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濱海植生槽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濱海植生槽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植物生長輔助裝置,特別是一種尤適合應用于濱海地區的濱海植生槽。
背景技術:
[0002]中國臺灣地區各主要都市因地理位置不同,人文環境互異,各地區土地利用型態亦不相同,如內陸地區以山坡地保育區或保護區所占面積較大,在充分開發后,建地建物及公共設施增多,綠資源分布相對減少;至于,濱海地區雖然沒有太多的建地建物及公共設施等過度開發現象,但卻以港埠用地、水域或鹽田區較多,綠資源的分布同樣相對減少。[0003]再者,濱海的鹽沼澤、內陸沙漠、內陸湖泊湖岸邊和過度灌溉的農地,是最容易發生高鹽逆境的幾個區域;所謂高鹽逆境對植物的傷害機制,主要是改變土壤的結構,使得土壤孔度降低,對土壤的通氣量 和水分傳導產生負面的影響。[0004]另一方面,高鹽造成土壤低的水分潛勢,會對植物產生一種生理的干旱 (physiological drought),增加植物獲得水分和養分的困難,因為干旱和高鹽有共同的滲透逆境的效果;若高濃度的鹽分進入淡土植物體內,過多的Na+會傷害植物的膜結構和抑制酵素作用,造成一般代謝失常的問題,進而毒害植物。[0005]傳統用以改善濱海土壤鹽分過高的方式,多是在濱海植生地的范圍內施以大量的淡水灌注作業,以期藉由淡水稀釋土壤中的鹽分;然而,如此做法不但會浪費大量的水資源,而且土壤中原有的養分亦會因此大量流失;縱使,可以控制濱海植生地不會被海水淹蓋,但隨著海水的水位上漲,植生地底層原本已淡化的土壤,仍會遭海水從周邊的土層滲入而再次遭受鹽害;因此,如何能夠在濱海植生區域有效避免土壤遭海水滲透而發生鹽害,藉以增加濱海庇蔭地綠化面積,一直是臨海地區所亟欲解決的課題。實用新型內容[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尤其適合應用于濱海地區,避免土壤因海水滲透而發生鹽害的濱海植生槽,提高濱海植生地的植物存活率。[0007]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解決方案是[0008]一種濱海植生槽,包括有至少一隔水容器,其由隔水材料制作,并設有一供盛裝土壤的容置部,容置部設有至少一貫穿至隔水容器外部的排水孔;及至少一溶質阻隔元件, 其覆蓋于隔水容器的排水孔處,該溶質阻隔元件限制隔水容器外界的溶質經由排水孔進入容置部,且僅供溶劑經由排水孔進出容置部。[0009]該濱海植生槽還包括有一將多個所述隔水容器相互連接的框架。[0010]該濱海植生槽還還包括有一將多個隔水容器相互連接的框架,該框架一體設有多個供各隔水容器相套接的框格,各框格的邊沿設有多個供隔水容器靠抵的支撐桿。[0011]所述隔水容器于各排水孔其中一端的開口兩側分別設有一將溶質阻隔元件固定的框條。[0012]所述溶質阻隔元件的主體為一半透膜。[0013]所述溶質阻隔元件于半透膜的兩面分別披覆有至少一層具有透水性的支撐物。[0014]本實用新型濱海植生槽于使用時,將預定數量的隔水容器分別放置于濱海植生地的定點處,將溶質阻隔元件覆蓋于各隔水容器的排水孔處,之后將土壤填入隔水容器的容置部,即可將所欲栽種的植物移入隔水容器的土壤中,由隔水容器所盛裝的土壤作為植物生長的基地;在排水孔之作用下,可讓隔水容器所盛裝的土壤維持應有的排水效能,以及在溶質阻隔元件的作用下,限制海水當中的溶質(即鹽分)進入容置部,有效避免隔水容器所盛裝的土壤因海水滲透而發生鹽害,進而提高濱海植生地的植物存活率。[0015]本實用新型濱海植生槽可以產生下列功效[0016]1.可有效避免隔水容器所盛裝的土壤因海水滲透而發生鹽害,進而提高濱海植生地的植物存活率。[0017]2.可藉由填入或更換新的土壤,獲 致較適合植物生長的土質條件。
[0019][0020][0023][0024][0025][0026][0027][0028][0029][0030][0031][0032]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濱海植生槽外觀立體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中溶質阻隔元件結構局部剖視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隔水容器用以進行排水功能的使用狀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隔水容器用以阻擋海水鹽分進入容置部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濱海植生槽外觀立體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濱海植生槽結構分解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濱海植生槽結構剖視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濱海植生槽外觀立體圖。標號說明隔水容器10框條13溶質阻隔元件20 框架30 土壤40 植物50。容置部11半透膜21 框格31排水孔12支撐物22 支撐桿具體實施方式
[0033]為了進一步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闡述。[0034]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濱海植生槽,包括有至少一隔水容器 10,以及至少一溶質阻隔元件20 ;其中[0035]隔水容器10由隔水材料制作有一供盛裝土壤的容置部11,于容置部11處設有至少一貫穿至隔水容器10外部的排水孔12 ;實施時,用以制造隔水容器10的隔水材料系可以為水泥、陶土、塑料、玻璃纖維或金屬。[0036]溶質阻隔元件20覆蓋于隔水容器10的排水孔12處,用以限制隔水容器10外界的溶質經由排水孔12進入容置部11,僅供溶劑經由排水孔12進出容置部11 ;實施時,各溶質阻隔元件20的主體為一半透膜21,并且可進一步于半透膜21的兩面分別披覆有至少一層具有透水性的支撐物22,所述支撐物22可以為一透水織布,該支撐物22主要用以增加整體溶質阻隔元件20的結構強度,且不致影響溶質阻隔元件20的溶劑滲透能力。[0037]本實用新型濱海植生槽于使用時,可如圖3所示將隔水容器10放置于濱海植生地的定點處,在本實施例中,采用將隔水容器10埋入濱海植生地的方式,將隔水容器10固定于預定的放置地點,且將溶質阻隔元件20覆蓋于各隔水容器10的排水孔12處,之后將土壤40填入隔水容器10的容置部11,即可將所欲栽種的植物50移入隔水容器10的土壤40 中,由隔水容器10所盛裝的土壤40作為植物50生長的基地。[0038]本實用新型濱海植生槽于常態下,是在排水孔12的作用下,讓隔水容器10所盛裝的土壤40維持應有的排水效能,當所澆灌的灌溉水或雨水經由土壤40表層滲入容置部11 之后,可由排水孔12適實提供水份調節作用,避免植物50根部長期浸泡于水中而腐爛。[0039]尤其是,當海水的水位上漲而使得濱海植生地的地下海水位上升時,縱使地下海水的水位如圖4所示,已淹蓋至隔水容器10的排水孔12高度,其隔水容器10仍可在溶質阻隔元件20的作用下,限制海水當中的溶質(即鹽分)進入容置部11,有效避免隔水容器 10所盛裝的土壤40因海水滲透而發生鹽害,進而提高濱海植生地的植物存活率。[0040]由于本實用新型濱海植生槽可有效避免隔水容器10所盛裝的土壤40因海水滲透而發生鹽害,以及可藉由填入或更換新的土壤40,獲致較適合植物生長的土質條件,可以廣泛應用于濱海植生地,藉以提高濱海植生地的植物存活率。[0041]本實用新型濱海植生槽可如圖5至圖7所示,進一步包括有一用以將多個隔水容器10相互連接的框架30。該框架30 —體設有多個分別與各隔水容器10相套接的框格31, 且于各框格31的邊沿設有多個與隔水容器10相靠抵的支撐桿32。在框架30的連接作用下,使應用于本實用新型濱海植生槽的濱海植生地結構更趨穩固,以及有助于濱海植生槽的模塊化設計。[0042]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本實用新型濱海植生槽是由預定數量的隔水容器10各別配置于所應用的濱海植生地,或是由框架30同時連接多個隔水容器10配置于所應用的濱海植生地,其中的隔水容器10可如圖8所示,于各排水孔12其中一端的開口兩側分別設有一將溶質阻隔元件20固定的框條13,利用該框條13將溶質阻隔元件20覆蓋于排水孔12的開口處,框條13的設計還方便溶質阻隔元件20的組裝或更新。[0043]具體而言,本實用新型濱海植生槽可以產生下列功效[0044]1.可有效避免隔水容器所盛裝的土壤因海水滲透而發生鹽害,進而提高濱海植生地的植物存活率。[0045]2.可藉由填入或更換新的土壤,獲得較適合植物生長的土質條件。上述實施例和圖式并非限定本實用新型的產品形態和式樣,任何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對其所做的適當變化或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疇。
權利要求1.一種濱海植生槽,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至少一隔水容器,其由隔水材料制作,并設有一供盛裝土壤的容置部,容置部設有至少一貫穿至隔水容器外部的排水孔; 至少一溶質阻隔元件,其覆蓋于隔水容器的排水孔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濱海植生槽,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有一將多個所述隔水容器相互連接的框架。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濱海植生槽,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有一將多個隔水容器相互連接的框架,該框架一體設有多個供各隔水容器相套接的框格,各框格的邊沿設有多個供隔水容器靠抵的支撐桿。
4.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濱海植生槽,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水容器于各排水孔其中一端的開口兩側分別設有一將溶質阻隔元件固定的框條。
5.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濱海植生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溶質阻隔元件的主體為一半透膜。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濱海植生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溶質阻隔元件于半透膜的兩面分別披覆有至少一層具有透水性的支撐物。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適合應用于濱海地區的濱海植生槽,其包括至少一隔水容器及至少一溶質阻隔元件,隔水容器設有一供盛裝土壤的容置部,容置部設有至少一排水孔;溶質阻隔元件覆蓋于各隔水容器的排水孔處,限制隔水容器外界的溶質經由排水孔進入容置部,且僅供溶劑經由排水孔進出容置部。在排水孔之作用下,讓隔水容器所盛裝的土壤維持應有的排水效能,以及在溶質阻隔元件的作用下,限制海水當中的溶質即鹽分進入容置部,有效避免隔水容器所盛裝的土壤因海水滲透而發生鹽害,進而提高植物的存活率。
文檔編號A01G9/02GK202819092SQ20122045402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7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7日
發明者張則安 申請人:張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