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人工繁殖蟲草寄主昆蟲的種性復壯培養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的人工繁育菌種的種性復壯方法,該方法是將人工繁育的2-4齡階段蟲草寄主幼蟲投放到蟲草寄主昆蟲原生環境中培養,直至羽化;其中原生環境培養包括適應野外環境的過渡期和種性鍛煉期兩個階段;該方法不僅有效的解決了人工繁育菌種的種性退化問題,更重要的是解決了蟲草實際生產過程中人工繁育菌種的可持續生產的問題,為蟲草的規模化可持續性生產提供了菌種保障。
【專利說明】一種人工繁殖蟲草寄主昆蟲的種性復壯培養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昆蟲飼養方法,更具體的說涉及一種人工繁育蟲草寄主昆蟲的種性復壯的方法,其目的是解決蟲草寄主昆蟲規模化人工飼養3-5代過程中種性退化的問題。
技術背景
[0002] 冬蟲夏草[Cordyceps sinensis (Berk.) Sacc.]別名蟲草、冬蟲草、夏草冬蟲。根據最近的分類系統,冬蟲夏草隸屬于真菌界(Fungi)、子囊菌門(Ascomycota)、子囊菌綱(Ascomycetes)、糞殼菌亞綱(Sordariomycetidae)、肉座菌目、麥角菌科(Clavicipifaceae)、蟲草屬(Cordyceps)。是麥角菌科真菌冬蟲夏草菌[Cordycepssinensis (Berk.) Sacc.]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蟲幼蟲上的子座及幼蟲尸體的復合體。人工繁殖和飼養蝙蝠娥幼蟲是冬蟲夏草人工培育的重要環節。迄今報道的蝙蝠蛾昆蟲超過60種,其中云南20種,西藏17種,四川12種,青海9種,甘肅9種。蝙蝠蛾幼蟲為雜食昆蟲,在土壤中營隧道式穴居生活,以植物嫩根為食物。不同種類的蝙蝠蛾在生物學和生態學上雖然有一定的差異,但其特點是需要經歷較漫長的幼蟲期,并具有明顯的世代交替現象,蝙蝠蛾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布特征,其分布下限在緯度偏南地區海拔3000m,而在緯度偏北地區海拔2500m ;分布上限為海拔5100m ;最適合的生長海拔3600_5000m ;最適宜的生長土壤為高寒草甸和高寒灌木叢土。由于蝙蝠蛾完成一個生命周期需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在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凍土期蝙蝠蛾幼蟲在土壤中處于休眠狀態,蝙蝠蛾幼蟲需要經歷6-8齡的生長發育期才能化蛹,具體因種類而異,如玉樹蝙蝠蛾幼蟲需要996天,康定蝙蝠蛾越1000天,貢嘎蝙蝠蛾875-1040天,而且終年可以在土中找到不同齡期的蝙蝠蛾幼蟲。每年5月下旬部分蝙蝠蛾幼蟲形成蛹,6-8月羽化成成蟲。成蟲多在羽化季節期間17-20時羽化,交配后的雌蛾立即邊撲邊動將卵散產于附近草叢中或灌叢植被中,一般每只雌蛾產卵500粒左右。自然環境中蝙蝠蛾屬昆蟲的繁育受到生態地理分布、食物、植被、土壤結構、溫度、濕度和自然天敵等多種生態因子的綜合制約控制,生長速度慢,成活率低,蝙蝠蛾幼蟲在自然環境中的繁育速率已成為制約青藏高原冬蟲夏草產量的關鍵因素。
[0003]亞香棒蟲草(Cordyceps hawkesii Gray.)廣泛分布于我國南方各省山區、丘陵地帶。在江西、安徽、湖南等地民間有藥用。亞香棒蟲草的寄主經過中科院動物所朱弘復、王林瑤先生鑒定,定名為湖南棒fe蛾(Napialus hunanensis Chu etWang),為鱗翅目蝙幅蛾科的一新屬新種,主要分布于湖南、江西、安徽、湖北、浙江、福建、廣東等省。亞香棒蟲草的寄主幼蟲入土時間約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受到真菌感染后死亡,至次年3月份子座從頭部長出,子座從長出到子囊果形成并成熟約需I個月;子囊果開始散發孢子到蟲體枯萎約10d。一般都分布在10° -30°的向陽坡地,緯度越低,出土時間也越早;海拔越高,氣溫也越低,出土時間就越遲。采收期從3月中、下旬一直到5月上、中旬;海拔最低見于240米,最高在1400米,而以800-1000米之間分布較多。由于亞香棒蟲草與冬蟲夏草親緣關系較近,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藥效,因此,隨著冬蟲夏草資源量的減少和價格急劇攀升,亞香棒蟲草也逐漸收到追捧,并且其資源量也由于大量的濫采濫挖而開始急劇的減少。所以,亞香棒蟲草的人工培養也勢在必行。
[0004]為實現蟲草規模化可持續性人工培殖,目前已經廣泛開始進行蟲草寄主昆蟲的人工飼養,以增加寄主幼蟲的數量,從而增加蟲草的產量。但是,由于蟲草寄主昆蟲在全人工條件下繁殖3-5代后就會發生個體減小,交配能力減弱和產卵量減少等多種種性退化現象。而對于生產中蟲草寄主昆蟲種性退化的問題,傳統的解決方法就是每年連續地從原生地環境中采集蟲種。由于野生寄主昆蟲資源有限,無節制地濫采濫挖不僅使寄主昆蟲資源瀕臨滅絕,還將嚴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所以要實現寄主昆蟲的永續自繁和冬蟲夏草產業可持續性發展,必須采取人工繁育寄主昆蟲的種性復壯技術。
【發明內容】
[0005]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將人工繁育的蟲草寄主投放在野外經過一代的復壯培育后,再次回收的技術方案,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蟲草寄主昆蟲的野生環境種性復壯的方法。具體內容為:
[0006]一種人工繁育蟲草寄主昆蟲的種性復壯培養方法,將人工繁育的2-4齡階段蟲草寄主幼蟲投放到蟲草寄主昆蟲原生環境中培養,直至羽化;其中原生環境培養包括適應野外環境的過渡期和種性鍛煉期兩個階段。
[0007]所述蟲草寄主昆蟲為鱗翅目蝙蝠蛾科昆蟲。
[0008]適應野外環境的過渡期為2-4齡階段蟲草寄主幼蟲投放到原生環境后的最初1-2個月;在該時期應當將溫度控制在8-25°C,土壤濕度控制在質量含水量50-80%,避免嚙齒動物、飛禽對蟲草寄主幼蟲捕殺,避免畜牧對蟲草寄主幼蟲踩踏。
[0009]在種性鍛煉期內,蟲草寄主幼蟲投放地域應避免嚙齒動物、飛禽對蟲草寄主幼蟲捕殺,以采取在蟲草寄主幼蟲`投放地域放牧的方式擠壓蟲草寄主幼蟲生活的土壤基質,從而夯實土壤基質以避免同伴或其它天敵穿越土壤基質而傷害自己;放養家畜并使其啃食掉植被,保持植被基部裸露,增加土壤的供氧量和光照。
[0010]本發明的有益技術效果是:本發明提供的人工繁育蟲草寄主昆蟲的種性復壯培養方法能夠有效的解決經過多代人工繁育的蟲草寄主昆蟲種性退化問題;有效地解決因采挖蟲種而使蟲草產地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問題;有效的解決蟲草寄主昆蟲野生資源衰竭問題。為可持續地人工培養蟲草提供了蟲種保障。
【具體實施方式】
[0011]實施例1人工繁育蟲草寄主昆蟲種性復壯條件的考察I
[0012]1、蟲草培養原生地環境的選擇
[0013]在冬蟲夏草產區或與冬蟲夏草產區植被、溫濕度等條件相似的地方選擇2片地分別作為對照組實驗地塊和實驗組實驗地塊,為防止牛羊等大型動物隨時踐踏,復壯基地四周用鐵絲網圍住。復壯基地坡度在10-30度之間為宜,浙水性好;有除草坪植物以外的其他灌木在內生長以避免高強度的日照和鳥類對成蟲的危害。
[0014]2、種性復壯過渡期管理
[0015]分別收集人工繁育第3代的小金蝙蝠蛾,人工飼養1-2個月后的幼蟲兩組各2000條,自繁第3代的貢嘎蝙蝠蛾人工飼養1-2個月的幼蟲2組各1500條,分別給名為小金組
1、小金組II和貢嘎組1、貢嘎組II。小金組I和貢嘎組I作為對照組;小金組II和貢嘎組II作為實驗組。
[0016]對于對照組,米用與半野生培養冬蟲夏草技術中的幼蟲培養方式相同的培養模式,即在操作時,將上述人工飼養1-2個月的寄主幼蟲連同基質和飼料一起點播到復壯基地。播種時,用鋤頭等挖土工具挖一個長、寬、高都約為10-15cm左右的土坑,將前述幼蟲投放進該土坑,然后將草皮返回覆蓋。播種的行距和窩距主要根據投放幼蟲的密度,當投放2-5條幼蟲時,其行距和窩距可為50-60cm ;當投放5_10條幼蟲時,其行距和窩距可為60-100cm ;其他密度以此類推。投放幼蟲的時間應選擇在陰天或晴天的傍晚,幼蟲投放當天應在投放區域噴灑一定的水分,其濕度以手握基質成團而不散為標準,以保持幼蟲適宜的生長濕度。為避免病害傳播,幼蟲操作過程中應根據病害有無更換指套。過渡期要嚴禁牛、羊等大型動物進入基地踐踏;要采取物理或化學措施防止鼠類和鳥類對幼蟲的危害。在整個過渡期管理過程中,不對光照、溫度和濕度進行管理。
[0017]對于實驗組,除采取與對照組相同的方式外,還增加以下管理措施:在幼蟲投放到蟲草培養原生地后,晴朗天氣的傍晚要根據幼蟲所在環境的濕度適當噴灑水份。遇到過低或過高的極端氣候時,應采取相應的防止措施。當地面溫度比幼蟲生長溫度高出10°c及其以上的時間長達5-10d以上,可以采用噴水或覆蓋遮陽網的方式進行降溫處理,地面最高溫度控制在不高于15°C;當地面溫度比幼蟲生長溫度低10°C及其以上的時間長達5-10d以上,可以采用覆蓋稻草、塑料薄膜或建立大棚的方式進行升溫處理;地面最高溫度控制在不低于5°C。在過渡期管理45天后,分別統計,對照組和實驗組的存活率。具體如表1所示。
[0018]3、種性復壯鍛煉期管理
[0019]過渡期結束后, 投放的幼蟲逐漸適應野外的生活環境,并開始從投放區域爬行到周邊的原生腐殖土生活。這一階段的幼蟲將適應取食原生的草根,適應并提高與地下的病原菌和天敵作斗爭的能力,并接受自然界溫度、濕度和光照的自然鍛煉,一直到幼蟲發育為成蟲。
[0020]在這個階段,對于對照組地塊繼續嚴禁牛羊等大型動物隨時踐踏,對地塊內的植被生長不進行任何的人為干預。而對于實驗組地塊,當基地青草開始生長并逐漸覆蓋地表時,可允許牛、羊等食草動物進入基地啃食青草,以使草皮基部裸露在外為度。并同時要采取物理或化學措施防止鼠類和鳥類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地塊幼蟲的危害。當幼蟲在原生地環境生長到約6-8齡時,分別統計對照組和實驗組幼蟲的存活率。具體如表1所示。
[0021]表1種性復壯處理方法對寄主幼蟲生長發育的影響
[0022]
過渡期復壯鍛煉期
_存活率(?) 體長(mm)_體重<.g) 存活峯(%.) 體長(mm) 體重(g)
小金紺 I TL 2 11.3 + 2.05 0.09 + 0.01 HTl 50.3 + 2.4 0.71+0.11貢嘎組丨 56.8 12.1±1.03 0.09±0.01 19.3 48,9±3.1 0,67±0.09小金組 11 89.4 12.3±1.13 0.10±0.01 54.3 50.9土:1.2 0.89±0.12貢嘎組 Il_9L3_11.9±1.04 0.09±0.01_6L5_50.7±2.8 0.94±0.13
[0023]4、成蟲期的管理
[0024]當對照組和實驗組的寄主昆蟲生長發育到成蟲階段時,和野生寄主昆蟲一樣,成蟲會自行爬到草皮表面,待時機成熟時,雌成蟲會懸吊在草葉或樹葉上振翅,并吸引包括野生雄成蟲在內的雄成蟲在雌成蟲上空飛翔。當雄成蟲俯沖到草皮后,可以追蹤雄成蟲的飛行軌跡,從而找到正在交配或欲將交配的雄成蟲和雌成蟲。將雄成蟲和雌成蟲收集到蚊帳交尾床內或墊有濾紙的培養皿內交尾和產卵,從而獲得經過野性鍛煉的寄主昆蟲種源。通過這種方式,最終寄主昆蟲的種性得以復壯。成蟲收集期間要嚴控鳥類對成蟲的撲食。統計兩組最終生長發育為成蟲的數量。
[0025]表2種性復壯處理方法對蝙蛾成蟲形態特征的影響
[0026]
【權利要求】
1.一種人工繁育蟲草寄主昆蟲的種性復壯培養方法,其特征在于:將人工繁育的2-4齡階段蟲草寄主幼蟲投放到蟲草寄主幼蟲原生環境中培養,直至羽化;其中培養包括適應野外環境的過渡期和種性鍛煉期兩個階段。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繁育蟲草寄主昆蟲的種性復壯培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蟲草寄主昆蟲為鱗翅目蝙蝠蛾科昆蟲。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繁育蟲草寄主的昆蟲種性復壯培養方法,其特征在于:適應野外環境的過渡期為2-4齡階段蟲草寄主幼蟲被投放到原生環境后的最初1-2個月;在該時期應當將溫度控制在8-25°C,土壤濕度控制在質量含水量50-80%。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繁育蟲草寄主昆蟲的種性復壯培養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種性鍛煉期內,以在蟲草寄主幼蟲投放地域放牧的方式擠壓蟲草寄主幼蟲生活的土壤基質,緊實的土壤基質是一堵防護墻,可以避免同伴或其它天敵穿越土壤基質傷害自己;家畜啃食掉植被,保持植被基 部裸露,增加土壤的供氧量和光照。
【文檔編號】A01G1/04GK103478080SQ201310292203
【公開日】2014年1月1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12日 優先權日:2013年7月12日
【發明者】劉飛 申請人:重慶市中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