時針轉動,則傳送軸皮帶輪303、傳送軸齒輪701、傳送軸201均順時針轉動,由此通過傳送軸201上的左螺旋結構可將食用菌袋向機架I左側傳送;傳送軸齒輪701帶動脫膜軸驅動齒輪704逆時針轉動,脫膜軸驅動齒輪704帶動下脫膜軸齒輪702順時針轉動,則上脫膜軸齒輪703逆時針轉動,由此可使上脫膜軸202與下脫膜軸203反向內旋,實現上脫膜軸202與下脫膜軸203中脫膜軸段204的脫膜功能。所述破膜刀4固定在與機架I后側面固定的擋板上,破膜刀4刀刃右向,如圖I所示,破膜刀4位于上脫膜軸202中的圓臺過渡段205的起始處,且破膜刀4底部與傳送軸201間的豎直距離L3小于食用菌袋的直徑,在食用菌袋的傳送過程中通過破膜刀4可將食用菌袋劃破。在靠近傳送軸201的左端處安裝有至少一個板狀碎渣刀8,如圖5所示,碎渣刀8的軸線與傳送軸201軸線相互垂直,且碎渣刀8的刀刃向上設置,由此通過碎渣刀8可實現在食用菌棒脫膜后,對食用菌棒的粉碎。在機架I中頂面上開有進料口 104,進料口 104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于上脫膜軸202中光軸段206與傳送軸201之間,如圖6所示;機架I頂面上安裝有進料斗5,進料斗5的底面與進料口 104連通,由此將食用菌袋放入進料斗5后,可由進料口 104落入到位于機架I內部的上脫膜軸202、下脫膜軸203中的光軸段與傳送軸201之間。本實用新型食用菌棒脫膜機中還設置有卸料板6、驅動皮帶罩9、限位板10以及與卸膜板11,其中限位板10豎直設置,如圖8、圖9、圖10所示,位于傳送軸201上方,固連在 機架I頂面下表面;且限位板10 —端位于機架I右側面處,另一端位于上脫膜軸202中脫 膜軸段204處,限位板10與上脫膜軸202、下脫膜軸203中的脫膜軸段204間的距離L4小于食用菌帶的直徑,由此通過限位板10對傳送軸201與上脫膜軸202、下脫膜軸203間的食用菌袋進行限位,使食用菌袋在限位板10的作用下與上脫膜軸202和下脫膜軸203靠近,由此使上脫膜軸202、下脫膜軸203中的脫膜軸段204完成脫膜。所述驅動皮帶罩9罩在電動機皮帶輪302、傳送軸皮帶輪303、驅動皮帶304外側,與機架I固連,起到對操作人員的防護作用,且具有防塵功能。所述卸料板6位于機架I左側傳送軸201下方,卸料板6向下傾斜,通過連接件與機架I頂面下表面固連,由此通過碎渣刀10打碎的食用菌棒可由卸料板6上落下,進行集中收集。所述卸膜板11同樣向下傾斜,并通過連接件與機架I頂面下表面相連,且卸膜板11頂部邊緣位于下脫膜軸203中的脫膜軸端204頂部下方,由此使上脫膜軸202與下脫膜軸203中的脫膜軸段204脫下的食用菌袋通過卸膜板11落下,進行集中收集。通過上述結構形成食用菌棒脫膜機,在進行食用菌棒脫膜時,首先開啟電動機301,電動機301驅動電動機皮帶輪302轉動,通過驅動皮帶304,帶動傳送軸皮帶輪303轉動,從而帶動傳送軸齒輪701與傳送軸201轉動,并帶動與傳送軸齒輪701嚙合的脫膜軸驅動齒輪704轉動,脫膜軸驅動齒輪704帶動下脫膜軸齒輪702與下脫膜軸203轉動,從而帶動上脫膜軸齒輪703與上脫膜軸202轉動,之后將食用菌棒由進料斗104放入,食用菌棒通過進料104 口落入上脫膜軸202、下脫膜軸203的光軸段206與傳送軸201之間,由此通過傳送軸201上的左向螺旋結構的作用下使食用菌棒沿傳送軸201向左方運動,當食用菌棒與破膜刀4接觸時,在破膜刀4的作用下,將食用菌棒上的塑料膜破開,隨食用菌棒的移動逐漸完全破開,在限位板10的作用下使食用菌棒與上脫膜軸202和下脫膜軸203靠近,食用菌棒表面被破開的塑料膜,隨上脫膜軸202和下脫膜軸203間的同相轉動被卷入,并由卸料板6上排出。當脫膜后的食用菌棒與傳送軸201上連接的碎渣刀8接觸時,被粉碎,并從卸料板6上排出。
權利要求1.一種食用菌棒脫膜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架、傳送組件、驅動組件、破膜刀、進料斗、碎渣刀,以及內部封裝有傳送軸齒輪、下脫膜軸齒輪、上脫膜軸齒輪與脫膜軸驅動齒輪的齒輪箱構成;齒輪箱安裝在機架右側面上; 所述傳送組件包括傳送軸、上脫膜軸與下脫膜軸;其中,上脫膜軸與下脫膜軸結構相同,水平設置,均為由脫膜軸段、圓臺過渡段、光軸段構成的同軸一體結構;以上脫膜軸為例進行說明脫膜軸段為周向上均勻設置橫向的脫膜齒的橫軸;脫膜軸段的一端與圓臺過渡段的底面相連,圓臺過渡段的頂面與光軸段一端相連;上脫膜軸與下脫膜軸中的脫膜軸段的一端均與機架左側面軸接;上脫膜軸的光軸段與齒輪箱內的上脫膜軸齒輪同軸固連;下脫膜軸中的光軸段依次與齒輪箱內的下脫膜軸齒輪、脫膜軸驅動齒輪固連;上述上脫膜軸齒輪與下脫膜軸齒輪嚙合; 所述傳送軸為周向上具有左向螺旋結構的橫軸,傳送軸位于上脫膜軸與下脫膜軸的前方或后方;傳送軸左端與機架左側面軸接,右端與齒輪箱內的傳送軸齒輪固連;傳送軸齒輪與脫膜軸驅動齒輪嚙合; 所述驅動組件包括電動機、電動機皮帶輪、傳送軸皮帶輪、驅動皮帶,其中,電動機皮帶輪固定在電動機的輸出軸上,傳送軸皮帶輪固定在傳送軸右端上,電動機皮帶輪通過驅動皮帶與傳送軸皮帶輪間套接; 所述破膜刀與機架頂面間相對固定;破膜刀刀刃右向,破膜刀位于上脫膜軸中的圓臺過渡段的起始處; 在靠近傳送軸的左端處安裝有至少一個板狀碎渣刀,碎渣刀的軸線與傳送軸軸線相互垂直,且碎渣刀的刀刃向上設置; 在機架中頂面上開有進料口,進料口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于上脫膜軸中光軸段與傳送軸之間;機架頂面上安裝有進料斗,進料斗的底面與進料口連通。
2.如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食用菌棒脫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脫膜軸與下脫膜軸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重合,且上脫膜軸與下脫膜軸中的脫膜軸段間的間隙不大于O. Imm ;所述光軸段的長度不小于食用菌袋的長度。
3.如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食用菌棒脫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傳送軸位于上脫膜軸與下脫膜軸的前方或后方,傳送軸與上脫膜軸、下脫膜軸中的光軸段間的水平距離小于食用菌袋的直徑;且傳送軸與上脫膜軸中脫膜軸段頂部間豎直距離不大于食用菌袋的直徑。
4.如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食用菌棒脫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破膜刀底部與傳送軸間的豎直距離小于食用菌袋的直徑
5.如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食用菌棒脫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動機設置在機架底部右側面框架下方,通過連接板與右側面框架固定。
6.如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食用菌棒脫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在電動機皮帶輪、傳送軸皮帶輪、驅動皮帶外側罩有驅動皮帶罩。
7.如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食用菌棒脫膜機,其特征在于機架頂面下表面豎直安裝有限位板。
8.如權利要求7所述一種食用菌棒脫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位于傳送軸上方,一端位于機架右側面處,另一端位于上脫膜軸中脫膜軸段處,限位板與上脫膜軸、下脫膜軸中的脫膜軸段間的距離小于食用菌帶的直徑。
9.如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食用菌棒脫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左側傳送軸下方設置有卸料板。
10.如權利要求I所述一種食用菌棒脫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脫膜軸中的脫膜軸段頂部下方設置有卸膜板;卸膜板向下傾斜,通過連接件與機架頂面下表面相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一種食用菌棒脫膜機,食用菌棒由機架頂部進料斗落入到機架內水平軸接的兩個脫膜軸與一個傳送軸之間,傳送軸上有螺旋結構,實現食用菌棒的輸送。當食用菌棒傳送到機架上破膜刀處時,通過破膜刀將食用菌棒表面的塑料膜劃開后,通過兩脫膜軸上脫膜齒相對轉動使食用菌棒上的塑料膜絞入,脫離食用菌棒,隨后由卸膜板落下收集,脫膜后的食用菌棒進入到傳送軸上的碎渣刀處,將食用菌棒破碎由卸料斗落下收集。本實用新型與人工脫膜相比可以顯著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節約生產成本,與大型脫袋機相比可以顯著降低設備購置成本,且易于在生產上推廣使用,同時也為生物質能源爐的推廣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為節能環保做出一定的貢獻。
文檔編號A01G1/04GK202587900SQ2012202542
公開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31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31日
發明者郭翼, 亢亞松, 劉憲東 申請人:北京農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