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較小面積底棲動物捕捉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動物捕捉器,尤其涉及一種捕捉水下動物的較小面積底棲動物捕捉器。
背景技術:
在地表水體中,有許多底棲動物。人們先后實用新型了多種捕捉水下底棲動物的裝置。目前比較常用的捕捉水下底棲動物的裝置是抓泥斗,比如改良式彼德遜抓泥斗,其原理是利用捕捉工具本身具有的重量,沉入水底,取出一定面積的底泥,從而計算出監測水域中的大型底棲生物數量。捕捉面積為I / 16 IIf或I / 40 m2。但其性能還有很多不足,主要存在如下問題(I)抓泥斗因為是依靠自身重力作用收集底泥,對河床干擾比較大,引起底泥懸浮,污染水體。(2)抓泥斗捕捉的泥樣比較多,一般需要在現場用河水進行篩洗,挑取底棲動物樣品,篩洗過程會污染河水。(3)—些黑臭河道因為底泥污染很重,有很多揮發性污染物質,抓泥斗抓起的泥樣會威脅采樣者的身體健康。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較小面積底棲動物捕捉器,該動物捕捉器捕捉底棲動物時不僅可防止進入捕捉器的動物逃逸,捕捉效率高,而且基本不會污染水體。技術方案一種較小面積底棲動物捕捉器,其特征在于主要由一正方體框架和四個分別設置在所述正方體框架的各個側面上的方形入口組成;所述正方體框架的底面為一方形底座,所述方形底座由至少三個錐形凹槽結構組成,所述錐形凹槽結構的錐尖向下插進土里,所述錐形凹槽結構上設置有多個通孔;所述正方體框架的側面和頂面除所述方形入口外均嵌套有網狀結構;所述正方體框架的頂面固定連接有一掛鉤,該掛鉤通過一提拉繩連接一浮子;所述方形入口由一底板、兩側板和一頂板組成,所述兩側板和頂板均呈垂直于所述正方體框架的側面方向設置,所述底板的一端與所述正方體框架相連接,另一端呈向下傾斜方向設置。其中所述正方體框架、方形入口以及網狀結構均由不銹鋼材質構成。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較小面積底棲動物捕捉器具有如下優勢I、本實用新型主要由一正方體框架和四個分別設置在所述正方體框架的各個側面上的方形入口組成。當將動物捕捉器放入水底后,為底棲動物提供適宜的人造生境,通過一段時間的停留,許多底棲動物會遷移到正方體框架的方形底座上,然后通過提拉繩拉動整個捕捉器出水面,則底棲動物將無法逃逸,捕捉效率高;同時由于捕捉過程中基本不擾動底泥,因此不對水體產生二次污染,有利于保護水生態環境。2、本實用新型的方形入口的底板的一端與所述正方體框架相連接,另一端呈向下傾斜方向設置。該方形入口的底板行程一上坡,坡度較緩,使得大量底棲動物比較容易進入到捕捉器內,提高了捕捉效率。
圖I是本實用新型較小面積底棲動物捕捉器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方形底座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正方體框架,2、方形入口,3、方形底座,4、掛鉤,5、提拉繩,6、浮子。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如圖I、圖2所示的較小面積底棲動物捕捉器主要由一正方體框架I和四個分別設置在所述正方體框架I的各個側面上的方形入口 2組成;所述正方體框架I的底面為一方形底座3,所述方形底座3由至少三個錐形凹槽結構組成,所述錐形凹槽結構的錐尖向下插進土里,所述錐形凹槽結構上設置有多個通孔;所述正方體框架I的側面和頂面除所述方形入口 2外均嵌套有網狀結構;所述正方體框架I的頂面固定連接有一掛鉤4,該掛鉤4通過一提拉繩5連接一浮子6 ;所述方形入口 2由一底板、兩側板和一頂板組成,所述兩側板和頂板均呈垂直于所述正方體框架I的側面方向設置,所述底板的一端與所述正方體框架I相連接,另一端呈向下傾斜方向設置。當將動物捕捉器放入水底后,為底棲動物提供適宜的人造生境,通過一段時間的停留,許多底棲動物會遷移到正方體框架的方形底座上,然后通過提拉繩拉動整個捕捉器出水面,則底棲動物將無法逃逸,捕捉效率高;同時由于捕捉過程中基本不擾動底泥,因此不對水體產生二次污染,有利于保護水生態環境。所述正方體框架I、方形入口 2以及網狀結構均可由不銹鋼材質構成。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其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士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條例的限制,上述實施條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可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屬于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同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它等效物界定。
權利要求1.一種較小面積底棲動物捕捉器,其特征在于主要由一正方體框架(I)和四個分別設置在所述正方體框架(I)的各個側面上的方形入口( 2 )組成;所述正方體框架(I)的底面為一方形底座(3),所述方形底座(3)由至少三個錐形凹槽結構組成,所述錐形凹槽結構的錐尖向下插進土里,所述錐形凹槽結構上設置有多個通孔;所述正方體框架(I)的側面和頂面除所述方形入口(2)外均嵌套有網狀結構;所述正方體框架(I)的頂面固定連接有一掛鉤(4),該掛鉤(4)通過一提拉繩(5)連接一浮子(6);所述方形入口(2)由一底板、兩側板和一頂板組成,所述兩側板和頂板均呈垂直于所述正方體框架(I)的側面方向設置,所述底板的一端與所述正方體框架(I)相連接,另一端呈向下傾斜方向設置。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較小面積底棲動物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方體框架(I)、方形入口(2)以及網狀結構均由不銹鋼材質構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動物捕捉器,尤其涉及一種捕捉水下動物的較小面積底棲動物捕捉器。該動物捕捉器主要由一正方體框架和四個分別設置在所述正方體框架的各個側面上的方形入口組成。當將動物捕捉器放入水底后,為底棲動物提供適宜的人造生境,通過一段時間的停留,許多底棲動物會遷移到正方體框架的方形底座上,然后通過提拉繩拉動整個捕捉器出水面,則底棲動物將無法逃逸,捕捉效率高;同時由于捕捉過程中基本不擾動底泥,因此不對水體產生二次污染,有利于保護水生態環境。
文檔編號A01K69/02GK202799917SQ201220279099
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13日
發明者林逸群, 陳小華, 吳國華, 盛茗瀾, 唐詩倩 申請人: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學, 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