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有機茶園生態種植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茶園種植方法,具體涉及一種有機茶園生態種植方法,屬于茶葉生態生產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是中國的國飲,我們的祖先為我們,同時也為全人類開發了最文明、最有益于健康、最富有詩意的神奇飲料茶。在長期的飲茶實踐中,人們已逐步把品茶從單純的物質生活需要中分離出來,升華成為一種道心文趣兼備,雅俗共賞;茶可以啟人心智、滌人心源,使人在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享受中,怡然自得地去醒悟自性、體悟自然、契悟大道、徹悟人生、完善自我的品茶新境界。隨著國內外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感悟到小小的茶壺中有宇宙的奧妙、有人生的哲理、有無限的商機。日常把茶作為健康的良藥、生活的享受、修為的途徑、友誼的紐帶。目前,茶文化不亞于酒文化。茶的銷量不亞于酒的銷量。真是“美酒千杯難成主吃,清茶一盞也能醉人”。茶道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人們最佳的保健養生之道。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對全國經濟和現代化建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廣東的工業、農業和第三產業在全國的經濟建設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茶葉消費及茶葉經營規模均走在全國前列的廣東卻很難找到本省的名茶。長期占領廣東茶市場的高檔茶葉是福建安溪鐵觀音、大紅袍,杭州龍井、云南普洱等,廣東能與之抗衡的名茶尤其是烏龍茶寥寥無幾,這與作為全國茶葉消費大省的廣東來說是極不相稱的。隨著人民生 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食品的消費觀念逐步向“天然、安全、保健”轉變,保健茶逐漸占有較多的市場份額。本發明根據茶葉市場品種的銷售變化,對消費人群進行市場細分,引進、研制特色茶,并對種植條件和技術進行研究,運用茶樹生態學原理,堅持以農業防治為基礎,以生物防治為核心,開發出一種科學先進的茶園管理方法。采用該方法進行茶園生產管理不僅使茶樹高產、質優、抗病力強,而且生產的茶葉具有色美、香清、甘醇等特點,滋味既保留原名茶的韻味更具湛江地方獨特風格,達到了安全、質優、營養的標準,可滿足廣東及全國高端客戶的消費需求,既符合政府扶持“三農”的政策要求,又能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優勢,帶動山區農民進行脫貧致富,帶來社會和生態效益。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有機茶園生態種植方法,采用該方法對茶園進行生產可使茶樹高產、質優、抗病力強,生產的茶葉安全、質優、營養。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有機茶園生態種植方法,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選址
根據茶樹品種對氣溫的要求不同選址:選址按照如下條件選址:中小葉種要求平均氣溫12°c以上,積溫在3800度以上,全年降水量不少于800mm,4至9月降水量不少于IOOmm毫米;土壤微酸,pH值4.5^6.5,以沙壤土、壤土、粘壤土為宜;土層厚Im以上,底土無硬盤,地下水位在Im以下;坡度不超過25度,向陽,不面向寒流;
(2)建園
平地和15度以下的緩坡地等高建園,坡度在15度以上的山地修筑內傾式等高梯級茶園,梯面寬不小于2m;
(3)種植
種植方式采用茶苗移栽,栽植時覆土高于根頸處3cm左右、根系離底肥IOcm以上,栽后隨即澆定根水并覆蓋;或采用茶籽直播,在11月至第二年2月進行,采用雙行密植,覆土5 7cm,并防人、畜踩踏;
(4)修剪
幼齡茶園分三次定型修剪:第一次,當80%以上的茶苗高度達到30cm,離地面12 15cm處剪去主枝,不剪側枝;其后每次在剪口上提高15cm左右剪平;
成年茶園每年一次剪去樹冠表層3 5cm,在春茶后或秋茶末進行;對于樹冠形成大量雞爪枝,應剪去樹冠15 20cm,于春茶后進行;覆蓋度較大的茶園,每年進行邊緣修剪,保持茶行間20cm左右的空隙;
(5)施肥
以有機肥為主,于當年秋 冬季開溝深施,施肥深度20cm以上,一般畝施商品有機肥200^400公斤或農家肥、土雜肥-自配有機肥100(Γ2000公斤;并根據茶樹生長發育進行常規規律追肥;
(6)水分管理
建立蓄水排水系統,連續7 9天不降雨,土壤田間持水量低于70%時,進行灌溉;
(7)病蟲害防治
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從茶樹一病蟲草等整個生態系統出發,創造不利于病蟲害發生而有利于各種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通過加強土肥水管理,適時采摘和修剪來預防病蟲害的發生;利用殺蟲燈、誘蟲器、人工捕殺等方法的物理防治,并結合“以益蟲消滅害蟲”等防治技術防治控制病蟲害的發生。(8)采摘
按照采茶與養樹兩者兼顧的原則,根據不同茶類的標準和樹齡及時分批進行采摘。所述步驟(3)中的種植是指平地茶園采用直線布置,茶行與主道平行,與步道垂直,坡度在15度以上茶行按等高線布置;種植時單行種植行距150cm,叢距30cm ;雙行種植行距15(Tl80cm,小行距3(T40cm,叢距30cm,茶叢交錯“丁”字形排列;為了盡可能維持原生態環境特點,茶行間應適當預留100cnTl50cm的原生態隔離帶。所述步驟(5)中的施肥是指施用花生麩、貝粉、骨粉、牛糞、羊糞有機肥或農家肥,基肥全部用牛糞、花生麩、豆柏;優選配方有兩種:①牛糞60%、花生麩30%、豆柏10%牛糞50%、花生麩30%、豆柏10%、羊糞10% ;以上配方先攪勻后,放在儲池中堆積發酵2-3個月后,待發酵至肥已變得松散、帶有霉白,無臭味后便可使用。所述步驟(6)中的茶園水分管理可在茶園行間鋪草,降雨時可滯留較多雨水,減少地表涇流,草腐爛后可作為有機肥翻入土中,改良土壤,亦可增加蓄水量。所述步驟(8)中的采摘時早、午、晚青要分開,芽葉大小要分開,不同地方茶葉要分開以方便茶葉的加工和各地區茶葉種植水平的跟蹤。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使用有機肥,無公害無污染,而且能使茶樹在生長中形成對人健康的有效保健成
分;
(2)嚴禁使用農藥,營建天然植物控害生態鏈防治環境,防治茶病蟲害生成,天然有
機;
(3)采用該方法進行茶園生產管理不僅使茶樹高產、質優、抗病力強,而且生產的茶葉具有色美、香清、甘醇等特點,滋味既保留原名茶的韻味更具湛江地方獨特風格,達到了安全、質優、營養的標準;
(4)該發明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優勢,按照政府扶持“三農”的政策要求,可帶動山區農民進行脫貧致富,并帶來良好的社會和生態效益。
具體實施方式
:
下面通過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說明,這些實施例僅用來說明本發明,并不限制本發明的范圍。實施例1
一種有機茶園生態種植方法,步驟如下:
(I)選址`
茶樹品種對氣溫要求不同,中小葉種要求平均氣溫12°c以上,積溫在3800度以上,所能忍受的極限低溫不能低于零下12°C ;全年降水量不少于800mm,4至9月降水量不少于IOOmm毫米;土壤微酸pH值4.5^6.5,以沙壤土、壤土、粘壤土為宜;土層厚Im以上,底土無硬盤,地下水位在Im以下;坡度不超過25度,向陽,不面向寒流。(2)建園
選擇平地進行等高建園。(3)種植
茶園采用直線布置,茶行與主道平行,與步道垂直;進行單行種植行距150cm,叢距30cm ;為了盡可能維持原生態環境特點,茶行間應適當預留IOOcm的原生態隔離帶。種植方式米用茶苗移栽,栽植時覆土應高于根頸處3cm左右、根系離底肥IOcm以上,栽后隨即澆定根水并覆蓋。(4)修剪
幼齡茶園分三次定型修剪:第一次,當80%以上的茶苗高度達到30cm,離地面12cm處剪去主枝,不剪側枝;其后每次在剪口上提高15cm左右剪平;
成年茶園每年一次剪去樹冠表層3cm,在秋茶末進行;對于樹冠形成大量雞爪枝,剪去樹冠15cm,于春茶后進行;覆蓋度較大的茶園,每年進行邊緣修剪,保持茶行間20cm左右的空隙。(5)施肥
施以經過發酵2個月左右時間的有機肥,于當年秋冬季開溝深施,施肥深度20cm以上,畝施商品有機肥200公斤;并根據茶樹生長發育進行規律追肥。(6)水分管理
建立蓄水排水系統,如連續7 9天不降雨,土壤田間持水量低于70%,進行灌溉;并在茶園行間鋪草,降雨時可滯留較多雨水,減少地表涇流,草腐爛后可作為有機肥翻入土中,改良土壤,亦可增加蓄水量。(7)病蟲害防治
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從茶樹一病蟲草等整個生態系統出發,創造不利于病蟲害發生而有利于各種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通過加強土肥水管理,適時采摘和修剪來預防病蟲害的發生;利用殺蟲燈、誘蟲器、人工捕殺等方法的物理防治,并結合“以益蟲消滅害蟲”等防治技術防治控制病蟲害的發生。(8)采摘
按照采茶與養樹兩者兼顧的原則,根據 不同茶類的標準和樹齡及時分批進行采摘;采摘時早、午、晚青分開,芽葉大小分開,不同地方茶葉分開以方便茶葉的加工和各地區茶葉種植水平的跟蹤。實施例2
一種有機茶園生態種植方法,步驟如下:
(I)選址
茶樹品種對氣溫要求不同,中小葉種要求平均氣溫12°C以上,積溫在3800度以上,所能忍受的極限低溫不能低于零下12°C ;全年降水量不少于800mm,4至9月降水量不少于IOOmm毫米;土壤微酸pH值4.5^6.5,以沙壤土、壤土、粘壤土為宜;土層厚Im米以上,底土無硬盤,地下水位在Im以下;坡度不超過25度,向陽,不面向寒流。(2)建園
選擇15度以下的緩坡地進行等高建園。(3)種植
茶園采用直線布置,茶行與主道平行,與步道垂直;進行單行種植,行距150cm,叢距30cm ;為了盡可能維持原生態環境特點,茶行間應適當預留IOOcm的原生態隔離帶。種植方式米用茶苗移栽,栽植時覆土應高于根頸處3cm左右、根系離底肥IOcm以上,栽后隨即澆定根水并覆蓋。(4)修剪
幼齡茶園分三次定型修剪:第一次,當80%以上的茶苗高度達到30cm,離地面15cm處剪去主枝,不剪側枝;其后每次在剪口上提高15cm左右剪平;
成年茶園每年一次剪去樹冠表層5cm,在春茶后進行;對于樹冠形成大量雞爪枝,剪去樹冠20cm,于春茶后進行;覆蓋度較大的茶園,每年進行邊緣修剪,保持茶行間20cm左右的空隙。(5)施肥
施以經過發酵2個月左右時間的有機肥,于當年秋冬季開溝深施,施肥深度20cm以上,畝施商品有機肥400公斤;并根據茶樹生長發育進行規律追肥。(6)水分管理
建立蓄水排水系統,如連續7 9天不降雨,土壤田間持水量低于70%,進行灌溉;并在茶園行間鋪草,降雨時可滯留較多雨水,減少地表涇流,草腐爛后可作為有機肥翻入土中,改良土壤,亦可增加蓄水量。(7)病蟲害防治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從茶樹一病蟲草等整個生態系統出發,創造不利于病蟲害發生而有利于各種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通過加強土肥水管理,適時采摘和修剪來預防病蟲害的發生;利用殺蟲燈、誘蟲器、人工捕殺等方法的物理防治,并結合“以益蟲消滅害蟲”等防治技術防治控制病蟲害的發生。(8)采摘
按照采茶與養樹兩者兼顧的原則,根據不同茶類的標準和樹齡及時分批進行采摘;采摘時早、午、晚青分開,芽葉大小分開,不同地方茶葉分開以方便茶葉的加工和各地區茶葉種植水平的跟蹤。實施例3
一種有機茶園生態種植方法,步驟如下:
(I)選址
茶樹品種對氣溫要求不同,中小葉種要求平均氣溫12°C以上,積溫在3800度以上,所能忍受的極限低溫不能低于零下12°C ;全年降水量不少于800mm,4至9月降水量不少于IOOmm毫米;土壤微酸pH值4.5^6.5,以沙壤土、壤土、粘壤土為宜;土層厚Im米以上,底土無硬盤,地下水位在Im以下;坡度不超過25度,向陽,不面向寒流。(2)建園
選擇坡度在15度以上的山地修筑內傾式等高梯級茶園,梯面寬不小于2m。(3)種植
茶行按等高線布置 ;進行雙行種植,行距150cm,小行距30cm,叢距30cm,茶叢交錯“丁”字形排列;為了盡可能維持原生態環境特點,茶行間應適當預留IOOcm的原生態隔離帶。種植方式采用茶籽直播,在第二年2月進行,采用雙行密植,覆土 7cm,并防人、畜踩踏。(4)修剪
幼齡茶園分三次定型修剪:第一次,當80%以上的茶苗高度達到30cm,離地面13cm處剪去主枝,不剪側枝;其后每次在剪口上提高15cm左右剪平;
成年茶園每年一次剪去樹冠表層4cm,在秋茶末進行;對于樹冠形成大量雞爪枝,剪去樹冠17cm,于春茶后進行;覆蓋度較大的茶園,每年進行邊緣修剪,保持茶行間20cm左右的空隙。(5)施肥
施以經過發酵3個月左右時間的自配有機肥,于當年秋冬季開溝深施,施肥深度20cm以上,畝施農家肥、土雜肥等自配有機肥1500公斤;并根據茶樹生長發育進行規律追肥。(6)水分管理
建立蓄水排水系統,如連續7 9天不降雨,土壤田間持水量低于70%,進行灌溉;并在茶園行間鋪草,降雨時可滯留較多雨水,減少地表涇流,草腐爛后可作為有機肥翻入土中,改良土壤,亦可增加蓄水量。(7)病蟲害防治
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從茶樹一病蟲草等整個生態系統出發,創造不利于病蟲害發生而有利于各種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通過加強土肥水管理,適時采摘和修剪來預防病蟲害的發生;利用殺蟲燈、誘蟲器、人工捕殺等方法的物理防治,并結合“以益蟲消滅害蟲”等防治技術防治控制病蟲害的發生。 (8)采摘
按照采茶與養樹兩者兼顧的原則,根據不同茶類的標準和樹齡及時分批進行采摘;采摘時早、午、晚青分開,芽葉大小分開,不同地方茶葉分開以方便茶葉的加工和各地區茶葉種植 水平的跟蹤。
權利要求
1.一種有機茶園生態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選址 根據茶樹品種對氣溫的要求不同選址:中小葉種要求平均氣溫12°c以上,積溫在3800度以上,全年降水量不少于800mm,4至9月降水量不少于IOOmm毫米;土壤微酸,pH值4.5飛.5,以沙壤土、壤土、粘壤土為宜;土層厚Im以上,底土無硬盤,地下水位在Im以下;坡度不超過25度,向陽,不面向寒流; (2)建園 平地和15度以下的緩坡地等高建園,坡度在15度以上的山地修筑內傾式等高梯級茶園,梯面寬不小于2m; (3)種植 種植方式采用茶苗移栽,栽植時覆土高于根頸處3cm左右、根系離底肥IOcm以上,栽后隨即澆定根水并覆蓋;或采用茶籽直播,在11月至第二年2月進行,采用雙行密植,覆土5 7cm,并防人、畜踩踏; (4)修剪 幼齡茶園分三次定型修剪:第一次,當80%以上的茶苗高度達到30cm,離地面12 15cm處剪去主枝,不剪側枝;其后每次在剪口上提高15cm左右剪平; 成年茶園每年一次剪去樹冠表層3 5cm,在春茶后或秋茶末進行;對于樹冠形成大量雞爪枝,應剪去樹冠15 20c m,于春茶后進行;覆蓋度較大的茶園,每年進行邊緣修剪,保持茶行間20cm左右的空隙; (5)施肥 以有機肥為主,于當年秋冬季開溝深施,施肥深度20cm以上,一般畝施商品有機肥200^400公斤或農家肥、土雜肥-自配有機肥100(Γ2000公斤;并根據茶樹生長發育進行常規規律追肥; (6)水分管理 建立蓄水排水系統,連續7 9天不降雨,土壤田間持水量低于70%時,進行灌溉; (7)病蟲害防治 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從茶樹一病蟲草整個生態系統出發,創造不利于病蟲害發生而有利于各種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通過加強土肥水管理,適時采摘和修剪來預防病蟲害的發生;利用殺蟲燈、誘蟲器、人工捕殺等方法的物理防治,并結合“以益蟲消滅害蟲”防治技術防治控制病蟲害的發生; (8)米摘 按照采茶與養樹兩者兼顧的原則,根據不同茶類的標準和樹齡及時分批進行采摘。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有機茶園生態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所述的種植是指平地茶園采用直線布置,茶行與主道平行,與步道垂直,坡度在15度以上茶行按等高線布置;種植時單行種植行距150cm,叢距30cm ;雙行種植行距15(Tl80Cm,小行距3(T40cm,叢距30cm,茶叢交錯“丁”字形排列;為維持原生態環境特點,茶行間應適當預留100cnTl50cm的原生態隔離帶。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有機茶園生態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5)所述的施肥是指施用花生麩、貝粉、骨粉、牛糞、羊糞有機肥或農家肥,基肥全部用牛糞、花生麩、豆柏;優選配方有兩種:①牛糞60%、花生麩30%、豆柏10% ; 牛糞50%、花生麩30%、豆柏10%、羊糞10% ;以上配方先攪勻后,放在儲池中堆積發酵2-3個月后,待發酵至肥已變得松散、帶有霉白,無臭味后便可使用。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有機茶園生態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6)所述的茶園水分管理可在茶園行間鋪草,降雨時可滯留較多雨水,減少地表涇流,草腐爛后作為有機肥翻入土中,改良土壤,用以增加蓄水量。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有機茶園生態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8)所述的采摘時早、午、晚青要分開,芽葉 大小要分開,不同地方茶葉要分開以方便茶葉的加工和各地區茶葉種植水平的跟蹤。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有機茶園生態種植方法,屬于茶葉生態生產技術領域,具體包括選址、建園、種植、修剪、施肥、水分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摘八個步驟,運用茶樹生態學原理,采用科學的方法建設有機茶園施用經過發酵的生物有機肥,無公害無污染;營建天然植物控害生態鏈防治茶病蟲害生成;并在茶園行間采用鋪草技術來改良土壤,增加蓄水能力;采用該方法進行生產管理不僅使茶樹高產、質優、抗病力強,而且生產的茶葉具有色美、香清、甘醇等特點,達到安全、質優、營養的標準。
文檔編號A01G1/00GK103229663SQ20131020403
公開日2013年8月7日 申請日期2013年5月29日 優先權日2013年5月29日
發明者李裕南, 李振聲, 李太茂, 張維明, 宣恩懋 申請人:廣東茗皇茶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