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土養殖泥鰍技術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無土養殖泥鰍技術,屬于水產養殖【技術領域】。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在人工養殖池中用特定規格的廢舊自行車外胎制成養殖巢代替泥土,為泥鰍的生態健康養殖提供了一個隱蔽性的棲息場所。本發明具有結構簡單、變廢為寶、起捕快捷、適應廣泛、成功率高、便于管理等優點。
【專利說明】無土養殖泥鰍技術
[0001]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無土養殖泥鰍技術,屬于水產養殖【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由于稻田大量使用化肥、農藥,沼澤地等天然水域的開發捕撈強度的加大等原因,導致泥鰍的天然資源逐年減少,野生泥鰍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隨著國內外市場需求量不斷上升,各地紛紛開展了泥鰍的人工養殖。但由于泥鰍棲息在池塘、稻田的底泥中,無法進行網捕,人工捕撈十分困難,捕撈工作強度大,捕撈率低,影響養殖產量和養殖經濟效益,嚴重制約了泥鰍人工養殖的發展。因此,泥鰍人工養殖戶迫切希望有一種能夠克服上述缺陷的無土養殖泥鰍技術。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泥鰍養殖巢設置新技術,能進一步克服我國天然資源因水域受污染嚴重、農藥的大量利用以及電力網魚的危害等因素影響的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在人工養殖池中用特定規格的廢舊自行車外胎制成養殖巢代替泥土,為泥鰍的生態健康養殖提供了一個隱蔽性的棲息場所。(I)材料準備:收集特定規格廢舊的自行車外胎;(2)消毒處理:用30?4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進行消毒;
[3]均勻擺放:將經過步驟(2)的廢舊自行車外胎以20°-30°傾斜角度均勻擺放在池底,擺放密度為5只/ Hf ; (4)放入水草:向養殖池放入消毒過的水草:如水葫蘆、水花生等;(5)加入清水:向養殖池中加入適量清水即可。
[0004]本發明的有效效果是,廢舊的自行車外胎作為養殖巢,柔軟性強,遮光性能好,雖然質輕但可以自然沉于水中。養殖池中放水草(水葫蘆、水花生等)漂浮在水面,為泥鰍遮陽隱蔽,夏熱時節不僅可以吸收強紫外線對泥鰍的直接照射,還可以調節水溫;同時水草根系發達,覆蓋面積占水面的2/3左右,不僅給泥鰍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場所,而且還可以凈化水質,改善養殖池內整個生態環境。出池時起捕效率高,味道比泥中養出來的泥鰍好,養殖密度也比泥中養殖的泥鰍提高四倍。在此養殖池巢中春季孵化的泥鰍,年底時大的個體可以長到15-16厘米。
[0005]本發明具有結構簡單、變廢為寶、起捕快捷、適應廣泛、成功率高、便于管理等優點。
【具體實施方式】
[0006]示例:選一規格長、寬、深分別為15米、10米、1.0米的混凝土養殖池。對養殖池進水口、出水口進行簡單改造,將進水口移至池壁上方,并在進水口處接一直徑為6-7厘米的PVC塑料管,使進水管向養殖池中間延伸約40厘米,同時在池底排水口上安裝網罩,防止泥鰍逃跑。
[0007]首先,將收集的特定規格廢舊的自行車外胎用30?4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進行消毒;接著,將經過處理的廢舊自行車外胎以20° -30°傾斜角度均勻擺放在池底,擺放密度為5只/ Hf ;然后,放入消毒過的水草:如水葫蘆、水花生等;最后,加入適量清水即完成泥鰍養殖巢的設置。
[0008]本發明的有效效果是,廢舊的自行車外胎作為養殖巢,柔軟性強,遮光性能好,雖然質輕但可以自然沉于水中。起捕效率高,味道比泥中養出來的泥鰍好,養殖密度也比泥中養殖的泥鰍提高四倍。在此養殖池巢中春季孵化的泥鰍,年底時大的個體可以長到15-16厘米。本發明具有結構簡單、變廢為寶、起捕快捷、適應廣泛、成功率高、便于管理等優點。
【權利要求】
1.一種無土養殖泥鰍技術,其特征在于在人工養殖池中用特定規格的廢舊自行車外胎制成養殖巢代替泥土,為泥鰍的生態健康養殖提供了一個隱蔽性的棲息場所。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土養殖泥鰍技術,其特征還在于(I)材料準備:收集特定規格廢舊的自行車外胎;(2)消毒處理:用30?4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進行消毒;(3)均勻擺放:將經過步驟(2)的廢舊自行車外胎以20° -30°傾斜角度均勻擺放在池底,擺放密度為5只/ m2 ; (4)放入水草:向養殖池放入消毒過的水草:如水葫蘆、水花生等;(5)加入清水:向養殖池中加入適量清水即可。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4322397SQ201310307991
【公開日】2015年2月4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22日 優先權日:2013年7月22日
【發明者】不公告發明人 申請人:顧曰田