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濱柃種子丸粒化加工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林木種子播種前種子的處理,尤其涉及一種濱柃種子丸粒化加工方法。
背景技術:
種子丸粒化加工是為了滿足機械化精量播種與帶肥帶藥下田等需要而發展起來的新型種子處理方法,已成為現代農業種子處理研究的關鍵技術。采用丸粒化加工,不僅可以改善種子形態特征,而且使小粒種子大粒化、輕粒種子加重化,提高播種性能。20世紀40年代,美國率先開展種子丸粒化加工方法研發,以實現棉種機械化播種;其后傳入歐洲,至20世紀80年代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普遍應用,在蔬菜、花卉等特種經濟作物及大田作物上均獲良好應用,尤其蔬菜種子丸粒化加工處理率達90%以上。發達國家種子丸粒化設備也已實現專用化、標準化、自動化,如美國SPE公司RPS系列旋轉型丸化機,并與丸化后干燥機、篩分設備集成,形成種了丸粒化生產的專業化成套設備。我國丸粒化加工方法的研發始于20世紀80年代,先后對蔬菜、煙草、牧草及農作物等種子進行研究,并已獲得一系列發明專利,如CN1137615C公開了一種玉米種子丸粒化加工工藝、CN1049792C公開了一種小粒種子的丸粒化制造方法、CN100556291C公開了一種花卉微粒種子丸粒化配方及加工方法。在設備研發上,國內一些科研單位和企業也研制出幾種丸粒化加工設備,如農業中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研發出5WH-150型種子丸粒化設備;浙江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發明了林木種子夾心丸化沸騰造粒的方法及其專用包衣機。針對林木種子在飛播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碧森種業有限責任公司采用當今世界最新種子包衣丸粒化加工方法,將抗旱保水劑、生根粉、生長素、驅避劑丸入種子,完善了種子的綜合性能,單位面積播種量減少,成活率上升,為我國唯一從事林草種子丸粒化包衣的加工企業,但林木種子丸粒化處理研究報道較少,僅CN102070370A公開了一種油松種子丸粒化包衣粉劑。今Qkirya emarginata (Thunb.) Makino)系山茶科、柃屬常綠灌木,分布于我國福建、臺灣、浙江等沿海地區及日本、朝鮮南部,多生于基巖海岸的巖石縫及崖壁,面海山坡的闊葉林及灌草叢等也有零星分布。該植物耐鹽堿、耐干旱瘠薄、抗風性強,為優良的防風固沙植物,適合在我國沿海地區沿海風景林、防護林營建,又可盆栽造型觀賞,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該植物植株種子極多,但出種率及出苗率均較低,出種率僅10% 15%、出苗率僅20%-30%。濱柃種子細小,千粒種僅1.0g左右,常采用種子摻沙或其它體積和重量相似的物質進行混合條播,用種量較大,定苗時又需要大量人工,增大作業成本。本發明通過濱柃種子丸粒化加工處理,實現小粒種子大粒化,既節約種子又減少用工量,降低了作業成本,提高種子質量及活力,尚未見報道。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濱柃種子丸粒化加工方法。
本發明是采用如下加工方法方案實現:
將干凈的濱柃種子放入旋轉的丸化機中,一邊噴入包衣劑,同時投入混合粉料,每間隔20-60s重復以上步驟使濱柃種子丸粒化,然后噴入警戒色溶液染色,取出干燥包裝。包衣劑重量為種子重量的50% 150%,混合粉料重量為種子重量的3-8倍,濱柃種子丸粒化倍數為3-8倍。所述包衣劑按重量百分比由以下組成:粘結劑0.3%-0.9%、殺菌劑0.015%-0.025%、殺蟲劑0.04 % — 0.07 %、植物生長調節劑0.01%-0.03%、營養成分
0.005%-0.32%、保水劑 0.4%-0.8%,其余為水。所述粘結劑為羧甲基纖維素鈉和骨膠,二者的質量比為3-2:1。所述殺菌劑為多效唑可濕性粉劑,殺蟲劑為啶蟲脒。所述植物生長調節劑為赤霉素,所述保水劑為聚乙二醇。所述營養成分為硫酸銅、硫酸亞鐵中的一種或兩種混合。所述營養成分為0.005wt.%-0.015 wt.%硫酸銅和0.1 wt.%-0.3 wt.%硫酸亞鐵的混合物。所述的混合粉料由膨潤土、硅藻土、硬脂酸鈣和灌叢草甸土組成,按重量百分比為40%-50%膨潤土、30%-40%硅藻土、硬脂酸鈣5%-10%、灌叢草甸土 10%_20%,將上述原料混合并攪拌均勻,粉碎至通過400目篩。所述的警戒色溶液為艷藍、嫩黃中的一種,警戒色溶液質量濃度為0.5%-1.5%。本發明的優點是由于采用丸粒化處理將濱柃種子制成球形,增加濱柃種子的重量和粒徑,提高了充種率,利于實現精量播種,既節約種子又減少用工量,降低了作業成本;通過添加物為濱柃種子提供所需營養成份,提高了濱柃種子出苗率和苗木質量。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實施例1:將Ig骨膠浸泡于2ml熱水中10h,加熱至75°C左右,使其成為膠液;將2克羥甲基纖維素鈉加入到250ml水中,常溫浸泡5h,攪拌均勻使之完全溶解,并將0.1g赤霉素、3g聚乙二醇、0.05g硫酸銅、Ig硫酸亞鐵與0.1g多效唑可濕性粉劑、0.25g唳蟲脒進行混合,溶解于上述溶液,攪拌均勻;將前述所有溶液混合、攪拌均勻,余量為水,最后制得包衣劑500g。將45%膨潤土、35%硅藻土、硬脂酸鈣5%、山地灌叢草甸土(山地灌叢草甸土從福州靈石山國家森林公園山地灌叢草甸中挖掘、采集獲得)15%進行混合,攪拌均勻,用氣流粉碎機將混合粉料粒徑粉碎到通過400目標準篩。將200g濱柃種子放入丸粒化包衣機內,種子盤轉速為750轉/min,一邊噴入包衣劑,一邊加入混合粉料,每間隔30s進行上述操作,包衣劑用量130-150g,混合粉料用量為800g。當轉動造粒結束時,用1.2%的嫩黃化工染料溶液代替包衣劑進行操作,完成后取出種子在30°C的鼓風箱中烘干4h后直接播種。實施例2:將3g骨膠浸泡于5ml熱水中10h,加熱至75°C左右,使其成為膠液;將4克羥甲基纖維素鈉加入到500ml水中,常溫浸泡5h,攪拌均勻使之完全溶解,并將0.25g赤霉素、5g聚乙二醇、0.12g硫酸銅、2.5g硫酸亞鐵與0.18g多效唑可濕性粉劑、0.6g啶蟲脒進行混合,溶解于上述溶液,攪拌均勻;將前述所有溶液混合、攪拌均勻,余量為水,最后制得包衣劑lOOOg。將50%膨潤土、30%硅藻土、硬脂酸鈣10%、山地灌叢草甸土 10%進行混合,攪拌均勻,用氣流粉碎機將混合粉料粒徑粉碎到通過400目標準篩。將500g濱柃種子放入丸粒化包衣機內,種子盤轉速為900轉/min, —邊噴入包衣劑,一邊加入混合粉料,每間隔60s進行上述操作,包衣劑用量640-740g,混合粉料用量為4000g。當轉動造粒結束時,用1.3%的艷藍化工染料溶液代替包衣劑進行操作,完成后取出種子在30°C的鼓風箱中烘干6h后低溫密封貯藏。試驗方法
2011年2月25日,將沙藏的濱柃種子按實施例1進行丸粒化處理,一部分濱柃丸粒化種子用于主要技術指標測定,一部分丸粒化種子在福建農林大學森林生態研究所圃地進行播種試驗。圃地土壤肥力中等、水源充足、庇蔭避風,圃地面積為5mX20m,并在播種前對圃地進行消毒、除草、翻整,修整成4列平行畦,其中3列用于實施例1丸粒化種子播種、另一列用于濱柃未丸粒化處理種子(對照)播種。I)濱柃丸粒化種子主要 技術指標測定
單籽率和有籽率的測定:隨機抽取丸粒化種子200粒,逐粒壓碎觀察丸粒化種子內濱柃種子粒數,有籽率=有籽粒數/200 X 100%,單籽率=單籽粒數/200 X 100%。丸粒倍數測定:隨機抽取濱柃裸種及丸粒化種子各1000粒用天平稱其重量,丸化倍數=丸化種子千粒重/裸種種子千粒重。裂解度測定:隨機抽取丸粒化種子200粒置于濕潤濾紙上,24h后觀測濱柃種子丸衣開裂情況,裂解度=24h內裂解丸化種子數/200 X 100%。崩解時間測定:隨機抽取丸粒化種子50粒逐一放入裝有IOOOml水的容器中,用秒表計時,待觀察種衣劑吸水膨脹變得非常疏松時(一觸即碎),即為崩解時間。單粒抗壓強度測定:采用YHKC:3A型(80N/0.1N)自動顆粒強度測定儀測定,隨機抽取丸粒化種子50粒,單粒抗壓強度=50粒丸化種子所能承受最大壓力之和/50。2)種子發芽情況測定
將按照實施例1丸粒化的濱柃種子及其裸種(對照)各1000粒在福建農林大學森林生態研究所圃地播種并觀察其種子發芽及幼苗生長情況,從播種后30d起每天統計發芽數量等情況,直到發芽結束,計算場圃發芽率。在濱柃丸粒化種子與裸種播種處理(實施例1及對照)中隨機選擇100株作為觀察對象株,每15d對觀察株進行地徑、苗高的測量。
^Gt
場圃發芽率Cl) =—XlOO
T式中:Gt為在t日的發芽數;T為種子總數。3)生物量的測定:于濱柃幼苗生長末期12月份,在在濱柃丸粒化種子與裸種播種處理(實施例1及對照)的觀察對象株中隨機各抽取10株幼苗,完整挖取全株,洗凈根部的泥土,晾干后,按不同器官將其剪斷,稱鮮重并裝袋編號。不同器官樣品經85°C殺青30min后,于60°C下烘干至恒重,計算其總生物量。試驗結果
I)濱柃丸粒化種子主要技術指標分析
經測定,實施例1丸粒化濱松種子丸粒倍數為4.03、單籽率為99.5%、有籽率為99.6%、裂解度為99.3%、單粒抗壓強度4.52N、崩解時間為207.5s,與農作物、蔬菜及花卉種子丸粒化主要技術指標相比,具有良好丸粒化效果。2)丸粒化處理對濱柃種子場圃發芽率的影響
丸粒化處理對化濱柃種子的發芽率有明顯影響,實施例1的場圃發芽率達41%,裸種濱柃種子(對照)場圃發芽率為28%,經過丸粒化處理后濱柃種子場圃發芽率提高46.4%。同時,由于通過丸粒化處理增大種子粒徑,濱柃種子播種量得到有效控制,節省了濱柃種子。3)丸粒化處理對濱柃幼苗的生物量積累的影響
就單株生物量積累而言,經丸粒化處理的濱柃種子幼苗個體及其平均單株生物量呈現明顯增大趨勢,實施例1的濱柃幼苗平均地徑1.9mm、平均苗高12.5cm、平均單株生物量
0.57g,對照處理的濱柃幼苗平均地徑1.6mm、平均苗高9.6cm、平均單株生物量0.42g。丸粒化處理后,濱柃幼苗平均單株生物量增加36.51%,丸粒化種子與裸種在幼苗生物量上存在顯著差異性。
權利要求
1.一種濱柃種子丸粒化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將干凈的濱柃種子放入旋轉的丸化機中,一邊噴入包衣劑,同時投入混合粉料,每間隔20-60S重復以上步驟使濱柃種子丸粒化,然后噴入警戒色溶液染色,取出干燥包裝。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濱柃種子丸粒化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衣劑重量為種子重量的50% 150%,混合粉料重量為種子重量的3-8倍,濱柃種子丸粒化倍數為3-8倍。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濱柃種子丸粒化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衣劑按重量百分比由以下組成:粘結劑0.3%-0.9%、殺菌劑0.015%-0.025%、殺蟲劑0.04% —0.07%、植物生長調節劑0.01%-0.03%、營養成分0.005%-0.32%、保水劑0.4%_0.8%,其余為水。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濱柃種子丸粒化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結劑為羧甲基纖維素鈉和骨膠,二者的質量比為3-2:1。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濱柃種子丸粒化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殺菌劑為多效唑可濕性粉劑,殺蟲劑為啶蟲脒。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濱柃種子丸粒化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生長調節劑為赤霉素,所述保水劑為聚乙二醇。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濱柃種子丸粒化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營養成分為硫酸銅、硫酸亞鐵中的一種或兩種混合。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濱柃種子丸粒化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營養成分為0.005wt.%-0.015 wt.%硫酸銅和0.1 wt.%-0.3 wt.%硫酸亞鐵的混合物。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濱柃種子丸粒化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合粉料由膨潤土、硅藻土、硬脂酸鈣和灌叢草甸土組成,按重量百分比為40%-50%膨潤土、30%-40%硅藻土、硬脂酸鈣5%-10%、灌叢草甸土 10%-20%,將上述原料混合并攪拌均勻,粉碎至通過400目篩。`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濱柃種子丸粒化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警戒色溶液為艷藍、嫩黃中的一種,警戒色溶液質量濃度為0.5%-1.5%。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林木種子播種前種子的處理,尤其涉及一種濱柃種子丸粒化加工方法。該方法將干凈的濱柃種子放入旋轉的丸化機中,一邊噴入包衣劑,同時投入混合粉料,每間隔20-60s重復以上步驟使濱柃種子丸粒化,然后噴入警戒色溶液染色,取出干燥包裝。本發明通過濱柃種子丸粒化加工處理,實現小粒種子大粒化,既節約種子又減少用工量,降低了作業成本,提高種子質量及活力,由于采用丸粒化處理將濱柃種子制成球形,增加濱柃種子的重量和粒徑,提高了充種率,利于實現精量播種;又通過添加物為濱柃種子提供所需營養成份,提高了濱柃種子出苗率和苗木質量。
文檔編號C05G3/00GK103069950SQ201310033338
公開日2013年5月1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29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29日
發明者吳承禎, 洪偉, 謝安強, 洪滔, 林勇明, 李鍵, 林晗, 范海蘭, 陳燦 申請人:福建農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