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測土配方施肥智能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測土配方施肥智能系統。
背景技術:
現代農業種植,離不開施肥,但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土質養分含量并不規律,普通農民難以掌握準確的施肥量,施肥不足會造成農作物減產,而過量施肥則會使環境污染和土質受損,并造成浪費。在我國,農民經常過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污染、土質受損?,F有技術中通常是派遣農科科技人員進行指導,但人力物力消耗極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農民知識水平的提高,亟待有更先進的測土配方施肥智能系統解決上述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測土配方施肥智能系統,能方便查詢獲得測土配方,使肥料使用更為科學。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測土配方施肥智能系統,包括服務器和測土配方施肥查詢終端,所述測土配方施肥查詢終端與服務器電連接。進一步,所述測土配方施肥查詢終端包括輸入裝置、處理裝置、顯示裝置和通訊裝置,所述輸入裝置、顯示裝置和通訊裝置的數據端與處理裝置的數據端電連接。進一步,所述測土配方施肥查詢終端還包括土壤檢測裝置,所述土壤檢測裝置的數據端與處理裝置的數據端電連接。進一步,所述處理裝置、顯示裝置和通訊裝置為一體的PC機或掌上電腦。進一步,所述測土配方施肥查詢終端與服務器通過因特網電連接。進一步,所述服務器由依次電連接的防火墻、WEB服務器和數據庫系統組成。本實用新型的測土配方施肥智能系統,結構簡單,客戶端可使用觸摸查詢終端,也可使用現有的智能手機、掌上電腦或PC,降低使用成本,方便查詢,以指導農民進行科學的施肥,防止資源浪費和土質損害,提高作物產量。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優點、目標和特征在某種程度上將在隨后的說明書中進行闡述,并且在某種程度上,基于對下文的考察研究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將是顯而易見的,或者可以從本實用新型的實踐中得到教導。本實用新型的目標和其他優點可以通過下面的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來實現和獲得。
圖I示出了測土配方施肥智能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應當理解,優選實施例僅為了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是為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參見圖1,測土配方施肥智能系統,包括服務器和測土配方施肥查詢終端,所述測土配方施肥查詢終端與服務器電連接。優選的,所述測土配方施肥查詢終端與服務器通過因特網電連接。所述服務器由依次電連接的防火墻、WEB服務器和數據庫系統組成。所述測土配方施肥查詢終端包括輸入裝置、處理裝置、顯示裝置和通訊裝置所述輸入裝置、顯示裝置和通訊裝置的數據端與處理裝置的數據端電連接。所述輸入裝置為鍵盤和/或觸摸屏,所述輸入裝置、處理裝置、顯示裝置和通訊裝置為一體的PC機或掌上電腦。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還可設置土壤檢測裝置,現場檢驗土壤類型,以獲得更準確的測土配方結果,所述土壤檢測裝置的數據段與處理裝置的數據端電連接。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 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權利要求1.測土配方施肥智能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服務器和測土配方施肥查詢終端,所述測土配方施肥查詢終端與服務器電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測土配方施肥智能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測土配方施肥查詢終端包括輸入裝置、處理裝置、顯示裝置和通訊裝置,所述輸入裝置、顯示裝置和通訊裝置的數據端與處理裝置的數據端電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測土配方施肥智能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測土配方施肥查詢終端還包括土壤檢測裝置,所述土壤檢測裝置的數據端與處理裝置的數據端電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測土配方施肥智能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處理裝置、顯示裝置和通訊裝置為一體的PC機或掌上電腦。
5.根據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測土配方施肥智能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測土 配方施肥查詢終端與服務器通過因特網電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測土配方施肥智能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務器由依次電連接的防火墻、WEB服務器和數據庫系統組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領域,提供一種測土配方施肥智能系統,能方便進行配方施肥查詢,獲得更為科學、合理的配方施肥建議卡。所述測土配方施肥智能系統,包括服務器和測土配方施肥查詢終端;所述測土配方施肥查詢終端與服務器電連接。本實用新型的測土配方施肥智能系統,結構簡單,客戶端可使用觸摸查詢終端,也可使用現有的掌上電腦或PC,降低使用成本,方便查詢,以指導農民進行科學的施肥,防止資源浪費和土質損害,提高作物產量。
文檔編號A01C21/00GK202632362SQ2012203273
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6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6日
發明者曾紹華, 董光群 申請人:重慶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