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樹木反季節移栽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樹木移栽方法,特別涉及一種樹木反季節移栽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對園林綠化的要求不斷提高,大多數工程項目要求綠化工程與主體工程同步完工,但綠化工程很難趕在綠化的最佳季節完工,生長季移植已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大量樹木需要反季節移栽。傳統的移栽時間是從3月中下旬開始至5月初或者是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所謂反季節移栽就是在此外的時間移栽。根據大量調研和多年實踐表明,在現有技術水平和施工管理下,在七 八月份盛夏雨季時期或在十一月下旬到上凍前移栽,成活率可以達到90%甚至更高,但在以下兩個時期:五 六月份,植物從萌動到開始生長時,和九 十月份,植物從生長時期將要轉入休眠時移栽,成活率極低,甚至為零。可見,反季節移栽存在的問題是成活率較低,有些雖能成活但長勢萎靡。因此,研究反季節移栽,特別這兩個時期保活技術,提高成活率和移栽質量,避免因樹木死亡造成人力和財力的浪費,成為新形勢下綠化工作面臨的一個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針對反季節移栽時的施工特點,以及樹木的生長習性,提供了一種樹木反季節移栽方法。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樹木反季節移栽方法,包括移栽前的斷根、截冠和灌水處理,移栽時土球與樹穴的挖掘處理、樹穴回填土改良、樹木的定植、移栽藥品的使用,移栽后的養護步驟。所述的移栽前的斷根處理是指移栽前一年的春季,完成第一次斷根處理,以樹干為中心,以胸徑的6-8倍為直徑向外挖寬30-40cm、深50_70cm的環形溝,先挖東弧和西弧,或者是先挖南弧和北弧,秋季再挖另兩個方向的環形溝,(遇有較粗的根,可沿溝的內壁剪斷或鋸斷,對于粗度大于5cm的大根要保留,以防大樹倒伏),在溝的內壁噴涂生根劑促發新根,斷根后須向溝內回填土并踏實,澆透水。更優選地,所述生根劑為含200ppmABT的水溶液。優選地,所述的移栽前的截冠處理是指在不影響景觀效果的前提下,應盡可能減小樹冠的蒸騰面積。對一些枯死枝、過密枝、病蟲枝以及尚未木質化的幼嫩枝做適當修剪,直徑大于2cm的剪口用凡士林、石蠟或植物傷口涂補劑包封。同時摘除沒有或已經喪失光合作用的嫩葉和老葉。優選地,所述移栽前的灌水處理是指在移栽前五六天,對苗木實施灌水處理,澆足澆透,使根系能充分吸水。優選地,所述移栽時土球的挖掘處理是指帶土球起苗前先進行方位標記,然后開始起樹,土球大小要合乎規格,對胸徑為15cm以下的喬木,宜用圓形土球,用蒲包、草片或塑編材料加草繩包裝,根部土球直徑要保證達到樹木胸徑的8 10倍;對胸徑為15-25cm的常綠喬木,宜用方形土臺,用木箱包裝,方形土臺的長、寬、高要保證達到樹木胸徑的8 10倍。所述樹穴的挖掘處理是指樹穴的上下口大小一致,當移栽的土球為圓形土球時,樹穴的直徑和坑深為土球直徑和深度的1.2倍,當移栽的土球為方形土臺時,樹穴的長、寬和深度為方形土臺長、寬、深度(高度)的1.2倍,坑內無污染物,無雜物。所述的樹穴回填土改良是指向回填土中均勻摻拌有機肥,按體積份數計算,回填土 I份時,有機肥料0.1-0.3份,得改良回填土。所述的樹木的定植為先向坑內填入部分改良回填土,然后根據起樹時所做的方位標記,將被移植的苗木按原來的方向,將移栽的土球的3/4放入栽植坑內,填入回填土,每填20cm即夯實,填土高度不能超過移栽的土球,同時在移栽的土球周圍豎直埋設數根直徑10cm,長lm,均勻打有40個直徑0.5cm小孔的PVC管,最后,在樹穴外圍修一道圍堰。所述的移栽藥品的使用是指用含200ppmABT的水溶液作為定根水,移栽后一次澆透,七日內澆透第二遍定根水,以后根據土壤含水量澆灌清水,用抗蒸騰劑整株噴施(包括樹干),7天噴施一次,連噴三次,之后視天氣狀況在下午3:00 4:00向葉面噴灑清水,以葉片沾濕而水不下滴為宜。所述的移栽后的養護是指為樹木架一個等邊三角形的支架,上支持點在樹干的2/3處,防止移栽后樹干搖動,損傷根系。必要時搭設遮陽網。本發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本發明從移栽前開始對樹木進行技術處理,通過斷根增加樹木毛細根數量,通過截冠降低樹木的營養消耗,增加樹體內的`營養儲備,增大光合枝的比例。增強樹木活力。移栽時采取了促進樹木生根和降低蒸騰的措施,能有效的保持樹體的水分,促進樹勢平衡。同時埋設了通氣管,增加土壤通透性,可以促進樹木根部的呼吸作用,還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活力,促進有機肥料的轉化,提高土壤肥力。移栽后采取了固定和遮陽措施。采用本技術,移栽樹木可以迅速長出新根,恢復生機。示范應用表明樹木栽植成活率在95%以上,并且生長茁壯,具有良好的綠化景觀生態效果。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但不限定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以在天津濱海地區實施的白蠟栽植為例。2011年5月中旬從山東移栽胸徑7_8cm的絨毛白蠟。(1)2010年3月完成第一次斷根處理。以樹干為中心,約50cm為直徑在東西方向向外挖寬30-40cm、深50-70cm的環形溝,11月挖南北方向的環形溝。在溝的內壁噴涂生根齊U,所述生根劑為ABT含量為200ppm的水溶液,然后須向溝內回填土并踏實,澆透水。(2)2011年4月底對樹木進行截冠處理。僅對一些枯死枝、過密枝、病蟲枝以及尚未木質化的幼嫩枝做適當修剪,直徑大于2cm的剪口用凡士林涂抹包封,盡量不縮減樹冠大小。(3)移栽前五六天,對苗木實施灌水處理。(4)土球的挖掘。對樹木進行方位標記后,開始起樹,土球直徑為60_70cm,用草繩
包裹扎牢。
(5)樹穴的準備。樹穴上下口大小一致,直徑和坑深為70-90cm,將土中磚頭、垃圾
等雜質清理干凈。(6)回填土的改良。按照原土:有機肥(牛糞)=5:1的比例均勻摻拌,得到改良回填土。(7)定植。向坑內填入部分改良回填土,然后根據起樹時所做的方位標記,將被移植的苗木按原來的方向,將土球的3/4放入栽植坑內。填入回填土,每填20cm即夯實。填土高度不能超過土球。同時在土球周圍豎直均勻埋設5根直徑10cm,長lm,均勻打有40個直徑0.5cm小孔的PVC管。最后,在樹穴外圍修一道高15-20cm的圍堰。(8)樹架的搭建。為白蠟搭建三角形支架,上支點在1.5m左右。支架與樹木接觸處用塑編材料包裹防護。(9)定根水的燒灌。用含200ppmABT的水溶液作為定根水,一次燒透。視天氣情況,七日內澆透第二遍定根水。以后根據土壤含水量澆灌清水。( 10)抗蒸騰劑的使用。用抗蒸騰劑整株噴施(包括樹干),7天噴施一次,連噴三次,之后視天氣狀況在下午3:00 4:00向葉面噴灑清水,以葉片沾濕而水不下滴為宜。按照實施例1的方法進行移植,樹木栽植成活率在95%以上,并且生長茁壯,具有良好的綠化景觀生態效果。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的范 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樹木反季節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移栽前的斷根、截冠和灌水處理,移栽時土球與樹穴的挖掘處理、樹穴回填土改良、樹木的定植、移栽藥品的使用,移栽后的養護步驟;所述的移栽前的斷根處理是指移栽前一年的春季,完成第一次斷根處理,以樹干為中心,以胸徑的6-8倍為直徑向外挖寬30-40cm、深50_70cm的環形溝,先挖東弧和西弧,或者是先挖南弧和北弧,秋季再挖另兩個方向的環形溝,在溝的內壁噴涂生根劑促發新根,斷根后須向溝內回填土并踏實,澆透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樹木反季節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根劑為含200ppmABT的水溶液。
3.根據權利要求1或 2所述的一種樹木反季節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栽前的灌水處理是指在移栽前五六天,對苗木實施灌水處理。
4.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一種樹木反季節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栽時土球的挖掘處理是指帶土球起苗前先進行方位標記,然后開始起樹,土球大小要合乎規格,對胸徑為15cm以下的喬木,宜用圓形土球,用蒲包、草片或塑編材料加草繩包裝,根部土球直徑要保證達到樹木胸徑的8 10倍;對胸徑為15-25cm的常綠喬木,宜用方形土臺,用木箱包裝,方形土臺的長、寬、高要保證達到樹木胸徑的8 10倍。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樹木反季節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樹穴的挖掘處理是指樹穴的上下口大小一致,當移栽的土球為圓形土球時,樹穴的直徑和坑深為土球直徑和深度的1.2倍,當移栽的土球為方形土臺時,樹穴的長、寬和深度為方形土臺長、寬、深度的1.2倍,坑內無污染物,無雜物。
6.根據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一種樹木反季節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樹穴回填土改良是指向回填土中均勻摻拌有機肥,按體積份數計算,回填土 I份時,有機肥料0.1-0.3份,得改良回填土。
7.根據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一種樹木反季節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樹木的定植為先向坑內填入部分改良回填土,然后根據起樹時所做的方位標記,將被移植的苗木按原來的方向,將移栽的土球的3/4放入栽植坑內,填入回填土,每填20cm即夯實,填土高度不能超過移栽的土球,同時在移栽的土球周圍豎直埋設數根直徑10cm,長lm,均勻打有40個直徑0.5cm小孔的PVC管,最后,在樹穴外圍修一道圍堰。
8.根據權利要求1-7任一項所述的一種樹木反季節移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移栽藥品的使用是指用含200ppmABT的水溶液作為定根水,移栽后一次澆透,七日內澆透第二遍定根水,以后根據土壤含水量澆灌清水,用抗蒸騰劑整株噴施(包括樹干),7天噴施一次,連噴三次,之后視天氣狀況在下午3:00 4:00向葉面噴灑清水,以葉片沾濕而水不下滴為宜。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樹木反季節移栽方法,該方法包括移栽前的斷根、截冠和灌水處理,移栽時土球與樹穴的挖掘處理、樹穴回填土改良、樹木的定植、移栽藥品的使用,移栽后的養護步驟;所述的移栽前的斷根處理是指移栽前一年的春季,完成第一次斷根處理,以樹干為中心,以胸徑的6-8倍為直徑向外挖寬30-40cm、深50-70cm的環形溝,先挖東弧和西弧,或者是先挖南弧和北弧,秋季再挖另兩個方向的環形溝,在溝的內壁噴涂生根劑促發新根,斷根后須向溝內回填土并踏實,澆透水。采用本發明技術,移栽樹木可以迅速長出新根,恢復生機。示范應用表明樹木栽植成活率在95%以上,并且生長茁壯,具有良好的綠化景觀生態效果。
文檔編號A01G23/04GK103081777SQ20131004807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6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6日
發明者張清, 慈華聰, 王振宇, 田曉明, 張楚涵, 王鵬山 申請人:天津泰達園林建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